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天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10 20:23: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天线装置(antenna apparatus),更详细地,涉及如下的天线装置,即,最大程度抑制因从多个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的上升气流形成所引起的热集中现象,从发热源向后方引导迅速的散热。


背景技术:

2.无线通信技术,例如,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技术作为使用多个天线来大幅度增加数据传输容量的技术,是在发送器中通过各个发送天线传输不同的数据,在接收器中通过适当的信号处理区分发送数据的空间多路复用(spatial multiplexing)技术。
3.因此,随着同时增加收发天线的数量,频道容量也将增加,从而可以传输更多的数据。例如,若将天线的数量增加至10个,则与当前的单一天线系统相比,使用相同频带来确保约10倍的频道容量。在应用这种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的收发装置中,随着天线数量的增加,发送器(transmitter)和滤波器(filter)的数量也会一同增加。
4.随着上述发送器及滤波器的数量的增加,存在发热器件也将增加的问题,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为了防止天线装置的性能降低而优先研究使多个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有效散热的散热结构。
5.但是,在现有的天线装置中,为了避免多个部件数量增加的问题及部件相互之间的干扰而以沿着上下方向长的方式配置多个发热器件,其整体外形也以沿着上下方向长的方式配置,从下部的多个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集中在上侧而妨碍均匀的天线性能的维持。


技术实现要素:

6.技术问题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散热性能得到提高的天线装置。
8.并且,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天线装置,即,可设置与形态及规格相同的多个发热器件的散热对应的独立的u字形散热群体及中间散热群体,最大程度抑制因热量的上升气流引起的热集中现象。
9.并且,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天线装置,即,提高通过主外罩的背面释放的散热性能来防止多个发热器件的性能下降。
10.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并不局限于以上提及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从以下的记载明确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
11.技术方案
12.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一实施例包括:主外罩,用于收容固定在背面安装有多个发热器件的第一基板;至少一个u字形散热群体,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结合在上述主外罩的背面侧,填充规定的制冷剂,上述制冷剂从多个上述发热器件接收热量并使其沿着图案流路向外侧移动来对上述热量进行散热,上述图案流路以向外侧分散流动的方式形成;以及至少
一个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对上述u字形散热群体在上述主外罩的背面所进行的拆装起到介质作用,从多个上述发热器件捕集并向上述u字形散热群体传递热量。
13.其中,上述u字形散热群体可包括:下侧散热部,设置在上述主外罩的背面侧下部;以及上侧散热部,设置在上述主外罩的背面侧上部。
14.并且,多个上述发热器件可包括第一发热器件及第二发热器件,上述第一发热器件p为功率放大器件(pa,power amplifier),上述第二发热器件s为射频集成电路(rfic)用半导体器件或低噪声放大器件(lna,low noise amplifier)。
15.并且,本发明还可包括中间散热群体,在上述下侧散热部及上述上侧散热部之间,用于对从安装在上述第一基板的背面侧的多个第三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
16.并且,上述中间散热群体可包括:热量捕集部,设置在上述第三发热器件的发热部位,用于从上述第三发热器件吸收捕集热量;以及热传递部,由热管形成,上述热管的一端与上述热量捕集部热接触,另一端与设置在上述主外罩的后方侧的安装兼散热部热接触。
17.并且,多个上述第三发热器件的发热量可至少大于多个上述发热器件的发热量。
18.并且,上述u字形散热群体可包括:内侧散热板,以具有u字形状的剖面的方式弯曲,以填充上述制冷剂的方式向内侧阳刻加工形成上述图案流路;以及外侧散热板,以具有u字形状的剖面的方式弯曲,与上述内侧散热板的外侧接合。
