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插簧端子的制作方法

2022-06-18 22:38: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插簧端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插簧端子。


背景技术:

2.插簧端子是一种用于传递电信号或导电用的元器件,在电路中充当连接端。
3.一般的插簧端子分为横插端子和直插端子,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横插端子和直插端子进行电路的连接,例如,根据走线方向、是否容易插接以及是否能确保插簧端子与其他零部件保持安全的电气间隙等原因。但是在现有技术中,插簧端子安装形式单一,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插接角度的调节,导致插簧端子通用性不高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改善现有技术中插簧端子安装形式单一,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插接角度的调节,导致插簧端子通用性不高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簧端子,包括接线座和插接端,所述接线座与所述插接端可转动地连接,以调整所述接线座和所述插接端之间的夹角。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簧端子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7.该插簧端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转动接线座或者插接端,从而调整接线座和插接端之间的角度,由此在需要调整插接角度、需要方便走线或者需要调整插簧端子与其他零部件的电气间隙的情况下,均能通过转动接线座和插接端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该插簧端子可以适用于多种场景,可以提高该插簧端子的通用性,达到改善现有技术中插簧端子安装形式单一,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插接角度的调节,导致插簧端子通用性不高的技术问题。并且,该插簧端子操作简单,安装方便;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插接效率的作用。同时,还能减少插簧端子的种类,避免在针对不同情况选取不同插簧端子所造成的选型效率低,方便进行批量地采购,有利于降低成本。
8.可选地,所述插簧端子还包括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转轴;
9.所述插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接线座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10.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可转动地连接。
11.第一连接部通过转轴与第二连接部连接可以是:第一连接部与转轴相对固定地连接,第二连接部与转轴可转动地连接;或者,第二连接部与转轴相对固定的连接,第一连接部与转轴可转动地连接;或者,第一连接部与转轴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连接部同样与转轴可转动地连接。
12.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转轴卡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连接。
13.第一连接部与转轴卡接,以使得第一连接部相对转轴固定,然后可以通过第二连接部与转轴的转动连接实现第二连接部相对第一连接部的转动,从而可以使得接线座和插
接端之间相对转动,从而达到调整接线座和插接端之间的角度的目的。
14.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内设有卡接部;
15.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
16.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二连接孔可转动地配合;所述转轴上开设有与所述卡接部适配的卡槽,所述卡接部卡接于所述卡槽。
17.其中,通过卡槽和卡接部的配合便能实现第一连接部和转轴的相对固定连接;通过第二连接孔与转轴的转动配合实现第二连接部与转轴的转动配合,由此便能实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转动连接关系。
18.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均呈圆形,所述卡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内周壁。
19.可选地,所述卡接部沿所述第一连接孔的直径所在直线延伸。
20.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均连接于所述接线座,且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之间形成夹持腔;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夹持腔内。
21.通过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夹持第一连接部,可以提高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连接稳定性。
22.可选地,所述转轴包括转动连接部和旋转座;所述转动连接部与所述旋转座连接;
23.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转动连接部可转动地连接;
24.所述旋转座贴合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
25.可选地,所述旋转座上开设有多个定位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凸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与其中一个所述定位槽配合以锁止所述转轴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26.在旋转座上设置定位槽,同时在第二连接部上设置定位块,可以通过定位块和定位槽的相互配合实现锁止第二连接部和转轴的目的,便能实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锁止限位。
