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储能电源的制作方法

2022-06-25 08:44: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电源。


背景技术:

2.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储能电源得益于其较佳的使用便利性、大容量储能特性和高功率输出特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3.储能电源在使用时,对其散热性能要求较高,但出于结构设计难度考虑和成本,通常只是对储能电源的发热量较高的逆变模块来设置散热风扇,对于其内电池包的散热考虑仍显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电源,能够同时兼顾逆变模块和电池包的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储能电源,包括壳体、电池包、面板以及与所述电池包电性连接的排气风扇和逆变模块,所述壳体内具有间隔设置并相互连通的逆变腔和电池腔;所述逆变腔的内壁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排气风扇和所述逆变模块均安装于所述逆变腔内,所述排气风扇能够将所述逆变腔内的空气从所述出风口排出;所述电池安装于所述电池腔内;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窗口,所述面板安装于所述窗口内,并封住所述窗口,所述面板与所述电池包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电池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
6.可选地,所述第二进风口包括多个进风孔,所述进风孔沿所述电池包的长度方向分布。
7.可选地,所述面板与所述电池包之间形成有用于供空气流通的散热空间。
8.可选地,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电池腔连通的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与所述窗口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相邻的两个侧壁上。
9.可选地,所述面板的外表面开设有沿其四周延伸的环形槽,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环形槽下段部的上槽壁。
10.可选地,所述面板包括主体部、环侧壁部、环弧壁部和用于固定于所述窗口内的外框部,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外框部之内,所述环侧壁围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四周,并朝向所述电池包延伸;所述环弧壁的内侧自所述环侧壁靠近所述电池包的端部朝向所述外框部圆滑延伸,直至与所述外框部的内侧连接,所述环弧壁朝向所述电池凸伸,所述环弧壁部和所述环侧壁部共同围设形成所述环形槽;所述第二进风口开设于所述环侧壁部的底部。
11.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上盖、下壳和隔板,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下壳内,并与所述下壳组件围设形成所述电池腔;
12.所述上盖盖设于所述下壳,所述上盖、所述隔板和所述下壳围设形成所述逆变腔,所述隔板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电池腔和所述电池腔的连通口;
13.所述下壳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安装缺口,所述上盖与所述第一安装缺口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安装缺口,所述第一安装缺口和所述第二安装缺口共同围设形成所述窗口。
14.可选地,所述隔板的四周边缘处均设置有所述连通口。
15.可选地,所述储能电源还包括与所述电池包电性连接的吸气风扇,所述吸气风扇安装于所述逆变腔内,并能够将所述壳体外的空气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吸入所述逆变腔内。
16.可选地,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开设于所述壳体相对两侧壁,所述吸气风扇和所述排气风扇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吸气风扇和所述排气风扇正对设置,所述逆变模块位于所述吸气风扇和所述排气风扇之间。
