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简易的微压差压仪表校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16 04:46: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仪表校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简易的微压差压仪表校验装置。


背景技术:

2.大多数企业使用的微压、差压的仪器仪表,应用于测液位、流量、进出口压差、真空等装置的仪器仪表,在生产运行过程中,此类仪表的零点容易漂移。目前校验大多使用的是压力校验仪,由于投资建设成本较高,绝大多数公司是没有标准计量检验室和计量师,导致此类仪器仪表的检验需要拆送至检定机构,单从仪器仪表的采购的检验、使用过程出现异常都需要临时校准。
3.现有技术中,微压、差压的仪器仪表需要通过专用的高精度微压校验装置进行校验,但校验成本很高,对企业来说送检就是一项成本,且时间较长。
4.因此,需要一种简易的微压差压仪表校验装置,以克服上述问题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简易的微压差压仪表校验装置,不仅操作简单,快捷,而且校验成本低。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简易的微压差压仪表校验装置,包括用于承载液体的承载容器,所述承载容器上连接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横向管道,所述横向管道的一端连接有用于连接仪表的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一端连接有待检验的仪表。
7.进一步的,所述横向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将承载容器内液体排出的排水阀。
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头上连接用于控制横向管道内液体流向待检验的仪表的控制阀。
9.进一步的,所述承载容器的上方开设有用于放入液体的进水口。
10.进一步的,所述承载容器侧面设置有用于观察进入承载容器内部液体高度的刻度线。
11.进一步的,所述横向管道上靠近承载容器处连接有与承载容器内部相连通的橡胶管,所述橡胶管为可透视材质。
12.进一步的,所述承载容器可采用金属、塑料、玻璃钢及复合材料中的任一种材质。
13.进一步的,所述横向管道通过固定卡连接在平整的板面上。
1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15.本实用新型中,承载容器的一端通过横向管道和连接头与待检验的仪表的检测口处密封连接并导通,承载容器的另一端可通过进水口添加液体,通过改变承载容器的液位得到待检验的仪表相应接收到的压力值,与通过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得出的相应结果进行对比;校验效果稳定、可靠、减少设备投入,降低成本,同时该装置制作简单、快速、成本低。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简易的微压差压仪表校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简易的微压差压仪表校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
19.1、承载容器;2、横向管道;3、连接头;4、仪表;5、排水阀;6、进水口;7、橡胶管。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实施例一:
22.如图1所示:一种简易的微压差压仪表校验装置,包括用于承载液体的承载容器1,承载容器1上连接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横向管道2,横向管道2的一端连接有用于连接仪表的连接头3,连接头3的一端连接有待检验的仪表4;横向管道2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将承载容器1内液体排出的排水阀5;承载容器1的上方开设有用于放入液体的进水口6;连接头3上连接用于控制横向管道2内液体流向待检验的仪表4的控制阀;承载容器1侧面设置有用于观察进入承载容器1内部液体高度的刻度线;横向管道2通过固定卡连接在平整的板面上;
23.本实施例中承载容器1为可透视材质:
24.通过平整板面的设置,使得待检验的仪表4的校验在平面上进行,保证其记录承载容器1内液体数值时的准确性;
25.将待检验的仪表4连接在连接头3处,通过控制承载容器1中水的体积,即通过进水口6往承载容器1内加水,或者通过排水阀5将承载容器1中的部分水排出,且承载容器1中水的体积可通过观察承载容器1表面刻度线对应的刻度值得知;
26.当承载容器1内液体的液位发生变化时,通过与承载容器1的液位高度对应的刻度值得到待检验的仪表4接收到的压力。
27.实施例二:
