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调的制作方法

2022-07-09 16:25: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空调腔室的布局。


背景技术:

2.为提高大巴车的乘坐舒适性,越来越多的厂商在研发生产大巴车时,会配备空调装置,为车内进行换热处理,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性。现有常见的大巴车/客车空调装置通常采用蒸发器、冷凝器分体放置的结构,可有效避免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相互热交换,但大巴车/客车长度大多超过3米,这种分体放置的结构会造成车载空调体积大,适应车型受限,为解决这一问题,将蒸发器与冷凝器集中放置的车载空调(简称“一体式车载空调”)应运而生。一体式车载空调中结构紧凑,空调整体长度较短,可大幅提高车载空调的适用范围。但是,这种一体式车载空调由于长度要做短,为做到蒸发器、压缩机及冷凝器之间紧凑布置的同时还需进行做到防止相互之间热交换,通常采用的是将冷凝器、蒸发器及压缩机通常采用纵向叠放的方式,这种方式空间利用率低,还会造成空调高度较高,在要求整体高度的大巴车/客车上应用时会受限或不适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空调,对压缩机、冷凝器及蒸发器进行合理布局,使整体结构布局合量,提高空间利用率高,并可有效降低空调的整体高度。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其技术方案是:
5.一种空调,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通过隔板分隔成压缩机腔、冷凝腔和蒸发腔,所述蒸发腔包括通过回风腔连接、分别位于所述冷凝腔的左右两侧的左蒸发腔和右蒸发腔,所述冷凝腔位于所述回风腔上部,所述左蒸发腔和右蒸发腔内均设置有蒸发器和蒸发风机。
6.进一步的,所述回风腔位于所述冷凝腔的正下方。
7.进一步的,压缩机和电控器在所述压缩机腔内关于空调长度中心两侧分别设置。
8.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上设置排放所述冷凝腔上部雨水的雨水排放腔。
9.进一步的,所述蒸发腔、回内腔及冷凝腔关于空调中心线对称布置。
10.进一步的,所述左蒸发腔和右蒸发腔的端部均设置有新风腔。
11.进一步的,冷凝风机设置在所述冷凝腔的顶壁上,所述冷凝风机的两侧对称设置冷凝器。
12.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在所述冷凝腔内倾斜设置。
13.进一步的,所述冷凝腔的左右侧壁与位于该冷凝腔内的冷凝器具有相同的倾斜方向及倾斜角度。
14.进一步的,所述冷凝风机下沉在两侧所述冷凝器形成的v型腔内。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1.回风腔与两侧的左、右蒸发腔相通,并与冷凝器上下布置,回风腔 蒸发腔与冷凝腔关于空调中心线两侧对称布置,不占用空调长度方向的空间,同等长度尺寸下,最大限度的节省空间,可以大幅提高空调整体的空间利用率,并提高空调制冷能力和能效;
17.2.压缩机和电控器设置在压缩机腔内,并关于空调长度中心线两侧单独布置,可以保证制冷系统管路布置和电控走线的分别走线,互不干涉;
18.3.设置两个新风腔,对称设置在两侧蒸发器腔的端部,一备一用,可保证车内正常的新风供应;
19.4.冷凝腔布置在回风口正上方,冷凝器倾斜放置,冷凝风机下沉在两冷凝器形成的v型腔内,可以保证空调整机的高度做到最低;
20.5.两侧蒸发腔顶盖紧贴蒸发风机设计流线,保证外形美观;
21.6.通过风量、风速的计算,设计合理的空调高度和宽度,保证了冷凝风场和蒸发风场的流场性,保证空调的制冷能力。
附图说明:
22.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整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23.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整体结构纵向剖视图;
24.其中,压缩机腔1,压缩机11,电控器12,冷凝腔2,冷凝器21,冷凝风机22,蒸发腔3,左蒸发腔31,右蒸发腔32,蒸发器33,蒸发风机34,回风腔4,回风口41,雨水排放腔5,新风腔6,外壳7,隔板8。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外壳7,外壳7内部通过隔板8分隔成压缩机腔1、冷凝腔2和蒸发腔3,蒸发腔3包括通过回风腔4连接、分别位于冷凝腔2的左右两侧的左蒸发腔31和右蒸发腔32,冷凝腔2位于回风腔4上部,左蒸发腔31 和右蒸发腔32内均设置有蒸发器33和蒸发风机34。
27.在本实施例中,以客车用车载空调为例,介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的具体结构,空调设置在车顶的预定位置处,包括通过制冷管路连接的压缩机11、冷凝器21和蒸发器33等供制冷剂循环流动,对周边空气进行换热的器件,以及通过电路连接的电控器12、冷凝风机32和蒸发风机34等电器件,各器件设置在由外壳7 围成的容置空间内,外壳7内部通过隔板8将整个容置空间分隔成压缩机腔1、冷凝腔2和蒸发腔3,在各腔内对应布置相应的器件。