27.可选地,所述转轴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插簧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插簧端子的剖视图;
3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连接部和插接端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连接部和转轴的示意图;
33.图6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连接部和转轴的示意图;
34.图7为本技术还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连接部和转轴的示意图;
35.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连接部和接线座的结构示意图;
3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插簧端子一种状态的示意图;
37.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插簧端子另一种状态的示意图;
38.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插簧端子还一种状态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说明:
40.10-插簧端子;100-接线座;200-插接端;300-转动组件;310-第一连接部;311-第一连接孔;312-卡接部;313-卡接孔;320-第二连接部;321-第二连接孔;322-第一夹持件;323-第二夹持件;324-定位块;330-转轴;331-卡槽;332-卡接块;333-转动连接部;334-旋转座;3341-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42.插簧端子是用于传递电信号或导电用的元器件,在电路中充电连接端子使用。例如,插簧端子的其中一端与其中一个元器件的导电线连接,另一端可以用于插接到另一个元器件上,由此可以使得两个元器件相互电连接,实现电信号的传递。
43.在现有技术中,插簧端子一般情况下仅分为横插端子和直插端子,该插簧端子的两个端部相对固定,由此使得插簧端子的安装形式单一,并且造成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插接角度的调节,导致插簧端子通用性不高的技术问题。
44.为了改善上述问题,即,为了改善现有技术中插簧端子安装形式单一,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插接角度的调节,导致插簧端子通用性不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了本技术的插簧端子10。
45.其中,请参阅图1,插簧端子10包括接线座100和插接端200,接线座100用于与其中一个元器件的导电线连接;而插接端200则用于插接于另一个元器件。另外,在接线座100与插接端200均采用导电材料制成,由此使得接线座100和插接端200相互电连接,在接线座100上接入导电线的情况下,导电线与插接端200电连接;由此使得在插接端200接入另一元器件的情况下,导电线与该元器件电连接。另外,接线座100与插接端200可转动地连接,以调整接线座100和插接端200之间的夹角。
46.以上所述,该插簧端子10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转动接线座100或者插接端200,从而调整接线座100和插接端200之间的角度,由此在需要调整插接角度、需要方便走线或者需要调整插簧端子10与其他零部件的电气间隙的情况下,均能通过转动接线座100和插接端200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该插簧端子10可以适用于多种场景,可以提高该插簧端子10的通用性,达到改善现有技术中插簧端子10安装形式单一,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插接角度的调节,导致插簧端子10通用性不高的技术问题。并且,该插簧端子10操作简单,安装方便;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插接效率的作用。同时,还能减少插簧端子10的种类,避免在针对不同情况选取不同插簧端子10所造成的选型效率低,方便进行批量地采购,有利于降低成本。
47.可选地,请结合参阅图2、图3和图8,插簧端子10还包括转动组件300,转动组件300包括第一连接部310、第二连接部320和转轴330。插接端200连接于第一连接部310,接线座100连接于第二连接部320。第一连接部310通过转轴330与第二连接部320可转动地连接。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310与第二连接部320的可转动地连接实现接线座100和插接端200的可转动地连接,以方便调整接线座100和插接端200之间的夹角。可选地,第一连接部310和插接端200一体成型,当然,第一连接部310和插接端200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连接,例如焊
接、卡接、粘接、磁性连接或者螺钉连接等方式。同理,第二连接部320和接线座100一体成型,当然,第二连接部320和接线座100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连接,例如焊接、卡接、粘接、磁性连接或者螺钉连接等方式。
48.值得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310通过转轴330与第二连接部320可转动地连接可以表现为:第一连接部310与转轴330相对固定地连接,第二连接部320与转轴330可转动地连接,由此使得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可以相对转动;或者,第二连接部320与转轴330相对固定地连接,第一连接部310与转轴330可转动地连接,由此使得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可以相对转动;又或者,第一连接部310与转轴330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连接部320与转轴330可转动地连接,从而使得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可以相对转动。
49.当然,当第一连接部310与转轴330可转动地连接的情况下,其表现为:第一连接部310相对转轴330转动,从而带动插接端200摆动。同理,当第二连接部320与转轴330可转动地连接的情况下,其表现为:第二连接部320相对转轴330转动,从而带动接线座100摆动。基于此,可以在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相对转动的情况下实现调整接线座100和插接端200之间夹角的目的。