28.如图2所示:一种简易的微压差压仪表校验装置,包括用于承载液体的承载容器1,承载容器1上连接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横向管道2,横向管道2的一端连接有用于连接仪表的连接头3,连接头3的一端连接有待检验的仪表4;横向管道2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将承载容器1内液体排出的排水阀5;承载容器1的上方开设有用于放入液体的进水口6;连接头3上连接用于控制横向管道2内液体流向待检验的仪表4的控制阀;承载容器1侧面设置有用于观察进入承载容器1内部液体高度的刻度线;横向管道2上靠近承载容器1处连接有与承载容器1内部相连通的橡胶管7,橡胶管7为可透视材质;承载容器1可采用金属、塑料、玻璃钢及复合材料中的任一种材质;横向管道2通过固定卡连接在平整的板面上;
29.本实施例中承载容器1为其他不可透视材质:
30.通过平整板面的设置,使得待检验的仪表4的校验在平面上进行,保证通过橡胶管7记录承载容器1内液体数值时的准确性;
31.将待检验的仪表4连接在连接头3处,通过控制承载容器1中水的体积,即通过进水
口6往承载容器1内加水,或者通过排水阀5将承载容器1中的部分水排出,且承载容器1中水的体积可通过观察与承载容器1内部相连通的橡胶管7对应的承载容器1表面刻度线对应的刻度值得知;
32.当承载容器1内液体的液位发生变化时,通过与承载容器1的液位高度对应的刻度值得到待检验的仪表4接收到的压力。
33.各器件选取说明:
34.1、承载容器1的材料可采用金属、塑料、玻璃钢及复合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承载容器1的截面可为圆形、方形等任意一种方便计算其内部承载液体容积的形状,承载容器1的长度按照需求制作;
35.同时承载容器1表面设有以测压点开始标注的刻度线;
36.在其承载容器1的材料为可透视材料时,可直接观察其液体高度处刻度线对应的刻度值,在其承载容器1的材料为不可透视材料时,可通过观察橡胶管7内液体高度处刻度线对应的刻度值;
37.2、连接头3为方便与待检验的仪表4的连接处方便密封连接的连接件;
38.3、液体:采用水;
39.4、利用液体高低产生的压力来计算观察其仪表的精度(采用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 h ,ρ选用液体的密度(此处为水的密度),g重力加速度(一般取9.8牛/千克),h液面高度(即液体的所在位置的刻度值);
40.5、水位高度与压力值的对照表,对照表为根据p=ρg h计算处的数值。
41.具体操作方法:
42.1、0-10kpa待检验的仪表4的校验方法;
43.采用实施例一方式的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44.1)通过连接头3连接在待检验的仪表4的正压检测口,此时上电查看仪表4的是否检测到0kpa的压力信号;
45.2)向其承载容器1内加水,并通过其表面刻度线对应的刻度值指示,分别记录100mm、200mm
……
1000mm时仪表4检测的压力值和仪表4输出电流信号;
46.3)打开排水阀5,通过承载容器1表面刻度线对应的刻度值指示,记录1000mm、900mm
……
0mm时仪表4检测的压力值和仪表4输出电流信号;
47.4)将记录好的数值与0-10kpa的对照表进行比对(对照表为根据p=ρg h计算处的数值);
48.2、-10-0kpa待检验的仪表4的校验方法;
49.采用实施例一方式的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50.1)通过连接头3连接在待检验的仪表4的负压检测口,此时上电查看仪表4的是否检测到0kpa的压力信号;
51.2)向其承载容器1内加水,并通过其表面刻度线对应的刻度值指示,分别记录100mm、200mm
……
1000mm时仪表4检测的压力值和仪表4输出电流信号;
52.3)打开排水阀5,通过承载容器1表面刻度线对应的刻度值指示,记录1000mm、900mm
……
0mm时仪表4检测的压力值;
53.4)将记录好的数值与-10-0kpa的对照表进行比对(对照表为根据p=ρg h计算处的
数值);
54.3、-5-5kpa待检验的仪表4的校验方法;
55.1)通过连接头3连接在待检验的仪表4的正压检测口,此时上电查看仪表4的是否检测到0kpa的压力信号;
56.2)向其承载容器1内加水,并通过其表面刻度线对应的刻度值指示,分别记录100mm、200mm
……
500mm时仪表4检测的压力值;
57.3)关闭控制阀,在更换待检验的仪表4的负压检测口后再次打开控制阀,然后打开排水阀5,通过承载容器1表面刻度线对应的刻度值指示,记录500mm、400mm
……
0mm时仪表4检测的压力值。
58.4)将记录好的数值与-5-5kpa的对照表进行比对(对照表为根据p=ρg h计算处的数值)。
59.在对比值出现问题时,可得知,其在检验的仪表4需要重新校正。
6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1.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