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新风系统用集风箱的制作方法

2022-06-28 22:41: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氢气储存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风系统用集风箱。


背景技术:

2.新风系统通过集风箱将外界新风送入室内,在风机作用下,将外部空气经过滤送入至室内,现有的新风系统只有一条送风通道,只有在风机作业情况下,室内才能够获取到新风,当风机不作业时,室内获取不到新鲜空气,影响人们使用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4.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风系统用集风箱,其设置一条新风旁路,能够满足在风机不作业情况下,也能够为室内输送少量的新风,提高人们使用的舒适性。
5.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用集风箱,其包括:
6.箱体,其为中空立体结构,所述箱体的内部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相互连通的集风腔、抽风腔和静压腔,所述集风腔通过进风总管与新风系统的出风口连通,所述静压腔通过多个送风支管与室内连通;
7.横板,其水平内接于所述抽风腔内,所述横板将所述抽风腔分隔为互不连通上空间和下空间;所述上空间和所述下空间的两侧均分别与集风腔和静压腔连通;所述上空间内设有风机;所述下空间内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有止回阀和旁通阀,所述止回阀位于所述下空间的靠近所述静压腔的一侧。
8.优选的是,所述的新风系统用集风箱,还包括:竖板,其竖直内接于所述上空间内,所述竖板将所述上空间分隔为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排布且相互连通的风机腔和过滤腔;所述风机腔与所述集风腔连通,所述过滤腔与所述静压腔连通,所述风机设于所述风机腔内;所述过滤腔内设有吸尘降噪机构。
9.优选的是,所述的新风系统用集风箱,所述吸尘降噪机构包括:
10.壳体,其为中空设置,所述壳体的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侧敞口设置,沿所述箱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侧、顶面和底面均与所述过滤腔的内壁密封接触;
11.两个隔板,其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于所述壳体内,任一隔板内接于所述壳体内,两个隔板将所述壳体内分隔为沿长度方向依次排布且互不连通的第一过滤室、第二过滤室和第三过滤室;所述第一过滤室内设有初效过滤网,所第二过滤室内设有中效过滤网,所述第三过滤室内设有高效过滤网;所述初效过滤网位于所述壳体的靠近所述风机腔的一侧;
12.多个第一消音管,其间隔设于所述第二过滤室内,任一第一消音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滤室连通,另一端水平延伸穿过靠近所述初效过滤网的第一隔板,第一消音管的另
一端端面与所述中效过滤网连接,第一消音管的管壁上设有多个第一消音孔;
13.多个第二消音管,其间隔设于所述第三过滤室内,任一第二消音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滤室连通,另一端水平延伸穿过靠近所述高效过滤网的第二隔板,第二消音管的另一端端面与所述高效过滤网连接,第二消音管的管壁上设有多个第二消音孔。
14.优选的是,所述的新风系统用集风箱,任一第一消音管的一端的直径小于另一端的直径。
15.优选的是,所述的新风系统用集风箱,任一第二消音管的一端的直径小于另一端的直径。
16.优选的是,所述的新风系统用集风箱,任一第一消音管、任一第二消音管的内部均填充有消音棉。
17.优选的是,所述的新风系统用集风箱,任一第一消音孔的轴线延长线与第一隔板相交;任一第二消音孔的轴线延长线与第二隔板相交。
18.优选的是,所述的新风系统用集风箱,第一隔板的靠近所述中效过滤网的一侧面上、第二隔板的靠近所述高效过滤网的一侧面上均覆设有吸音棉。
19.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0.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新风主路的下部设置一个新风旁路,可在室内无人风机未打开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向室内输送新风,提高了室内的空气质量,使得人们在刚回到室内时,仍然能够感受室内新鲜的空气,进而达到提高人们使用新风系统的舒适性;
21.2、本实用新型在过滤腔内设置了吸尘降噪机构,能够对新风进行多次除尘降噪,降低了新风进入室内时的噪音,同时提高了新风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了人们使用新风系统的舒适性。
22.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风系统用集风箱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吸尘降噪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消音管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说明:1-箱体;11-进风总管;12-送风支管;2-集风腔;31-竖板;32-横板;4-静压腔;51-止回阀;52-旁通阀;6-风机腔;61-风机;7-过滤腔;8-吸尘降噪机构;81-壳体;82-初效过滤网;83-中效过滤网;84-高效过滤网;85-第一隔板;86-第二隔板;87-第一消音管,871-第一消音孔;88-第二消音管。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28.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29.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
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系统用集风箱,其包括:
32.箱体1,其为中空立体结构,所述箱体1的内部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相互连通的集风腔2、抽风腔和静压腔4,所述集风腔2通过进风总管11与新风系统的出风口连通,所述静压腔4通过多个送风支管12与室内连通;图1中与屏幕平行的方向为箱体1的长度方向;