19.并且,上述内侧散热板和上述外侧散热板可封闭接合,以防止填充在上述图案流路的上述制冷剂泄漏。
20.并且,上述图案流路可包括:热水用图案部,设置在上述u字形状的剖面中的连接部位,用于从上述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接收热量;以及散热图案部,与上述热水用图案部连通,以释放从上述热水用图案部传递的热量的方式分别形成在上述u字形状的剖面两端部位。
21.并且,上述热水用图案部能够以直线形态形成,以相互连接分别形成在上述u字形状的剖面两端部位的上述散热图案部,上述散热图案部与以直线形态形成的多个上述热水用图案部的前端全部连通,越靠近外侧,散热面积越增加。
22.并且,上述散热图案部可包括:接合面,上述内侧散热板与上述外侧散热板相互接合,以圆形或多边形形状接合;以及制冷剂流路,上述内侧散热板与上述外侧散热板相互隔开,使上述制冷剂向上述接合面之间或上述接合面外侧流动。
23.并且,上述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能够以收容上述热水用图案部的一部分的方式具有u字形状的型合槽。
24.并且,上述u字形散热群体可由具有u字形状的剖面的多个单位散热体形成,上述u字形状的剖面具有不使热边界层互相发生干扰的间隙距离(gaps)及高度(height)。
25.发明的效果
26.根据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一实施例,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效果,即,每个发热器件均可通过独立的u字形散热群体及中间散热群体来有效地散热,同时,可以使在以沿着上下方向长的方式形成的主外罩的背面因热量的上升气流引起的热集中现象最小化,由此可以防止部件的性能下降。
附图说明
27.图1a及图1b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前部面外观及背面外观的立体图。
28.图2为图1a的分解立体图。
29.图3为图1b的分解立体图。
30.图4为示出图2的结构中主外罩与第二基板的结合关系的分解立体图。
31.图5a及图5b为示出图2的结构中中间散热群体的主外罩的背面的设置状态的前部面侧分解立体图及背面侧分解立体图。
32.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剖视图及其一部分放大图。
33.图7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结构中单位散热体的立体图。
34.图8为图7的结构中内侧散热板的展开图。
35.图9为图7的分解立体图。
36.图10为沿着图7的a-a线截取的切开立体图。
37.图11为示出用于证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效果的多个发热器件及多个u字形散热群体的配置关系的剖视图及背视图。
38.图12为放大图11的“b”部分的放大图。
39.图13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结构中基于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的散热速度的模拟图。
40.图14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结构中基于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的热传递状态的模拟图。
41.图15为用于设计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结构中单位散热体的最优高度的热传递模拟图。
42.图16为用于设计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结构中单位散热体的最优间隙距离的热传递模拟图。
43.附图标记的说明
44.1:天线装置
ꢀꢀꢀꢀꢀꢀꢀꢀꢀꢀꢀ
10:天线罩
45.20:主外罩
ꢀꢀꢀꢀꢀꢀꢀꢀꢀꢀꢀꢀ
21:第二基板
46.22:天线器件
ꢀꢀꢀꢀꢀꢀꢀꢀꢀꢀ
23:第一基板
47.24:天线滤波(mbf)器件
ꢀꢀꢀ
27: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
48.30:电源部
ꢀꢀꢀꢀꢀꢀꢀꢀꢀꢀꢀꢀ
31:电源装置(psu)外罩
49.32:电源装置散热鳍片
ꢀꢀꢀꢀ
33:电源装置用基板
50.34:电源装置器件
ꢀꢀꢀꢀꢀꢀ
100:u字形散热群体
51.101:外侧散热板
ꢀꢀꢀꢀꢀꢀꢀ
102:内侧散热板
52.103、104:制冷剂填充口
ꢀꢀꢀ
105:散热图案部、接合面
53.106:散热图案部、制冷剂流路107:螺丝紧固孔
54.108:热水用图案部
ꢀꢀꢀꢀꢀꢀꢀꢀ
110:上侧散热部
55.120:下侧散热部
ꢀꢀꢀꢀꢀꢀꢀ
210:安装兼散热部
56.215:固定板部
ꢀꢀꢀꢀꢀꢀꢀꢀꢀ
220:安装散热鳍片部
57.240:中间散热群体
ꢀꢀꢀꢀꢀꢀꢀꢀ
241:热量捕集部
58.243:热传递部
ꢀꢀꢀꢀꢀꢀꢀꢀꢀ
p:(多个)第一发热器件
59.s:(多个)第二发热器件
ꢀꢀꢀ
f:(多个)第三发热器件
具体实施方式
60.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实施例。
