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折叠栏杆及基于云计算的潮汐车道分隔装置

2022-06-26 00:11: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折叠栏杆及基于云计算的潮汐车道分隔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潮汐拥堵问题是大城市常常出现的交通问题之一。潮汐车道应运而生,在早高峰时增加进城方向的车道数并减少出城方向的车道数,在晚高峰时增加出城方向的车道数并减少进城方向的车道数。
3.现有的潮汐车道的实施方式包括以下三种:
4.第一,人为地控制可变方向的行驶车道标志,并且地面设置潮汐车道专用线,但存在着车道标志不够清楚,潮汐车道专用线不够长等诸多缺点。
5.第二,设置可移动的隔离带,根据车流量情况,通过隔离带的移动增减进出城方向的车道数。但是,对于采用中央绿色带的车道,可移动隔离带由于绿色带的阻挡难以在车道之间移动。
6.第三,潮汐车道变更机器人,工作人员驾驶机器人调整隔离栏杆的位置,但难以远程操纵潮汐车道的变更,智能化程度低,应用范围小。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远程操纵的折叠栏杆及潮汐车道分隔装置。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叠栏杆,包括立柱、第一折叠单元、车流量传感器和通信单元,所述第一折叠单元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所述通信单元用于与云端服务中心通信连接,所述车流量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折叠栏杆周围的车流量信息,所述通信单元分别与所述车流量传感器、所述第一折叠单元电性连接,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将所述车流量信息发送至云端服务中心,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云端服务中心发送的控制指令并发送至所述第一折叠单元,以使所述第一折叠单元处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流量传感器为摄像头、红外传感器或激光雷达。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栏杆还包括告警器,所述告警器安装于所述第一折叠单元,所述通信单元与所述告警器电性连接,所述告警器配置有当接收到所述通信单元反馈的告警信号时发出告警信号的功能。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柱能够做升降运动,所述通信单元与所述立柱电性连接,以控制所述立柱做升降运动。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栏杆还包括第二折叠单元,所述第二折叠单元与所述第一折叠单元结构相同,所述第二折叠单元位于所述第一折叠单元的下方,所述第二折叠单元和所述第一折叠单元关于一水平面镜像分布。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叠单元包括控制单元、第一安装件、第一弦杆、
第一腹杆和第二腹杆,所述控制单元安装于所述立柱,所述控制单元能够沿所述立柱做升降运动,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通信单元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弦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一腹杆的第一端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二腹杆的第一端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二腹杆的第二端能够从所述第一腹杆的第二端滑动至所述第一腹杆的第一端。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叠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折叠单元沿一竖直直线镜像分布,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折叠单元的所述第一安装件与另一个所述第一折叠单元的所述第一安装件固定连接。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折叠单元共用同一所述第一安装件。
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潮汐车道分隔装置,包括两个以上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折叠栏杆,两个以上所述折叠栏杆沿一直线间隔排列,相邻两个所述折叠栏杆相互连接。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一直线间隔排列的两个以上所述折叠栏杆依次展开或依次折叠。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栏杆及基于云计算的潮汐车道分隔装置的有益效果是:第一,云端服务中心能够远程地接收通信单元发送的车流量信息,获取折叠栏杆周围的车流量情况,并能向通信单元发送的控制指令,以使第一折叠单元处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实现远程操纵潮汐车道的变更,智能化程度高。
