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缆管线明挖过轨施工安全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29 05:54: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管线明挖过轨施工安全防护装置,属于铁路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国家运输结构的调整,地方企业也调整运输结构,提升铁路运输份额,将公路运输转化为铁路运输,很多铁路专用线需要进港区、进企业、进园区。专用线接轨站改造将增加站场道岔和股道,因现场条件限制,加上信号专业电缆部分穿越股道地点位于两股道之间或者需从股道之间路基穿出,不具备顶管(定向钻)过轨方式,涉及信号等缆线需明挖方式下穿股道路基,传统明挖方式下穿股道会对枕底基础稳定性造成伤害,后期如保养不到位会影响线路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亟需一种电缆管线明挖过轨施工安全防护装置对枕底基础进行支护,保证枕底垂直基础不被破坏,减少施工对铁路线路稳定性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有效对枕底基础进行支护,保证枕底垂直基础不被破坏,减少施工对铁路线路稳定性影响的电缆管线明挖过轨施工安全防护装置。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电缆管线明挖过轨施工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第一防护支架和第二防护支架,第一防护支架和第二防护支架为对称式结构,第一防护支架包括底护板、侧护板、顶护板,底护板、侧护板、顶护板均为矩形钢板,所述顶护板的一端与所述侧护板的上端垂直焊接呈倒l型结构,所述侧护板的下端垂直于所述底护板的长度方向的侧边与其焊接在一起,所述侧护板的中心线至底护板左侧边的距离大于至底护板右侧边的距离,所述顶护板的另一端设置有两个通孔,所述通孔内插装有t形状的固定杆;第一防护支架和第二防护支架设置在轨枕的开挖侧,且第一防护支架和第二防护支架沿轨枕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第一防护支架和第二防护支架的底护板均位于轨枕的侧面,第一防护支架和第二防护支架的顶护板均朝向轨枕并位于轨枕的上方,第一防护支架和第二防护支架的固定杆的下端均插入轨枕下的基础。
5.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防护支架的底护板和第二防护支架的底护板用于对轨枕下的基础进行支护,侧护板、顶护板及固定杆用于保证支护结构稳定。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轨枕开挖侧设置第一防护支架和第二防护支架,开挖过程中开挖区域两侧的轨枕下的基础均可通过第一防护支架和第二防护支架进行支护,能够有效避免超挖轨枕底部的基础,减少对线路的扰动,可有效保障线路行车安全。
6.进一步的,为便于移动,所述顶护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把手。
7.进一步的,为便于固定杆插入轨枕下的基础,所述固定杆下端为尖角状。
8.进一步的,为保证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所述固定杆为φ16mm的钢筋。
9.进一步的,底护板的长度为1200mm,高度为300mm;侧护板的高度为700mm,宽度为
300mm;顶护板的长度为400mm,宽度为300mm。
10.进一步的,为便于进行安装和拆除,第一防护支架的底护板和第二防护支架的底护板之间的距离为10cm。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轨枕开挖侧设置第一防护支架和第二防护支架,可以全断面保护轨枕底部垂直下方基础。在安全防护装置的保护下,风镐和铁锹不会伤及轨枕底部垂直基础,能够保持线路基础稳定性,加上一定周期的捣固和慢行措施,列车经过后轨枕不会下沉,后期不会出现几何尺寸较大偏差,可有效保障线路行车安全。本实用新型可以保证枕底垂直基础不被破坏,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减少了施工对铁路线路稳定性的影响,对类似施工的生产实践具有借鉴作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作,成本低廉,可循环使用,可降低施工成本。本实用新型结构轻便,施工方便,可节省人力、物力,节约成本。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效控制超挖,对既有线微扰动,保障线路安全的同时,可节约回填混凝土或者砂的量,降低施工成本;同时有钢板支护,可作为开挖时定位钢板,在提高施工安全系数的同时,还提高了开挖速度,节省时间,特别适用于时间限制的封锁施工。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断面示意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俯视示意图;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防护支架的主视图;
