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乘用车轻量化铝合金前转向节的制作方法

2022-07-05 23:27: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乘用车底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乘用车的前悬转向节。


背景技术:

2.转向节是汽车前悬架的主要连接部件,能够使汽车稳定行驶并灵敏传递行驶方向。转向节的功用是传递并承受汽车前部载荷,支承并带动前轮绕主销转动而使汽车转向。转向节连接各个控制臂和卡钳,传递各个方向的力,承受来自车轮多变的冲击载荷,受力情况复杂。转向节属于安全件,需要满足很高的强度要求。
3.现有技术中有如公开号为cn207141173u(申请号为cn201720775662.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车辆及其悬架系统和转向节》所示的一种前转向节结构,该种前转向节也需要进一步的轻量化设计,现有技术中的轻量化设计常用减薄转向节厚度,设置减重凹槽等方法,但进行轻量化的同时经常会引起强度的降低,成为了阻碍转向节轻量化发展的一个难题。因此需要一种轻量化的同时又具有高强度的乘用车轻量化铝合金前转向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轻量化的同时又具有高强度的乘用车轻量化铝合金前转向节。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乘用车轻量化铝合金前转向节,包括转向节本体、位于转向节本体中部的轴承配合孔,以及与转向节本体连接的减震器安装臂、转向拉杆连接臂、球销安装部,所述减震器安装臂与球销安装部分别位于所述转向节本体的两端,自所述减震器安装臂的左、右两侧朝所述球销安装部方向分别延伸有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所述转向拉杆连接臂的正面、背面分别具有第三加强筋、第四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朝所述第一加强筋方向延伸而连接为一体,所述第四加强筋朝所述转向节本体的方向延伸。
6.为了保证强度的同时进一步减重,优选的,所述第三加强筋的高度为0~10mm,宽度为所述转向拉杆连接臂的1/3~1/2;所述第四加强筋的高度为0~10mm,宽度为所述转向拉杆连接臂宽度的1/5~1/2。该种设置方式既能保证转向拉杆连接臂处的强度,又能更好的做到轻量化。
7.优选的,所述转向拉杆连接臂背面具有第一安装台,所述第一安装台设置于所述第四加强筋的中部。该种设置方式有利于第一安装台与第四加强筋的一体铸造成型。
8.为了进一步减重,优选的,所述减震器安装臂包括上安装台、下安装台,所述上安装台与所述下安装台之间通过第五加强筋连接,所述第五加强筋的宽度自两端向中间逐渐收窄。通过第五加强筋连接上安装台和下安装台,能够减少连接位置的材料,进一步减重。
9.为了减重的同时提高强度,进一步优选的,自所述下安装台朝所述轴承配合孔延伸有第六加强筋,所述第六加强筋的宽度为所述下安装台宽度的1/12~1/2,高度为0~18mm。
10.为了减重的同时提高强度,优选的,在所述减震器安装臂的背面设置有两条第七加强筋,两条所述第七加强筋均朝所述转向节本体方向延伸。为了减重进一步优选的,第七加强筋宽度为0~12mm,高度为0~8mm。
11.进一步优选的,两条所述第七加强筋呈八字形排布,且其中一条所述第七加强筋的端部与第二安装台连接。该种第七加强筋呈八字形并且与第二安装台连接,更便于一体铸造成型,同时有利于减震器安装臂与转向节本体连接位置性能的加强。
12.进一步优选的,在两条所述第七加强筋之间设有传感器安装腔,设在两条第七加强筋之间既可以保证安装腔位置的强度,同时还能进一步减重。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4.1、本实用新型的该种前转向节没有采用常规的增加壁厚的方法来增加强度,而是通过对加强筋的巧妙设置和排布,来提高整体强度,从而能够实现轻量化的同时还具有高强度。
15.2、减震器安装臂、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球销安装部形成围合在轴承配合孔外侧的整体,采用两条加强筋,形式简单,同时能增强抗冲击、抗扭转的性能;转向拉杆连接臂处受力较大,容易断裂,通过第三加强筋、第四加强筋与转向节本体连接,能够增强连接臂的强度,控制变形范围,使转向节整体更稳定,强度更好,不易变形。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前转向节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前转向节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下述的方位描述均以图一为基准。
19.如图1至2所示,该种乘用车轻量化铝合金前转向节,包括转向节本体1、位于转向节本体1中部的轴承配合孔11,以及与转向节本体1连接的减震器安装臂2、转向拉杆连接臂3、球销安装部4,减震器安装臂2与球销安装部4分别位于转向节本体1的两端,自减震器安装臂2的左、右两侧朝球销安装部4方向分别延伸有第一加强筋21、第二加强筋22;转向拉杆连接臂3的正面、背面分别具有第三加强筋31、第四加强筋32,第三加强筋31朝第一加强筋21方向延伸而连接为一体,第四加强筋32朝转向节本体1的方向延伸。
20.为了保证强度的同时进一步减重,第三加强筋31的高度为0~10mm,宽度为转向拉杆连接臂3的1/3~1/2;第四加强筋32的高度为0~10mm,宽度为转向拉杆连接臂3宽度的1/5~1/2。该种设置方式既能保证转向拉杆连接臂3处的强度,又能更好的做到轻量化。另外,转向拉杆连接臂3背面具有第一安装台33,第一安装台33设置于第四加强筋32的中部。该种设置方式有利于第一安装台33与第四加强筋32的一体铸造成型。
21.为了进一步减重,本实施例的减震器安装臂2包括上安装台23、下安装台24,上安装台23与下安装台24之间通过第五加强筋25连接,第五加强筋25的宽度自两端向中间逐渐收窄。通过第五加强筋25连接上安装台23和下安装台24,能够减少连接位置的材料,进一步减重。
22.为了减重的同时提高强度,自下安装台24朝轴承配合孔11延伸有第六加强筋26,第六加强筋26的宽度为下安装台24宽度的1/12~1/2,高度为0~18mm。
23.为了减重的同时提高强度,在减震器安装臂2的背面设置有两条第七加强筋27,两条第七加强筋27均朝转向节本体1方向延伸。为了减重进一步,第七加强筋27宽度为0~12mm,高度为0~8mm。本实施例的两条第七加强筋27呈八字形,且其中一条第七加强筋27的端部与第二安装台28连接。该种第七加强筋27呈八字形并且与第二安装台28连接,更便于一体铸造成型,同时有利于减震器安装臂2与转向节本体1连接位置性能的加强。
24.进一步优选的,在两条第七加强筋27之间设有传感器安装腔29,将传感器安装腔29设在两条第七加强筋27之间既可以保证安装腔位置的强度,同时还能进一步减重。
25.本实施例的该种前转向节质量为3.1kg,相对现有技术的常规铝质转向节减重10%以上,相对传统钢质转向节减重40%以上,最大应力为204.5mpa,强度高,满足设计要求。
26.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