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清洁装置及清洁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7-29 20:18: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清洁装置及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同时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家庭卫生也越来越注重。因此,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清洁设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捷。
3.以手持式清洁设备为例,为了提高清洁效率,手持式清洁设备的清洁装置会设置成双滚刷结构,以使得清洁设备在前推和后拉时都可以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操作。
4.其中,前后滚刷的吸力的大小分配不同。由于在清洁装置的移动过程中,前滚刷会先与待清洁面上的脏污接触进行初次清洁,后滚刷再与以进行初次清洁后的待清洁面接触进行二次清洁。所以,前滚刷的吸力一般设置大于后滚刷的吸力,以保证手持式清洁设备整体的清洁效率。
5.但是,上述的后滚刷的较小的吸力会使得手持式清洁设备在自清洁过程中,后滚刷清洁不到位、或待清洁面脏污程度较为严重时脏污会大量残留在后滚刷上,从而降低清洁效率,继而降低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6.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后侧滚刷的清洁效率。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清洁装置,包括:
8.壳体,具有吸入口;
9.第一清洁组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
10.第二清洁组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和第一清洁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吸入口的两侧,且至少所述第一清洁组件与所述吸入口连通;以及
11.除污组件,与所述壳体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清洁组件的一侧;所述除污组件具有集污腔及抵持部,所述集污腔适于与所述吸入口连通,所述抵持部适于与所述第二清洁组件抵持;
12.所述第二清洁组件转动,以使其外表面上的污物在所述抵持部的作用下与外表面脱离,进入至所述集污腔内。
13.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装置,于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抵持部位于所述集污腔的上方。
14.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装置,所述集污腔设于所述壳体上;
15.所述除污组件还包括导流件,所述导流件与所述集污腔对接,适于将与所述第二清洁组件脱离的污物导向至所述集污腔内;
16.所述导流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清洁组件接触。
17.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装置,所述除污组件还包括导流件,所述集污腔形成于所述导
流件内;
18.所述导流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清洁组件接触。
19.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装置,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壳体连接的刮条,所述刮条设置在所述第二清洁组件的一侧;
20.所述刮条远离所述壳体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清洁组件抵持,所述端部作为所述抵持部。
21.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装置,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分流器,所述分流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清洁组件的一侧;
22.所述分流器具有至少两个供流体流动的流通通道,其中一个所述流通通道的出液口适于朝向所述第二清洁组件设置,另一个所述流通通的出液口朝向所述导流件与所述第二清洁组件接触的端部设置。
23.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装置,所述刮条与所述分流器连接,且位于两个所述出液口之间;或
24.所述刮条与所述分流器连接,所述刮条设置在所述分流器靠近所述第二清洁组件的一端。
25.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装置,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分流器连通的液路组件,所述液路组件包括泵体;
26.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阀体,所述阀体与所述出液口朝向所述导流件设置的所述流通通道连通;所述阀体的导通或截止依据于所述泵体的流量和压力。
27.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装置,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检测件,所述检测件适于检测待清洁面的脏污程度;所述泵体的流量和压力依据于所述检测件所检测到的脏污结果进行调节。
