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自动上料机构及电子设备防护套的按键组装机的制作方法

2022-06-18 10:14: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按键组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上料机构及电子设备防护套的按键组装机。


背景技术:

2.传统按键的组装是依靠工人手动进行安装,需要工人手工从原料盘中拿取按键,然后再人工区分按键的正反,借助定位治具等对按键进行安装,其中拿取待装按键的过程也需要耗费时间,导致生产上料效率比较低。并且,由于按键体积小,无法在零件表面设置明显的防呆结构,因此很容易出现按键装反导致产品报废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上料机构及电子设备防护套的按键组装机,旨在解决现有按键组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上料效率较低,甚至出现按键装反导致产品报废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上料机构,用于对按键12进行上料,所述按键12具有导向配合槽121,按键12的重心位于导向配合槽121一侧,所述自动上料机构包括:
5.振动源100、振动盘11和第一输送轨道3,所述振动盘11具有出料口101,所述振动盘11与所述振动源100的动力输出端驱动连接;所述第一输送轨道3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轨道3的两端的第一进料端302和第一出料端303,所述第一进料端302连接所述出料口101,所述第一出料端303用于输出所述按键12,所述第一输送轨道3设有第一斜面301和第一导向部31,所述导向配合槽121卡置于所述第一导向部31,所述按键12的相对于所述导向配合槽121位于重心另一侧的底端抵顶于所述第一斜面301,所述第一斜面301自重心至所述导向配合槽121的方向朝向地面倾斜,所述第一导向部31设置在所述第一斜面301上。
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送轨道3还设有第二导向部32,所述按键12的相对于所述导向配合槽121位于重心另一侧的侧壁抵接于所述第二导向部32,所述第二导向部32与所述第一导向部31间隔设置。
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振动盘11包含第二输送轨道2,所述第二输送轨道2包含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输送轨道2的两端的第二进料端202和第二出料端203,所述第二进料端202连接所述出料口101,所述第二出料端203连接所述第一进料端302,所述第二输送轨道2设有第二斜面201和第三导向部21,所述第二斜面201与所述第一斜面301相互平行,所述第三导向部21设置在所述第二斜面201上,在所述第二输送轨道2和所述第一输送轨道3的连接位置处,所述第一导向部31位于第三导向部21与所述第二导向部32之间。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输送轨道2设有第四导向部22,所述第四导向部22设置在所述第二斜面201上,在所述第二输送轨道2和所述第一输送轨道3的连接位置处,所述第四导向部22与所述第一导向部31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二导向部32与第一导向部31之
间的间距。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振动盘11包含第三输送轨道4,所述第三输送轨道4具有第三进料端402和第三出料端403,所述第三出料端403连接所述第二进料端202,所述第三进料端402连接所述出料口101,所述第三输送轨道4呈螺旋状设置在所述振动盘11的内部。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动上料机构还包含导正结构6,所述导正结构6具有供所述按键12通过的腔体601和与所述腔体601分别连接的第四进料端602和第四出料端603,所述第四进料端602与所述第一出料端303连接,所述第四出料端603用于输出所述按键12,所述腔体601的截面轮廓与按键12的轮廓相同,所述第四出料端603相对于所述第四进料端602扭转预定角度。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动上料机构还包含第二气动源33和第二进风管34,所述第二气动源33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进风管34的一端气动连接,所述第二进风管34的另一端与所述腔体601的内腔相连通。
