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显示背板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2022-07-09 01:36: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背板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2.随着电视超薄超窄的发展趋势,mini led(mini light-emitting diode)技术逐渐在高端背光产品使用,采用分区控制的mini led背光技术可以实现高动态对比度、高色域、超轻薄等功能优势。
3.在直下式mini led背光模组中,需要采用支撑结构避免扩散板凹陷,为了提供足够的支撑力,现有的支撑柱尺寸较大,不仅容易导致支撑柱附近出现暗影,还无法实现更轻薄的背光设计。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新的显示背板,在实现轻薄化设计的同时为扩散板提供支撑。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背板及移动终端,实现轻薄化设计的同时为扩散板提供支撑。
5.为解决上述方案,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6.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背板,包括:
7.基板;
8.扩散板,与所述基板相对设置,包括靠近所述基板的第一粗糙面;
9.多个发光器件,设置于所述基板与所述扩散板之间;以及
10.多个间隔物,设置于多个所述发光器件上,所述间隔物包括靠近所述扩散板的第二粗糙面;
11.其中,所述第一粗糙面和所述第二粗糙面接触,以及所述第一粗糙面的粗糙度大于所述第二粗糙面的粗糙度。
12.在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背板中,所述第二粗糙面包括多个连续设置的圆弧。
13.在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背板中,至少两个所述圆弧的半径相异。
14.在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背板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圆弧的半径差值的绝对值相等。
15.在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背板中,所述间隔物的外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发光器件的外径。
16.在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背板中,所述间隔物的高度范围值为1毫米至5毫米。
17.在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背板中,从所述显示背板的中心向边缘的方向上,所述间隔物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逐渐减小。
18.在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背板中,所述显示背板包括多个控制器件,所述控制器件设置于所述基板远离所述扩散板的一面;一所述控制器件与多个所述发光器件电连接,以及一所述控制器件连接的所述发光器件的数量相等。
19.在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背板中,所述显示背板还包括:反射片,与所述基板靠近所述扩散板的一面接触,所述反射片上设置有多个镂空区,所述发光器件穿过所述镂空区;棱镜片,设置于所述扩散板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2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显示背板,所述显示背板和所述终端主体组合为一体。
21.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背板及移动终端;所述显示背板包括:基板;扩散板,与所述基板相对设置,包括靠近所述基板的第一粗糙面;多个发光器件,设置于所述基板与所述扩散板之间;以及多个间隔物,设置于多个所述发光器件上,所述间隔物包括靠近所述扩散板的第二粗糙面;其中,所述第一粗糙面和所述第二粗糙面接触,以及所述第一粗糙面的粗糙度大于所述第二粗糙面的粗糙度;本技术通过将所述间隔物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上,从而利用所述间隔物来实现对扩散板的支撑,可以取消传统的支撑柱结构;同时,由于所述间隔物的数量较多,每个所述间隔物所承受的力较小,因而所述间隔物的尺寸可以较小,从而减小显示背板的厚度。因此,本技术可以实现显示背板的轻薄化。
附图说明
22.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23.图1为本技术的显示背板的侧视图;
24.图2为本技术的发光器件与第一种间隔物的放大图;
25.图3为本技术的发光器件与第二种间隔物的放大图;
26.图4为本技术的发光器件与第三种间隔物的放大图;
27.图5为图4中的发光器件与第三种间隔物的俯视图;
28.图6为本技术的发光器件与第四种间隔物的放大图;
29.图7为本技术的发光器件与第五种间隔物的放大图;
30.图8为本技术的一种显示背板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基板100、扩散板200、发光器件300、间隔物400、控制器件500、反射片600、棱镜片700。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34.在直下式mini led背光模组中,需要采用支撑结构避免扩散板200凹陷,为了提供足够的支撑力,现有的支撑柱尺寸较大,不仅容易导致支撑柱附近出现暗影,还无法实现更
轻薄的背光设计。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新的显示背板,在实现轻薄化设计的同时为扩散板200提供支撑。本技术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以下方案。
