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改善轮胎胎圈气泡的轮胎圈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7-16 02:52: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善轮胎胎圈气泡的轮胎圈部结构。


背景技术:

2.轮胎的圈部一般包含胎侧部件、内衬层部件、钢丝子口包布及其敷贴的胶片、胎体、钢丝圈、三角胶等,内衬层部件包含过渡层、气密层、内衬层过渡胶片,由于轮胎的圈部复杂的组成,在轮胎成型时很容易有气泡产生,且不易排出,导致生产的胎胚圈部及最终硫化的轮胎易产生气泡,为防止成品胎产生气泡,一般在胎胚圈部进行人工刺扎,但刺扎的方式不能有效的排除圈部的气泡,还会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
3.现有结构如附图1所示,改善前的圈部易产生气泡:
4.①
该结构的过渡层宽度与气密层宽度之差为20mm,另外,过渡层外端点与子口耐磨胶之间的距离为2mm,这样导致子口耐磨胶与气密层、过渡层之间形成一个较大三角胶区域,且均为胶部件,在成型扇形块撑起锁紧时气体不易排出;
5.②
两个钢丝圈外端点之间的距离与过渡层的宽度相等,在成型扇形块撑起锁紧时,过渡层外端点落在六角形钢丝圈左下的斜边处,气体不易排出;
6.③
内衬层过渡胶片端点距离六角形钢丝圈内端点的距离小于5mm,在成型扇形块撑起锁紧时,内衬层过渡胶片端点落在六角形钢丝圈内侧靠下的斜边处,气体不易排出;
7.④
子口耐磨胶连接气密层一端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斜线形状,在成型扇形块撑起锁紧时,胶料无法对存在的三角形区域胶料进行有效的补充,导致气泡的产生。
8.一般的,解决该种情况是通过加厚部件、加宽部件使内衬层与过渡层的端点延伸至钢丝圈外端点之外的方式来解决,但采用该种方式会导致成本的上升或可能会导致外侧部位的气泡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有效减少气泡产生的一种改善轮胎胎圈气泡的轮胎圈部结构。
10.本实用新型一种改善轮胎胎圈气泡的轮胎圈部结构,包括胎侧部件和内衬层部件及胎体,所述内衬层部件包括气密层、过渡层及内衬层过渡胶片,所述气密层两端分别连接有胎侧部件,所述气密层上表面设置有过渡层,过渡层的两端上表面均设置有内衬层过渡胶片;
11.内衬层过渡胶片两端边缘均设置有钢丝子口包布,所述胎体压合在两个钢丝子口包布上表面,胎体上对应钢丝子口包布的位置设置有六角形钢丝圈,六角形钢丝圈外侧依次包裹有胎体、钢丝子口包布、胎侧部件、及内衬层部件;
12.胎体上方的六角形钢丝圈内填充有三角胶,三角胶由胎体、胎侧部件包裹;
13.所述气密层宽度和过渡层宽度均小于两个六角形钢丝圈外端点之间的距离;
14.过渡层的宽度与气密层的宽度之差为-10~-20mm。
15.优选地,胎侧部件通过子口耐磨胶与气密层相连,过渡层与子口耐磨胶连接气密层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0~5mm。
16.优选地,两个六角形钢丝圈外端点之间的距离气密层宽度之差为-8~-16。
17.优选地,内衬层过渡胶片均位于两个六角形钢丝圈之间的区域,六角钢丝圈与靠近该六角形钢丝圈的内衬层过渡胶片之间的距离为5~10mm。
18.优选地,子口耐磨胶与气密层相连的一端的横截面为楔形,子口耐磨胶的上表面与气密层相连,子口耐磨胶的下表面延伸至气密层下方,且子口耐磨胶的上表面通过朝向气密层凸出的弧面相连。
19.优选地,子口耐磨胶连接气密层的一端上,弧面所连接的子口耐磨胶上表面和子口耐磨胶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5~1.2mm。
20.本实用新型过渡层的宽度与气密层的宽度之差为-10~-20mm,过渡层与子口耐磨胶连接气密层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0~5mm,过渡层较气密层窄,消除了口耐磨胶与气密层、过渡层之间形成一个三角胶区域,在钢丝子口包布、内衬层过渡胶片、过渡层之间形成的为开放型区域,在成型扇形块撑起锁紧时气体易排出。