1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气动源413和第一进风管414,所述第一气动源413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进风管414的一端气动连接,所述第一进风管414连接在所述第四出料端603上,以将所述按键12吹送至外置装配位置。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动上料机构还包含回收区110,所述回收区110设置在所述振动盘11的与所述第一输送轨道3对应的位置。
14.根据本使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手机套按键组装机,手机套按键组装机包含机架和上述的自动上料机构,自动上料机构安装在机架上。
15.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上料机构用于对按键进行上料,按键具有导向配合槽,按键的重心位于导向配合槽一侧。振动源为振动盘提供动力,按键在振动盘的振动下从出料口位移至第一输送轨道,按键的导向配合槽卡置于第一输送轨道上的第一导向部,按键的相对于导向配合槽位于重心另一侧的底端抵顶于第一斜面,在振动盘的带动下以使得按键保持正确的安装方向位移至安装位置上进行安装,提升了现有按键组装生产过程中的上料效率,同时避免了按键装反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上料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图1的a的细节放大图;
20.图3为图1的俯视图;
21.图4为图1沿c-c的截面图;
22.图5为图1沿b-b的截面图;
23.图6为图5的d的细节放大图;
24.图7为第二输送轨道的截面示意图;
25.图8为第三输送轨道的截面示意图;
26.图9为第一输送轨道的截面示意图;
27.图10为导正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1为按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12为水平移动组件、竖直移动组件、控制部与机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30.图13为本图12中e的细节放大图;
31.图14为图12中水平移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15为电子设备防护套按键组装机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16为电子设备防护套按键组装机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35.10、机架;100、振动源;101、出料口;102、控制部;104、安全光幕;11、振动盘;110、回收区;12、按键;121、导向配合槽;2、第二输送轨道;201、第二斜面;202、第二进料端;203、第二出料端;21、第三导向部;22、第四导向部;3、第一输送轨道;301、第一斜面;302、第一进料端;303、第一出料端;31、第一导向部;32、第二导向部;33、第二气动源;34、第二进风管;4、第三输送轨道;40、水平移动组件;402、第三进料端;403、第三出料端;41、第一定位座;410、定位槽;412、进料轨道座;4121、输送槽;413、第一气动源;414、第一进风管;431、顶推气缸;430、压头;420、定位片;421、定位孔;440、第一吸口;441、按键固定动力源;450、弹性件;451、第三定位座;452、定位柱;460、第一检测部;470、平移气缸;50、竖直移动组件;51、第二定位座;510、配合部;520、第二吸口;521、套壳固定动力源;530、第二检测部;540、升降气缸;6、导正结构;601、腔体;602、第四进料端;603、第四出料端。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详细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