61.在向各个附图的结构要素附加附图标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呈现在不同的附图中,对相同的结构要素尽可能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过程中,在判断为对于相关的公知结构或功能的具体说明妨碍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理解的情况下,将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62.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结构要素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第一、第二、a、b、(a)、(b)等的术语。这种术语用于区分两种结构要素,对应结构要素的本质或顺次或顺序等并不局限于上述术语。并且,只要没有其他定义,包括技术或科学术语在内的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的含义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通常使用的词典定义的术语的含义与相关技术的文脉所具有的含义相同,只要在本技术中并不明确,不能被解释成异常或过度形式的含义。
63.图1a及图1b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前部面外观及背面外观的立体图,图2为图1a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图1b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示出图2的结构中主外罩与第二基板的结合关系的分解立体图。
64.如图1a至图3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1包括:主外罩20,形成向前方开口的收容空间,大致呈向上下方向长且具有薄的前后收容宽度的长方体形状;第一基板23,作为收容在主外罩20的收容空间内侧的功率放大器(pau,power amplifier unit)及数字收发单元(dtu,digital transceving unit)用基板,以蛤壳28(clamshell)为介质,在前部面安装多个天线滤波器件24(multi band filter),在背面安装多个第一发热器件p、多个第二发热器件s及多个第三发热器件f;以及第二基板21,安装多个天线器件22。
65.通常,第一基板23也可被称为主板,第二基板21可被称为天线板。第一发热器件p及第二发热器件s可以为输出电力不同的器件,第一发热器件p为功率放大器件,第二发热器件s为射频集成电路用半导体器件或低噪声放大器件。作为第一发热器件p的功率放大器件是作为高频电力放大器的主要发热部件的晶体管,是输出电力大的射频器件,与作为第二发热器件s的射频集成电路用半导体器件或低噪声放大器件相比发热量较大。
66.发热量比第二发热器件s大的第一发热器件p比第二发热器件s更靠近设置在后述的主外罩20的热接触部29,由此,从第一发热器件p产生的热量可通过直接与热接触部29表面热接触来轻松传递并通过设置在主外罩20的背面侧的u字形散热群体100散热。
67.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天线装置1还可包括:天线罩10,遮蔽主外罩20的收容空间,由电磁波贯通的材质形成,固定在主外罩20的前方侧;以及u字形散热群体100,以可拆装的方式设置在主外罩20的后方,用于向外部对从上述第一发热器件p及第二发热器件s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
68.同时,还可包括电源部,上述电源部包括电源装置外罩31,电源装置外罩31与上述第一基板23及第二基板21分离设置,以可拆装的方式设置在主外罩20的背面侧。在电源装置外罩31的内部实质上内置电源装置用基板33,上述电源装置用基板33安装有用于向第一
发热器件p或第三发热器件f供给上述电源的多个电源装置器件34,在电源装置外罩31的外侧可设置对从多个电源装置器件34发热的热量进行独立散热的多个电源装置散热鳍片32。电源装置外罩31还可包括用于遮蔽内置电源装置用基板33的电源装置收容空间并划分与主外罩20的边界的电源装置盖35。
69.通常,在天线装置1的情况下,执行以频率形态输出及输入的信号的收发作用的如天线器件22的多个部件器件安装于天线罩10附近的第二基板21的前部面,伴随发热的如第一发热器件p至第三发热器件f及电源装置单元器件34的多个部件器件以向主外罩20的背面侧实现散热的方式通常安装在第一基板23或安装在第一基板23附近。为此,在通常的天线装置1的情况下,在构成后方侧外观的主外罩20的背面侧,多个散热鳍片与主外罩20形成为一体。
70.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1的结构中,u字形散热群体100及中间散热群体240与上述通常的天线装置1的多个散热鳍片不同,以可拆装的方式设置在主外罩20。因此,根据安装在第二基板21侧的第一发热器件p、第二发热器件s及第三发热器件f的位置及发热量,可设计不同形态的u字形散热群体100及中间散热群体240的设置位置及形状,因此,可以使散热性能最大化。
