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智能仓储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2022-07-23 04:53: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仓储设备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智能仓储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2.仓储是集中反映工厂物资活动状况的综合场所,是连接生产、供应、销售的中转站,对促进生产提高效率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仓储是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因订单前置或市场预测前置而使产品、物品暂时存放。
3.现在,多数情况下是使用叉车等设备,将包裹等放置到不同层的货架上,效率比较低。目前,还缺少一种智能仓储装置,实现将包裹等放入一层之后,实现包裹自动运输到相应层的货架上,以提高工作效率。此为,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仓储装置及方法,方便智能仓储。
5.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发明目的:一种智能仓储装置及方法,包括横向传输机构及层级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传输机构固定连接层级升降机构,所述横向传输机构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中部固定连接支撑板二,所述框架下部固定连接支撑板三,所述框架对应所述支撑板三设置有通槽,所述支撑板二及所述支撑板三分别固定连接一组均匀分布的电机一,每个所述电机一的输出轴分别固定连接摩擦轴一,所述层级升降机构包括l板,所述l板上设置有l形槽,所述l板固定连接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l板设置在所述l形槽的横槽内,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螺杆,所述螺杆设置在所述l形槽的横槽内,所述l形槽的横槽内嵌套有两个圆杆二,所述螺杆螺纹连接一个所述圆杆二,两个所述圆杆二分别固定连接方块二,两个所述圆杆二分别固定连接横板,所述横板固定连接一组均匀分布的电机三,每个所述电机三的输出轴分别固定连接摩擦轴三,所述l形槽的竖槽内嵌套有两个圆杆一,两个所述圆杆一分别固定连接方块一,两个所述圆杆一分别固定连接l形板,所述l形板固定连接一组均匀分布的电机二,每个所述电机二的输出轴分别固定连接摩擦轴二,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一个所述方块一,所述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对应的所述方块二。
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横向传输机构固定连接一个所述层级升降机构,所述框架一侧固定连接一个所述l板。
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横板匹配所述通槽,所述横板匹配所述支撑板三,所述l形板匹配所述支撑板二。
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横向传输机构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层级升降机构,所述框架一侧固定连接下侧所述l板,所述框架固定连接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上侧所述l板,所述框架固定连接支撑板一,所述支撑板一固定连接一组均匀分布的所述电机一,所述支撑板一上的每个所述电机一的输出轴分别固定连接对应的所述摩擦轴一。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上侧所述l形板所述支撑板一,上侧所述横板匹配
所述支撑板二,下侧所述l形板匹配所述支撑板二,下侧所述横板匹配所述通槽,下侧所述横板匹配所述支撑板三。
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电机一、所述电机二及所述电机三采用减速电机。
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摩擦轴一、所述摩擦轴二及摩擦轴三表面粗糙度较大。
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当需要采用多层运输时,采用合适数量的横向传输机构及所述层级升降机构进行组合。
