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反应釜的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16 00:59: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反应釜的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2.为了更好的导热,反应釜的釜体内会设置呈螺旋状的盘管,且盘管是贴着釜体的内侧壁设置的,釜体内反应时会有固体、晶体析出,固体、晶体会停留在盘管的管壁上,不容易清洗,同时釜体内的搅拌轴搅拌时由于盘管贴着反应釜的内侧壁,盘管处的流体流动性差。
3.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做出各式各样的改进,有的还申请了专利,例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了一种基于中心加热技术的对苯二甲酰氯生产用反应釜[申请号:201811422120.5;申请公布号:cn109433134a],其包括釜体,釜体的顶端一侧设有贯通连接加料孔,釜体的一侧端底端贯通连接出料管,釜体的内腔中部设有加热筒,加热筒的外圆面顶端均匀的设有若干固定杆,加热筒通过固定杆固定连接在釜体的内腔壁上,加热筒的侧壁内设有热交换腔,热交换腔的一侧端贯通连接进水管,热交换腔的另一侧端贯通连接出水管,进水管和出水管均是嵌设在固定杆内部,进水管上设有水泵。
[0004]
该种结构的反应釜,在釜体内悬空设置加热筒,加热筒内具有热交换腔,热交换腔是一个整体的空间,加热筒的顶部连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且进水管和出水管均与热交换腔的顶部相连,即进水管进入的高温热水或热油会直接从出水管排出,使高温热水或热油在加热筒中的时间短,同时使加热筒顶部和底部的温度不同,导致反应釜内的物料换热不够均匀,换热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反应釜的换热装置,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反应釜的换热装置,反应釜包括釜体,换热装置包括固定在釜体内且呈筒状的换热筒,所述换热筒的侧壁中具有热交换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腔中设有导流条,所述导流条将热交换腔分割并形成使流体按螺旋形方向流动的导流通道,所述换热筒的顶部连接有进水管,且所述进水管与导流通道的顶部相连通,所述换热筒的底部连接有出水管,且所述出水管与导流通道的底部相连通。
[0007]
高温热水或热油从进水管进入到热交换腔中,然后沿着导流通道呈螺旋形向下流动,最后从出水管流出,高温热水或热油位于热交换腔中时,即会通过换热筒与釜体内的流体发生热交换。导流条的设置形成导流通道,使高温热水或热油按设定的方向流动,使高温热水或热油在热交换腔中停留的时间更长,使热交换更加充分,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同时使高温热水或热油进行换热时,不存在高温热水或热油直接排走的问题,使高温热水或热油与流体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
[0008]
在上述的一种反应釜的换热装置中,所述导流条的一侧与热交换腔一侧的腔壁贴合固连,所述导流条的另一侧与热交换腔另一侧的腔壁之间具有间隙。该种结构,使部分高温热水或热油可以直接通过间隙流动,使热交换腔中各处的高温热水或热油的温度差不会过大,使釜体内各处的换热更加的均匀,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
[0009]
作为另一种情况,在上述的一种反应釜的换热装置中,所述导流条的两侧分别与热交换腔两侧的腔壁贴合固连。
[0010]
在上述的一种反应釜的换热装置中,所述换热筒通过若干个间隔设置的固定片与釜体相固连,所述固定片呈平板状,且所述固定片沿换热筒的轴向设置。该种结构,固定片使换热筒可以悬空设置,同时使换热筒与釜体的内侧壁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隙,避免反应产生的晶体在换热筒的侧壁上堆积。
[0011]
在上述的一种反应釜的换热装置中,所述固定片沿换热筒轴向的长度为换热筒沿换热筒轴向的长度的1/2-3/4,所述固定片位于换热筒的中间处并向换热筒的两端延伸。该种结构,可以提高换热筒安装的牢固程度。
[0012]
