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相机模组的制作方法

2022-07-27 19:01: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微型相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相机模组。


背景技术:

2.近几年来,应用于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上的相机模组对像素需求越来越高,但是在光学技术瓶颈下,相机模组的透镜模组的尺寸随之增大,重量也越来越重,对驱动机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不改变透镜模组尺寸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相机模组可动部的重量对相机模组的品质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降低相机模组可动部的重量的相机模组镜头模组。
4.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一种相机模组,包括固定部、设置在固定部内侧的可动部、以及设置在固定部和可动部之间用于驱动可动部相对固定部移动的驱动部;所述可动部包括中部形成有通孔的透镜支架和固定在透镜支架的通孔内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模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定位凸台,所述透镜支架内周面形成有多个贯通透镜支架上表面的凹槽,每个凹槽沿着镜头模组的光轴分为相互连通的多个小凹槽,相邻的小凹槽在镜头模组的成像面上的投影仅部分重合;所述镜头模组固定在透镜支架内时,所述定位凸台可限位在凹槽的不同的小凹槽内。
6.优选地,所述镜头模组采用圆柱结构,所述透镜支架的内圈大于所述镜头模组的外径。
7.优选地,所述定位凸台围绕所述镜头模组的光轴而设置,所述定位凸台、所述凹槽的设置角度均垂直于所述镜头模组的光轴。
8.优选地,所述凹槽包括两个小凹槽,分别为上凹槽和下凹槽,所述上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定位凸台的宽度。
9.优选地,所述凹槽包括两个小凹槽,分别为上凹槽和下凹槽,所述下凹槽的宽度小于所述定位凸台的宽度,当所述定位凸台滑进所述下凹槽时,所述定位凸台的一端部搭在所述上凹槽的底面上。
10.优选地,所述凹槽包括两个小凹槽,分别为上凹槽和下凹槽,所述上凹槽和下凹槽的深度相等,并且都大于所述定位凸台的厚度。
11.优选地,所述定位凸台、小凹槽的前后两端均设有圆滑过渡的倒角。
12.优选地,所述定位凸台、凹槽的数量在两个以上。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镜头模组的外周面设置多个定位凸台,在透镜支架的内圈相应设置多个凹槽,且每个凹槽形成多层凹槽结构,利用凹槽独特的形状,镜头模组放置到透镜
支架内之后能够限位在不同的小凹槽之中,以实现不同的定位功能,同时,因为在透镜支架内侧形成多个凹槽,可减少透镜支架的质量。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施例的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施例的透镜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施例的镜头模组与透镜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施例的镜头模组刚放进透镜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施例的镜头模组旋转后与下凹槽的装配示意图;
21.图中,1-镜头模组;2-透镜支架;3-定位凸台;4-凹槽;41-上凹槽;42-下凹槽;5-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2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相机模组,包括固定部、设置在固定部内侧的可动部、以及设置在固定部和可动部之间用于驱动可动部相对固定部移动的驱动部。其中,固定部可包括相机模组的底座、扣在底座上的外壳、固定在底座上的线路板等。可动部包括中部形成有通孔的透镜支架和固定在透镜支架的通孔内的镜头模组。驱动部用于驱动可动部相对固定部移动,例如沿镜头模组的光轴移动时,可实现对焦功能,沿垂直于镜头模组的光轴的方向移动时,可实现抖动补偿功能。驱动部可为音圈式驱动结构、记忆金属式驱动部、压电式驱动部或滚珠式驱动部。以音圈式驱动部为例,可包括设置在透镜支架外周的驱动线圈,设置在固定部一侧的驱动磁铁,以及连接在固定部和可动部之间的板弹簧。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点主要在可动部上,因此图1至图3仅示出了相机模组的可动部的部件——镜头模组1和透镜支架2。