2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清洁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清洁装置。
2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在第二清洁组件的一侧设置有除污组件,该除污组件包括抵持部和集污腔,抵持部与第二清洁组件的外表面抵持,以使得第二清洁组件在转动过程中,抵持部能够将残留在第二清洁组件上的污物刮除,与第二清洁组件分离的污物能够被收集在集污腔内,然后从集污腔流向至与其连通的吸尘管道内,保证第二清洁组件在吸力较小的时候也能够保证其清洁度,进而保证清洁装置的清洁效率,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图1的剖面示意图;
33.图3为图1中的分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壳体;11-吸入口;12-吸尘通道;2-第一清洁组件;3-第二清洁组件;4-除污组件;41-集污腔;42-刮条;421-抵持部;43-导流件;5-分流器。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38.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9.实施例1
4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洁装置,用于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其中,待清洁面可以为脏污的地面、墙面,亦或者待清洁物体的表面,本技术不对待清洁面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41.请参见图1至图3,具体的,清洁装置包括壳体1、与壳体1转动连接的第一清洁组件2及第二清洁组件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清洁组件2和第二清洁组件3皆为滚刷。其中,壳体1具有吸入口11,该吸入口11通过吸尘通道12与尘盒、负压发生器连通。负压发生器用于在尘盒内产生负压,待清洁面上的脏污在负压的作用下,自吸入口11并通过吸尘通道12进入至尘盒内进行存储,从而提高清洁装置的清洁效率。
42.吸入口11设置在壳体1靠近待清洁面设置的一侧,吸尘通道12设置在壳体1内。而尘盒和负压发生器可依据实际需求设置在壳体1内或壳体1外。例如,为了减小清洁装置的体积时,尘盒和负压发生器设置在壳体1外,以与清洁装置进行对接;例如,为了保证清洁装置整体结构的紧凑性时,尘盒和负压发生器设置在壳体1内,尘盒与吸尘通道12对接连通。
43.其中,上述的负压发生器为电机,尘盒为常规结构。例如,尘盒包括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盒体、及设置在进风口处的过滤件等,吸尘通道12与进风口对接,在此不做赘述。
44.设置有第一清洁组件2和第二清洁组件3的目的在于:清洁装置可根据用户的实际操纵,在前进和后退皆可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使得清洁装置在前进和后退时的工作模式一致,以提高清洁装置的清洁效率。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吸入口11设置在壳体1的中间,第二清洁组件3和第一清洁组件2分别位于吸入口11的两侧。
45.第一清洁组件2和第二清洁组件3由驱动组件进行驱动。驱动组件的个数可为两个,两个驱动组件分别与第一清洁组件2和第二清洁组件3进行连接以驱动。并且,为了减小清洁装置整体体积,驱动组件可分别设置在第一清洁组件2和第二清洁组件3的空腔内。
46.驱动组件的个数也可为一个。此时,驱动组件位于第一清洁组件2和第二清洁逐渐之间,并分别通过两个传动件与第一清洁组件2和第二清洁组件3进行连接。该传动件可以为齿轮传动或皮带传动。当然,驱动组件也可直接与第一清洁组件2和第二清洁组件3中的
一个连接,再通过一个传动件与另一个连接。
47.以清洁装置的移动方向为前方,第一清洁组件2位于壳体1的前侧,第二清洁组件3位于壳体1的后侧。为了提高清洁装置的清洁效率,第一清洁组件2在其驱动组件的驱动下逆时针转动,第二清洁组件3在其驱动组件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以将污物往壳体1内带,而防止污物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至清洁装置外,降低清洁效率,继而降低用户使用体验。
48.其中,至少第一清洁组件2与吸入口11连通。至少的定义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清洁组件2与吸入口11连通;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清洁组件2和第二清洁组件3皆与吸入口11连通。
49.习知的,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清洁装置的清洁效率,因为第一清洁组件2先与待清洁面接触,以对待清洁面进行初次清洁。而第二清洁组件3后与待清洁面接触,对已经完成初次清洁后的待清洁面进行二次清洁。因此,一般将第一清洁组件2与吸入口11连通,第二清洁组件3不与吸入口11连通,使得待清洁面上的大部分污物在与第一清洁组件2接触时能够被吸入至尘盒内。
50.但是,这样的设置会产生如下问题:第一,随着待清洁面区域的增大,第二清洁组件3上附着的污物会逐渐增大,会降低第二清洁组件3的清洁效率;第二,在清洁装置的自清洁过程中,由于第二清洁组件3处没有与吸入口11连通,自第二清洁组件3上脱落的污物无法进入被吸走,从而降低第二清洁组件3的自清洁效率。
