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水体富营养状态指数立体调控方法与流程

2022-07-16 12:36: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水体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体富营养状态指数立体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2.水体富营养化是因氮、磷等无机营养物大量进入湖泊、水库及海湾等相对封闭、水流缓慢的水体,引起浮游植物和其他高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的现象。
3.缓流型水体在自然条件下也会向富营养化状态发展,但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因为生成有机物(藻类)的速度和有机物被水体中微生物呼吸消耗的速度大致相当,所以若没有特殊情况,并非所有水体都会发生富营养化。研究表明当水体中氮、磷元素过量增加时,将会加快水体中浮游植物(主要是藻类)的生长,导致湖泊、水库以及河流等受到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问题的威胁,并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饮用水安全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湖泊、水库以及河流等受到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问题的威胁,并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饮用水安全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体富营养状态指数立体调控方法,以此来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和叶绿素水平,降低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和水华发生风险。
5.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水体富营养状态指数立体调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步骤1:数据调查:根据需调控水体中的实际情况确定立体调控体系的设置区域,然后调查该设置区域的水体中鱼类及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并调查需调控水体所在地区适宜种植的具有食用价值且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种类;
8.步骤2:调控前水体评价: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步骤1确定的立体调控体系的设置区域进行调控前水体评价;
9.步骤3:立体调控体系的设置:在步骤1确定的立体调控体系的设置区域设置立体调控体系,所述立体调控体系包括用于坡面散流的末端截污和氮素阻控的末端拦截区,以及用于削减水体中氮、磷及叶绿素a含量的生物调控区,所述生物调控区设置在末端拦截区的出水侧,所述生物调控区包括水生植物调控区和鱼类及底栖动物调控区;
10.步骤4:调控后水体评价:在步骤2进行调控前水体评价的相同位置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经过步骤2设置的立体调控体系调控之后的水体进行调控后水体评价;
11.步骤5:调控效果判断:根据步骤2获得的调控前水体评价和步骤4获得的调控后水体评价判断立体调控体系的调控效果。
12.采用该技术方案后,通过末端拦截区形成垂直于水流方向形成反应屏障区,受污
水体流经末端拦截区时,污染物经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被吸附、沉淀、降解或去除,末端拦截区用于陆域营养盐末端阻控,可收集地表径流水体,显著降低水体中的硝酸盐氮含量,经末端拦截区处理的水体进入生物调控区,水生植物调控区位于水体表层,基于水生植物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修复技术,基于植物营养竞争原理在水景观敏感程度较高的水域选种具有食用价值高且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并及时收割管理,可有效削减表层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并降低水体中的叶绿素浓度水平,同时美化区域水景观;鱼类及底栖动物调控区位于水体中(含水体底部区),鱼类及底栖动物调控区是指在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且存在较大的水华发生风险的湖库类缓流型水体,结合食物网中存在的冗余或缺失环节诊断成果,投放食浮游生物的滤食性鲢、鳙鱼类为主来直接牧食浮游植物,以优化富营养化水体的食物网结构与功能,并通过鱼类捕捞带出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在调控之前和调控之后分别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水体进行评价,可以直观的看出立体调控系统的调控效果。