17.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电源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在使用时,排气风扇工作,外部空气在排气风扇的带动下从第一进风口吸入逆变腔内,吸收逆变模块产生的热量后,排气风扇再将逆变腔内的空气从出风口排出壳体外,如此便实现了逆变模块的降温冷却;与此同时,由于逆变腔和电池腔相连通,同时,面板与对应所述电池包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电池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这样在排气风扇的作用下,外部的空气还可从第二进风口吸入电池腔内,吸收电池包产生的热量后,再进入逆变腔内,最后排气风扇再将其排出壳体外,如此便实现了对电池包的降温冷却。本技术实施例的储能电源,可同时实现逆变模块和电池包的降温冷却,储能电源内散热效率高、降温冷却效果更好,储能电源使用的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21.图3为图1所示的储能电源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图1所示的储能电源的爆炸图。
23.图5为图4所示的储能电源中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图4所示的储能电源中的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图1所示的储能电源中的隐藏上盖、面板、逆变模块、吸气风扇以及排气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图1所示的储能电源中的隐藏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图4所示的储能电源中的左壳和吸气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28.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9.10—壳体
ꢀꢀꢀꢀꢀꢀꢀꢀꢀꢀꢀꢀꢀ
11—上盖
ꢀꢀꢀꢀꢀꢀꢀꢀꢀꢀꢀꢀꢀꢀꢀꢀ
12—下壳
30.13—隔板
ꢀꢀꢀꢀꢀꢀꢀꢀꢀꢀꢀꢀꢀ
14—面板
ꢀꢀꢀꢀꢀꢀꢀꢀꢀꢀꢀꢀꢀꢀꢀꢀ
15—左壳
31.16—右壳
ꢀꢀꢀꢀꢀꢀꢀꢀꢀꢀꢀꢀꢀ
20—电池包
ꢀꢀꢀꢀꢀꢀꢀꢀꢀꢀꢀꢀꢀꢀ
31—吸气风扇
32.32—排气风扇
ꢀꢀꢀꢀꢀꢀꢀꢀꢀ
33—逆变模块
ꢀꢀꢀꢀꢀꢀꢀꢀꢀꢀꢀꢀ
101—电池腔
33.102—逆变腔
ꢀꢀꢀꢀꢀꢀꢀꢀꢀꢀ
120—散热空间
ꢀꢀꢀꢀꢀꢀꢀꢀꢀꢀꢀ
111—第二左安装缺口
34.112—第二右安装缺口
ꢀꢀ
113—第二安装缺口
ꢀꢀꢀꢀꢀꢀꢀ
121—第二进风口
35.122—第三进风口
ꢀꢀꢀꢀꢀꢀ
123—卡接槽
ꢀꢀꢀꢀꢀꢀꢀꢀꢀꢀꢀꢀꢀ
124—第一左安装缺口
36.125—第一右安装缺口
ꢀꢀ
126—第一安装缺口
ꢀꢀꢀꢀꢀꢀꢀ
140—环形槽
37.141—主体部
ꢀꢀꢀꢀꢀꢀꢀꢀꢀꢀ
142—环侧壁部
ꢀꢀꢀꢀꢀꢀꢀꢀꢀꢀꢀ
143—环弧壁部
38.144—外框部
ꢀꢀꢀꢀꢀꢀꢀꢀꢀꢀ
151—安装板
ꢀꢀꢀꢀꢀꢀꢀꢀꢀꢀꢀꢀꢀ
152—挡边
39.153—第一进风口
ꢀꢀꢀꢀꢀꢀ
161—出风口
ꢀꢀꢀꢀꢀꢀꢀꢀꢀꢀꢀꢀꢀ
131—连通口
40.1211—进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5.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以下对本技术所涉及到的专有名词进行解释说明:
46.逆变模块33:是指以逆变电路驱动的模块集合体;逆变模块33的作用显而易见的就是把变频器中的直流电再变成交流电。
47.电池包20:是指一种组合电池,是由多块电池组成的一个大容量电池组。
48.如图1~9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储能电源,其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可实现对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进行充电。
4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该储能电源包括壳体10、电池包20、面板14 以及与电池包20电性连接的排气风扇32和逆变模块33,壳体10内具有间隔设置并相互连通的逆变腔102和电池腔101;逆变腔102的内壁开设有第一进风口 153和出风口161,排气风扇32和逆变模块33均安装于逆变腔102内,排气风扇32能够将逆变腔102内的空气从出风口161排出;电池包20安装于电池腔 101内;壳体10的侧壁开设有窗口,面板14安装于窗口内,并封住窗口,面板 14与电池包20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与电池腔101连通的第二进风口121。
50.以下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
源,在使用时,排气风扇32工作,外部空气在排气风扇32的带动下从第一进风口153吸入逆变腔102内,并吸收逆变模块33产生的热量后,排气风扇32再将逆变腔102内的空气从出风口161排出壳体10外,如此便实现了逆变模块33的降温冷却;与此同时,由于逆变腔102和电池腔101相连通,同时,面板14与对应电池包20的位置开设有与电池腔101连通的第二进风口121,这样在排气风扇32的作用下,外部的空气还可从第二进风口121吸入电池腔101 内,吸收电池包20产生的热量后,再进入逆变腔102内,最后排气风扇32再将其排出壳体10外,如此便实现了对电池包20的降温冷却。本技术实施例的储能电源,可同时实现逆变模块33和电池包20的降温冷却,储能电源内散热效率高、降温冷却效果更好,储能电源使用的寿命更长。