33.横板32,其水平内接于所述抽风腔内,所述横板32将所述抽风腔分隔为互不连通上空间和下空间;所述上空间和所述下空间的两侧均分别与集风腔2和静压腔4连通;所述上空间内设有风机61;所述下空间内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有止回阀51和旁通阀52,所述止回阀51位于所述下空间的靠近所述静压腔4的一侧。
3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通过横板将抽风腔分隔为上空间和下空间,上空间与集风腔和静压腔形成新风主路,下空间与集风腔和静压腔形成新风旁路,旁通阀为常开状态,在室内有人需要大量新风时,打开上空间的风机,新风主路打开,将新风系统的新风输送至室内,在室内无人时,风机关闭,新风系统的新风仍然可以从新风旁路进入室内,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设置止回阀可阻止新风从新风旁路回流。
35.新风系统的新风通过进风总管进入集风腔内,在风机的作用下将新风抽吸至抽风腔内,并进入静压腔,随后通过多个送风支路进入室内;旁通阀可设置为常开状态,在风机工作时,大部分新风从新风主路进入静压腔,在风机不工作时,新风仍然可从新风旁路进入静压腔,保证室内始终有新风进入,提高人们使用的舒适性。
36.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新风系统用集风箱,还包括:竖板31,其竖直内接于所述上空间内,所述竖板将所述上空间分隔为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排布且相互连通的风机腔6和过滤腔7;所述风机腔6与所述集风腔2连通,所述过滤腔7与所述静压腔4连通,所述风机61设于所述风机腔6内;所述过滤腔7内设有吸尘降噪机构8。
3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在过滤腔内设置吸尘降噪机构,能够对进入室内的新风进行吸尘降噪,提高新风质量,进而提高人们使用的舒适性。
38.如图2所示,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新风系统用集风箱,所述吸尘降噪机构包括:
39.壳体81,其为中空设置,所述壳体81的沿所述箱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侧敞口设置,沿所述箱体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侧、顶面和底面均与所述过滤腔7的内壁密封接触;
40.两个隔板,其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于所述壳体内,任一隔板内接于所述壳体内,两个隔板将所述壳体内分隔为沿长度方向依次排布且互不连通的第一过滤室、第二过滤室和第三过滤室;所述第一过滤室内设有初效过滤网82,所第二过滤室内设有中效过滤网83,所述第三过滤室内设有高效过滤网84;所述初效过滤网位于所述壳体的靠近所述风机腔的一侧;初效过滤网、中效过滤网和高效过滤网均与隔板平行,且初效过滤网、中效过滤网和高效过滤网的周向边缘均与壳体的内壁密封接触;
41.多个第一消音管87,其间隔设于所述第二过滤室内,任一第一消音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滤室连通,另一端水平延伸穿过靠近所述初效过滤网的第一隔板85,第一消音管的另一端端面与所述中效过滤网连接,第一消音管的管壁上设有多个第一消音孔871;
42.多个第二消音管88,其间隔设于所述第三过滤室内,任一第二消音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滤室连通,另一端水平延伸穿过靠近所述高效过滤网的第二隔板86,第二消音管的另一端端面与所述高效过滤网连接,第二消音管的管壁上设有多个第二消音孔。
4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通过三层过滤网对新风进行吸尘过滤,与此同时通过多个第一消音管和多个第二消音管,可降低新风流动产生的噪音,提高了人们在室内活动的舒适性。
44.第一隔板与中效过滤网形成第一消音室,第二隔板与高效过滤网形成第二消音室;室内需要输送新风时,开启风机,新风系统的新风经由进风总管、集风腔进入风机腔,随后进入过滤腔,新风进入过滤腔后,首先经由初效过滤网进行初步过滤,然后进入多个第一消音管,经由多个第一消音孔进入第一消音室,通过多个第一消音管、多个第一消音孔和第一消音室可对新风进行一次消音降噪,随后新风经由中效过滤网进行二次过滤,然后进入多个第二消音管,经由多个第二消音孔进入第二消音室,通过多个第二消音管、多个第二消音孔和第二消音室对新风进行二次消音降噪,随后第二消音室的新风通过高效过滤网对新风进行三次过滤,经三次过滤,两次消音降噪,可对新风进行高效的吸尘降噪,降低新风输送至室内的噪音,同时提高新风的空气质量,进而达到提人们使用的舒适性。
45.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新风系统用集风箱,任一第一消音管87的一端的直径小于另一端的直径。
46.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新风系统用集风箱,任一第二消音管88的一端的直径小于另一端的直径。
47.将第一消音管和第二消音管设计成进口端小,出口端大的结构,在新风经由多个第一效应管和多个第二消音管时,可降低新风速度,提高新风的消音降噪效果。
48.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新风系统用集风箱,任一第一消音管、任一第二消音管的内部均填充有消音棉。设置消音棉进一步提高消音降噪效果。
49.如图3所示,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新风系统用集风箱,任一第一消音孔871的轴线延长线与第一隔板相交;任一第二消音孔的轴线延长线与第二隔板相交。因第一消音孔的轴线延长线与第一隔板相交,因第二消音孔的轴线延长线与第二隔板相交,故当新风经由第一消音孔进入第一消音室时,新风经由第二消音孔进入第二消音室时,新风均会与隔板产生碰撞,可降低新风的速度,进一步提高消音降噪的效果。
50.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新风系统用集风箱,第一隔板的靠近所述中效过滤网的一侧面上、第二隔板的靠近所述高效过滤网的一侧面上均覆设有吸音棉。在隔板上设置吸音棉,可在新风经由多个第一消音孔/多个第二消音孔,与隔板碰撞时,对流动的新风进行降噪。
51.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52.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
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