13.地表坡面散流水体经湖库水陆交错带末端拦截区处理后的总氮指标得到明显改善,但对总磷、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去除效果不明显,因此通过生物调控区进行再次调控。在生物调控区通过水生植物修复、鱼类修复等方法来去除水体中的氮、磷和叶绿素a等,其中水生植物修复相较于其他水体净化技术,具有净化效果好、操作简单、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并有一定的经济收益等优点,鱼类修复作为水生生物修复的一种,具有对水位波动的良好适应性、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可规模化推广应用和可持续化发展等优点。植物与鱼类调控措施相结合,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及叶绿素a的削减有更好的促进作用,表现出1 1》2的生态效益。
14.作为优选,步骤1中选择立体调控体系的设置区域时选择水陆交错带用于设置末端拦截区。
15.采用该技术方案后,步骤2所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水体的具体步骤包括:
16.步骤2.1:调查水体中的叶绿素指标(chl-a)、总磷指标(tp)、总氮指标(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钾盐指数(cod
mn
);
17.步骤2.2: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步骤2.1中各指标的营养状态指数:
18.tli(chl-a)=10(2.5 1.086 ln chl-a);
19.tli(tp)=10(9.436 1.624 ln tp);
20.tli(tn)=10(5.453 1.694 ln tn);
21.tli(sd)=10(5.118-1.94 ln sd);
22.tli(cod
mn
)=10(0.109 2.66 ln cod
mn
);
23.上述公式中:chl-a单位为mg/m3,sd单位为m,其它指标单位均为mg/l;
24.步骤2.2:根据步骤2.2获得的各指标的营养状态指数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得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0025][0026]
上述公式中tli(∑)表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j)代表第j种营养状态指数,wj为第j种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
[0027]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水体进行评价,可以直观的看出立体调控系统的调控效果。
[0028]
作为优选,步骤3中所述末端拦截区由依次连接的集水池、导渗沟、至少一个混合基质体和出水槽组成,所述混合基质体由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砾石层、混合层和土壤层组成,所述混合层由碳源、砾石和土壤组成,且所述混合层中的碳源、砾石和土壤的质量比为1:1:10,所述导渗沟的出水口与砾石层相连,所述出水槽的进水口与土壤层相连,所述混合基质体上设置有数根用于获取混合基质体中水体的竖直穿孔采样管。
[0029]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水体流到末端拦截区时,先被汇集到集水池中,然后从集水池流到导渗沟中,导渗沟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孔,使水体从出水孔流到进到混合基质体下部的砾石层,之后进入中部的混合层,混合层中的碳源作为反硝化细菌的电子供体,对硝酸盐的去除效果较好,混合层主要通过吸附作用和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削减输入水体的氮负荷,完全脱氮的产物是no
3-‑
n还原为n2,水体经过混合层再到上部的土壤层,出水槽靠近土壤层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口,水体从进水口流到出水槽中,之后排出;混合层中的砾石、碳源和土壤的质量比为1:1:10为佳,若继续增加碳源的比例,则碳源相对过量,其本身会释放一定量的no
3-‑
n,导致出水no
3-‑
n相对高一些,若降低碳源比例,则碳源较少,反应不彻底,添加碳源的频率变高。通过串联两个及以上的混合基质体可达到更好的脱氮效果,竖直穿孔采样管用于采集混合基质体中的水体,分析混合层内碳源的使用情况。
[0030]
作为优选,所述网式浮床系统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由数根硬质pvc管组成,每相邻两根的硬质pvc管均通过pvc管弯头相连,所述硬质pvc管与pvc管弯头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胶水,所述硬质pvc管之间设置有铁丝编制而成的网状结构,所述铁丝上均包覆有塑料,所述网状结构的网眼内设置有种植杯,所述种植杯的上部开口大于下部开口,且种植杯下部的侧面设置有数个串根孔。
[0031]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水生植物调控区使用的载体是网式浮床系统,绿色环保、耐腐蚀、使用周期长,稳定,能抵抗库区较大的风浪和水位大幅度波动,且浮床成本低、后期维护与管理方便;依据浮床植物的生长习性、结构特点进行设计,以利于植物生长,提升净化水体能力。网式浮床系统较一般的泡沫植物浮床系统更有利于浮床植物的生长和稳定,全年生长的可食用的低矮浮床植物更具有持续的水质净化和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环境效益较好、经济收益可观,还可促进就业。