5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121开设于面板14上,方便加工制作,那么在制作时,无需改进壳体10的结构,只需在面板14上开设第二进风口121即可,其结构改进更为简单。
52.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和图4所示,提供的该储能电源的第二进风口121包括多个进风孔1211,进风孔1211沿电池包20的长度方向分布。进风孔1211的数量越多,电池腔101内从第二进风口121进入的空气也就越多,电池包20的冷却效果就越好,而进风孔1211沿电池包20的长度方向分布,电池包20在整个长度方向上都能够受到空气的降温冷却,电池包20 的冷却效果更好。具体地,进风孔1211的数量为两个、三个、四个或者四个以上,其具体的数量根据实际散热需求设定即可,在此不做限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进风孔12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
53.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4和图7所示,提供的该储能电源的面板14与电池包20之间形成有用于供空气流通的散热空间120。外部的空气从第二进风口121吸入后进入散热空间120,而进入散热空间120内的空气可与电池包20充分接触后,再由排气风扇32排出,这样可带走电池包20上大部分热量,电池包20冷却降温效果更好。
54.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提供的该储能电源的壳体10的侧壁上还设有与电池腔101连通的第三进风口122,第三进风口122与窗口分别位于壳体10相邻的两个侧壁上。这样外部的空气可从第二进风口121和第三进风口122进入电池腔101内对电池包20进行散热,即外部的空气可从壳体10相邻两侧进入电池腔101内,对电池的两侧对进行冷却降温,电池包20的散热效果更好。
55.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和图6所示,提供的该储能电源的面板14的外表面开设有沿其四周延伸的环形槽140,第二进风口121设置于环形槽140下段部的上槽壁。当水落入弧形槽内时,水会聚集于环形槽140 的下段部的下槽壁上,但是第二进风口121设置于环形槽140下段部的上槽壁上,这样可以防止水通过第二进风口121进入到储能电池内。
5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环形槽140呈圆环状、方环状或者椭圆状等形状,其具体的形状在此不一一列举。
57.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和图6所示,提供的该储能电源的面板14包括主体部141、环侧壁部142、环弧壁部143和用于固定于窗口内的外框部144,主体部141位于外框部144之内,环侧壁围设于主体部141的四周,并朝向电池包20延伸;环弧壁的内侧自环侧壁靠近电池包20的端部朝向外框部144圆滑延伸,直至与外框部144的内侧连接,环弧壁朝向电池凸伸,环弧壁部143和环侧壁部142共同围设形成环形槽140;第二进风
口121开设于环侧壁部142的底部。这样雨水沿环弧壁部143流到环弧壁部143的底部时,雨水可沿环弧壁部143流出环形槽140外,从而防止水进入储能电池的内部。
5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主体部141上设有显示装置、开关按钮、控制按钮以及用于与外部部件连接的接口,其中,接口可以是type-c接口、usb接口、两孔插座接口、三孔插座接口以及充电接口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接口还为其他类型的接口,在此不做限定,另外,接口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其具体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59.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4和图5所示,提供的该储能电源的壳体10包括上盖11、下壳12和隔板13,隔板13设置于下壳12内,并与下壳12组件围设形成电池腔101;上盖11盖设于下壳12,上盖11、隔板13和下壳 12围设形成逆变腔102,隔板13开设有用于连通电池腔101和电池腔101的连通口131;下壳12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安装缺口126,上盖11与第一安装缺口126 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安装缺口113,第一安装缺口126和第二安装缺口113共同围设形成窗口。上盖11、下壳12和隔板13共同组成储能电源的壳体10,其结构简单,方便制作。具体地,面板14的下端插接于第一安装缺口126,面板 14的上端插接于第二安装缺口113内,并通过上盖11和下壳12之间夹紧作用,将面板14固定于第一安装缺口126和第二安装缺口113共同围设形成窗口内,其结构简单,方便制作。
6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下壳12的内壁设置有沿第一安装缺口126周向延伸的卡接槽123,同时,上盖11在第二安装缺口113的相对两侧也设置有卡接槽123,面板14的外框部144卡接于卡接槽123内,从而实现面板14的固定。