12.一种智能仓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以三层传输为例,初始状态时,上侧所述l形板紧贴所述支撑板一,下侧所述l形板紧贴所述支撑板二,下侧所述横板紧贴所述支撑板三,人工或者使用设备将包裹放置到上侧所述摩擦轴二上,需要向第一层输送包裹时,执行步骤二,需要向第二层输送包裹时,执行步骤三,需要向第三层输送包裹时,执行步骤三;步骤二:打开上侧所述电机二及上侧所述电机一,上侧所述电机二带动上侧所述摩擦轴二转动,,上侧所述电机一带动上侧所述摩擦轴一转动,上侧所述摩擦轴二带动包裹移动,使其运动到上侧所述摩擦轴一上,上侧所述摩擦轴一带动包裹继续移动,使包裹离开上侧所述摩擦轴二,关闭上侧所述电机二及上侧所述电机一;步骤三:打开上侧所述电机,上侧所述电机带动上侧所述螺杆转动,上侧所述螺杆带动上侧所述圆杆二沿上侧所述l形槽移动,上侧所述圆杆二带动上侧所述方块二、所述横板、所述电机三及所述摩擦轴三移动,上侧所述方块二带动上侧所述连杆摆动,上侧所述连杆带动上侧所述方块一移动,上侧所述方块一带动上侧所述圆杆一沿上侧所述l形槽移动,上侧所述圆杆一带动上侧所述l形板、所述电机二及所述摩擦轴二移动,使上侧所述l形板、上侧所述横板及所述支撑板二平齐,关闭上侧所述电机,打开上侧所述电机二、上侧所述电机三及中间所述电机一,上侧所述摩擦轴二、上侧所述摩擦轴三及中间所述摩擦轴一转动,使包裹移动到中间所述摩擦轴一,关闭上侧所述电机二、上侧所述电机三及中间所述电机一,反向打开上侧所述电机,使上侧所述l形板恢复初始位置;步骤四:包裹从第一层运输到第二层时,执行所述步骤三,然后打开中间所述电机一及下侧所述电机二,使包裹移动到下侧所述摩擦轴二上,关闭中间所述电机一及下侧所述电机二,操作下侧所述电机,使下侧所述l形板与下侧所述横板平齐,关闭下侧所述电机,操作下侧所述电机二及下侧所述电机三下侧所述摩擦轴二及下侧所述摩擦轴三转动,使包裹移动到下侧所述摩擦轴三上,关闭下侧所述电机二及下侧所述电机三,反向操作下侧所述电机,使下侧所述l形板恢复初始位置,打开下侧所述电机三及下侧所述电机一,使下侧所述摩擦轴三及下侧所述摩擦轴一转动,使包裹移动到下侧所述摩擦轴一上,关闭下侧所述电机三及下侧所述电机一。
13.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本方法可以实现包裹自下向上分层传输。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本装置可以实现多层多位置包裹运输,通过采用合适数量的横向传输机构及层级升降机构进行组合,并合理设置横向传输机构长度,实现包裹智能仓储。
15.2、本装置通过巧妙地设计,将横向传输机构及层级升降机构进行有机的结合,实
现将包裹运输到不同层的货架上,实现横向纵向多层智能仓储运输,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17.图2为本发明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18.图3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19.图4为本发明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20.图5为本发明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21.图6为本发明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四。
22.图中:1、横向传输机构,2、层级升降机构,3、框架,4、支撑板一,5、支撑板二,6、通槽,7、支撑板三,8、电机一,9、摩擦轴一,10、l板,11、l形槽,12、螺杆,13、电机,14、l形板,15、摩擦轴二,16、电机二,17、横板,18、摩擦轴三,19、电机三,20、方块一,21、连杆,22、圆杆一,23、方块二,24、圆杆二,25、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24.本发明包括横向传输机构1及层级升降机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传输机构1固定连接层级升降机构2,所述横向传输机构包括框架3,所述框架3的中部固定连接支撑板二5,所述框架3下部固定连接支撑板三7,所述框架3对应所述支撑板三7设置有通槽6,所述支撑板二5及所述支撑板三7分别固定连接一组均匀分布的电机一8,每个所述电机一8的输出轴分别固定连接摩擦轴一9,所述层级升降机构包括l板10,所述l板10上设置有l形槽11,所述l板10固定连接电机13,所述电机13的输出轴穿过所述l板10设置在所述l形槽11的横槽内,所述电机1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螺杆12,所述螺杆12设置在所述l形槽11的横槽内,所述l形槽11的横槽内嵌套有两个圆杆二24,所述螺杆12螺纹连接一个所述圆杆二24,两个所述圆杆二24分别固定连接方块二23,两个所述圆杆二24分别固定连接横板17,所述横板17固定连接一组均匀分布的电机三19,每个所述电机三19的输出轴分别固定连接摩擦轴三18,所述l形槽11的竖槽内嵌套有两个圆杆一22,两个所述圆杆一22分别固定连接方块一20,两个所述圆杆一22分别固定连接l形板14,所述l形板14固定连接一组均匀分布的电机二16,每个所述电机二16的输出轴分别固定连接摩擦轴二15,连杆21的一端转动连接一个所述方块一20,所述连杆2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对应的所述方块二23。
25.所述横向传输机构1固定连接一个所述层级升降机构2,所述框架3一侧固定连接一个所述l板10。
26.所述横板17匹配所述通槽6,所述横板17匹配所述支撑板三7,所述l形板14匹配所述支撑板二15。
27.所述横向传输机构1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层级升降机构2,所述框架3一侧固定连接下侧所述l板10,所述框架3固定连接连接板25,所述连接板25固定连接上侧所述l板10,所述框架3固定连接支撑板一4,所述支撑板一4固定连接一组均匀分布的所述电机一8,所述支撑板一4上的每个所述电机一8的输出轴分别固定连接对应的所述摩擦轴一9。
