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光耦抗干扰电路的制作方法

2022-07-20 23:48: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耦抗干扰电路,属于电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目前,在电源行业,光耦是使用很频繁的器件,在一些隔离要求的应用场景中,通过光耦来进行传输信号,其中有模拟信号、数字信号、或者做一些简单的逻辑高低电平传输。其中最简单的,就是做逻辑传输,普通光耦,在输入端输入一个高电平,使其输出端相应的转化出对应的逻辑电平,但是,当光耦的输出端负载很轻,ua级别的负载的时候,光耦很容易被干扰,从而误动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耦抗干扰电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光耦抗干扰电路,光耦 u1的3脚连接agnd,光耦 u1的4脚连接电阻r3的2脚和r4的1脚,电阻r3的1脚连接vcc,电阻r4的2脚连接电阻r2的1脚,电阻r2的2脚连接agnd,电阻r2的1脚连接电容c1的1脚和晶体管q1的1脚,电容c1的2脚和晶体管q1的2脚连接agnd,晶体管q1的3脚连接电阻r1的2脚,电阻r1的1脚连接vcc,光耦u1的2脚连接gnd,光耦u1的1脚连接sign1。
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电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器件为整个传输电路提高抗干扰能力。因为在光耦的输出负载很小的时候,容易被误触发,通过人为加大负载,再进行电平转换,增加抗干扰能力。
附图说明
7.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图。
8.图2是普通的光耦信号传输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阐述。
10.如图1所示,一种光耦抗干扰电路,光耦 u1的3脚连接agnd,光耦 u1的4脚连接电阻r3的2脚和r4的1脚,电阻r3的1脚连接vcc,电阻r4的2脚连接电阻r2的1脚,电阻r2的2脚连接agnd,电阻r2的1脚连接电容c1的1脚和晶体管q1的1脚,电容c1的2脚和晶体管q1的2脚连接agnd,晶体管q1的3脚连接电阻r1的2脚,电阻r1的1脚连接vcc,光耦u1的2脚连接gnd,光耦u1的1脚连接sign1。
11.图2中,如果电阻r1阻值很大,由于光耦的3、4脚是一个三极管,由于三极管的放大
作用,只要一点点干扰电流,就会使得3、4脚动作,而且这种干扰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发生。
12.图1中的改进方式,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光耦u1的4脚没有直接与信号脚sign2相连接,因为光耦的负载很轻的时候,很容易被干扰,所以将上拉电阻改为电阻r3,电阻r3可以取较小的阻值,用来抗干扰,另外晶体管q1的1、2脚之间用c1来滤波,一些尖峰毛刺干扰可以吸收掉,并且由于晶体管q1是mos管,mos是电压型器件,如果要让mos导通,1、2脚电压必须高于门槛电压(一般在2v左右),这样一来,比三极管的be饱和电压0.7v高出很多,又增强了抗干扰能力,这样改善,使得这种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在很多场合进行使用。
13.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 一种光耦抗干扰电路,其特征在于,光耦 u1的3脚连接agnd,光耦 u1的4脚连接电阻r3的2脚和r4的1脚,电阻r3的1脚连接vcc,电阻r4的2脚连接电阻r2的1脚,电阻r2的2脚连接agnd,电阻r2的1脚连接电容c1的1脚和晶体管q1的1脚,电容c1的2脚和晶体管q1的2脚连接agnd,晶体管q1的3脚连接电阻r1的2脚,电阻r1的1脚连接vcc,光耦u1的2脚连接gnd,光耦u1的1脚连接sign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耦抗干扰电路,光耦U1的3脚连接AGND,光耦U1的4脚连接电阻R3的2脚和R4的1脚,电阻R3的1脚连接VCC,电阻R4的2脚连接电阻R2的1脚,电阻R2的2脚连接AGND,电阻R2的1脚连接电容C1的1脚和晶体管Q1的1脚,电容C1的2脚和晶体管Q1的2脚连接AGND,晶体管Q1的3脚连接电阻R1的2脚,电阻R1的1脚连接VCC,光耦U1的2脚连接GND,光耦U1的1脚连接Sign1。该电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器件为整个传输电路提高抗干扰能力。因为在光耦的输出负载很小的时候,容易被误触发,通过人为加大负载,再进行电平转换,增加抗干扰能力。增加抗干扰能力。增加抗干扰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蔡劲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振源电气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31
技术公布日:2022/7/19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