50.另外,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取消转动组件300的设置,通过接线座100和插接端200直接的连接实现接线座100和插接端200可转动地连接的目的。例如,在插接端200上成型转动轴,接线座100与转动轴可转动地连接,由此便能使得接线座100相对插接端200转动与调整插接端200和接线座100之间的夹角。
51.可选地,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0与转轴330卡接;第二连接部320与转轴330可转动地连接。换言之,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采用第一连接部310与转轴330固定地连接,然后通过第二连接部320与转轴330的可转动地连接实现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可转动地连接的目的。当然,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二连接部320与转轴330卡接,且将第一连接部310与转轴330可转动地连接以实现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的转动连接。或者,将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均与转轴330可转动地连接,以实现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的可转动地连接。
52.另外,基于第一连接部310与转轴330相对固定地连接,且第二连接部320与转轴330可转动地连接的方式,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0和转轴330相对固定连接的方式也不限于卡接。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例如,第一连接部310也可以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与转轴330相对固定地连接。又例如,第一连接部310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转轴330上。还例如,第一连接部310也可以通过粘接或者磁性连接等方式实现与转轴330的固定连接。
53.为了实现第一连接部310与转轴330的卡接,且实现第二连接部320与转轴330的转动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0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311,第一连接孔311内设有卡接部312。第二连接部320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321。转轴330穿过第一连接孔311和第二连接孔321;即,第一连接孔311和第二连接孔321向重合,以方便转轴330同时穿过第一连接孔311和第二连接孔321,由此方便实现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之间的转动连接关系。其中,转轴330与第二连接孔321可转动地配合,以实现与第二连接部320的可转动地连接。转轴330上开设有与卡接部312适配的卡槽331,卡接部312卡接于卡槽331,
以实现第一连接部310和转轴330的卡接,便能实现第一连接部310和转轴330的固定连接。基于此,在第二连接部320相对转轴330转动的情况下,便能实现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的相对转动。
54.可选地,第一连接孔311和第二连接孔321均呈圆形,卡接部312连接于第一连接孔311的内周壁。其中,转轴330的外周形成与第二连接孔321相适配的圆形,由此可以方便第二连接孔321与转轴330可转动地配合。卡槽331开设在转轴330的端部,由此使得在转轴330穿过第一连接孔311和第二连接孔321的情况下,可以使得卡接部312与卡槽331卡接配合。
55.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卡接部312连接于第一连接孔311的内周壁,从而使得卡接部312占用第一连接孔311部分的空间,而第一连接孔311剩余的空间可以看作形成了至少一个卡接孔313。相对应的,在转轴330的端部开设卡槽331,通过卡槽331的划分作用可以看作在转轴330的端部形成与卡接孔313适配的卡接块332,因此,也可以看作是设置在转轴330端部的卡接块332与卡接孔313的卡接配合实现第一连接部310和转轴330的卡接。
56.可选地,卡接部312沿第一连接孔311的直径所在直线延伸。基于此,卡槽331则沿转轴330端面的直径所在直线延伸,由此使得卡槽331能与卡接部312相配合,以实现第一连接部310和转轴330的卡接。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卡接部312的设置可以将第一连接孔311划分为两个半圆形的卡接孔313,相对应的,卡槽331将转轴330的端部划分为两个截面为半圆的卡接块332,换言之,第一连接部310和转轴330的卡接配合也可以看作是两个卡接块332分别与两个连接孔卡接配合的方式实现。
57.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卡接部312的设置方式不同的情况下,形成的卡接孔313和卡接块332的形状则不同。例如,如图5,卡接部312为多个,多个卡接部312间隔地设置在第一连接孔311的周壁上,从而使得卡接孔313呈花型,相对应的,卡槽331可以开设在转轴330的外周,由此使得形成花型的卡接块332,可以通过花型的卡接块332与花型的卡接孔313配合实现第一连接部310和转轴330的卡接。又例如,如图6,经过第一连接孔311内部的一个直线将第一连接孔311划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由卡接部312填充,另一部分则形成卡接孔313;在此情况下,卡接孔313可以形成半圆或者其他局部圆形;相对应的,转轴330的端部的一侧形成与卡接部312相适配的卡槽331,该卡槽331也可以看作是形成于转轴330一侧的缺口,与此同时,转轴330的端部还形成与卡接孔313相适配的卡接块332,由此可以通过卡接孔313和卡接块332的卡接配合实现第一连接部310和转轴330的卡接配合。还例如,如图7,卡接部312的外侧形成圆形且连接于第一连接孔311的内周壁,而卡接部312的内侧形成多边形、花型或者椭圆形等非圆形的孔;相对应的,转轴330的端部形成于卡接孔313相适配的卡接块332,在卡接块332的外侧则可以看作形成了与卡接部312适配的卡槽331,由此便能通过卡接孔313和卡接块332卡接实现第一连接部310和转轴330的卡接。