5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清洁装置还包括除污组件4,该除污组件4与壳体1连接并位于第二清洁组件3的一侧。其中,除污组件4具有集污腔41及抵持部421,集污腔41适于与吸入口11连通,抵持部421适于与第二清洁组件3抵持。第二清洁组件3转动,以使其外表面上的污物在抵持部421的作用下与外表面脱离,进入至集污腔41内。
52.由上述可知,第二清洁组件3在其对应的驱动组件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因此,于壳体1的高度方向上,抵持部421位于集污腔41的上方。即,附着在第二清洁组件3上的污物在抵持部421的作用下与第二清洁组件3分离,然后在其自重作用下掉落至集污腔41内。由于集污腔41与吸入口11连通,故污物能够被吸入至吸入口11,并自吸尘通道12进入至尘盒内,以保证清洁装置的清洁效率和自清洁效率。
53.为了保证污物能够进入至集污腔41内,除污组件4还包括导流件43。导流件43与集污腔41对接,适于将与第二清洁组件3脱离的污物导向至集污腔41内。
5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集污腔41设于壳体1上。即,壳体1靠近第二清洁组件3设置的一侧具有腔体及与腔体连通的开口,该腔体作为集污腔41。此时,导流件43的一端与第二清洁组件3接触,导流件43的另一端通过开口伸入至集污腔41内,以使得与第二清洁组件3脱离的污物能够在导流件43的导向作用下进入至集污腔41内。
55.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集污腔41形成于导流件43内。即,导流件43具有容置腔及与容置腔连通且朝向抵持部421设置的槽口,容置腔作为集污腔41。并且,导流件43的一端与第二清洁组件3接触,以将自第二清洁组件3上脱离的污物导向至集污腔41内。
56.清洁装置还包括与壳体1连接的刮条42,刮条42设置在第二清洁组件3的一侧。其中,刮条42远离壳体1的端部与第二清洁组件3抵持,该端部作为抵持部421。即,在本实施例中,刮条42远离壳体1的端部与第二清洁组件3过盈配合,继而可将附着在第二清洁组件3上的污物与第二清洁组件3脱离。
57.为了防止导流件43在工作过程中,其与第二清洁组件3接触的一端有污物卡持,继而对清洁后的第二清洁组件3的表面造成二次污染,降低清洁装置的清洁效率和自清洁效率,清洁装置还包括分流器5,分流器5设置在第二清洁组件3的一侧。
58.其中,分流器5具有至少两个供流体流动的流通通道,其中一个流通通道的出液口适于朝向第二清洁组件3设置,另一个流通通的出液口朝向导流件43与第二清洁组件3接触的端部设置。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自朝向第二清洁组件3设置的出液口喷射的水流可将第二清洁组件3浸湿以提高清洁效率,并且,第二清洁组件3上的污物可在水流的冲击作用下与第二清洁组件3脱离。而自朝向导流件43与第二清洁组件3接触的端部设置的出液口喷射的水流可将附着在导流件43该端部上的污物冲刷,以进一步保证导流件43的导向作用和清洁装置的清洁效率。
5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刮条42与分流器5连接,且位于两个出液口之间。此时,刮条42还作为两个出液口的分隔件,将分别自两个出液口喷射的水流分隔,两者互不干扰,以提高水流的利用率、及第二清洁组件3的浸湿效率和清洁装置的清洁效率。
6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刮条42也与分流器5连接。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该刮条42设置在分流器5靠近第二清洁组件3的一端,也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目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61.清洁装置还包括与分流器5连通的液路组件,该液路组件用于将液体输送至分流器5。其中,液路组件包括泵体。相应的,清洁装置还包括阀体,阀体与出液口朝向导流件43设置的流通通道连通。即,在本实施例中,阀体与该流通通道的进液口连通,且阀体的导通或截止依据于泵体的流量和压力。
62.当待清洁面的脏污程度较轻时,此时清洁装置正常工作,泵体的工作流量和工作压力较小,此时,阀体不导通。当待清洁面的脏污程度较为严重时,此时清洁装置需加大清洁力。相应的,泵体的工作流量和工作压力较大,阀体导通以配合工作。
63.而待清洁面的脏污程度可依据于用户肉眼识别,或依据于清洁装置的自动识别。
64.当待清洁面的脏污程度依据于用户肉眼识别时,清洁装置还包括分别与阀体和泵体连接的两个按钮。与阀体连接的按钮可以控制阀体的启动和关闭,与泵体连接的按钮则可以对泵体的工作模式进行相应的调节。
65.当待清洁面的脏污程度依据于清洁装置的自动识别,清洁装置还包括检测件,检测件适于检测待清洁面的脏污程度。泵体的流量和压力的调节适于根据检测件所检测到的脏污结果。在本实施例中,该检测件为光电传感器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66.清洁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清洁组件2一侧的刮板组件,该刮板组件与上述的刮条42作用相同,且结构也相同,故在此不做赘述。值得注意的是,刮条42和刮板组件可以将附着在第二清洁组件3和第一清洁组件2上的污物刮下,也可使得浸湿后的第一清洁组件2和第二清洁组件3上湿润均匀等。
67.实施例2
6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洁设备,包括清洁装置。其中,该清洁装置为上述实施例1所示的清洁装置。
69.在一实施例中,清洁设备可以为手动式,此时,清洁装置还连接有杆体,杆体的一
端与清洁装置对接,杆体的另一端可作为手柄供用户操纵。相应的,清洁装置的移动依据于用户施加于杆体上的作用力,该作用力通过杆体传递至清洁装置以驱动清洁装置移动。
70.清洁装置可以为自动式,此时,清洁装置为清洁机器人。
71.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