上侧所述l形板14所述支撑板一4,上侧所述横板17匹配所述支撑板二15,下侧所述l形板14匹配所述支撑板二15,下侧所述横板17匹配所述通槽6,下侧所述横板17匹配所述支撑板三7。
28.所述电机一8、所述电机二16及所述电机三19采用减速电机。
29.所述摩擦轴一9、所述摩擦轴二15及摩擦轴三18表面粗糙度较大。
30.当需要采用多层运输时,采用合适数量的横向传输机构1及所述层级升降机构2进行组合。
31.一种智能仓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以三层传输为例,初始状态时,上侧所述l形板14紧贴所述支撑板一4,下侧所述l形板14紧贴所述支撑板二5,下侧所述横板17紧贴所述支撑板三7,人工或者使用设备将包裹放置到上侧所述摩擦轴二15上,需要向第一层输送包裹时,执行步骤二,需要向第二层输送包裹时,执行步骤三,需要向第三层输送包裹时,执行步骤三;步骤二:打开上侧所述电机二16及上侧所述电机一8,上侧所述电机二16带动上侧所述摩擦轴二15转动,,上侧所述电机一8带动上侧所述摩擦轴一9转动,上侧所述摩擦轴二15带动包裹移动,使其运动到上侧所述摩擦轴一9上,上侧所述摩擦轴一9带动包裹继续移动,使包裹离开上侧所述摩擦轴二15,关闭上侧所述电机二16及上侧所述电机一8;步骤三:打开上侧所述电机13,上侧所述电机13带动上侧所述螺杆12转动,上侧所述螺杆12带动上侧所述圆杆二24沿上侧所述l形槽11移动,上侧所述圆杆二24带动上侧所述方块二23、所述横板17、所述电机三19及所述摩擦轴三18移动,上侧所述方块二23带动上侧所述连杆21摆动,上侧所述连杆21带动上侧所述方块一20移动,上侧所述方块一20带动上侧所述圆杆一22沿上侧所述l形槽11移动,上侧所述圆杆一22带动上侧所述l形板14、所述电机二16及所述摩擦轴二15移动,使上侧所述l形板14、上侧所述横板17及所述支撑板二5平齐,关闭上侧所述电机13,打开上侧所述电机二16、上侧所述电机三19及中间所述电机一8,上侧所述摩擦轴二15、上侧所述摩擦轴三18及中间所述摩擦轴一9转动,使包裹移动到中间所述摩擦轴一9,关闭上侧所述电机二16、上侧所述电机三19及中间所述电机一8,反向打开上侧所述电机13,使上侧所述l形板14恢复初始位置;步骤四:包裹从第一层运输到第二层时,执行所述步骤三,然后打开中间所述电机一9及下侧所述电机二16,使包裹移动到下侧所述摩擦轴二15上,关闭中间所述电机一9及下侧所述电机二16,操作下侧所述电机13,使下侧所述l形板14与下侧所述横板17平齐,关闭下侧所述电机13,操作下侧所述电机二16及下侧所述电机三19下侧所述摩擦轴二15及下侧所述摩擦轴三18转动,使包裹移动到下侧所述摩擦轴三18上,关闭下侧所述电机二16及下侧所述电机三19,反向操作下侧所述电机13,使下侧所述l形板14恢复初始位置,打开下侧所述电机三19及下侧所述电机一8,使下侧所述摩擦轴三18及下侧所述摩擦轴一9转动,使包裹移动到下侧所述摩擦轴一9上,关闭下侧所述电机三19及下侧所述电机一8。
32.本方法可以实现包裹自下向上分层传输。
33.本发明的工作流程为:以三层传输为例,初始状态时,上侧l形板14紧贴支撑板一4,下侧l形板14紧贴支撑板二5,下侧横板17紧贴支撑板三7,人工或者使用设备将包裹放置到上侧摩擦轴二15上。
34.需要向第一层输送包裹时,打开上侧电机二16及上侧电机一8,上侧电机二16带动
上侧摩擦轴二15转动,,上侧电机一8带动上侧摩擦轴一9转动,上侧摩擦轴二15带动包裹移动,使其运动到上侧摩擦轴一9上,上侧摩擦轴一9带动包裹继续移动,使包裹离开上侧摩擦轴二15,关闭上侧电机二16及上侧电机一8。
35.需要向第二层输送包裹时,打开上侧电机13,上侧电机13带动上侧螺杆12转动,上侧螺杆12带动上侧圆杆二24沿上侧l形槽11移动,上侧圆杆二24带动上侧方块二23、横板17、电机三19及摩擦轴三18移动,上侧方块二23带动上侧连杆21摆动,上侧连杆21带动上侧方块一20移动,上侧方块一20带动上侧圆杆一22沿上侧l形槽11移动,上侧圆杆一22带动上侧l形板14、电机二16及摩擦轴二15移动,使上侧l形板14、上侧横板17及支撑板二5平齐,关闭上侧电机13,打开上侧电机二16、上侧电机三19及中间电机一8,上侧摩擦轴二15、上侧摩擦轴三18及中间摩擦轴一9转动,使包裹移动到中间摩擦轴一9,关闭上侧电机二16、上侧电机三19及中间电机一8,反向打开上侧电机13,使上侧l形板14恢复初始位置。
36.需要向第三层输送包裹时,然后打开中间电机一9及下侧电机二16,使包裹移动到下侧摩擦轴二15上,关闭中间电机一9及下侧电机二16,操作下侧电机13,使下侧l形板14与下侧横板17平齐,关闭下侧电机13,操作下侧电机二16及下侧电机三19下侧摩擦轴二15及下侧摩擦轴三18转动,使包裹移动到下侧摩擦轴三18上,关闭下侧电机二16及下侧电机三19,反向操作下侧电机13,使下侧l形板14恢复初始位置,打开下侧电机三19及下侧电机一8,使下侧摩擦轴三18及下侧摩擦轴一9转动,使包裹移动到下侧摩擦轴一9上,关闭下侧电机三19及下侧电机一8。
37.本装置可以实现多层多位置包裹运输,通过采用合适数量的横向传输机构1及层级升降机构2进行组合,并合理设置横向传输机构1长度,实现包裹智能仓储。
38.本装置通过巧妙地设计,将横向传输机构1及层级升降机构2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将包裹运输到不同层的货架上,替代传统的使用叉车运输,提高工作效率。
39.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