在上述的一种反应釜的换热装置中,所述换热筒的顶部沿换热筒径向的横截面呈弧形。该种结构,避免反应产生的晶体在换热筒的顶部堆积。
[0013]
在上述的一种反应釜的换热装置中,所述换热筒的底部沿换热筒径向的横截面呈弧形。该种结构,避免反应产生的晶体在换热筒的底部堆积。
[0014]
在上述的一种反应釜的换热装置中,所述釜体内还设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穿过换热筒,所述搅拌轴的底部具有桨叶且所述桨叶位于换热筒的下方,所述桨叶旋转能使换热筒内的流体流向换热筒和釜体侧壁之间的区域。搅拌轴旋转带动桨叶转动,使釜体内的流体按设定的方向流动,即换热筒内的流体向下流动,换热筒和釜体侧壁之间的区域的流体向上移动,形成循环,使流体换热均匀,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反应釜的换热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0016]
1、本换热装置的换热筒是悬空设置的,且与釜体的内侧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避免反应产生的晶体在换热筒上堆积,使反应釜清洗方便。
[0017]
2、本换热装置通过在热交换腔中设置导流条形成呈螺旋形的导流通道,使高温热水或热油按设定的方向流动,热交换更加充分,更加均匀,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
[0018]
3、本换热装置搅拌轴和桨叶使釜体内的流体按设定的方向流动,形成循环,避免流场的死角,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而且换热筒的外侧壁是光滑的,避免反应产生的晶体堆积在换热筒上。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本反应釜的换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是本反应釜的换热装置的俯视图。
[0021]
图中,1、釜体;2、换热筒;3、热交换腔;4、导流条;5、导流通道;6、进水管;7、出水管;8、固定片;9、搅拌轴;10、桨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
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3]
如图1所示,本反应釜包括釜体1、换热装置、搅拌轴9和桨叶10,换热装置包括换热筒2、导流条4、进水管6、出水管7和固定片8。
[0024]
换热筒2呈筒状,换热筒2的顶部沿换热筒2径向的横截面呈弧形,换热筒2的底部沿换热筒2径向的横截面呈弧形。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换热筒2通过四个间隔设置的固定片8与釜体1相固连,固定片8呈平板状,且固定片8沿换热筒2的轴向设置,固定片8沿换热筒2轴向的长度为换热筒2沿换热筒2轴向的长度的2/3,固定片8位于换热筒2的中间处并向换热筒2的两端延伸,在实际生产中,固定片8沿换热筒2轴向的长度可以为换热筒2沿换热筒2轴向的长度的1/2或者3/4。
[0025]
换热筒2的侧壁中具有热交换腔3,热交换腔3中设有导流条4,导流条4将热交换腔3分割并形成使流体按螺旋形方向流动的导流通道5。本实施例中,导流条4的一侧与热交换腔3一侧的腔壁贴合固连,导流条4的另一侧与热交换腔3另一侧的腔壁之间具有间隙,在实际生产中,导流条4的两侧分别与热交换腔3两侧的腔壁贴合固连。换热筒2的顶部连接有进水管6,且进水管6与导流通道5的顶部相连通,换热筒2的底部连接有出水管7,且出水管7与导流通道5的底部相连通。
[0026]
釜内还设有搅拌轴9,搅拌轴9穿过换热筒2,搅拌轴9的底部具有桨叶10且桨叶10位于换热筒2的下方,桨叶10旋转能使换热筒2内的流体流向换热筒2和釜内之间的区域。
[0027]
工作时,搅拌轴9旋转带动桨叶10转动,使釜体1内的流体按中间向下流动,四周向上流动,形成循环。从进水管6通入高温热水或热油,高温热水或热油沿着导流通道5流动,最后从出水管7排出,在该过程中,高温热水或热油通过换热筒2与釜体1内的流体进行热交换。
[0028]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29]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釜体1、换热筒2、热交换腔3、导流条4、导流通道5、进水管6、出水管7、固定片8、搅拌轴9、桨叶10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