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0.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防护套按键组装机,用于组装按键12与套壳成型为电子设备防护套,按键12具有导向配合槽121(如说明书附图11所示),按键12的重心位于导向配合槽121一侧,电子设备防护套包含装配位置。电子设备防护套按键组装机包括机架10、控制部102、自动上料机构、水平移动组件40和竖直移动组件50。其中,控制部102安装在机架10上;自动上料机构位于机架10的一端,用于输送按键12并调整按键12的位置状态(也就是按键12自身的正反的位置状态相对于被运送到后述的定位槽410中的位置状态)。水平移动组件40和竖直移动组件50位于机架10上沿自动上料机构的送料方向的另一端,水平移动组件40包含第一定位座41,第一定位座41设有用于固定按键12的定位槽410。竖直移动组件50包含用于固定套壳的第二定位座51,控制部102控制定位槽410将按键12运送到第二定位座51上的装配位置的上方或者下方,第二定位座51用于对装配位置的按键12进行组装作业(压合过程),自动上料机构、水平移动组件40和竖直移动组件50均与控制部102电性连接。
41.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自动上料机构包括:振动源100、振动盘11和第一输送轨道3,振动盘11具有出料口101,振动盘11与振动源100的动力输出端驱动连接。第一输送轨道3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输送轨道3的两端的第一进料端302(也就是后述技术方案中的第一输送轨道3上远离定位槽410的一端)和第一出料端303,第一进料端302连接出料口101,第一出料端303用于输送按键1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输送轨道3的出料口101出来的方向也就是运输按键12的方向。
42.其中,振动源100为振动盘11提供动力来源使得振动盘11通过在垂直方向上的振动以带动从出料口101出来的按键12在第一输送轨道3上产生位移。第一输送轨道3设有第一斜面301和第一导向部31。其中,第一斜面301自重心至导向配合槽121的方向朝向地面倾斜,第一导向部31设置在第一斜面301上(在本实施例中,也就是第一斜面301沿着第一输送轨道3的延伸方向的水平方向上的一侧,即朝向地面的一侧倾斜设置)。当按键12的导向配合槽121卡置于第一导向部31(也就是按键12的重心位置固定在第一斜面301上靠近地面的一侧)时,按键12的相对于导向配合槽121位于重心另一侧的底端抵顶于第一斜面301,以使按键12保持正确的安装方向(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改变第一斜面301的倾斜角度或者倾斜方式以达到想要的安装方向)被运送至装配位置上进行安装。对应地,当按键12从出料口101出来后,按键12没有沿着导向配合槽121卡置于所述第一导向部31上的状态出来(即按键12上靠近重心的位置远离第一导向部31的状态或者其他状态)的时候,也就是按键12上靠近重心位置的一端的底端抵接在第一斜面301上的时候,按键12会处于倾斜状态,并且在振动盘11的振动下会失去平衡,进而从第一输送轨道3掉落。通过按键12的摆放位置以及重力的作用完成对反向按键12的筛选,避免了按键12装反的问题,提升了上料效率。可选地,当第一导向部31的顶部位置高于第一斜面301的远离地面的一端的时候,按键12的导向配合槽121与第一导向部31相互卡合;或者当第一导向部31的顶部位置低于第一斜面301的远离地面的一端的时候,按键12的导向配合槽121也与第一导向部31相互卡合,也就是按键12上的重心位置处始终有一个限位件(第一导向部31)将按键12进行固定,因此正确安装方向的按键12会被挑选留下来。
4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第一输送轨道3设有第二导向部32,第二导向部32
沿第一输送轨道3的延伸方向延伸,用于对按键12的运输进行导向和定位。其中,按键12的相对于导向配合槽121位于重心另一侧的侧壁抵接于第二导向部32。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向部32自第一斜面301上远离地面的一端竖直向上凸起。并且,第二导向部32和第一导向部31之间是有间隔的(第二导向部32抵接在按键12上靠近重心位置的一端的侧壁,第一导向部31与导向配合槽121相互卡合,因此第二导向部32和第一导向部31分别位于按键12相对的两端的位置)。可以理解的是,从振动盘11的出料口101出来的按键12会呈现多种摆放状态,当按键12被运输到第一输送轨道3后,按键12的导向配合槽121与第一导向部31相互适配,并且按键12上相对于导向配合槽121的远离重心位置的一端的侧壁抵接在第二导向部32上,并且按键12上相对于导向配合槽121的远离重心位置的一端的底壁抵接在第一斜面301上,完成对按键12的另一端的导向支撑作用。按键12则会由于第一导向部31的定位作用以保证其不会由于重心不稳而掉落下来,以此完成错料筛选功能。并且保持正确的安装方向的按键12在第二导向部32和第一导向部31的导向作用下,被平稳运送至装配位置进行下一步的安装操作。
