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输送带的制作方法

2022-06-26 03:24: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输送带。


背景技术:

2.卷材为呈圆柱状的塑料薄膜或布料,在生产完成后需对其进行包装处理,而卷材在包装过程中需进行多次的转运,现阶段卷材的转运通常采用人工转运的方式,需人工将卷材搬运至运输车后再进行转移,若生产量较大时,则会耗费大量的人工成本,此外,也有部分卷材是通过传送带运输,但是由于卷材呈圆柱状,且卷材的体积和重量较大,在运输的途中容易出现晃动或滚落的问题。
3.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带,其承重大,可降低人工成本,且可消除卷材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的晃动问题和滚落问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输送带,包括输送架、驱动机构、松紧机构和传送带,所述输送架上分布有多个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的顶部成型有凹槽,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松紧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输送架上,所述传送带围设于所述驱动机构、所述松紧机构和多个所述传动机构上;所述驱动机构用于控制所述传送带的传动;所述松紧机构用于调节所述传送带的松紧程度。
7.所述的输送带中,所述输送架的底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高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输送架的使用高度。
8.所述的输送带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两个传动辊,所述凹槽位于两个所述传动辊的顶部之间;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分别与所述输送架固连。
9.所述的输送带中,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片,所述支撑架的中间设置有承重块,所述安装片的高度高于所述承重块的高度;所述传动辊的一侧与任一所述安装片转动连接,所述传动辊的另一侧与所述承重块转动连接。
10.所述的输送带中,所述松紧机构包括第一张紧辊、第二张紧辊和第三张紧辊,所述第一张紧辊、所述第二张紧辊和所述第三张紧辊分别设置在所述输送架的下方,且所述第一张紧辊、所述第二张紧辊和所述第三张紧辊分别与所述输送架活动连接;所述传送带依次绕设在所述第一张紧辊、所述第二张紧辊和所述第三张紧辊上。
11.所述的输送带中,所述第一张紧辊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调节杆,所述第二张紧辊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调节杆,所述第三张紧辊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调节杆,所述输送架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所述第一调节杆与所述第三调节杆分别与所述第一调节板活动连接,述第二调节杆与所述第二调节板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张紧辊和所述第二张紧辊分别与所述第三张紧辊相对设置。
12.所述的输送带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转动装置和主动辊,所述主动辊设置在所述
输送架的底部,所述转动装置设置在所述主动辊的一侧,且与所述主动辊的一侧传动连接。
13.所述的输送带中,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滑座和滑块,所述滑座位于所述传送带的下方,所述滑块与所述传送带固连,所述滑块与所述滑座滑动连接。
14.所述的输送带中,所述输送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可活动的侧张紧辊;所述侧张紧辊用于调节所述传送带的张紧程度。
15.所述的输送带中,所述输送架上分布有多个可转动的过渡辊;所述过渡辊用于托承过渡所述传送带。
16.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输送带,当卷材与所述传送带表面接触时,所述传送带则会受压形变,使卷材与传动机构顶部的凹槽贴合,使圆柱形的卷材重心定位于所述凹槽上,防止卷材在移动过程中出现晃动或滚落的问题,并且所述传动机构还起到托承卷材的作用,使所述传送带可承受重量较大的卷材,提高本输送带的承重能力;此外,所述松紧机构可用于调节所述传送带的张紧度,避免所述传送带过紧导致卷材无法与所述凹槽贴合。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送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送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送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2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输送架、2-传动机构、3-驱动机构、4-松紧机构、5-传送带、6-高度调节机构、7-侧张紧辊、8-过渡辊、9-导向辊、11-第一调节板、12-第二调节板、13-侧调节板、21-支撑架、22-传动辊、31-转动装置、32-主动辊、41-第一张紧辊、42-第二张紧辊、43-第三张紧辊、61-滑座、62-滑块、63-导向块、64-导向柱、65-连板、211-安装片、212-承重块。
具体实施方式
2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送带,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部”、“内侧”、“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本实用新型基于附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另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24.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送带,包括输送架1、驱动机构3、松紧机构4和传送带5,所述输送架1上分布有多个传动机构2,所述传动机构2的顶部成型有凹槽(未在图中示出),所述驱动机构3和所述松紧机构4分别设置在所述输送架1上,所述传送带5围设于所述驱动机构3、所述松紧机构4和多个所述传动机构2上;所述驱动机构3用于控制所述传送带5的传动;所述松紧机构4用于调节所述传送带5的松紧程度。
25.在实际应用时,当卷材转运至本输送带的起始端时,需要说明的是,起始段为本输送带传送方向的起始位置,所述驱动机构3驱使所述传送带5滚动,所述传送带5在滚动时带
动卷材移动,当卷材与所述传送带5表面接触时,所述传送带5则会受压形变,使卷材与传动机构2顶部的凹槽贴合,使圆柱形的卷材重心定位于所述凹槽上,防止卷材在移动过程中出现晃动或滚落的问题,并且所述传动机构2还起到托承卷材的作用,使所述传送带5可承受重量较大的卷材,提高本输送带的承重能力;此外,所述松紧机构4可用于调节所述传送带5的张紧度,避免所述传送带5过紧导致卷材无法与所述凹槽贴合。
26.如图1至图3所示,进一步地,所述输送架1的底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高度调节机构6;所述高度调节机构6用于调节所述输送架1的使用高度;通过所述高度调节机构6对所述输送架1的使用高度进行调节,使所述输送架1可适用不同的生产线,提高本输送带的使用灵活度。
27.如图1至图3所示,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2包括支撑架21,所述支撑架21上设置有两个传动辊22,所述凹槽位于两个所述传动辊22的顶部之间;所述支撑架21的两侧分别与所述输送架1固连;在使用时,两个所述传动辊22可跟随所述传送带5移动而滚动,使所述传送带5受压时还可稳定的移动,并且通过两个所述传动辊22之间形成一定夹角使卷材定位于夹角内,限制卷材左右滚动的范围,避免卷材在移动时出现晃动或掉落的问题。
2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传动辊22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65
°