19.第二,云端服务中心对车流量信息进行分析,存储每条潮汐车道的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最高饱和值。通过云端服务中心对实时车流量进行比对,进行潮汐车道的变更,使满足最佳车道分布。判断需要变更潮汐车道方向后,云端服务中心通过车流量传感器对现场车辆的分布、运行速度、运行方向进行分析,在不影响正常车辆通行的情况下向控制单元下达展开指令。
20.第三,第一折叠单元在接收到云端服务中心的指令后,按照预设的展开方式进行展开,同时发出预警警报,依照原始车道方向由远到近进行展开。
21.第四,当遇到紧急突发事故后,车流量信息与常态时不同,云端服务中心通过紧急扩容,增强其自身的计算能力,对现场车流量进行快速地分析,以求最有效的车道分布方式,疏通交通堵塞。
22.第五,当控制单元或立柱下降时,能够带动第一弦杆下降,从而第二腹杆的第二端沿第一腹杆的第二端滑动至第一腹杆的第一端,第一折叠单元实现机械折叠,呈直线形状。当控制单元或立柱上升时,能够带动第一弦杆上升,从而第二腹杆的第二端沿第一腹杆的第一端滑动至第一腹杆的第二端,第一折叠单元实现机械展开,呈三角形状。
23.第六,第一折叠单元能够以机械形式展开或折叠,造价低,能够应用于潮汐车道,降低交通设施的实施成本。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栏杆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中的折叠栏杆折叠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又一种折叠栏杆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潮汐车道分隔装置安装于地面时的俯视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潮汐车道分隔装置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又一种折叠栏杆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图6中的折叠栏杆折叠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2.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折叠栏杆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潮汐车道分隔装置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0为图9中的潮汐车道分隔装置折叠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潮汐车道分隔装置的控制流程图。
36.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37.1、地面;2、凹槽;3、杆槽;4、绿化带;5、潮汐车道;
38.10、折叠栏杆;20、潮汐车道分隔装置;
39.100、立柱;
40.200、第一折叠单元;210、控制单元;220、第一安装件;230、第一弦杆;240、第一腹杆;241、第一连接转轴;242、第一滑槽;250、第二腹杆;251、第二连接转轴;252、滑块;
41.300、车流量传感器;
42.400、通信单元;
43.500、第二折叠单元;510、第二安装件;520、第三安装件;530、第三腹杆;531、第三连接转轴;532、第二滑槽;540、第四腹杆;550、第二弦杆;
44.600、拉索。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4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
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9.请参考图1和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折叠栏杆10进行说明。
50.该折叠栏杆10包括立柱100、第一折叠单元200、车流量传感器300和通信单元400。
51.第一折叠单元200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
5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折叠单元200包括控制单元210、第一安装件220、第一弦杆230、第一腹杆240和第二腹杆250,控制单元210安装于立柱100,第一弦杆230水平设置,第一弦杆230的第一端固定安装于控制单元210,第一弦杆230的第二端安装于第一安装件220。可选地,第一安装件220为连接板。第一腹杆240的第一端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控制单元210。第二腹杆250的第一端能够转动地安装于第一安装件220,第二腹杆250的第二端能够从第一腹杆240的第二端滑动至第一腹杆240的第一端。其中,控制单元210能够沿立柱100做升降运动。