15.图4是图3的侧视图;
16.图5是图4的俯视图;
17.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防护支架的主视图;
18.图7是图6的侧视图;
19.图8是图7的俯视图;
20.图中,1、钢轨,2、道砟,3、轨枕,4、基础,5、电力管道,6、第一防护支架,61、第一防护支架的底护板,62、第一防护支架的侧护板,63、第一防护支架的顶护板,64、第一防护支架的固定杆,65、第一防护支架的把手,7、第二防护支架,71、第二防护支架的底护板,72、第二防护支架的侧护板,73、第二防护支架的顶护板,74、第二防护支架的固定杆,75、第二防护支架的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通过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22.如附图所示,一种电缆管线明挖过轨施工安全防护装置,其包括第一防护支架6和第二防护支架7。其中,第一防护支架6包括底护板61、侧护板62、顶护板63,底护板61、侧护板62、顶护板63均为矩形钢板,钢板厚度均为5mm,其中,底护板61的尺寸为1200mm
×
300mm,侧护板62的尺寸为700mm
×
300mm,顶护板63的尺寸为400mm
×
300mm。所述顶护板63的一端与所述侧护板62的上端垂直焊接并呈倒l型结构,所述侧护板62的下端垂直于所述底护板61的长度方向的侧边与其焊接在一起,且所述侧护板62的中心线至底护板61左侧边的距离大于至底护板61右侧边的距离。本实施例中,侧护板62的左侧边至底护板61的左侧边的距
离为600mm,侧护板62的右侧边至底护板61的右侧边的距离为300mm。所述顶护板63的另一端设置有两个的通孔,所述通孔内插装有固定杆64,固定杆64上端焊接有横杆呈t形状。固定杆64可采用φ16mm钢筋制作,固定杆64下端削成45度角的尖角状,便于插入基础。第二防护支架7和第一防护支架6为对称式结构,其包括底护板71、侧护板72、顶护板73,第二防护支架7和第一防护支架6的区别仅在于:侧护板72的左侧边至底护板71的左侧边的距离为300mm,侧护板72的右侧边至底护板71的右侧边的距离为600mm。第一防护支架6和第二防护支架7设置在轨枕3的开挖侧,且第一防护支架6和第二防护支架7沿轨枕3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第一防护支架6和第二防护支架7的底护板均位于轨枕3的侧面,第一防护支架6和第二防护支架7的顶护板均朝向轨枕3并位于轨枕3的上方,第一防护支架6和第二防护支架7的固定杆的下端均插入轨枕3下的基础4内。第一防护支架6的底护板和第二防护支架7的底护板之间的距离为10cm。为便于移动和拆除,在第一防护支架6的顶护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把手65,和第二防护支架7的顶护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把手75。
23.本实用新型施工时,开挖区域在两个轨枕3之间,每一处明挖过轨处采用两套安全防护装置,封锁点施工。首先用铁锹扒开两轨枕之间的浮松道砟2,清理至道床以外,然后先将一个第一防护支架6和一个第二防护支架7分别从道心对称插入道床,其中,底护板侧边距离侧护板距离大的一端靠近钢轨,第一防护支架6和第二防护支架7分别沿着开挖侧的两个轨枕边缘向同一侧的钢轨侧移动,移至底护板端部与轨枕头外边缘平齐即可,然后将固定杆插入轨枕下的基础对装置进行固定。移动过程中,只需要一人辅助操作,避免倾倒即可。然后再按上述方法插入另外的一个第一防护支架6和一个第二防护支架7,并将其移动至另一侧钢轨位置处,并将固定杆插入轨枕下的基础对装置进行固定。位于同一轨枕处的第一防护支架6和第二防护支架7的底护板之间的间距为10cm,便于安全防护装置的安放和拆除,且避免产生红光带,保障线路安全。在开挖过程中,安全防护装置不再需要横向移动。安全防护装置安装完成后,使用风镐分层破除两轨枕间坚硬道床和基床,然后把道砟清理出轨枕间,此时第一防护支架6和第二防护支架7随着开挖深度向下移动,必要时使用铁锤把固定杆向下夯实,以稳固安全防护装置。按照此顺序,使用风镐破除基床至设计深度。此时,第一防护支架6和第二防护支架7随着开挖深度不断向下移动保护枕底垂直下基础。通过第一防护支架6和第二防护支架7能有效对两轨枕下的基础进行保护,能够有效避免超挖轨枕底部的基础,减少对线路的扰动,可有效保障线路行车安全。管道埋设就位后,安全防护装置随沟槽分层回填,分层拔出,保障既有道砟路床的稳定。
24.本实施例中的其他部分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