71.更详细地,如图1a至图3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天线装置1包括:主外罩20,用于收容固定第一基板23,多个第一发热器件p及多个第二发热器件以分别隔开配置的方式安装在第一基板23的背面;以及至少一个u字形散热群体100,以可拆装的方式结合在主外罩20的背面侧,填充规定的制冷剂,制冷剂从第一发热器件p及第二发热器件s接收热量并使其沿着图案流路109向外侧移动来对热量进行散热,上述图案流路109以向外侧分散流动的方式形成。
72.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1中,第三发热器件f可安装配置在第一基板23的背面的中间部位,第一发热器件p及第二发热器件s隔着第三发热器件f分散安装在上侧及下侧,因此,u字形散热群体100也在主外罩20的背面上侧及下侧分别以2个群体设置。在分别设置在上侧和下侧的u字形散热群体100之间的空间可设置后述的中间散热群体240。
73.其中,u字形散热群体100可通过至少一个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27在主外罩20的背面进行拆装,至少一个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27对在主外罩20的背面所进行的拆装起到介质作用,同时从第一发热器件p及第二发热器件s捕集并向u字形散热群体100传递热量。在主外罩20的背面侧可形成以使第一发热器件p及第二发热器件s向后方侧露出的多个露出孔(未图示)。
74.但是,无需必须形成多个露出孔,主外罩20自身为金属材质的热传递性材质,只要是第一发热器件p及第二发热器件s与主外罩20的内侧面直接表面热接触的结构即可。
75.即,参照图4,在第二基板21的背面侧,第一发热器件p及第二发热器件s以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安装配置多个,在主外罩20的内侧面,以在与第一发热器件p及第二发热器件s的安装位置对应的位置向前方突出并分别与第一发热器件p及第二发热器件s的背面直接表面热接触的方式配置的热接触部29可以与主外罩20形成为一体。因此,从第一发热器件p及第二发热器件s产生的热量可通过与热接触部29的直接表面热接触进行传递,通过设置在主外罩20的背面侧的u字形散热群体100维持极高的散热性能并主动性地向后方散热。以下,详细说明对此的具体说明。
76.同时,如图3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1还可包括中间散热群体240,用于向外部对从多个第三发热器件f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在与主外罩20的背面侧对应的第一基板23的背面部位,由发热量比第一发热器件p及第二发热器件s的发热量高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able gate array)形成。
77.图5a及图5b为示出图2的结构中中间散热群体的主外罩的背面的设置状态的前部面侧分解立体图及背面侧分解立体图。
78.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1除上述u字形散热群体100之外,为了多个第三发热器件f的专用散热,还包括中间散热群体240。即,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1可通过上述u字形散热群体100充分向主外罩20的后方散热,为了防止因在主外罩20中的不均匀热量的产生而导致散热性能下降,从而形成中间散热群体240,以专向后方对从多个第三发热器件f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
79.如图5a及图5b所示,中间散热群体240可包括:热量捕集部241,设置在多个第三发热器件f的发热部位,用于从多个第三发热器件f吸收捕集热量;以及热传递部243,一端与热量捕集部241热接触,另一端与设置在后方侧的安装兼散热部210热接触。
80.热传递部243可以由多个热管形成。热管为在内部填充制冷剂的形态,是反复执行如下所示的封闭型热交换机的一种,若从一侧接收规定热量,则内部的制冷剂将汽化并向另一侧移动,在另一侧散热并液化之后再次向一侧移动汽化。即,中间散热群体240为如下结构,即,从与第一发热器件p及多个第二发热器件s相比发热量相对较大的多个第三发热器件f的发热部位与上述u字形散热群体100独立地接收热量来向主外罩20的后方侧散热。
81.如图5a及图5b所示,热量捕集部241执行如下作用,即,使由多个热管形成的热传递部243的一端部与在主外罩20的背面以多个槽形状形成的管收容部(未图示)侧热接触结合,同时,第一次散热通过热传递部243的一端部传递的热量。
82.为此,热量捕集部241可包括:前端结合板241a,用于使由多个热管形成的热传递部243的一端部与收容部侧紧贴结合;以及中间散热鳍片242,从前端结合板241a向后方延伸规定长度,呈向上下垂直方向排列的多个散热鳍片形状。中间散热鳍片242配置在热传递部243的一端部(前端部)与另一端部(后端部)之间,起到直接向外部空气对通过前端结合板241a传递的热量进行散热的作用。
83.虽然未图示,但安装兼散热部210对在与抱杆连接的天线装置1用夹紧机构中的天线装置1的结合起到介质作用。更详细地,安装兼散热部210可包括:一对固定板部215,固定在主外罩20的左右两侧;以及安装散热鳍片部220,使一对固定板部215的后方部相互连接,多个散热鳍片向左右隔开形成。