[0032]
作为优选,所述砾石层厚度为5-20cm,所述砾石层中的砾石的粒径为3-5mm,所述混合层中的砾石的粒径小于3mm,所述土壤层厚度为30-80cm,所述土壤层的上表面可种植当地植物。
[0033]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在混合基质体的底部设置砾石层防止发生堵塞,土壤层的上表面可种植当地植物,保护景观。
[0034]
作为优选,所述混合层厚度为20-60cm,且所述碳源由刨花、花生壳或玉米秸秆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
[0035]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刨花、花生壳或玉米秸秆是农业固体废弃物,不仅具有废物利用、价格低廉、来源广泛、可控性好等特点,同时还具有缓释碳的优点。
[0036]
作为优选,所述混合层中添加有海绵铁,所述添加的海绵铁的质量与所述碳源的质量相同。
[0037]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海绵铁能将no
3-‑
n的去除率提高10%-20%,一方面可能是海绵铁可以减少反应体系中的溶解氧,使反应环境处于厌氧状态,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海绵铁能与混合层基质中的碳源材料形成许多微小原电池,这些大大小小的原电池能加快电子传递,从而促进no
3-‑
n的还原。因此,海绵铁的添加能提高混合层的脱氮效率,海绵铁又被称为还原铁,其来源可以通过工业矿渣还原后得到,因此将海绵铁作为混合层填充材料不仅可以提高no
3-‑
n的去除率,还有助于推进工业矿渣资源化。
[0038]
作为优选,步骤3中所述水生植物调控区设置在末端拦截区附近水域或水景观环境敏感的水域,在设置水生植物调控区时,先根据步骤1中所调查的需调控水体所在地区适宜种植的水生植物种类的调查结果,并基于植物营养竞争原理确定所述水生植物调控区所种植的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然后在水生植物调控区设置网式浮床系统,然后在网式浮床系统上种植相应种类和数量的水生植物,当水生植物调控区内种植的水生植物成熟后对其进行收割管理。
[0039]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水生植物调控区位于水体表层,基于水生植物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修复技术,基于植物营养竞争原理在水景观敏感程度较高的水域选种具有食用价值高且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并及时收割管理,可有效削减表层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并降低水体中的叶绿素浓度水平,同时美化区域水景观。
[0040]
作为优选,步骤2中设置鱼类及底栖动物调控区的具体步骤包括:
[0041]
步骤3.1:根据步骤1中所调查的水体中鱼类及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的调查结果判断鱼类及底栖动物调控区食物网中是否存在冗余或缺失环节,然后根据判断结果确定鱼类及底栖动物调控区所投放的鱼类和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0042]
步骤3.2:将相应种类和数量的鱼类和底栖动物投放到鱼类及底栖动物调控区中构建鱼类及底栖动物调控区;
[0043]
步骤3.3:对鱼类生长状况开展持续监测评估,根据生长进度进行捕捞。
[0044]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鱼类及底栖调控区位于水体中(含水体底部区),鱼类及底栖调控区是指在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且存在较大的水华发生风险的湖库类缓流型水体,结合食物网中存在的冗余或缺失环节诊断成果,投放食浮游生物的滤食性鲢、鳙鱼类为主来直接牧食浮游植物,以优化富营养化水体的食物网结构与功能,并通过鱼类捕捞带出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0045]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46]
1.地表坡面散流水体经湖库水陆交错带末端拦截区处理后的总氮指标得到明显改善,但对总磷、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去除效果不明显,因此通过生物调控区进行再次调控,通过末端拦截区和生物调控区的配合来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和叶绿素水平,降低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和水华发生风险。
[0047]
2.在生物调控区通过水生植物修复、鱼类修复等方法来去除水体中的氮、磷和叶绿素a等,其中水生植物修复相较于其他水体净化技术,具有净化效果好、操作简单、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并有一定的经济收益等优点。
[0048]
3.鱼类修复作为水生生物修复的一种,具有对水位波动的良好适应性、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可规模化推广应用和可持续化发展等优点。
[0049]
