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沥青路面压平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18 22:23: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施工领域,具体是一种沥青路面压平装置。


背景技术:

2.道路使用中需要对部分损坏路面进行修复,或者对路面进行小范围开挖进行埋线等工作,道路修复或者路面开挖后的修复,往往需要使用沥青混合料进行填埋,沥青混合料填埋后需要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压实保证一定的承载能力以及一定的平整度,由于路面修复和开挖面积小,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压实往往使用人工拍打,人工拍打很难保证沥青凝混合料凝固后的承载能力和表面的平整度,由于需要压平的路面面积小,使用压路机耗费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沥青路面压平装置,有效的解决了人工拍打无法保证修复路面的承载能力和平整度,使用压路机成本过高的问题。
4.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沥青路面压平装置,包括左右水平放置的矩形壳体,壳体的上侧板中部插入有能上下移动的立杆,立杆左侧有左右方向的连接杆,连接杆中部铰接在壳体上,连接杆左端下侧铰接有重力块,连接杆右端与立杆铰接,连接杆能绕自身中部的铰接点上下转动;
5.立杆的右侧面上固定有上下方向的齿条,立杆右侧有自左向右排列且前后设置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一转轴上固定有第一不完全齿轮和主动齿轮,第二转轴上固定有中间齿轮和第二不完全齿轮,主动齿轮和中间齿轮啮合;第二转轴一侧有前后方向的第三转轴,第三转轴两端各安装有一个轮子,第三转轴上固定有从动齿轮;壳体左端前后侧各安装有一个轮子;
6.第一不完全齿轮转动时能与齿条周期性啮合和分离,第二不完全齿轮与从动齿轮以相同的周期进行啮合和分离。
7.所述的第一转轴后方有电机,电机固定在壳体的后侧板上,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转轴同轴经联轴器固定在一起;第一转轴前端下方有矩形支撑块,支撑块固定壳体的下侧板上,第一转轴前端转动连接在支撑块上;
8.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的两端转动安装在壳体的前后侧板上。
9.所述的连接杆右端开有前后贯穿连接杆的长条孔,长条孔长度方向与连接杆长度方向一致,立杆上端固定有圆杆,圆杆位于长条孔内并能在长条孔内滑动。
10.所述的壳体内中部有竖直设置的矩形固定块,固定块上下两端固定在壳体的上下侧板上,固定块右端面开有贯穿固定块上下端面的滑槽,立杆位于滑槽内。
11.所述的壳体左端下侧转动安装有贯穿壳体前后侧板的第四转轴,壳体左端的两个轮子安装在第四转轴的两端。
12.所述的重力块与连接杆的铰接处安装有旋转阻尼器。
13.本实用新型通过重力块向下移动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压平,由于重力块向下具有一定冲击力,重力块在自身重力和冲击力的共同作用下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压平,在保证压平效果的情况下,重力块和传统滚筒压平相比,重量更小;壳体的移动和重力块向上移动均通过齿轮驱动,齿轮传动能够承受更大的冲击力,运行更加平稳、安全。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去除壳体上侧板后的俯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的放大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去除壳体前侧板,重力块位于地面时的主视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去除壳体前侧板,重力块位于最上方时的主视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进一步详细说明。
21.由图1至图6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左右水平放置的矩形壳体1,壳体1的上侧板中部插入有能上下移动的立杆3,立杆3左侧有左右方向的连接杆4,连接杆4中部铰接在壳体1上,连接杆4左端下侧铰接有重力块5,连接杆4右端与立杆3铰接,连接杆4能绕自身中部的铰接点上下转动;
22.立杆3的右侧面上固定有上下方向的齿条6,立杆3右侧有自左向右排列且前后设置的第一转轴7和第二转轴10,第一转轴7上固定有第一不完全齿轮8和主动齿轮9,第二转轴10上固定有中间齿轮11和第二不完全齿轮12,主动齿轮9和中间齿轮11啮合;第二转轴10一侧有前后方向的第三转轴13,第三转轴13两端各安装有一个轮子2,第三转轴13上固定有从动齿轮14;壳体1左端前后侧各安装有一个轮子2;
23.第一不完全齿轮8转动时能与齿条6周期性啮合和分离,第二不完全齿轮12与从动齿轮14以相同的周期进行啮合和分离。
24.所述的第一转轴7后方有电机18,电机18固定在壳体1的后侧板上,电机18的输出轴与第一转轴7同轴经联轴器固定在一起;第一转轴7前端下方有矩形支撑块19,支撑块19固定壳体1的下侧板上,第一转轴7前端转动连接在支撑块19上;
