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汽车连接轴的淬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10 04:33: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连接轴的淬火装置,属于淬火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若块状金属被放入变化的磁场中,或在非均匀的磁场中运动,则在该金属内要产生感应电势,由于金属的电阻很小,因而即使感应电动势不很大,也能引起强大的电流。这种电流在金属内沿着一个一个闭合回路流动,像河水中的旋涡,因此被称为涡旋电流,简称涡流。涡流既可产生热效应,也可引起机械效应。
3.汽车连接轴是传动轴的一种,和普通轴类零件相同,都是有许多台阶面,如果使用传统的感应线圈涡流加热,则会在每个台阶面形成不一样的径向的涡流,每个台阶面离涡流线圈的距离越远加热温度越小,造成每个台阶面的加热温度不同。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汽车连接轴的淬火装置,实现了将径向涡流变为轴向涡流,解决了每个台阶面的加热温度不同的原因。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升降台,升降台上侧设置有可旋转的安装槽,安装槽上侧设置有感应线圈,升降台旁设置有翻转压紧缸,翻转压紧缸上设置有压臂,压臂端部设置有顶针和台阶面线圈,台阶面线圈与感应线圈相对应,顶针位于台阶面线圈中间用于压紧旋转的连接轴,台阶面线圈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立式线圈和第二立式线圈,第一立式线圈和第二立式线圈用于在连接轴内部形成轴向涡流。
6.进一步的,第一立式线圈由第一导线弯折和延伸形成,第一导线向下延伸形成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逆时针旋转形成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向下弯折形成第一回流部,第一回流部顺时针旋转形成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向上弯折形成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并排贴合,第二连接部与第一回流部相互平行;
7.第二立式线圈由第二导线弯折和延伸形成,第二导线向下延伸形成第三连接部,第三连接部顺时针旋转形成第三限位部,第三限位部向下弯折形成第二回流部,第二回流部逆时针旋转形成第四限位部,第四限位部向上弯折形成第四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并排贴合,第四连接部与第二回流部相互平行。
8.进一步的,第一回流部与第二回流部相互平行,第二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相互平行。
9.进一步的,台阶面线圈通过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连接在压臂上且可接交流电源。
10.进一步的,第二连接部也可直接与所述第三限位部相连。
1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原有的涡流线圈会在连接轴内部形成径向涡流,但是由于每个台阶面的直径大小不同,所以每个台阶面的表面温度不同,现将径向涡流改成轴向涡流,且旋转连接轴使连接轴加热均匀。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发明示意图。
13.图2为本发明第一种台阶面线圈示意图。
14.图3为本发明第二种台阶面线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
16.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连接轴的淬火装置,包括升降台1,升降台1上侧设置有可旋转的安装槽2,安装槽2上侧设置有感应线圈3,升降台1旁设置有翻转压紧缸4,用于取放连接轴。翻转压紧缸4上设置有压臂5,压臂5端部设置有顶针6和台阶面线圈7,台阶面线圈7与感应线圈3相对应,台阶面线圈7通过点焊的方式设置于感应线圈3上方,汽车连接轴的一端朝下放在该感应线圈3里,一端朝上穿过台阶面线圈7,其中汽车连接轴的第一个轴段是位于感应线圈3内部的,此时是没有台阶面存在的,因此采用的是常规涡流加热,等到了汽车连接轴分段的位置时,此时台阶面线圈7就可以对每个台阶面进行均匀加热了。顶针6位于台阶面线圈7中间用于压紧旋转的连接轴,台阶面线圈7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立式线圈8和第二立式线圈9,第一立式线圈8和第二立式线圈9用于在连接轴内部形成轴向涡流。
17.如图2,此为实施例一,第一立式线圈8由第一导线弯折和延伸形成,第一导线向下延伸形成第一连接部82,第一连接部82逆时针旋转形成第一限位部83,第一连接部82即位电流输入端,第一限位部83向下弯折形成第一回流部84,第一回流部84顺时针旋转形成第二限位部85,第二限位部85向上弯折形成第二连接部86,第二连接部86为电流输出端。第一连接部82与第二连接部86并排贴合,第一限位部83比第二限位部85的半径小,更贴合连接轴的造型,第二连接部86与第一回流部84相互平行,两者形成的横切面上形成第一涡流组;
18.第二立式线圈9由第二导线弯折和延伸形成,第二导线向下延伸形成第三连接部92,也是电流的输入端,第三连接部92顺时针旋转形成第三限位部93,第三限位部93向下弯折形成第二回流部94,第二回流部94逆时针旋转形成第四限位部95,第四限位部95向上弯折形成第四连接部96,第四连接部96也是电流的输出端。第三连接部92与第四连接部96并排贴合,第三限位部93比第四限位部95半径小,第四连接部96与第二回流部94相互平行,两者形成的横切面上形成第二涡流组。