4.末端拦截区通过外加碳源材料作为反硝化细菌的电子供体,对硝酸盐的去除效果较好;植物与鱼类调控措施相结合,及鱼类和植物的共生明显促进了生物调控区内植物的生长和氮磷吸收与积累,同时有利于鱼类的生长与存活,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及叶绿素a的削减有更好的促进作用,表现出1 1》2的生态效益。
[0050]
5.水生植物调控区使用的载体是网式浮床系统,绿色环保、耐腐蚀、使用周期长,稳定,能抵抗库区较大的风浪和水位大幅度波动,且网式浮床系统成本低、后期维护与管理方便;依据浮床植物的生长习性、结构特点进行设计,以利于植物生长,提升净化水体能力。网式浮床系统较一般的泡沫植物浮床系统更有利于浮床植物的生长和稳定,全年生长的可食用的低矮浮床植物更具有持续的水质净化和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环境效益较好、经济收益可观,还可促进就业。
附图说明
[0051]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52]
图2为本发明的末端拦截区的结构示意图;
[0053]
图3为本发明的网式浮床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54]
其中,1-末端拦截区,2-生物调控区,3-水生植物调控区,4-鱼类及底栖动物调控区,101-集水沟,102-导渗沟,103-出水口,104-竖直穿孔采样管,105-进水孔,106-出水槽,107-砾石层,108-混合层,109-土壤层,301-硬质pvc管,302-铁丝,303-种植杯。
具体实施方式
[0055]
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56]
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57]
一种水体富营养状态指数立体调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8]
步骤1:数据调查:本实施例在三峡库区进行,根据三峡库区的实际调查情况,本实施例的末端拦截区1设置在三峡水库重庆市忠县凤凰村的水陆交错带;
[0059]
根据调查三峡水库重庆市忠县凤凰村适宜种植水生植物种植密度为96株/m2,其中春夏季以蕹菜与黄花水龙2:1比例、秋冬季以水芹菜与黑麦草1:1比例的组合;
[0060]
根据调查三峡水库重庆市忠县凤凰村处的水体中的鱼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研判
鱼类及底栖动物调控区4食物网中存在冗余或缺失环节,按生物调控关键技术参数和组合方案投放适量的鱼苗和底栖动物,水体中优选的鱼类调控组合方案为:密度为80g/m3,以鲢鳙为主,辅以碎屑食性鲴类、少量杂食性鱼类等种类的组合(鲢、鳙及其它鱼类比例为6:2:2)。
[0061]
步骤2:调控前水体评价: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三峡水库重庆市忠县凤凰村处的水体进行调控前水体评价;
[0062]
所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水体的具体步骤包括:
[0063]
步骤2.1:调查水体中的叶绿素指标(chl-a)、总磷指标(tp)、总氮指标(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钾盐指数(cod
mn
),经过调查,在调控前水体中的叶绿素a指标(chl-a)为13.51mg/m3、总磷指标(tp)为0.071mg/l、总氮指标(tn)为2.39mg/l、透明度(sd)为1.5m、高锰酸钾盐指数(cod
mn
)为2.58mg/l;
[0064]
步骤2.2: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步骤2.1中各指标的营养状态指数:
[0065]
tli(chl-a)=10(2.5 1.086 ln chl-a);
[0066]
tli(tp)=10(9.436 1.624 ln tp);
[0067]
tli(tn)=10(5.453 1.694 ln tn);
[0068]
tli(sd)=10(5.118-1.94 ln sd);
[0069]
tli(cod
mn
)=10(0.109 2.66 ln cod
mn
);
[0070]
上述公式中:chl-a单位为mg/m3,sd单位为m,其它指标单位均为mg/l;
[0071]
步骤2.2:根据步骤2.2获得的各指标的营养状态指数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得到调控前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0072][0073]
上述公式中tli(∑)表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j)代表第j种营养状态指数,wj为第j种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本实施例中,各因子wj取值分别为0.2663、0.1834、0.1790、0.1834、0.1879;
[0074]
经过计算,本实施例中调控前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48.90。
[0075]
步骤3:立体调控体系的设置:在步骤1确定的立体调控体系的设置区域设置立体调控体系,所述立体调控体系包括用于坡面散流的末端截污和氮素阻控的末端拦截区1和用于削减水体中氮、磷及叶绿素a含量的生物调控区2,所述生物调控区2设置在末端拦截区1的出水侧,所述生物调控区2包括水生植物调控区3和鱼类及底栖动物调控区4(如图1所示);
[0076]