29.如图1至图3所示,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片211,所述支撑架21的中间设置有承重块212,所述安装片211的高度高于所述承重块212的高度;所述传动辊22的一侧与任一所述安装片211转动连接,所述传动辊22的另一侧与所述承重块212转动连接;所述传送带5受卷材的压力后,卷材的重量集中于所述传送带5的中央,即两个所述传动辊22之间的连接处,所以通过设置一块承重块212对卷材进行托承,减少所述传送带5的磨损。
30.如图1至图3所示,进一步地,所述松紧机构4包括第一张紧辊41、第二张紧辊42和第三张紧辊43,所述第一张紧辊41、所述第二张紧辊42和所述第三张紧辊43分别设置在所述输送架1的下方,且所述第一张紧辊41、所述第二张紧辊42和所述第三张紧辊43分别与所述输送架1活动连接;所述传送带5依次绕设在所述第一张紧辊41、所述第二张紧辊42和所述第三张紧辊43上;通过调节所述第一张紧辊41、所述第二张紧辊42和所述第三张紧辊43的相对位置,即对所述第一张紧辊41和所述第三张紧辊43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第二张紧辊42和所述第三张紧辊43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从而使所述传送带5实现收紧与放松的效果;所述第一张紧辊41、所述第二张紧辊42和所述第三张紧辊43均可左右移动。
31.如图1至图3所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张紧辊4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调节杆(未在图中示出),所述第二张紧辊4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调节杆(未在图中示出),所述第三张紧辊43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调节杆(未在图中示出),所述输送架1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调节板11和第二调节板12,所述第一调节杆与所述第三调节杆分别与所述第一调节板11活动连接,述第二调节杆与所述第二调节板12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张紧辊41和所述第二张紧辊42分别与所述第三张紧辊4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张紧辊41通过所述第一调节杆配合所述第一调节板11实现左右滑移;所述第二张紧辊42通过所述第二调节杆配合所述第二调节板12实现左右滑移;所述第三张紧辊43通过所述第三调节杆配合所述第一调节板11实现左右滑移。
3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调节杆和所述第三调节杆与所述第一调节板11之间为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板11上对应所述第一调节杆和所述第三调节杆设置有两个直线
轴承,从而实现所述第一张紧辊41与所述第三张紧辊43间距的调节。
33.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张紧轮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导滑块(未在图中示出),所述输送架1对应所述导滑块设置有滑轨(未在图中示出),所述导滑块与所述滑轨配合连接;通过所述滑轨配合所述导滑块限制所述第三张紧轮的移动方向,并且提高所述第三张紧轮的承重能力。
3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调节杆与所述第二调节板12之间为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板12上对应所述第二调节杆设置有直线轴承,从而实现所述第二张紧辊42与所述第三张紧辊43间距的调节。
35.如图1至图3所示,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3包括转动装置31和主动辊32,所述主动辊32设置在所述输送架1的底部,所述转动装置31设置在所述主动辊32的一侧,且与所述主动辊32的一侧传动连接;通过转动装置31驱动所述主动辊32转动,所述主动辊32则带动所述传动带同步移动,从而实现卷材的移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装置31为伺服电机。
36.如图1至图3所示,进一步地,所述高度调节机构6包括滑座61和滑块62,所述滑座61位于所述传送带5的下方,所述滑块62与所述传送带5固连,所述滑块62与所述滑座61滑动连接;通过所述滑块62配合所述滑座61实现调节所述输送架1的使用高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侧相邻的两个所述滑座61之间通过连板65固连,通过所述连板65提高所述输送架1调节时的牢固性和同步性。
3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座61内设置有导向块63,所述滑块62的底部设置有导向柱64,所述导向柱64与所述导向块63配合连接;通过所述导向块63配合所述导向柱64,提高所述输送架1调节高度时的稳定性。
38.如图1至图3所示,进一步地,所述输送架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可活动的侧张紧辊7;所述侧张紧辊7用于调节所述传送带5的张紧程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张紧辊7的一侧设置有侧调节杆,所述输送架1上设置有与所述测调节杆配合安装的侧调节板13;所述传送带5通过左右两个所述侧张紧辊7快速实现传送带5输送面的张紧程度,使卷材可与所述凹槽快速贴合。
39.如图1至图3所示,进一步地,所述输送架1上分布有多个可转动的过渡辊8;所述过渡辊8用于托承过渡所述传送带5;通过所述过渡辊8提高所述输送架1的牢固性和承重能力,同时也避免所述传送带5受力过大而发生撕裂的问题;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过渡辊8设置在所述输送架1的底部,且位于所述传送带5的下方,所述过渡辊8的顶部与所述传送带5抵接。
4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架1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可转动的导向辊9;通过所述导向辊9引导所述传送带5的移动方向;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辊9与相邻的传动机构2之间设置有过渡辊8;通过所述过渡辊8提升卷材移动时的流畅度,同时也防止传送带5发生撕裂的问题。
41.综上所述,当卷材与所述传送带5表面接触时,所述传送带5则会受压形变,使卷材与传动机构2顶部的凹槽贴合,使圆柱形的卷材重心定位于所述凹槽上,防止卷材在移动过程中出现晃动或滚落的问题,并且所述传动机构2还起到托承卷材的作用,使所述传送带5可承受重量较大的卷材,提高本输送带的承重能力;此外,所述松紧机构4可用于调节所述
传送带5的张紧度,避免所述传送带5过紧导致卷材无法与所述凹槽贴合。
42.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