84.其中,在中间散热群体240的结构中,热传递部243的另一端部能够以在形成在安装兼散热部210的安装散热鳍片部220侧内部(即,前部面)的管放置部230以后端结合板243a为介质热接触的方式连接。后端结合板243a与上述说明的前端结合板241a相同,用于使由多个热管形成的热传递部243的后端部与管放置部230紧贴结合。与上述u字形散热群体100相比,安装兼散热部210的安装散热鳍片部220在主外罩20的背面侧位于更后方侧,因此,可防止从发热量相对大的多个第三发热器件f产生的热量与其他多个第一发热器件p及多个第二发热器件s的发热的热量的混合(mixing)并可轻松向外部散热,与仅设置u字形散热群体100的情况相比,主外罩20内部的热量分布更均匀。
85.另一方面,如上所述,u字形散热群体100可包括:下侧散热部120,以设置有多个第三发热器件f的主外罩20的背面中间为基准,设置在主外罩20的背面侧下部;以及上侧散热部110,设置在主外罩20的背面侧上部。如上所述,将u字形散热群体100分成下侧散热部120与上侧散热部110是上述多个第三发热器件f位于在主外罩20的背面侧所在的第一基板23的中间部位的结果,即使多个第三发热器件f不是主外罩20的中间部分,在位于下侧或上侧的情况下,u字形散热群体100也可以不区分为上述下侧散热部120及上侧散热部110,而形成为单一散热部。
86.如图5a及图5b所示,限定说明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1中,多个第一发热器件p及多个第二发热器件s位于在主外罩20的背面侧中除中间部分的与下部侧及上部侧对应的部位,多个第三发热器件f位于中间部位。
87.同时,限定说明与多个第二发热器件s相比,多个第一发热器件p为发热量相对大的部件器件,在多个第一发热器件p周边大范围分散配置多个第二发热器件s。只是,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多个第一发热器件p及多个第二发热器件s的位置设计仅用于导出后述的图11至图16的试验结果,本发明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位置设计。
88.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剖视图及其一部分放大图,图7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结构中单位散热体的立体图,图8为图7的结构中内侧散热板的展开图,图9为图7的分解立体图,图10为沿着图7的a-a线截取的切开立体图。
89.在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的一实施例中,u字形散热群体100可由多个单位散热体100u形成,分别在主外罩20的背面侧,以沿着上下长度方向长的方式形成,以向主外罩20的左右方向分别具有隔开规定距离的间隙距离的方式配置。
90.如图6至图10所示,多个单位散热体100u可包括:内侧散热板102,以具有英文字母u字形状的剖面的方式弯曲,以填充制冷剂的方式向u字形状的内侧阳刻加工形成图案流路109;以及外侧散热板101,以具有英文字母u形状的剖面的方式弯曲,与内侧散热板102的外侧接合。
91.更详细地,如图6所示,在多个单位散热体100u中,u字形状的开口的两端部位可在背面侧朝向后方侧(图6中的上侧)开口,同时,u字形状的连接部位以与设置在主外罩20的背面的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27型合的方式拆装。为此,优选地,在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27中,外侧散热板101的u字弯曲部分的外侧面以完全解除的形状预先加工形成。
92.因此,在单位散热体100u的结构中,u字形状的连接部位为执行通过从多个第一发热器件p或多个第二发热器件s以主外罩20为介质的间接热解除捕集及传递热量的功能的部分(参照后述的热水用图案部108),在单位散热体100u的结构中,u字形状的开口的两端部位为执行最终对通过u字形状的连接部位传递的热量进行散热的功能的部分(参照后述的散热图案部105、106)。
9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单位散热体100u中,限定为图案流路109阳刻加工的结构为内侧散热板102,外侧散热板101与图案流路109阳刻加工的内侧散热板102的外侧接合,相反,也可以实施外侧散热板101向外侧阳刻加工形成图案流路109,内侧散热板102与外侧散热板101的内侧接合的实施例。
94.向单位散热体100u的图案流路109填充的制冷剂可以为与作为上述中间散热群体240的热传递部243的热管类似的制冷剂。即,可以为在向封闭的图案流路109填充之后,若
从后述的热水用图案部108接收规定的热量,则汽化并向散热图案部105、106侧移动来散热的相变化的热传递介质。
95.优选地,内侧散热板102与外侧散热板101封闭接合,以防止填充在图案流路109的制冷剂露出。所填充的制冷剂可以在没有再填充的情况下再使用。无需为了引导制冷剂的相变化而形成额外的驱动力的如压缩机的驱动要素。
96.如图7所示,以可向形成在内侧散热板102与外侧散热板101之间的图案流路109填充制冷剂的方式与图案流路109连接,向内侧散热板102及外侧散热板101的长度方向一侧端部延伸规定长度的一对制冷剂填充口103、104可通过与上述图案流路109的形成方法相同的方式加工形成。一对制冷剂填充口103、104在填充制冷剂之后相互接合,由此,制冷剂在图案流路109上处于封闭的状态,从而不会露出。
