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煲体组件及电炖锅的制作方法

2022-07-06 08:46: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型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煲体组件及电炖锅。


背景技术:

2.传统的电炖锅的红外加热管的固定方式繁琐且造成部分反射罩的功能无法充分利用。即红外加热管的下端面接触反射罩,并通过多个金属片的中间部分包覆红外加热管的部分外周壁,金属片的两端固定在反射罩的底壁上。由于需要多个金属片分别固定,固定过程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煲体组件及电炖锅,该煲体组件固定红外加热管过程简单。
4.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一种煲体组件,包括:红外加热管,用于发射红外光线;具有反射红外光线的罩体组件;以及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架,每一所述支架包括抱箍部和固定部,所述抱箍部包覆于所述红外加热管的外周壁,所述固定部固设于所述罩体组件,以将所述红外加热管通过所述支架架设于所述罩体组件。
5.上述煲体组件中,只需要直接将红外加热管卡入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抱箍部内,就能够将红外加热管通过支架架设于罩体组件,固定过程简单;由于红外加热管通过支架架设于罩体组件,因此红外加热管的下端面与罩体组件之间是架空的,红外加热管下端面的红外线也能够充分利用,同时,罩体组件能够反射红外光线的面积较大,红外利用率较高,并且由于红外加热管与罩体组件之间没有接触,从而能够降低罩体组件的温度,防止由于罩体组件温度过高而损坏其他元件。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还包括平台部,所述固定部自所述平台部的两端向与所述平台部垂直的方向延伸并形成两个卡爪,所述抱箍部设置于所述平台部的另外两端且延伸方向与所述固定部的延伸方向相背离。
7.如此设置,支架通过固定部固定于罩体组件,抱箍部在平台部背离固定部的一侧固定红外加热管,互不干涉。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抱箍部包括两个间隔且对称设置的卡件,所述卡件的一端自所述平台部朝向背离所述固定部的方向弯曲延伸,以使得两个所述卡件围设形成卡槽,所述卡槽用于包覆所述红外加热管的外周壁。
9.如此设置,两个卡件自红外加热管的两侧包覆红外加热管的外周壁,防止红外加热管发生位移,保证红外加热管的稳定性。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槽的最大间隙小于所述红外加热管的外径。
11.如此设置,防止红外加热管能够轻易脱出抱箍部。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罩体组件包括反射罩,所述反射罩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支架的第一装配位,所述第一装配位的数量等于所述支架的数量,且每个所述第
一装配位包括两个与所述卡爪对应设置的第一卡爪孔。
13.如此设置,反射罩用于对红外加热管向下发射的红外线反射至朝向上侧锅具,卡爪穿过第一卡爪孔后与反射罩卡接,防止支架与反射罩脱离或松动。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还包括压接段和可形变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将所述压接段与所述卡爪连接,所述压接段与所述平台部的端部连接,所述连接段的长度等于所述反射罩底壁的厚度,所述连接段的宽度均小于所述压接段的宽度和所述卡爪的宽度,以在所述卡爪穿过所述第一卡爪孔后,所述压接段能够压接于所述反射罩内底壁,且旋转所述连接段后,所述卡爪卡接于所述反射罩的外底壁。
15.如此设置,卡爪穿过第一卡爪孔后,由于尺寸的限定,使得压接段与所述卡接段分别位于反射罩的两侧,并通过连接段的旋转,以使得卡爪能够卡接于反射罩内底壁,保证支架的稳定性。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煲体组件还包括保温罩,所述反射罩嵌设于所述保温罩内,所述保温罩的底壁上具有第一固定位,所述反射罩上具有适配于所述第一固定位的第二固定位,所述第二固定位位于每一所述第一装配位的两个所述第一卡爪孔之间。
17.如此设置,第一固定位与第二固定位配合使得反射罩与保温罩固定,第二固定位位于每一第一装配位的两个第一卡爪孔之间,平台部位于固定部的两个卡爪之间,当固定部的卡爪分别穿过两侧的第一卡爪孔时,平台部位于第二固定位的上侧,当自上方向下看时,第二固定位被平台部遮挡,从而能够保证外观规整。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位、所述第二固定位均为螺纹孔,以供通过紧固件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位和所述第二固定位。