53.具体地,如图1所示,当控制单元210下降时,能够带动第一弦杆230下降,第一腹杆240以第一腹杆240的第一端为支点,逆时针旋转,第二腹杆250以第二腹杆250的第一端为支点,顺时针旋转,且第二腹杆250的第二端沿第一腹杆240的第二端滑动至第一腹杆240的第一端,此时,如图2所示,第一折叠单元200机械折叠,呈直线形状。
54.具体地,请参考图2,当控制单元210上升时,能够带动第一弦杆230上升,第一腹杆240以第一腹杆240的第一端为支点,顺时针旋转,第二腹杆250以第二腹杆250的第一端为支点,逆时针旋转,且第二腹杆250的第二端沿第一腹杆240的第一端滑动至第一腹杆240的第二端,此时,如图1所示,第一折叠单元200机械展开,呈三角形状。
55.可选地,第一折叠单元200使用第一动力源用于驱动控制单元210做升降运动。
56.如此,第一腹杆240的第一端和第二腹杆250的第一端分别可转动设置,第二腹杆250的第二端能够沿第一腹杆240滑动,从而第一折叠单元200能够以机械形式展开或折叠,减少使用电机或液压缸等动力源,造价低,且展开或折叠快速便捷。
57.在一实施例中,立柱100能够做升降运动。通信单元400与立柱100电性连接,以控制立柱100做升降运动,进而带动控制单元210升降。具体地,使用第二动力源用于驱动立柱100做升降运动。
58.一般地,立柱100安装于地面1。可选地,地面1开设有凹槽2,当折叠栏杆10折叠时,第一弦杆230、第一腹杆240和第二腹杆250呈水平放置、且收纳于凹槽2内,保持地面1平整及美观。
59.本实施例中,车流量传感器300安装于第一折叠单元200,可选择地安装于立柱100或第一弦杆230。车流量传感器300用于获取折叠栏杆10周围的车流量信息。
60.当上述折叠栏杆10应用于潮汐车道分隔装置20时,车流量传感器300获取周围环境的车流量信息,从而云端服务中心根据现场交通情况,智能决策调整第一折叠单元200为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以启用潮汐车道5(请参见图4)或关闭潮汐车道5,以减少交通堵塞。
61.可选地,车流量传感器300可选为摄像头、红外传感器或激光雷达等等。
62.通信单元400安装于第一折叠单元200,可选择安装于立柱100或第一弦杆230。通信单元400用于与云端服务中心通信连接,通信单元400分别与第一折叠单元200、车流量传感器300电性连接,以将车流量信息发送至云端服务中心,通信单元400与第一折叠单元
200,具体地与控制单元210电性连接,以接收云端服务中心发送的控制指令并发送至第一折叠单元200,以使第一折叠单元200处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
63.云端服务中心通过通信单元400获取现场的车流量信息,或者根据自身预测评估,智能决策是否控制折叠栏杆10调整为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
64.具体地,通信单元400通过2g/3g/4g/5g等无线广域网技术、或者wlan/wifi/蓝牙等无线局域网技术、或者是无线光纤有限局域网技术与云端服务中心通信连接,通信单元400的通信连接及传输控制指令是现有技术手段,在此不再一一赘言。
65.可选地,第一弦杆230采用太阳能电池板材料,以对车流量传感器300及通信单元400供电。
66.此外,折叠栏杆10还包括告警器(图未示)。通信单元400与告警器电性连接,告警器配置有当接收到通信单元400反馈的告警信号时发出告警信号的功能。告警器安装于第一折叠单元200。告警器可选为喇叭或信号灯。
67.具体地,请结合图1和图2,第一弦杆230的第二端可以选择固定地安装于或能够转动地安装于第一安装件220。第一弦杆230的第一端和第一腹杆240的第一端分别位于控制单元210的相对两侧。第一腹杆240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连接转轴241转动地安装于控制单元210。第一弦杆230的第二端和第二腹杆250的第一端分别位于第一安装件220的相对两侧。第二腹杆250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连接转轴251转动地安装于第一安装件220。第一腹杆240的长度和第二腹杆250的长度相同。第一腹杆240具有从第一腹杆240的第一端延伸至第一腹杆240的第二端的第一滑槽242,从而第二腹杆250的第二端能够沿着第一滑槽242进行滑动。第二腹杆250的第二端具有与第一滑槽242滑动配合的滑块252。
68.控制单元210位于立柱100的内部,以保护控制单元210,尤其是当控制单元210可升降设置时。相应地,立柱100具有与控制单元210位置对应的安装槽,以供第一弦杆230和第一腹杆240通过安装槽分别与控制单元210连接。当控制单元210升降设置时,安装槽沿立柱100的高度方向延伸。
69.如图3所示,第一折叠单元2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折叠单元200沿一竖直直线镜像分布。其中一个第一折叠单元200的第一安装件220与另一个第一折叠单元200的第一安装件220固定连接,从而两个第一折叠单元200同步联动。
70.具体地,两个折叠栏杆10共用同一第一安装件220。
71.请结合图4,双向道路的中间用绿化带4隔开,绿化带4的一侧原为同方向的四车道。现将靠近绿化带4的两车道改为潮汐车道5。潮汐车道5远离绿化带4的路面安装有潮汐车道分隔装置20。