61.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4和图7所示,提供的该储能电源的隔板13的四周边缘处均设置有连通口131。具体地,从第二进风口121进入到电池腔101的空气,可以流经电池包20后,再从隔板13的四周的连通口131 流入逆变腔102内,这样空气会与电池包20的发生较为充分的热交换,从而实现对电池包20的降温冷却,且降温冷却效果好。
6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连通口131可以是隔板13上为了避让电池包20和逆变模块33上的部件的缺口,也可以是用于供电池包20与逆变模块33之间的导线穿设的穿设孔,还可以是隔板13的边缘与壳体10内壁之间围设形成的通道。
63.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4、图7和图8所示,提供的该储能电源还包括与电池包20电性连接的吸气风扇31,吸气风扇31安装于逆变腔102 内,并能够将壳体10外的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53吸入逆变腔102内。具体地,该储能电源,在使用时,吸气风扇31和排气风扇32同时工作,吸气风扇31从第一进风口153将外部的空气吸入逆变腔102内,并吸收逆变模块33产生的热量后,排气风扇32再将逆变腔102内的空气从出风口161排出壳体10外,如此通过吸气风扇31和排气风扇32的一吸一排,从而实现逆变腔102内逆变模块33的降温冷却;另外,通过吸气风扇31和排气风扇32的一吸一排,也可加快了逆变腔102内的空气流动,加快逆变模块33和电池包20的降温冷却。
64.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吸气风扇31、排气风扇32、逆变模块33以及电池包20之间可通过导线实现电性连接,其具体的接线图可参阅市面上的储能电源中接线原理进行设计,在此不再赘述;
65.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4、图7和图8所示,提供的该储能电源的第一进风口153和出风口161分别开设于壳体10相对两侧壁上,吸气风扇 31和排气风扇32分别
安装于第一进风口153和出风口161处,吸气风扇31和排气风扇32正对设置,逆变模块33位于吸气风扇31和排气风扇32之间。具体地,吸气风扇31和排气风扇32分别安装于壳体10的相对两侧,且正对设置,这样一侧吸气风扇31的吸入的空气可径直流到另一侧的排气风扇32处排出,吸气风扇31和排气风扇32的抽排效率高,散热效果好,另外,逆变模块33位于吸气风扇31和排气风扇32之间,这样吸气风扇31从第一进风口153吸入的空气,流经逆变模块33后,排气风扇32再将其从进风口排出,这样空气与逆变模块33发生较为充分的热交换,实现对逆变模块33达到好的冷却效果。
6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结合图4和图7所示,壳体10还包括左壳15和右壳 16,下壳12的左右侧壁分别开设有第一左安装缺口124和第一右安装缺口125,上盖11的左右侧壁分别开设有第二左安装缺口111和第二右安装缺口112,左壳15的上下两端分别插接于第一左安装缺口124和第二左安装缺口111内,并通过上盖11和下壳12上下夹紧固定;右壳16的上下两端分别插接于第一右安装缺口125和第二右安装缺口112内,并通过上盖11和下壳12上下夹紧固定;其中,第一进风口153开设于左壳15上,出风口161开设于右壳16上,吸气风扇31安装于左壳15上,并与左壳15连接为一个整体,排气风扇32安装于右壳16上,并与右壳16连接为一个整体,这样储能电源的部件可分为多个模块进行分装,提高储能电源的装配效率。
6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结合图4和图9所示,左壳15靠近逆变腔102的侧面还设有两个安装板151,两个安装板151位于第一进风口153的两侧,吸气风扇 31夹持于两个安装板151之间,同时,两个安装板151背向左壳15的端部设有相向翻折形成有挡边152,挡板抵紧在吸气风扇31上,从而将吸气风扇31固定在两个安装板151之间;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以左壳15与吸气风扇31 之间的连接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可以理解地,通过设计左壳15和右壳16的结构完全相同,从而使右壳16也以同样的方式与排气风扇32 连接,也能够实现对排气风扇32的固定,此处不再对其进行赘述。
68.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53还可开设于右壳16上,出风口161 开设于左壳15上,吸气风扇31安装于右壳16上,并与右壳16连接为一个整体,排气风扇32安装于左壳15上,并与左壳15连接为一个整体。
6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53、出风口161和第三进风口122均可以是多个通孔组成的网状结构或者蜂巢状结构,从而阻止空气中的杂质进入储能电池的内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53、出风口161和第三进风口 122的结构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70.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