97.另一方面,如图8及图9所示,图案流路109可包括:热水用图案部108,设置在单位散热体100u的u字形状的剖面中的连接部位,从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27接收热量;以及散热图案部105、106,与热水用图案部108连通,以释放从热水用图案部108传递的热量的方式分别形成在u字形状的剖面两端部位。
98.多个热水用图案部108能够以直线形态形成,以相互连接分别形成在u字形状的剖面部位的散热图案部105、106。上述热水用图案部108用于连接单位散热体的u字形状的弯曲部位,向内部填充的制冷剂与后述的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27型合,从而可以轻松捕集及传递热量。
99.更详细地,如图8及图9所示,以在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27的外侧面型合与热水用图案部108对应的部位的方式可利用如紧固螺丝的紧固部件来独立进行。为此,在单位散热体100u的内侧散热板102及外侧散热板101可形成多个螺丝紧固孔107,以贯通热水用图案部108之间的方式形成并紧固有紧固部件。
100.散热图案部105、106与多个以直线形态形成的热水用图案部108的前端全部连通,越靠近外侧,散热面积可以越增加。上述散热图案部105、106可包括:接合面105,使内侧散热板102与外侧散热板101相互接合,并以圆形或多边形的形状接合;以及制冷剂流路106,使内侧散热板102与外侧散热板101相互隔开,使制冷剂向接合面105之间或接合面105外侧流动。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接合面105为多边形形状,如图5至图8所示,以六边形(hexagon)形状形成。但是,本发明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形状。
10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散热图案部105、106的结构中,限定说明接合面105为六边形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多边形或圆形,可以形成为满足参与填充在内部的制冷剂的相变化的温度条件的所有形状。
102.如图10所示,热水用图案部108在内侧散热板102与外侧散热板101之间以具有极微细的间隔的方式形成,若传递规定的热量,则填充在热水用图案部108的制冷剂顺畅地汽化,汽化的制冷剂向散热图案部105、106侧移动。
103.制冷剂流路106与多个六边形形状的接合面105的数量无关,可形成为填充在内部的制冷剂以可不间断地流动的方式连接的形态。其中,优选地,制冷剂流路106形成如下的形状,即,从位于单位散热体100u的长度方向一侧最外围及长度方向另一侧最外围的热水用图案部108的端部越靠近散热图案部105、106的端部侧,长度越向单位散热体100的长度方向两侧延长。这是为了在散热图案部105、106的结构中增加制冷剂流路106的面积,以增
加热传递面积。
104.制冷剂反复进行如下工作,即,从热水用图案部108汽化并向制冷剂流路106流动的制冷剂在制冷剂流路106上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并冷凝而再次液化,由此向热水用图案部108侧移动。
105.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u字形散热群体100以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27为介质,以可拆装的方式结合在主外罩20的背面侧。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27可以在主外罩20的背面侧与主外罩20加工形成为一体,也可以单独制作来结合在主外罩20的背面侧。
106.如图6所示,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27槽加工形成朝向主外罩20凹陷的u字形状的型合槽,以收容具有上述u字形状的剖面的热水用图案部108侧的弯曲部位外侧面一部分。因此,当热水用图案部108的一部分通过型合槽热接触时,可以实现更大面积的热接触,因此可以提高热传递率。收容有热水用图案部108侧的型合槽的高度(从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27的平坦的面到型合槽的端部的隔开距离)设定可通过后述的试验数据被确定为多种大小。
107.图11为示出用于证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效果的多个发热器件及多个u字形散热群体的配置关系的剖视图及背视图,图12为放大图11的“b”部分的放大图。
108.在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为了证明基于u字形散热群体100的试验效果,在第一基板23的背面上,将4个第一发热器件p分别在上侧及下侧配置2个,并使一侧的2个第一发热器件p向相互左右方向隔开规定距离之后,将7个第二发热器件s在作为上侧的第一发热器件p与下侧的多个第一发热器件p之间的中间部位以向左右方向隔开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