35.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背板,包括:基板100;与所述基板100相对设置的扩散板200,所述扩散板200包括靠近所述基板100的第一粗糙面;设置于所述基板100与所述扩散板200之间的多个发光器件300;以及设置于多个所述发光器件300上的多个间隔物400,所述间隔物400包括靠近所述扩散板200的第二粗糙面;其中,所述第一粗糙面和所述第二粗糙面接触,以及所述第一粗糙面的粗糙度大于所述第二粗糙面的粗糙度。
36.本技术通过将所述间隔物400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300上,从而利用所述间隔物400来实现对扩散板200的支撑,可以取消传统的支撑柱结构;同时,由于所述间隔物400的数量较多,每个所述间隔物400所承受的力较小,因而所述间隔物400的尺寸可以较小,从而减小显示背板的厚度。因此,本技术可以实现显示背板的轻薄化。
37.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3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300可以为mini-led,所述发光器件300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基板100上。
3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背板可以为mini-led显示背板。
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板100可以为pcb板。
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背板还可以包括棱镜片700、复合膜、荧光膜片、反射片600等光学膜片,光学膜片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背板包括多个所述发光器件300和多个所述间隔物400,一所述间隔物400可以设置于一所述发光器件300上,同时在每个所述发光器件300上都设置所述间隔物400。
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背板包括多个所述发光器件300和多个所述间隔物400,一所述间隔物400可以设置于一所述发光器件300上,同时,只有部分所述发光器件300设置有所述间隔物400。其中,部分设置有间隔物400的发光器件300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排布,例如,隔行设置或者隔列设置,此处不作限制。
4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物400可以采用与所述发光器件300的封装胶相同的材料。
4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物400可以采用点胶工艺制作。
4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物400靠近所述扩散板200的第二粗糙面与所述扩散板200靠近所述基板100的第一粗糙面接触。所述第一粗糙面的粗糙度范围为0.5至2微米,所述第二粗糙面的粗糙度大于所述第一粗糙面的粗糙度。
47.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第二粗糙面上设置多个圆弧,一方面可以增大所述第二粗糙面与所述第一粗糙面之后的摩擦,防止所述扩散板200在平行与所述基板100的方向上滑动;另一方面多个圆弧与所述第一粗糙面不完全接触,可以为所述发光器件300提供散热空间,避免所述发光器件300的热量聚集对所述扩散板200造成影响。
48.在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背板中,所述第二粗糙面包括多个连续设置的圆弧。
49.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7,所述第二粗糙面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圆弧,所述圆弧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配,此处不作限制。
50.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第二粗糙面可以包括三个圆弧。
51.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第二粗糙面可以包括四个圆弧。
52.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所述第二粗糙面可以包括八个圆弧。
53.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所述第二粗糙面可以包括七个圆弧。
54.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第二粗糙面上设置多个圆弧,既防止所述扩散板200在平行于所述基板100的方向上滑动,也为所述发光器件300提供散热空间,避免所述发光器件300的热量聚集对所述扩散板200造成影响。
55.在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背板中,至少两个所述圆弧的半径相异。
56.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第二粗糙面包括四个圆弧,其中至少两个所述圆弧的半径不同。
57.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所述第二粗糙面包括七个圆弧,其中至少两个所述圆弧的半径不同。
58.本实施例通过将至少两个所述圆弧的半径设置为不同,能够使所述发光器件300发出的光线角度多样化,从而出光更均匀,提升所述显示背板的亮度均一性。
59.在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背板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圆弧的半径差值的绝对值相等。
60.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第二粗糙面包括四个圆弧,其中两对圆弧的半径相同,因而两个相邻的所述圆弧的半径差值的绝对值相等。