19.如此设置,紧固件依次穿过第二固定孔及第一固定孔,保证反射罩与保温罩之间连接的紧密性。
2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位包括固定卡爪,所述第二固定位包括第一固定孔,所述固定卡爪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后卡接于所述反射罩。
21.如此设置,固定卡爪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后卡接于所述反射罩,固定卡爪无法自第一固定孔取出,从而反射罩不会与保温罩脱离或松动。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罩体组件包括反射罩和隔热罩,所述反射罩嵌套于所述隔热罩,所述反射罩的底壁上开设有至少两组适配孔,所述隔热罩的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适配孔对应的第二装配位,所述第二装配位的数量等于所述适配孔的数量,每一所述第二装配位包括两个与所述固定部的卡爪对应设置的第二卡爪孔。
23.如此设置,反射罩用于对红外加热管向下发射的红外线反射至朝向上侧锅具,隔热罩用于隔离反射罩的热量,防止由于反射罩的热量过高而损坏其他元件,卡爪穿过第二卡爪孔后与隔热罩卡接,防止支架与隔热罩脱离或松动。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还包括压接段和可形变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将所述压接段与所述卡爪连接,所述压接段与所述平台部的端部连接,且所述连接段等于所述反射罩的底壁厚度与所述隔热罩的底壁厚度之和,所述连接段的宽度均小于所述压接段的宽度和所述卡爪的宽度,以在所述卡爪依次穿过所述适配孔、所述第二卡爪孔后,所述压接段能够压接于所述反射罩内底壁,且旋转所述连接段后,所述卡爪卡接于所述隔热罩的外底壁。
25.如此设置,卡爪依次穿过适配孔及第一卡爪孔后,由于尺寸的限定,使得压接段与所述卡接段分别位于反射罩的两侧,并通过连接段的旋转,以使得卡爪能够卡接于反射罩内底壁,保证支架的稳定性。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煲体组件还包括保温罩,所述隔热罩嵌设于所述保温罩内,所述保温罩的底壁上具有第一固定位,所述隔热罩上具有适配于所述第一固定位的第三固定位,所述第三固定位位于每一所述第二装配位的两个所述第二卡爪孔之间。
27.如此设置,第三固定位位于每一组第二卡爪孔的两个第二卡爪孔之间,平台部位于两侧的两个固定部之间,当两侧的固定部的卡爪分别穿过两侧的第二卡爪孔时,平台部位于第三固定位的上侧,当自上方向下看时,第三固定位被平台部遮挡,从而能够保证外观规整。
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位、所述第三固定位均为螺纹孔,以供通过紧固件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位和所述第三固定位。
29.如此设置,紧固件依次穿过第三固定孔及第一固定孔,保证反射罩与保温罩之间连接的紧密性。
3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位包括固定卡爪,所述第三固定位包括第二固定孔,所述固定卡爪穿过所述第二固定孔后卡接于所述隔热罩。
31.如此设置,固定卡爪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后卡接于所述反射罩,固定卡爪无法自第一固定孔取出,从而隔热罩不会与保温罩脱离或松动。
3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炖锅,包括上述的煲体组件。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炖锅的剖视图;
34.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煲体组件的剖视图;