24.其中,镜头模组1外周面形成有朝向透镜支架2内壁(内周面)延伸而出的多个定位凸台3,透镜支架2内壁上形成有多个贯通透镜支架上表面的凹槽4。每个凹槽4由多个连通的小凹槽组成,本实施例中,每个凹槽4沿着镜头模组的光轴分为两个小凹槽——上凹槽41和下凹槽42。围绕所述镜头模组的光轴并顺沿所述透镜支架2的内周面看过去,所述上凹槽41的尾部与所述下凹槽42的头部进行连通,并且在其他部位相互错开。换种说法就是,上凹槽41和下凹槽42在镜头模组的成像面上的投影仅部分重合。当不止两个小凹槽时,则是相邻的小凹槽在镜头模组的成像面上的投影仅部分重合。镜头模组固定在透镜支架内时,定位凸台可限位在凹槽的对应的小凹槽内。
25.请参阅2、图4、图5,所述定位凸台3作为所述镜头模组1外周的凸出件,所述上凹槽41的形状和位置分布与所述定位凸台3相对应,当所述定位凸台3与所述上凹槽41位置匹配时,所述镜头模组1才能够放入所述透镜支架2的内圈。当定位凸台3到达上凹槽41底部时,再通过往指定方向旋转所述镜头模组1,所述定位凸台3可滑进下凹槽42内,确切地说,所述下凹槽42的长度经过事先设计,使得所述定位凸台3的一端可滑进下凹槽42内,且所述下凹槽42的顶面与所述定位凸台3的一部分顶面发生抵接,所述定位凸台3的前侧面与下凹槽42的前侧面发生抵接;所述定位凸台3的另一端则位于上凹槽41与下凹槽42的连通处,所述定位凸台3搭在上凹槽41的底面上。所述上凹槽41的底面、下凹槽42的顶面将所述定位凸台3的上下移动限制住,所述下凹槽42的前侧面限制了所述定位凸台3继续往前转动,根据上述构造,所述透镜支架2得以定位在所述透镜支架2之内,后续通过胶水粘接便可实现完全紧固。
26.请参阅图1,当中,所述镜头模组1外周呈圆柱结构,所述透镜支架2的内圈大于所述镜头模组1的外径,根据如此外形和尺寸设置,所述镜头模组1能够在透镜支架2的内圈进行转动,为定位凸台3后续的定位操作提供实质基础。
27.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凸台3围绕所述镜头模组1的光轴而设置,所述定位凸台3、所述凹槽4的设置角度均垂直于所述镜头模组1的光轴,也即定位凸台3和凹槽4设置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所述定位凸台3、凹槽4的设置角度,确保了定位凸台3在转动时能顺畅地滑进下凹槽42之内,而不容易发生卡滞。
28.补充说明的是,所述上凹槽41、下凹槽42是围绕透镜光轴并沿着所述透镜支架2的内圈进行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布置的,本实施例将镜头模组1、定位凸台3位于旋转前方的侧面称为其前侧面,对应地,面向所述定位凸台3前侧面的下凹槽42侧面为下凹槽42的前侧面。将定位凸台3往指定方向旋转到一定角度时,所述定位凸台3的前侧面与所述下凹槽42的前侧面发生抵接,从而限制了镜头模组1继续往前转动。
29.为了实现镜头模组1的顺利装入和固定,所述上凹槽41的宽度应当大于所述定位凸台3的宽度,从而为镜头模组1装入透镜支架2内圈时提供足够的冗余位置。
30.所述下凹槽42的宽度应当小于所述定位凸台3的宽度,当所述定位凸台3滑进所述下凹槽42时,所述定位凸台3远离所述下凹槽42的一端部才能够搭在所述上凹槽41的底面上,从而利用上凹槽41的底面、下凹槽42的顶面将所述定位凸台3上下限位。
31.所述上凹槽41和下凹槽42的深度相等,并且都大于所述定位凸台3的厚度,也就是说,所述上凹槽41、下凹槽42形成的内径要大于所述定位凸台3的外径,使得定位凸台3能够在凹槽4内顺利转动。
32.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凸台3、上凹槽41、下凹槽42的前后两端均设有圆滑过渡的倒角5,可以缓冲定位凸台3在转动时与凹槽4发生的撞击力,从而保护定位凸台3、上凹槽41、下凹槽42的接触表面。
33.应可理解的是,所述定位凸台3、凹槽4数量均在两个以上,本实施例优选采用了四个定位凸台3和四个凹槽4,分别均匀地设置在镜头模组1和透镜支架2上,以提供均匀的周向定位效果。
34.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例中,每个凹槽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小凹槽组成,在垂直于透镜支架内周面的方向观察,每个凹槽可呈多次弯折的形状,例如“弓”字形,从而镜头模
块可根据需要限位在不同的小凹槽内,实现一个镜头支架适配多个尺寸的镜头模组的效果。此外,也方便相机模组在组装和维修的过程中对镜头模组或镜头支架进行操作。
3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镜头模组1的外周面设置定位凸台3,在透镜支架2的内圈相应设置双层的凹槽4,利用凹槽4独特的形状,镜头模组1放置到透镜支架2内之后能够被限位在凹槽4之中,以实现定位,再滴入胶水将镜头模组1固定,以实现紧固,至此,镜头模组1依靠卡合结构以及胶水粘接得以快速且牢固地安装在透镜支架2上,能够在显著提高定位和锁紧效果的同时,实现减小透镜支架的重量,进而减小整个相机模组重量的目的。
36.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