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保温供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7-20 15:39: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保温供热结构。


背景技术:

2.复合保温板是由添加剂、水泥、砂子、胶浆为粘结材料;玻璃纤维网格布和钢筋为增强材料;木纤维和粉煤灰为填料;聚乙烯泡沫板为保温材料,在内上设置复合保温板,可以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隔音效果,降低采暖、空调等的能源损耗,改善室内冷热舒适度。
3.然而目前市面上的复合保温板在安装在室内后,由于墙体是冷的,而保温层是热的,内外温差会形成冷凝水,导致保温效果较差,并且会缩短使用寿命,同时,现有的室内保温板无法与地暖系统结合,兼容性差,导致地暖管需要安装在保温板上层,从而缩小室内使用空间,故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建筑保温供热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保温供热结构,具备保温效果好,兼容性好等优点,解决了前市面上的室内复合保温板由于墙体是冷的,保温层是热的,内外温差形成冷凝水,导致保温效果较差,同时兼容性差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保温效果好,兼容性好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保温供热结构,包括支撑层,所述支撑层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隔潮层,所述隔潮层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阻燃保温层,所述阻燃保温层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层,所述支撑层的底部开设有通风槽,所述支撑层的内部开设有与通风槽连通的通风孔,所述支撑层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隔网板,所述支撑层的右侧开设有第一内陷槽,所述支撑层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嵌入条,所述阻燃保温层的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二嵌入条,所述阻燃保温层的左侧开设有第二内陷槽,所述阻燃保温层的内部开设有加热孔。
6.进一步,所述阻燃保温层为矿棉板,阻燃保温层的厚度为支撑层的厚度的二分之一。
7.进一步,所述第一嵌入条和第二嵌入条的长、宽、高均相等,第一内陷槽与第二内陷槽长、宽、高均相等,第一嵌入条和第一内陷槽相适配。
8.进一步,所述通风槽截面为半圆形,通风槽的长度与支撑层的长度相等,通风槽的数量为5个,5个通风槽的间距相等。
9.进一步,所述通风槽纵向贯穿支撑层,通风孔的数量不低于10个,通风孔的间距相等,通风孔横向贯穿所有通风槽。
10.进一步,所述阻燃保温层的两侧固定安装有与加热孔对接的内撑环,加热孔的内径不超过1.3厘米,加热孔的数量不低于20个,加热孔横向贯穿阻燃保温层。
11.进一步,所述顶层为木质板,顶层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清漆层。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保温供热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该建筑保温供热结构,通过隔潮层将支撑层和阻燃保温层完全隔离,使得潮气、水汽无法渗透到阻燃保温层中,从而有效的提升保温效果,其次,通过在支撑层底部开设通风槽并通过通风孔贯通,使得支撑层底部的空气能够流动,从而方便散热,利用隔网板能够增加与墙体的粘合力,通过第一嵌入条、第二嵌入条、第一内陷槽以及第二内陷槽能够让本产品相互拼接,从而加强安装的稳定性,最后,通过在阻燃保温层内开设加热孔,从而方便让地暖管穿插在内,从而使其能够与地暖系统相互兼容,同时,在边侧加装内撑环,方便地暖管穿插。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16.图中:1支撑层、2通风槽、3通风孔、4隔网板、5隔潮层、6阻燃保温层、7加热孔、71内撑环、8顶层、9清漆层、10第一内陷槽、11第一嵌入条、12第二嵌入条、13第二内陷槽。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2,一种建筑保温供热结构,包括支撑层1,支撑层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隔潮层5,隔潮层5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阻燃保温层6,阻燃保温层6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层8。
19.其中,在支撑层1的底部开设有数量为5个通风槽2,5个通风槽2的间距相等,而通风槽2截面为半圆形,通风槽2的长度与支撑层1的长度相等,通风槽2纵向贯穿支撑层1,通过通风槽2让支撑层1与墙体之间能够进行空气流通,从而降低潮气。
20.而在支撑层1的内部则开设有与通风槽2连通的通风孔3,通风孔3的数量不低于10个,通风孔3的间距相等,通过通风孔3横向贯穿所有的通风槽2,使得各个通风槽2支架也能够相互通气,从而提升空气流动性。
21.随后通过在支撑层1的底部固定安装隔网板4,用于将其与墙体的粘合度,防止开裂,在支撑层1的右侧开设有第一内陷槽10,而支撑层1的左侧则固定安装有能够嵌入进第一内陷槽10内部的第一嵌入条11。
22.阻燃保温层6为矿棉板,阻燃保温层6的厚度为支撑层1的厚度的二分之一,在阻燃保温层6的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二嵌入条12,阻燃保温层6的左侧开设有第二内陷槽13,第二嵌入条12和第二内陷槽13能够相互嵌套,阻燃保温层6的内部开设有加热孔7,加热孔7的内径不超过1.3厘米,加热孔7的数量不低于20个,加热孔7横向贯穿阻燃保温层6,用于安装地暖管,以此提升兼容性,同时,在阻燃保温层6的两侧固定安装有与加热孔7对接的内撑环71,用以防止孔口塌陷,也更加方便穿插地暖管。