25.第二转轴10和第三转轴13的两端转动安装在壳体1的前后侧板上;
26.通过电机18驱动第一转轴7转动,再通过齿轮驱动立杆3和轮子2动作。
27.所述的连接杆4右端开有前后贯穿连接杆4的长条孔15,长条孔15长度方向与连接杆4长度方向一致,立杆3上端固定有圆杆,圆杆位于长条孔15内并能在长条孔15内滑动;连接杆4绕自身中部的铰接点转动时,连接杆4的右端不但在竖直方向上位置改变,连接杆4右端在左右方向的位置也发生了改变,立杆3通过自身上端的圆杆在长条孔15内;连接杆4绕自身中部铰接点转动时,连接杆4的右端向上移动的同时向左移动,立杆3仅在竖直方向移动,连接杆4右端的长条孔15在带动立杆3上端的圆杆在向上移动的同时能够相对圆杆向左移动。
28.所述的壳体1内中部有竖直设置的矩形固定块16,固定块16上下两端固定在壳体1的上下侧板上,固定块16右端面开有贯穿固定块16上下端面的滑槽17,立杆3位于滑槽17内;矩形块给立杆3一个向右的支撑力,同时滑槽17对立杆3进行导向使立杆3仅能上下滑动。
29.所述的壳体1左端下侧转动安装有贯穿壳体1前后侧板的第四转轴20,壳体1左端的两个轮子2安装在第四转轴20的两端;壳体1以及重力块5在轮子2的支撑下移动。
30.所述的重力块5与连接杆4的铰接处安装有旋转阻尼器;旋转阻尼器减小了重力块在壳体启动、移动和停止时自身左右方向的晃动。
31.使用时,把该装置移动至需要压平的路段,此时重力块5在地面上,启动电机18,电机18匀速转动并驱动第一转轴7逆时针转动,第一转轴7带动主动齿轮9和第一不完全齿轮8逆时针转动,第一不完全齿轮8的轮齿与齿条6上的轮齿啮合并带动齿条6向下移动,齿条6带动立杆3向下移动,立杆3向下移动带动连接杆4左端和重力块5同时向上移动,重力块5向上脱离地面;
32.当第一不完全齿轮8转动并与齿条6啮合时,同时主动齿轮9带动中间齿轮11顺时针转动,中间齿轮11经第二转轴10带动第二不完全齿轮12顺时针转动,此时,第二不完全齿轮12的轮齿与从动齿轮14啮合并带动从动齿轮14逆时针转动,从动齿轮14逆时针转动经第三转轴13带动第三转轴13两端的轮子2逆时针转动,第三转轴13两端的轮子2逆时针转动使壳体1和重力块5向左移动;
33.当第一不完全齿轮8转动至轮齿与齿条6上的轮齿脱离时,第二不完全齿轮12的轮齿与从动齿轮14同步脱离,此时壳体1停止向左移动,立杆3不再受到除自身重力外的向下的作用力,由于重力块5的力矩的大小大于立杆3的力矩的大小,重力块5向下坠落并对重力块5下方的沥青混合料进行撞击,使被撞击的沥青混合料平整,结实;
34.电机18继续驱动第一转轴7逆时针转动,重力块5重复以上过程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平整、压实,由于重力块5的前后长度大于壳体1前后侧轮子2的距离,壳体1向左移动时,轮子2行走在被重力块5平整后的路面上,这也使得该装置移动平稳;
35.通过第一不完全齿轮8、主动齿轮9、中间齿轮11和从动齿轮14之间的传动比设计,并考虑轮子2的直径,使第一不完全齿轮8每转一圈,重力块5向左移动的距离小于重力块5自身左右方向的宽度,进而使相邻两次重力块5压平区域有重合,使得被压平后的沥青混合料平整。
36.本实用性新型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37.本实用新型通过重力块5在自身重力下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撞击,重力块5对沥青混合料的压力来自重力块5自身的重力和重力块5向下坠落产生的冲击力,在达到相同的压平效果的情况下,与传统压路机仅通过自身重力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压平相比,重力块5所需要的重量小,体积也小,这也使得驱动重力块5移动所耗费的能源少,该装置的生产成本低;由于该装置整体体积小,重量轻,该装置能够适应较多小面积场地的平整,在对小面积的路面修复工作中,使用该装置对沥青混合料压平效率高,使用成本低。
38.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不完全齿轮8与齿条6周期性啮合和脱离,进而使立杆3周期性向下移动,保证了重力块5上下移动的精准性,又由于第一不完全齿轮8与齿条6周期性啮合和脱离时,第二不完全齿轮12与从动齿轮14以相同的周期进行啮合和脱离,就能保证重
力块5移动到最上方时,壳体1停止向左移动,通过齿轮传动比的设计和轮子2直径大小的配合使得重力块5相连两次的压平区域有部分重合,采用齿轮和齿条6的配合传动,保证重力块5相连两次的压平区域有部分重合的效果。
39.本实用新型设置的重力块5自身较重,并且重力块5向下坠落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压平时会产生较大振动,长时间的振动对于传动机构造成较大影响;与链条传动在振动的环境下容易出现掉链子且链条本身的强度较低相比,齿轮传动能够承受较大的振动和冲击力,并且自身强度较高,采用齿轮传动能使该装置移动速度稳定,本装置移动速度稳定保证了重力块5左右方向的移动速度稳定,并且在重力块5和连接杆4的铰接处安装有旋转阻尼器,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小了重力块5在移动方向的晃动,避免了由于重力块5的大幅度的晃动而造成重力块5对沥青混合料压平时沥青混合料表面不平整的情况的出现。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