109.u字形散热群体100的各个单位散热体之间的隔开距离被定义为间隙距离,从单位散热体的u字形状的剖面内侧底部面向开口的两端的隔开距离被定义为高度,观察在大致45摄氏度的自然对流状态下进行规定发热的状态的热量的流动来导出规定的试验数据。
110.这是为了设计作为u字形散热群体100的各个单位散热体之间的隔开距离的的间隙距离和其高度的最优值。但是,本试验数据仅用于简单定义间隙距离及高度的关系原理,而并不局限于其试验数据。即,这是因为依据主外罩20的整体大小及第一发热器件p和第二发热器件s的数量和相互隔开距离等,试验数据可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值。
111.图13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结构中基于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的散热速度的模拟图,图14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结构中基于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的热传递状态的模拟图,图15为用于设计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结构中单位散热体的最优高度的热传递模拟图,图16为用于设计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结构中单位散热体的最优间隙距离的热传递模拟图。
112.参照图13,确认了设置有u字形散热群体100的第一发热器件p及第二发热器件s周边的热量流动具有非常均匀的热流动速度(velocity)。因此,可以确认当存在如周边的多个第三发热器件的发热部件时,也不会受到特别影响。
113.参照图14及以下的表1,可以确认设置有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27的情况和未设置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27的情况的差异。即,与未设置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27的情况相比,在设置有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27的情况下,具有大致-0.4度至-3.4度范围的温差。这可以是了解在设置有热量捕集介质固定部27来确保更大的热传递面积的状态下,向多个单位散热体均匀地传递热量来提高散热性能的指标。
114.表1
[0115][0116]
另一方面,参照图15,当单位散热体100u的高度为70mm以上且90mm以下时,可以通过模拟值确认不会发生热干扰且散热顺畅。例如,在单位散热体100u的高度为60mm的情况和单位散热体100u的高度为100mm以上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与周边的单位散热体100u互相发生热干扰,由此有可能降低散热性能。参照图16,当单位散热体100u之间的间隙距离为8mm以上且12mm以下时,可以确认不互相发生热干扰。即,在单位散热体100u之间的间隙距离为5mm以下的情况和15mm以上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可确认发生相互之间的热干扰,从而导致散热性能下降。
[0117]
但是,在上述试验数据中仅根据所制作的天线装置1的形态提供设计指标,呈现出发生基于单位散热体100u之间间隙距离及高度的散热性能的差异。对于单位散热体100u之间的间隙距离及高度的设计错误,通过从以向上下方向长的方式配置的天线装置1的多个第一发热器件p、多个第二发热器件s及多个第三发热器件f产生的热量所引起的上升气流而在规定部分发生热集中现象,因此,在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的一实施例中,也可具有可预先防止上述热集中现象来预防散热性能下降的优点。
[0118]
即,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的一实施例,单位散热体100u的间隙距离及高度可根据防止相互间热干扰的最优的设计形成,由此,可提高天线装置1的散热性能,不仅如此,还可以使受到因如第三发热器件f的部件器件的发热引起的上升气流的影响最小化,上述部件器件的发热量相对大于周边的第一发热器件p及第二发热器件s发热量。
[0119]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一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在多种变形及等同的范围内进行实施。因此,本发明真正的保护范围通过后述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定义。
[0120]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21]
本发明提供如下的天线装置,即,可通过每个发热器件的独立的u字形散热群体及中间散热群体有效地散热,同时,可以使在以沿着上下方向长的方式形成的主外罩的背面
因热量的上升气流引起的热集中现象最小化,由此可以防止部件的性能下降。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