19.第一回流部84与第二回流部94相互平行,第二连接部86与第四连接部96相互平行,也就是第一涡流组和第二涡流组相互平行,既不互相影响,也能够互相增强。
20.第一涡流组和第二涡流组虽然在连接轴轴向切面上不会动,但是可以旋转连接轴使这两个横切面不停的绕轴旋转,使每个表面都能始终加热淬火。
21.如图3,此为实施例二,第二连接部86也可直接与第三限位部93相连,即由原先的两个闭环线圈组合成一个线圈,原理相同都是在连接轴内部形成轴向的涡流,电流不管是由第一连接部83进入还是由第四连接部96进入都可以,都会经过第二连接部86的过渡,且都能形成转向相同的涡流,这种实施例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分两个电压输入,也无需在意两个涡流是否会形成冲突的电磁场,但是缺点在于单电压形成的磁场有限。
22.台阶面线圈7通过第一连接部82、第二连接部86、第三连接部92与第四连接部96连接在压臂5上且可接交流电源,但是两个立式线圈所形成的磁场必须叠加,这些是可以在具
体操作中自己调试的,不一定非要硬性规定,只要让连接轴始终形成轴向涡流即可。
23.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连接轴的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台(1),所述升降台(1)上侧设置有可旋转的安装槽(2),所述安装槽(2)上侧设置有感应线圈(3),所述升降台(1)旁设置有翻转压紧缸(4),所述翻转压紧缸(4)上设置有压臂(5),所述压臂(5)端部设置有顶针(6)和台阶面线圈(7),所述台阶面线圈(7)与所述感应线圈(3)相对应,所述顶针(6)位于所述台阶面线圈(7)中间用于压紧旋转的连接轴,所述台阶面线圈(7)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立式线圈(8)和第二立式线圈(9),所述第一立式线圈(8)和第二立式线圈(9)用于在所述连接轴内部形成轴向涡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连接轴的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式线圈(8)由第一导线弯折和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导线向下延伸形成第一连接部(82),所述第一连接部(82)逆时针旋转形成第一限位部(83),所述第一限位部(83)向下弯折形成第一回流部(84),所述第一回流部(84)顺时针旋转形成第二限位部(85),所述第二限位部(85)向上弯折形成第二连接部(86),所述第一连接部(8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86)并排贴合,所述第二连接部(86)与所述第一回流部(84)相互平行;第二立式线圈(9)由第二导线弯折和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导线向下延伸形成第三连接部(92),所述第三连接部(92)顺时针旋转形成第三限位部(93),所述第三限位部(93)向下弯折形成第二回流部(94),所述第二回流部(94)逆时针旋转形成第四限位部(95),所述第四限位部(95)向上弯折形成第四连接部(96),所述第三连接部(92)与所述第四连接部(96)并排贴合,所述第四连接部(96)与所述第二回流部(94)相互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连接轴的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部(84)与所述第二回流部(94)相互平行,所述第二连接部(86)与所述第四连接部(96)相互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连接轴的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台阶面线圈(7)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82)、第二连接部(86)、第三连接部(92)与第四连接部(96)连接在所述压臂(5)上且可接交流电源。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连接轴的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86)也可直接与所述第三限位部(93)相连。

技术总结
一种汽车连接轴的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台,升降台上侧设置有可旋转的安装槽,安装槽上侧设置有感应线圈,升降台旁设置有翻转压紧缸,翻转压紧缸上设置有压臂,压臂端部设置有顶针和台阶面线圈,台阶面线圈与感应线圈相对应,顶针位于台阶面线圈中间用于压紧旋转的连接轴,台阶面线圈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立式线圈和第二立式线圈,第一立式线圈和第二立式线圈用于在连接轴内部形成轴向涡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原有的涡流线圈会在连接轴内部形成径向涡流,但是由于每个台阶面的直径大小不同,所以每个台阶面的表面温度不同,现将径向涡流改成轴向涡流,且旋转连接轴使连接轴加热均匀。加热均匀。加热均匀。


技术研发人员:娄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银雁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16
技术公布日:2022/7/8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