23.本实施例中,第一嵌入条11和第二嵌入条12的长、宽、高均相等,第一内陷槽10与第二内陷槽13长、宽、高均相等,方便加工生产,最后,顶层8为木质板,并且,为了保证顶层8的使用寿命,在顶层8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清漆层9。
24.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通过隔潮层5将支撑层1和阻燃保温层6完全隔离,使得潮气、水汽无法渗透到阻燃保温层6中,其次,通过在支撑层1底部开设通风槽2并通过通风孔3贯通,进而让支撑层1与墙体之间能够进行空气流动,以此降低潮气,利用隔网板4能够增加与墙体的粘合力,地暖管通过阻燃保温层6内的加热孔7进出穿插,提升兼容性。
2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2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保温供热结构,包括支撑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隔潮层(5),所述隔潮层(5)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阻燃保温层(6),所述阻燃保温层(6)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层(8);所述支撑层(1)的底部开设有通风槽(2),所述支撑层(1)的内部开设有与通风槽(2)连通的通风孔(3),所述支撑层(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隔网板(4),所述支撑层(1)的右侧开设有第一内陷槽(10),所述支撑层(1)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嵌入条(11);所述阻燃保温层(6)的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二嵌入条(12),所述阻燃保温层(6)的左侧开设有第二内陷槽(13),所述阻燃保温层(6)的内部开设有加热孔(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保温供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燃保温层(6)为矿棉板,阻燃保温层(6)的厚度为支撑层(1)的厚度的二分之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保温供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嵌入条(11)和第二嵌入条(12)的长、宽、高均相等,第一内陷槽(10)与第二内陷槽(13)长、宽、高均相等,第一嵌入条(11)和第一内陷槽(10)相适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保温供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槽(2)截面为半圆形,通风槽(2)的长度与支撑层(1)的长度相等,通风槽(2)的数量为5个,5个通风槽(2)的间距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保温供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槽(2)纵向贯穿支撑层(1),通风孔(3)的数量不低于10个,通风孔(3)的间距相等,通风孔(3)横向贯穿所有通风槽(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保温供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燃保温层(6)的两侧固定安装有与加热孔(7)对接的内撑环(71),加热孔(7)的内径不超过1.3厘米,加热孔(7)的数量不低于20个,加热孔(7)横向贯穿阻燃保温层(6)。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保温供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8)为木质板,顶层(8)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清漆层(9)。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保温供热结构,包括支撑层,所述支撑层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隔潮层,所述隔潮层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阻燃保温层,所述阻燃保温层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层,所述支撑层的底部开设有通风槽,所述支撑层的内部开设有与通风槽连通的通风孔,所述支撑层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隔网板。该建筑保温供热结构,通过隔潮层将支撑层和阻燃保温层完全隔离,使得潮气、水汽无法渗透到阻燃保温层中,从而有效的提升保温效果,其次,通过在支撑层底部开设通风槽并通过通风孔贯通,使得支撑层底部的空气能够流动,从而方便散热,通过在阻燃保温层内开设加热孔,从而方便让地暖管穿插在内,从而使其能够与地暖系统相互兼容。使其能够与地暖系统相互兼容。使其能够与地暖系统相互兼容。


技术研发人员:周新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辰新节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2
技术公布日:2022/7/19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