4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振动盘11包含第二输送轨道2。其中,第二输送轨道2连接在第一输送轨道3和出料口101之间,第二输送轨道2包含分别设置在第二输送轨道2的两端的第二进料端202和第二出料端203。第二进料端202连接出料口101,第二出料端203连接第一进料端302(也就是,第一输送轨道3上远离定位槽410的一端)。第二输送轨道2设有第二斜面201和第三导向部21,第二斜面201与第一斜面301相互平行(可以理解的是,从出料口101出来的按键12会由于重力的作用沿着第二斜面201的倾斜角度倾斜,可以是按键12上靠近重心位置的一端朝向地面倾斜,也可以是远离重心位置的一端朝向地面倾斜)。可选地,第二输送轨道2与第一输送轨道3在连接处(也就是第二出料端203和第一进料端302的连接处)时相互衔接,也就是按键12在第二输送轨道2与第一输送轨道3上的姿态(倾斜角度和方向)保持一致。第二斜面201以保证从出料口101出来的按键12保持一个倾斜的趋势,可以增加上料率。而刚好在第一输送轨道3和第二输送轨道2的连接处,处于正确的安装方向的按键12的导向配合槽121(靠近重心位置的一端朝向地面倾斜的按键12)刚好与第一导向部31相互适配,使得按键12顺利的被运送到第一输送轨道3上。相反的,远离重心位置的一端朝向地面倾斜的按键(也可以理解为,按键12的导向配合槽121没有被限位,两端不平衡)会由于失去平衡而掉落下来被筛选掉。对应地,按键12在第二输送轨道2上由于重力的作用会出现下滑的趋势,而第三导向部21自第二斜面201上靠近地面的一端竖直向上凸起,并沿第二输送轨道2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可以使得按键12上的一端抵接在第三导向部21上(可以理解的是,按键12上靠近重心的一端,也就是按键12上较重的一端会优先抵接在第三导向部21),并且呈现倾斜状态进而运送到第一输送轨道3上。
45.并且,在第二输送轨道2和第一输送轨道3的连接位置处,第一导向部31位于第三导向部21与第二导向部32之间。可以理解的是,按键12上靠近重心位置的一端的底端抵接在第一斜面301上的时候,而其中靠近重心位置的一端(导向配合槽121的一端)抵接在第三导向部21上的按键12可以是正确安装方向的按键12,恰好此时,按键12上的导向配合槽121与第一导向部31的位置刚好相互对应。也就是在第二输送轨道2和第一输送轨道3的连接位置处,按键12上的导向配合槽121刚好与第一导向部31相互匹配(由于导向配合槽121是朝向第一斜面301的方向设置的,因此,在第一斜面301的延伸方向上,导向配合槽121的位置
到第三导向部21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第一导向部31位于第三导向部21与第二导向部32之间可以使得按键12有足够的空间进入第一输送轨道3),进而使得按键12能够顺利卡置于第一导向部31上,并且使得按键12上远离重心位置的一端的底壁抵接在第二导向部32上,完成对按键12的转接到运送工作,增加上料率。
4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第二输送轨道2设有第四导向部22,第四导向部22自第二斜面201上水平方向上的一侧的远离地面的一端竖直向上凸起,并沿第二输送轨道2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在第二输送轨道2和第一输送轨道3的连接位置处,第二导向部32位于第四导向部22与第一导向部31之间,并且,第四导向部22与第一导向部31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二导向部32与第一导向部31之间的间距。可以理解的是,振动盘11在整个上料过程中都是处于震动的状态,在第二输送轨道上的按键12处于倾斜状态很容易出现掉落的情况(在装配位置处进行压合操作的时候,振动源100还在不断工作连续地传送按键12,因此按键12会聚集在第二输送轨道2上)第四导向部22可以阻拦按键12的掉落。并且,保证按键12能够有充分的空间进入第一输送轨道3,进一步提升了上料率。
4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振动盘11包含第三输送轨道4,第三输送轨道4具有第三进料端402和第三出料端403,第三出料端403连接第二进料端202(也就是,第二输送轨道2上远离所述第一输送轨道3的一端),第三进料端402连接出料口101。也就是第三输送轨道4位于第二输送轨道2和出料口101之间。可选地,第三输送轨道4呈螺旋状设置在振动盘11的内部,第三输送轨道4的横截面呈现“凹”状结构,起到对按键12的运送以及防止按键12掉落的技术效果。