21.本实用新型过渡层与气密层的端点压在六角形钢丝圈法向方向的底部,在成型扇形块撑起锁紧时,在扇形块撑起的压力下,可以有效将过渡层与气密层的端点进行箍紧。
22.本实用新型内衬层过渡胶片均位于两个六角形钢丝圈之间的区域,六角钢丝圈与靠近该六角形钢丝圈的内衬层过渡胶片之间的距离为5~10mm,在成型扇形块撑起锁紧时,内衬层过渡胶片端点避开六角形钢丝圈内侧靠下的斜边,使之不产生窝气的区域。
23.本实用新型子口耐磨胶连接气密层的一端上,弧面所连接的子口耐磨胶上表面和子口耐磨胶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5~1.2mm,子口耐磨胶可以对存在的三角形区域胶料进行有效的补充,减少气泡的产生。
附图说明
24.图1为现有结构平铺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平铺示意图。
26.附图标记:1-子口耐磨胶,2-气密层,3-过渡层,4-内衬层过渡胶片,5-钢丝子口包布,6-胎侧过渡胶片,7-胎体,8-六角形钢丝圈,9-三角胶。
具体实施方式
27.本实用新型一种改善轮胎胎圈气泡的轮胎圈部结构,包括胎侧部件和内衬层部件及胎体7,所述内衬层部件包括气密层2、过渡层3及内衬层过渡胶片4,所述气密层2两端分别连接有胎侧部件,所述气密层2上表面设置有过渡层3,过渡层3的两端上表面均设置有内衬层过渡胶片4;
28.内衬层过渡胶片4两端边缘均设置有钢丝子口包布5,所述胎体7压合在两个钢丝子口包布5上表面,胎体7上对应钢丝子口包布5的位置设置有六角形钢丝圈8,六角形钢丝圈8外侧依次包裹有胎体7、钢丝子口包布5、胎侧部件、及内衬层部件;
29.胎体7上方的六角形钢丝圈8内填充有三角胶9,三角胶9由胎体7、胎侧部件包裹;
30.所述气密层2宽度和过渡层3宽度均小于两个六角形钢丝圈8外端点之间的距离;
31.过渡层3的宽度与气密层2的宽度之差为-10~-20mm。
32.胎侧部件通过子口耐磨胶1与气密层2相连,过渡层3与子口耐磨胶1连接气密层2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0~5mm。
33.两个六角形钢丝圈8外端点之间的距离气密层2宽度之差为-8~-16。
34.内衬层过渡胶片4均位于两个六角形钢丝圈8之间的区域,六角钢丝圈与靠近该六角形钢丝圈8的内衬层过渡胶片4之间的距离为5~10mm。
35.子口耐磨胶1与气密层2相连的一端的横截面为楔形,子口耐磨胶1的上表面与气密层2相连,子口耐磨胶1的下表面延伸至气密层2下方,且子口耐磨胶1的上表面通过朝向气密层2凸出的弧面相连。
36.子口耐磨胶1连接气密层2的一端上,弧面所连接的子口耐磨胶1上表面和子口耐磨胶1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5~1.2mm。
37.子口耐磨胶1上表面上设置有胎侧过渡胶片6,胎侧过渡胶片6在包覆胎体7及钢丝子口包布5外侧端点,且与靠近的钢丝圈之间的距离≥10mm。
38.本实用新型过渡层3的宽度与气密层2的宽度之差为-10~-20mm,过渡层3与子口耐磨胶1连接气密层2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0~5mm,过渡层3较气密层2窄,消除了口耐磨胶与气密层2、过渡层3之间形成一个三角胶9区域,在钢丝子口包布5、内衬层过渡胶片4、过渡层3之间形成的为开放型区域,在成型扇形块撑起锁紧时气体易排出。
39.本实用新型过渡层3与气密层2的端点压在六角形钢丝圈8法向方向的底部,在成型扇形块撑起锁紧时,在扇形块撑起的压力下,可以有效将过渡层3与气密层2的端点进行箍紧。
40.本实用新型内衬层过渡胶片4均位于两个六角形钢丝圈8之间的区域,六角钢丝圈与靠近该六角形钢丝圈8的内衬层过渡胶片4之间的距离为5~10mm,在成型扇形块撑起锁紧时,内衬层过渡胶片4端点避开六角形钢丝圈8内侧靠下的斜边处,使之不产生窝气的区域。
41.本实用新型子口耐磨胶1连接气密层2的一端上,弧面所连接的子口耐磨胶1上表面和子口耐磨胶1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5~1.2mm,子口耐磨胶1可以对存在的三角形区域胶料进行有效的补充,减少气泡的产生。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