58.另外,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在转轴330的端部形成多个销接部(图未示),相对应的,在第一连接部310上形成多个销接孔(图未示),通过多个销接部和多个销接孔的配合实现第一连接部310和转轴330的卡接。当然,在以该方式的情况下,多个销接孔则可以看作上述的卡接孔313,相对应的,销接部则看作是卡接块332。
59.请参阅图8,为了提高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的连接稳定性,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320包括第一夹持件322和第二夹持件323;第一夹持件322和第
二夹持件323均连接于接线座100,且第一夹持件322和第二夹持件323之间形成夹持腔;第一连接部310设置于夹持腔内。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夹持件322和第二夹持件323上均开设有第二连接孔321,且两个第二连接孔321同轴设置,以方便转轴330依次穿过第一夹持件322、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夹持件323。
60.在第一连接部310设置在第一夹持件322和第二夹持件323之间的情况下,第一夹持件322和第二夹持件323共同夹持第一连接部310,从而向第一连接部310提供紧固的作用,可以提高第一连接部310与第二连接部320连接的稳定性。另外,由于第一连接部310和转轴330卡接,同时第一连接部310还能向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提供沿转轴330的轴向方向的限位作用,从而可以确保第二连接部320与转轴330的连接稳定性。基于此,可以提高第一连接部310、第二连接部320和转轴33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61.当然,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取消第一夹持件322和第二夹持件323中一个的设置。
62.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转轴330包括转动连接部333和旋转座334;转动连接部333与旋转座334连接。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通过转动连接部333可转动地连接;即,转动连接部333穿过第一连接孔311和第二连接孔321,且转动连接部333的端部上开设有卡槽331,以使得转动连接部333与第一连接部310卡接。另外,旋转座334贴合于第二连接部320远离第一连接部310的一侧。
63.可选地,请结合参阅图4和图8,旋转座334上开设有多个定位槽3341,第二连接部320上远离第一连接部310的一侧凸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块324。定位块324与其中一个定位槽3341配合以锁止转轴330和第二连接部320。其中,多个定位槽3341围绕转动连接部333设置,定位块324可以与其中一个定位槽3341配合,从而锁止第二连接部320和转轴330,以防止第二连接部320和转轴330自发地相对转动,可以在将接线座100和插接端200转动至形成一定角度之后,通过定位块324和定位槽3341的配合锁止接线座100和插接端200。接线座100和插接端200可以经过定位块324和定位槽3341的配合锁止于多个角度,如图9、图10和图11。
64.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定位槽3341也可以开设在第二连接部320上,定位块324也可以设置在旋转座334上。另外,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定位槽3341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一个,定位块324设置为多个,可以通过定位槽3341与其中一个定位块324的卡接配合实现锁止第二连接部320和转轴330。当然,也可以将定位槽3341和定位块324均设置为多个,在第二连接部320相对转轴330转动之后,多个定位块324在转动之后同样可以与多个定位槽3341相互配合;需要说明的是,在定位块324和定位槽3341的数量均为多个的情况下,定位块324的数量和定位槽3341的数量也可以不同。
65.在本技术的还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接线座100和插接端200在转动之后锁止第二连接部320和转轴330的方式还可以是:将转轴330与第二连接孔321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实现转动配合,由此使得转轴330和第二连接孔321之间转动具有阻尼,第二连接部320在外力作用下相对转轴330转动之后,可以通过转轴330和第二连接孔321周壁之间的摩擦锁止第二连接部320和转轴330。
6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转轴330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例如,转轴330采用阻燃pbt或者塑料等材料。
67.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插簧端子10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转动接线座100或者插接端200,从而调整接线座100和插接端200之间的角度,由此在需要调整插接角度、需要方便走线或者需要调整插簧端子10与其他零部件的电气间隙的情况下,均能通过转动接线座100和插接端200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该插簧端子10可以适用于多种场景,可以提高该插簧端子10的通用性,达到改善现有技术中插簧端子10安装形式单一,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插接角度的调节,导致插簧端子10通用性不高的技术问题。并且,该插簧端子10操作简单,安装方便;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插接效率的作用。同时,还能减少插簧端子10的种类,避免在针对不同情况选取不同插簧端子10所造成的选型效率低,方便进行批量地采购,有利于降低成本。并且,还能在接线座100相对插接端200转动一定角度之后,通过定位块324和定位槽3341的相互卡接实现锁止第二连接部320和转轴330的目的,从而固定接线座100和插接端200,防止接线座100和插接端200自发地相对转动,提高插簧端子10的稳定性。
68.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