所述末端拦截区由依次连接的集水池101、导渗沟102、混合基质体和出水槽106组成,混合基质层的规格为长
×

×
深为4m
×
3m
×
1m,所述混合基质体由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砾石层107、混合层108和土壤层109组成,所述混合层108中的砾石、碳源和土壤的质量比为1:1:10,所述导渗沟102的出水口103与砾石层107相连,所述出水槽106的进水口105与土壤层109相连,所述混合基质体上设置有数根用于获取混合基质体中水体的竖直穿孔采样管104;土壤层109的上表面可种植景观植物(如图2所示);
[0077]
本实施例中末端拦截区1的温度在30摄氏度,水力负荷为0.5m3/(m2·
d),no
3-‑
n进水浓度为7.91mg/l时,出水浓度可降至1.04mg/l,去除率达到86.86%。末端拦截区的投资
成本为512元/m2,年运行成本130元/m2,其中坡面散流的服务范围参数为1~6亩/m2;
[0078]
所述砾石层107厚度为10cm,所述砾石层107中的砾石的粒径为3mm,混合层108中的砾石的粒径小于3mm,所述土壤层109厚度为50cm,所述在土壤层109的上表面可种植当地植物;
[0079]
所述混合层108的碳源由花生壳和玉米秸秆中组成,所述混合层108厚度为40cm,且所述碳源由花生壳和玉米秸秆组成,所述花生壳和玉米秸秆的质量比为1:1;
[0080]
所述混合层108中添加有海绵铁,所述添加的海绵铁的质量与所述碳源的质量相同;
[0081]
步骤3中所述水生植物调控区3设置在末端拦截区1附近水域或水景观环境敏感的水域,在设置水生植物调控区3时,先根据步骤1中所调查的需调控水体所在地区适宜种植的水生植物种类的调查结果,并基于植物营养竞争原理确定所述水生植物调控区3所种植的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然后在水生植物调控区3设置网式浮床系统,然后在网式浮床系统上种植相应种类和数量的水生植物,当水生植物调控区3内种植的水生植物成熟后对其进行收割管理,本实施例中,水生植物调控区的植物定植成功后收割频率分别设定为蕹菜2次/月、水芹菜1次/月、黄花水龙与黑麦草1次/2月,季末全部收割;
[0082]
所述网式浮床系统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由数根硬质pvc管301组成,每相邻两根的硬质pvc管301均通过pvc管弯头相连,所述硬质pvc管301与pvc管弯头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胶水,所述硬质pvc管之间设置有铁丝302编制而成的网状结构,所述铁丝302上均包覆有塑料,所述网状结构的网眼内设置有种植杯303,所述种植杯303的上部开口大于下部开口,且种植杯303下部的侧面设置有数个串根孔(如图3所示)。
[0083]
步骤3中设置鱼类及底栖动物调控区4的具体步骤包括:
[0084]
步骤3.1:根据步骤1中所调查的水体中鱼类及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的调查结果,本实施例中水体中所用的鱼类调控组合方案为:密度为80g/m3,以鲢鳙为主,辅以碎屑食性鲴类、少量杂食性鱼类等种类的组合(鲢、鳙及其它鱼类比例为6:2:2);
[0085]
步骤3.2:将相应种类和数量的鱼类和底栖动物投放到鱼类及底栖动物调控区4中构建鱼类及底栖动物调控区4;
[0086]
步骤3.3:对鱼类生长状况开展持续监测评估,根据生长进度,适度生长3-6个月后进行捕捞,本实施例中,经过调查发现每捕捞出库鱼1kg,能够带走水中氮25~35g、磷3~9g。
[0087]
步骤4:调控后水体评价:在步骤2进行调控前水体评价的相同位置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经过步骤2设置的立体调控体系调控之后的水体进行调控后水体评价;调控后水体评价与步骤2中调控前水体评价的步骤相同,调控后的水体中的叶绿素a指标(chl-a)为10.14mg/m3、总磷指标(tp)为0.069mg/l、总氮指标(tn)为2.28mg/l、透明度(sd)为1.6m、高锰酸钾盐指数(cod
mn
)为2.57mg/l,经过计算,调控后的水体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47.64。
[0088]
步骤5:调控效果判断:根据步骤2获得的调控前水体评价和步骤4获得的调控后水体评价判断立体调控体系的调控效果,应当注意本数据是在流动的库区中测试得到的,若水体的交换周期变长,则本方法的调控效果将大大增加。
[0089]
在三峡库区3至5月的鱼类拦网监测实施例结果表明,研究区叶绿素a浓度将降低
15%以上,年削减总磷、总氮浓度分别超过1.0mg/m3、5.00mg/m3,藻类生长抑制效果明显。初步折算生物调控技术的经济产出平均可达0.175万元/亩,同时可以促进就业(5-6人/1000亩)。
[0090]
经过调查发现采用布设水面面积占比为15-20%的水生植物调控区,每年单位面积植物可带走水体中氮磷量分别为11.91g/m2和0.70g/m2,每年可获得经济收益约100元/m2,同时可促进就业(1-2人/1000m2),扣除固定设施投入、材料和采摘成本后净收益约为3000元/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0091]
在三峡库区布设的生物调控区实施例全年随水位变动面积变化为3500~6000m2,以平均水深为35m计,水体平均交换周期为13.12天,年削减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0.67mg/m3、1.68mg/m3、3.37mg/m3。
[0092]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