61.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所述第二粗糙面包括七个圆弧,其中包括4个相同半径的大圆弧与3个相同半径的小圆弧,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圆弧的半径不等,因而两个相邻的所述圆弧的半径差值的绝对值相等。
62.本实施例通过将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圆弧的半径差值的绝对值设置为相等,能够增加所述第二粗糙面与所述第一粗糙面之间的空间,以便容纳更多的空气,从而提升所述发光器件300的散热效果,避免所述发光器件300的热量聚集对所述扩散板200造成影响。
63.在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背板中,所述间隔物400的外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发光器件300的外径。
64.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3、图6和图7,所述间隔物400的外径等于所述发光器件300的外径,即所述间隔物400刚好覆盖住所述发光器件300。
65.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间隔物400的外径大于所述发光器件300的外径,即所述间隔物400完全覆盖住所述发光器件300,并且覆盖住所述发光器件300外围的一部分空间。
66.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间隔物400的外径设置为大于或等于所述发光器件300的外径,从而增加所述间隔物400的外径,从而为更好地支撑所述扩散板200。
67.在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背板中,所述间隔物400的高度范围值为1毫米至5毫米。
68.在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背板中,从所述显示背板的中心向边缘的方向上,所述间隔物400在所述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逐渐减小。
69.在本实施例中,从所述显示背板的中心向边缘的方向上,所述间隔物400在所述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逐渐减小。在显示背板中,边缘区域可以由中框提供额外支撑,而在中心区域,仅仅能由所述间隔物400提供支撑。因此,中心区域的所述间隔物400承受的力
大于边缘区域的所述间隔物400承受的力。在所述显示背板的中心,可以采用外径大于所述发光器件300的所述间隔物400,在所述显示背板的边缘,可以采用外径等于所述发光器件300的所述间隔物400,即在所述显示背板中,所述间隔物400的外径可以根据其在显示背板中的位置进行调整。
70.本实施例通过将从所述显示背板的中心向边缘的方向上,所述间隔物400在所述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逐渐减小,从而使所述间隔物400更好地支撑中心区域的所述扩散板200。
71.在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背板中,所述显示背板包括多个控制器件500,所述控制器件500设置于所述基板100远离所述扩散板200的一面;一所述控制器件500与多个所述发光器件300电连接,以及一所述控制器件500连接的所述发光器件300的数量相等。
72.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所述显示背板包括多个控制器件500,所有的所述控制器件500都设置于所述基板100的底面,一所述控制器件500与多个所述发光器件300电连接,用于对所述发光器件300进行分区发光控制,从而使显示背板按照显示需求,分区调节其亮度,增加显示的对比度。
7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件500可以对设置了所述间隔物400的所述发光器件300与没有设置所述间隔物400的发光器件300提供不同的功率,从而使两者的发光亮度相同。
74.在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背板中,所述显示背板还包括:反射片600,与所述基板100靠近所述扩散板200的一面接触,所述反射片600上设置有多个镂空区,所述发光器件300穿过所述镂空区;棱镜片700,设置于所述扩散板200远离所述基板100的一侧。
75.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所述显示背板还包括反射片600,所述反射片600设置于所述基板100上,所述反射片600可以反射所述发光器件300发出的光线,提高对光线的利用率。在所述扩散板200的上表面还设置有所述棱镜片700,所述棱镜片700可以提升所述显示背板的正视角的亮度。
7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背板还可以包括棱镜片700、复合膜、荧光膜片、反射片600等光学膜片,光学膜片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7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显示背板,所述显示背板和所述终端主体组合为一体。所述移动终端可以包括电视机、电脑等电子设备。
78.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背板及移动终端;所述显示背板包括:基板;扩散板,与所述基板相对设置,包括靠近所述基板的第一粗糙面;多个发光器件,设置于所述基板与所述扩散板之间;以及多个间隔物,设置于多个所述发光器件上,所述间隔物包括靠近所述扩散板的第二粗糙面;其中,所述第一粗糙面和所述第二粗糙面接触,以及所述第一粗糙面的粗糙度大于所述第二粗糙面的粗糙度;本技术通过将所述间隔物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上,从而利用所述间隔物来实现对扩散板的支撑,可以取消传统的支撑柱结构;同时,由于所述间隔物的数量较多,每个所述间隔物所承受的力较小,因而所述间隔物的尺寸可以较小,从而减小显示背板的厚度。因此,本技术可以实现显示背板的轻薄化。
79.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80.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