35.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射罩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热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8.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射罩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9.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罩体组件与支架在装配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0.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7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41.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8中卡爪旋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外加热管与罩体组件在装配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3.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温罩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罩体组件与支架在装配状态下的剖视图。
45.附图标记:10、红外加热管;20、罩体组件;21、反射罩;211、第一卡爪孔;212、第二固定位;2121、第一固定孔;213、适配孔;22、保温罩;221、第一固定位;2211、固定卡爪;2212、连接件;2213、固定件;23、隔热罩;231、第二卡爪孔;232、第三固定位;2321、第二固定孔;30、支架;31、抱箍部;311、卡件;312、卡槽;313、导向件;32、固定部;321、卡爪;322、压接段;323、连接段;33、平台部。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7.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安装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4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9.由于传统的电炖锅的红外加热管在固定时需要多个金属片分别固定,固定过程繁琐;并且,红外加热管的下端面接触反射罩,并通过多个金属片的中间部分包覆红外加热管的部分外周壁,金属片的两端固定在反射罩的底壁上,使得红外加热管下端面的红外线无法充分利用,与红外加热管接触的反射罩也无法反射红外线,红外利用率较低。
5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煲体组件及电炖锅,该煲体组件固定红外加热管过程简单,并且还能够充分利用反射罩的反射功能,红外利用率高。
51.如图1至图3所示,具体地,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一种煲体组件,包括红外加热管10、罩体组件20及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架30;红外加热管10用于发射红外光线,罩体组件20能够反射红外光线;每一支架30包括抱箍部31和固定部32,抱箍部31包覆于红外加热管10的外周壁,固定部32固设于罩体组件20,以将红外加热管10通过支架30架设于罩体组件20。
52.如前所述,在相关现有技术中,红外加热管10在固定时需要多个金属片分别固定,固定过程繁琐;而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煲体组件中,只需要直接将红外加热管10卡入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抱箍部31内,就能够将红外加热管10通过支架30架设于罩体组件20,固定过程简单。并且,在相关现有技术中,红外加热管10的下端面接触罩体组件20,并通过多个金属片的中间部分包覆红外加热管10的部分外周壁,金属片的两端固定在罩体组件20的底壁上,使得红外加热管下端面的红外线无法充分利用,与红外加热管接触的罩体组件20也无法反射红外线,红外利用率较低;而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煲体组件中,由于红外加热管10通过支架30架设于罩体组件20,因此红外加热管10的下端面与罩体组件20之间是架空的,红外加热管10下端面的红外线也能够充分利用,同时,罩体组件20能够反射红外光线,没有被红外加热管10遮挡的部分,反射面积较大,红外利用率较高,并且由于红外加热管10与罩体组件20之间没有接触,从而能够降低罩体组件20的温度,防止由于罩体组件20温度过高而损坏其他元件。
53.优选地,支架30的数量为3个,3个支架30沿罩体组件20周向间隔设置,保证红外加热管10的安装的稳定性的同时,防止由于支架30的数量过多而导致加工装配困难。相关领
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支架30的数量也可以为2个、4个或其他数量,支架30延伸罩体组件20的周向均布,以保持红外加热管10能够被稳定地支撑。