72.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图6和图7,折叠栏杆10还包括第二折叠单元500。第二折叠单元500与第一折叠单元200结构相同。第二折叠单元500位于第一折叠单元200的下方。第二折叠单元500和第一折叠单元200关于一水平面镜像分布。
73.具体地,第二折叠单元500包括第二安装件510、第三安装件520、第三腹杆530和第四腹杆540。第二安装件510安装于立柱100、且位于控制单元210的下方,第二安装件510和第三安装件520位于同一水平面,第三腹杆530的第一端能够转动地安装于第二安装件510,第三腹杆530的第二端与第一腹杆240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第四腹杆540的第一端能够转动地安装于第三安装件520,第四腹杆540的第二端能够从第三腹杆530的第二端滑动至第
三腹杆530的第一端。
74.可选地,第三腹杆530的长度和第四腹杆540的长度相同。第二安装件510能够沿立柱100做升降运动。
75.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折叠单元500不设有第二弦杆550。
76.请参考图7,为便于第四腹杆540滑动,第三腹杆530具有从第三腹杆530的第一端延伸至第三腹杆530的第二端的第二滑槽532。第二安装件510位于立柱100的内部。第三腹杆530的第二端通过第三连接转轴531实现与第一腹杆240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第一折叠单元200和第二折叠单元50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互错开,从而第一折叠单元200和第二折叠单元500折处于折叠状态时,二者不堆叠,降低占用高度。
77.请结合图8,折叠栏杆10还包括拉索600。拉索600的一端连接第一安装件220,拉索600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安装件520。拉索600能够提高第一折叠单元200和第二折叠单元500的整体性。
78.请结合图5、图9和图10,该潮汐车道分隔装置20包括两个以上上述折叠栏杆10。两个以上折叠栏杆10沿一直线间隔排列。相邻两个折叠栏杆10相互连接。
79.请结合图5和图9,当所有折叠栏杆10处于展开状态时,启用潮汐车道5,两个潮汐车道5用于车辆自右向左行驶。其中,地面1具有杆槽3,能够容纳立柱100。可参考图10,当所有折叠栏杆10处于折叠状态时,立柱100收纳于杆槽3内,第一折叠单元200的主体收纳于凹槽2内,地面1平整无阻挡,从而潮汐车道5关闭,潮汐车道5用于车辆自左向右行驶。
80.具体地,相邻两个折叠栏杆10的两个立柱100。相邻两个折叠栏杆10共用同一控制单元210。
81.该潮汐车道分隔装置20通过车流量传感器300获取在交通现场的车流量信息,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将计算功能集中设置于云端服务中心,从而计算功能和监测功能在空间上进行分隔,大大降低了潮汐车道分隔装置20的造价。云计算有着海量的计算资源,通过云计算可以对车流量信息等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时对任何交通情况做出智能的决策。
82.如此,上述潮汐车道分隔装置20通过物联网技术,对车流量进行实时监控、数据传输,通过云计算高效且经济地分析数据,在最佳时间控制潮汐车道分隔装置20展开折叠,于最优时间段、最优潮汐车道5数以及最佳时自动启用潮汐车道5。云端服务中心对车流量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是否为突发事故,若否,云端服务中心按照常态情况模式进行智能决策,随后观察潮汐车道5对交通情况的改善程度进行数据库更新,使下次决策更为准确。若出现突发事故,则依据云计算的可扩展性对计算资源进行扩充,云端服务中心则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按照突发情况模式进行决策。如此,上述潮汐车道分隔装置20能够解决现有可移动隔离带以及伸缩折叠分隔栏智能化程度低,导致无法有效应对突发交通堵塞的问题,达到以低功耗、高可靠性、智能化地解决交通拥堵现象的效果。
8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云计算的潮汐车道分隔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84.第一,云端服务中心对车流量信息进行分析,存储每条潮汐车道5的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最高饱和值。通过云端服务中心对实时车流量进行比对,进行潮汐车道5的变更,使满足最佳车道分布。判断需要变更潮汐车道5方向后,云端服务中心通过车流量传感器300对现场车辆的分布、运行速度、运行方向进行分析,在不影响正常车辆通行的情况下向控制单
元下达展开指令。
85.第二,控制单元210在接收到云端服务中心的指令后,按照预设的展开方式进行展开,同时发出预警警报,依照原始车道方向由远到近进行展开。
86.第三,当遇到紧急突发事故后,车流量信息与常态时不同,云端服务中心通过紧急扩容,增强其自身的计算能力,对现场车流量进行快速地分析,以求最有效的车道分布方式,疏通交通堵塞。
8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