28.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外壳7的底壁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扁平状态的回风腔4,回风口41开设在外壳7的底壁上,在回风腔4的正上方,设置冷凝腔2,冷凝腔2和回风腔4之间通过隔板8分隔。回风腔4与蒸发腔3连通,如图1和图2 所示,蒸发腔3包括左蒸发腔31和右蒸发腔32,分别与回风腔4的左右(如图2所示的方位)两端的出风口连通,蒸发器33和蒸发风机34为两组,左蒸发腔31和右蒸发腔4同各设置一组蒸发器33和蒸发风机34,蒸发器33设置在面对回风腔4 的迎风面上,蒸发风机34设置在蒸发器33与外壳7端部之间的空间内,蒸发风机4 处对应的外壳7的底壁上设置出风口。蒸发腔3顶部的外壳7紧贴蒸发风机34
设计流线,使外壳7两侧具有相应的弧形设计,保证外壳7的整体外观美观。需要说明的是,蒸发风机34为多个,根据通风能力和蒸发器33的换热能力,确认蒸发腔3 内的蒸发风机34的数量。
29.在左蒸发腔31和右蒸发腔2的端部均各设置两个新风腔6,新风腔6与蒸发腔 3相通,每个的新风腔6内均设置新风风机和新风阀,在一个新风腔6内的新风机和 /或新风阀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另一个新风腔6仍可正常工作,保证车内正常的新风供应。
30.左蒸发腔31和右蒸发腔32与扁平状的回风腔4的两端相通,位于冷凝腔2的左右两侧,回风腔4与冷凝腔2之间的隔板8的截面大体呈u型结构,u型结构的两侧臂的顶部与外壳7的顶部固定,侧臂与同侧的蒸发器33之间留有一定空间,使回风腔4内的空气在回风腔4的末端风路变宽,降低风速,提高回风在蒸发器33处的换热效率。冷凝腔4在壳体7的顶部下沉,坐于回风腔4的正上方,降低空调的整体高度。为提高换热效率,冷凝腔2内设置两排冷凝器21,每排冷凝器21截面为平行四边形,在冷凝腔2内倾斜设置,两排冷凝器21的倾斜方向相反,提高换热面积,冷凝风机22设置在外壳7的顶部,并下沉在两排冷凝器21形成的v型腔内,进一步降低空调的整体高度。为进一步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冷凝风机22为多个,间隔设置,各冷凝风机22沿空调长度方向中心线设置。隔板8的两侧臂同样倾斜设置,与同侧的冷凝器21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相同。冷凝风机22为排风风机,冷凝器 22与同侧的隔板8之间留有一定空间,冷凝腔2的进风口设置在此空间顶部的外壳 7上。外界空气经进风口进入冷凝腔2,经冷凝器21换热后,由冷凝风机22排出冷凝腔2。
31.沿空调长度方向,如图1所示方位,空调分为两个区域,顶部区域设置压缩机腔1,底部为空气换热区域,空气换热区域的左右两侧分别为左蒸发腔31和右蒸发腔32,在两侧的蒸发腔3内均设置蒸发器33和蒸发风机34,叠置的冷凝腔2和回风腔4设置在左蒸发腔31和右蒸发腔32之间。蒸发腔3、冷凝腔2和回风腔4关于空调长度方向中收线对称设置,不占用空调长度方向的空间,同等长度尺寸下,可以提高空调外壳7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提高空调换热效率和能效。在压缩机腔1与空气换热区域之间,设置雨水排放腔,可以保证冷凝腔2上部的雨水顺利排放。在压缩机腔1内,固定设置压缩机11和控制器12,为使制冷管路和控制线路分别布置,互不干涉,可在压缩机腔1内设置隔板8,用于将压缩机腔1整体分隔成两个空间,分别用于固定压缩机11和电控器12,两器件基本关于空调长度中心线两侧单独布置。
32.在空调运行过程中,客室内的空气在蒸发风机34(吸风风机)的作用下,从回风口41入进入回风腔4内,回风腔4两侧的蒸发风机34功率相同,回风腔4内的空气均衡分配,分流向左蒸发腔31和右蒸发腔32,如前文所述,风速在进入蒸发器换热前降速,经蒸发器33换热后,在蒸发风机34的作用下,排出到客室内,循环往复,对客室内的空气进行整体换热处理,提高客室内的温度舒适性,如图2中黑色箭头所示为客室内空气换热流动方向;为提高换热效率,冷凝腔2内设置冷凝风机22,环境温度的外界空气进入到冷凝腔2内,与倾斜设置的冷凝器21充分换热后,由冷凝风机22排到大气中,为冷凝器21进行充分换热,如图2中灰色箭头所示为外界大气为冷凝器21换热的流动方向。为进一步保障空调的正常运行,在压缩机腔 1处的外壳7上设置通风格栅,对压缩机11和电控器12的运行热进行有效散热。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客室空间的换热需求,确定空调的蒸发器33和冷凝器21的尺寸以及对应使用的风机的功率和数量,并通过风理、风速的计算,设计合理的空调高度和宽度,保证冷凝
风场和蒸发风场的流场性,保证空调的换热能力。
3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4.1.回风腔与两侧的左、右蒸发腔相通,并与冷凝器上下布置,回风腔 蒸发腔与冷凝腔关于空调中心线两侧对称布置,不占用空调长度方向的空间,同等长度尺寸下,最大限度的节省空间,可以大幅提高空调整体的空间利用率,并提高空调制冷能力和能效;
35.2.压缩机和电控器设置在压缩机腔内,并关于空调长度中心线两侧单独布置,可以保证制冷系统管路布置和电控走线的分别走线,互不干涉;
36.3.设置两个新风腔,对称设置在两侧蒸发器腔的端部,一备一用,可保证车内正常的新风供应;
37.4.冷凝腔布置在回风口正上方,冷凝器倾斜放置,冷凝风机下沉在两冷凝器形成的v型腔内,可以保证空调整机的高度做到最低;
38.5.两侧蒸发腔顶盖紧贴蒸发风机设计流线,保证外形美观;
39.6.通过风量、风速的计算,设计合理的空调高度和宽度,保证了冷凝风场和蒸发风场的流场性,保证空调的制冷能力。
40.如上所述,结合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