54.如图3所示,支架30还包括平台部33,固定部32自平台部33的两端向与平台部33垂直的方向延伸并形成两个卡爪321,抱箍部31设置于平台部33的另外两端且延伸方向与固定部32的延伸方向相背离。抱箍部31包括两个间隔且对称设置的卡件311,卡件311的一端自平台部33朝向背离固定部32的方向弯曲延伸,以使得两个卡件311围设形成卡槽312,卡槽312用于包覆红外加热管10的外周壁。支架30通过固定部32固定于罩体组件20,抱箍部31在平台部33背离固定部32的一侧固定红外加热管10,互不干涉,两个卡件311自红外加热管10的两侧包覆红外加热管10的外周壁,防止红外加热管10发生位移,保证红外加热管10的稳定性。优选地,卡件311为与红外加热管10的外周壁贴合的弧形,增大与红外加热管10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红外加热管10的稳定性。
55.参考图3所示,卡槽312的最大间隙小于红外加热管10的外径,即两个卡件311之间的间距最大处的尺寸小于红外加热管10的外径,防止红外加热管10能够轻易脱出抱箍部31。具体地,两个卡件311围成大致呈纺锤形的卡槽312,卡槽312中间部分的间隙大于两端位置处的间隙,以便于将红外加热管10紧紧地包覆在卡槽312的中间部分。
56.进一步地,抱箍部31还包括导向件313,每一导向件313与一个卡件311远离平台部33的一端连接,并朝向背离卡槽312弯曲的一侧延伸,以使得两个导向件313之间形成类漏斗的结构,以在红外加热管10安装至抱箍部31时,首先接触到两个导向件313,以使得两个导向件313在受力条件下分离,以使得卡件311分离,以便将红外加热管10卡入抱箍部31的卡槽312内。
57.其中,抱箍部31、固定部32及平台部33可以是一体成型设置,减少支架30的加工及装配步骤,节省支架30的加工及装配时长,降低成本,同时,一体成型设置使得抱箍部31、固定部32及平台部33之间连接紧密;当然,也可以是分体设置,并通过螺钉、胶粘等方式固定连接,只要能够保证抱箍部31、固定部32及平台部33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即可。
58.优选地,支架30为五金件,并且支架30的厚度为0.2mm至2mm。
59.如图3所示,固定部32包括卡爪321、压接段322和可形变的连接段323,连接段323将压接段322与卡爪321连接,压接段322与平台部33的端部连接。
60.如图3至图4及图8至图9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罩体组件20包括反射罩21及保温罩22,反射罩21用于对红外加热管10向下发射的红外线反射至朝向上侧锅具,反射罩21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固定支架30的第一装配位,第一装配位的数量等于支架30的数量,且每一第一装配位包括两个与卡爪321对应设置的第一卡爪孔211。此时,连接段323的长度等于反射罩21底壁的厚度,连接段323的宽度均小于压接段322的宽度和卡爪321的宽度,以在卡爪321穿过第一卡爪孔211后,压接段322能够压接于反射罩21内底壁,且旋转连接段323后,卡爪321卡接于反射罩21的外底壁。卡爪321穿过第一卡爪孔211后,由于尺寸的限定,使得压接段322与所述卡爪321分别位于反射罩21的两侧,并通过连接段323的旋转,以使得卡爪321能够卡接于反射罩21内底壁,保证支架的稳定性。卡爪321的旋转角度小于180度,使得卡爪321与第一卡爪孔211错位即可。也可以弯折卡爪321,使得卡爪321在连接段323位置相对于压接段322弯折,不再处于竖直状态。这样,卡爪321无法自第一卡爪孔211取出,从而支架30不会与反射罩21脱离或松动。优选地,卡爪321旋转90度,以更好的实现卡爪321与反射
罩21之间的稳定卡接。
61.优选地,反射罩21的厚度为0.2mm至2mm,且第一卡爪孔211为与卡爪321适配的扁孔,在保证能够轻松将卡爪321插入第一卡爪孔211的同时,防止在卡爪321弯折或旋转后依旧能够自第一卡爪孔211取出。
62.如图1至图2及图11至图12所示,反射罩21嵌设于保温罩22内,保温罩22的底壁上具有第一固定位221,反射罩21上具有适配于第一固定位221的第二固定位212,第二固定位212位于每一第一装配位的两个第一卡爪孔211之间。可以理解地,第二固定位212位于每一第一装配位的两个第一卡爪孔211之间,平台部33位于两侧的两个固定部32之间,当两侧的固定部32的卡爪321分别穿过两侧的第一卡爪孔211时,平台部33位于第二固定位212的上侧,当自上方向下看时,第二固定位212被平台部33遮挡,从而能够保证外观规整简洁,提升产品的外观效果。
6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固定位221、第二固定位212均为螺纹孔,以供通过紧固件螺纹连接于第一固定位221和第二固定位212,以实现将反射罩21固定于保温罩22上。
64.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12所示,第一固定位221包括固定卡爪2211,第二固定位212包括第一固定孔2121,固定卡爪2211穿过第一固定孔2121后卡接于反射罩21。具体地,第一固定位221包括固定卡爪2211、连接件2212及固定件2213,第二固定位212包括第一固定孔2121,固定卡爪2211穿过第一固定孔2121后,可以旋转固定卡爪2211,且旋转角度小于180度,使得固定卡爪2211在连接件2212位置相对于固定件2213转动,固定卡爪2211与第一固定孔2121错位;也可以弯折固定卡爪2211,使得固定卡爪2211在连接件2212位置相对于固定件2213弯折,不再处于竖直状态。这样,固定卡爪2211无法自第一固定孔2121取出,从而反射罩21不会与保温罩22脱离或松动。
65.进一步地,第一固定位221及第二固定位212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第一固定位221沿保温罩22的底壁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固定位212沿反射罩21周向间隔设置,从而保证反射罩21及保温罩2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66.如图3、图5至图9所示,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煲体组件包括反射罩21、保温罩22和隔热罩23。对于反射罩21的结构与上述描述的内容相同,这里不再赘述。隔热罩23用于隔离反射罩21的热量,防止由于反射罩21的热量过高而损坏其他元件,反射罩21嵌套于隔热罩23,反射罩21的底壁上开设有至少两组适配孔213,隔热罩23的底壁上开设有与适配孔213对应的第二装配位,第二装配位的数量等于适配孔213的数量,每一第二装配位包括两个与固定部32的卡爪321对应设置的第二卡爪孔231。此时,连接段323等于反射罩21的底壁厚度与隔热罩23的底壁厚度之和,连接段323的宽度均小于压接段322的宽度和卡爪321的宽度,以在卡爪321依次穿过适配孔213、第二卡爪孔231后,压接段322能够压接于反射罩21内底壁,且旋转连接段323后,卡爪321卡接于隔热罩23的外底壁。卡爪321的旋转角度小于180度,使得卡爪321与第二卡爪孔231错位。也可以弯折卡爪321,使得卡爪321在连接段323位置相对于压接段322弯折,不再处于竖直状态。这样,卡爪321无法自第二卡爪孔231取出,从而支架30不会与反射罩21脱离或松动。
67.优选地,反射罩21的厚度为0.2mm至2mm,且第二卡爪孔231为与卡爪321适配的扁孔,在保证能够轻松将卡爪321插入第二卡爪孔231的同时,防止在卡爪321弯折或旋转后依
旧能够自第二卡爪孔231取出。
68.如图1至图2及图11至图12所示,隔热罩23嵌设于保温罩22内,保温罩22的底壁上具有第一固定位221,隔热罩23上具有适配于第一固定位221的第三固定位232,第三固定位232位于每一第二装配位的两个第二卡爪孔231之间。可以理解地,第三固定位232位于每一第二装配位的两个第二卡爪孔231之间,平台部33位于两侧的两个固定部32之间,当两侧的固定部32的卡爪321分别穿过两侧的第二卡爪孔231时,平台部33位于第三固定位232的上侧,当自上方向下看时,第三固定位232被平台部33遮挡,从而能够保证外观规整简洁,提升产品的外观效果。
6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位221、第三固定位232均为螺纹孔,以供通过紧固件螺纹连接于第一固定位221和第三固定位232,保证隔热罩23与保温罩22之间连接的紧密性。
70.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位221包括固定卡爪2211,第三固定位232包括第二固定孔2321,固定卡爪2211穿过第二固定孔2321后卡接于隔热罩23。关于固定卡爪2211的结构,上述已详细描述在,这里不再赘述。
71.进一步地,第一固定位221、第三固定位232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第一固定位221沿保温罩22的底壁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三固定位232沿隔热罩23周向间隔设置,从而保证反射罩21及隔热罩23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7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炖锅,包括上述的煲体组件,该电炖锅的红外加热管10的安装方式简单可靠,且能够提升红外加热管发出的红外线的利用率。
73.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7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