4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自动上料机构还包含导正结构6,导正结构6包含有供按键12通过的腔体601,腔体601具有第四进料端602(第一输送轨道3上远离出料口101的一端)和第四出料端603,第四进料端602与第一出料端303连接,第四出料端603连接定位槽410。腔体601的截面轮廓与按键12的轮廓相同,导正结构6在其延伸方向上不同间距处的腔体601的截面相互形成夹角。也就是第四出料端603相对于第四进料端602扭转预定角度,以达到对进入腔体601中的按键12进行翻转预定的角度。可以理解的是,从第一输送轨道3出来的按键12呈现倾斜角度的状态,但是由于在定位槽410处,需要保证按键12配合第一定位座41进行定位(最终按键12的安装角度根据第一定位座41的角度来定),导正结构6实现了调整按键12的角度的效果以便于对按键12进行快速定位。
49.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自动上料机构还包含第二气动源33和第二进风管34,第二气动源33的输出端与第二进风管34的一端气动连接,第二进风管34的另一端与腔体601的内腔相连通。由于导正结构6的腔体601的截面在其延伸的方向是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存在一定的阻力使得按键12无法快速穿过,第二进风管34的另一端朝向第四进料端602方向设置,用于将按键12吹送进腔体601。
50.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第一气动源413和第一进风管414,第一气动源413的输出端与第一进风管414的一端气动连接,第一进风管414的另一端朝向第四出料端603方向设置,用于将按键12吹送至定位槽410。可选地,自动上料机构上与定位槽410相连接的一端(即第四出料端603)一般是相对固定设置的,并且距离振动源100距离较远,振动源100的动力不足,第一气动源413不断地对第一进风管414进行吹气,以使得按键12连续不断地进入定位槽410。
5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自动上料机构还包含回收区110,回收区110设置在振动盘11上与第一输送轨道3对应的位置,回收区110连接出料口101,可直接将会反方向的按键12回收送入第一输送轨道3中进行二次调整。
52.如图12和图13所示,以本实施例来讲,控制部102控制定位槽410水平移动至装配位置的下方后控制部102控制第二定位座51下降。也就是,第一定位座41预先设置在装配位置(第二定位座51上的装配位置)相对的地方,控制部102驱动水平移动组件40沿第一定位座41与第二定位座51的连线的水平投影方向移动,完成与装配位置的对位工作,控制部102驱动竖直移动组件50沿第一定位座41与第二定位座51的连线的竖直投影方向移动,完成第一定位座41与第二定位座51之间的压合工作。控制部102控制水平移动组件40以使定位槽410与装配位置相对应后,控制部102控制竖直移动组件50位移并进行压合,完成对按键12的快速组装,提升了生产效率以及按键手感的一致性。
53.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第一定位座41设有进料轨道座412(以读者面向说明书附图为例,机架10可以放置在地面),所进料轨道座412位于定位槽410的一侧。其中,进料轨道座412设有输送槽4121,输送槽4121的一端与定位槽410相连,输送槽4121的另一端用于与自动上料机构(具体地,输送槽4121的另一端与第四出料端603相连接;或者理解为,输送槽4121的另一端与导正结构6上远离出料口101的一端)相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位于进料轨道座412上输送槽4121中的按键12为下一个待装按键12,进入定位槽410中的按键12为待装按键12。
54.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电子设备防护套按键组装机包含与控制部102电性连接的顶推气缸431和压头430。其中,进料轨道座412上设有定位片420,定位片420覆盖输送槽4121上。定位片420设有与压头430相对的定位孔421。顶推气缸431的输出端与压头430驱动连接,压头430可在顶推气缸431的驱动下进行升降移动(本实施例中为竖直方向的升降位移),也就是压头430可在顶推气缸431的驱动下与定位孔421相互远离或相互靠近。并且,压头430可以与定位孔421相互适配,压头430可以穿过定位孔421抵接在下一个待装的按键12(可以理解的是,位于进料轨道座412上输送槽4121中的按键12为下一个待装按键12,进入定位槽410中的按键12为待装按键12)上用于对准备待进入定位槽410的按键12(下一个待装按键12)进行限位。可选地,压头430与下一个待装按键12接触的一端为柔性部件(压头430的形状可以为喇叭状,可以增大对待装按键12的吸附力),如硅橡胶等可形变的弹性部件,以防止刚性部件直接接触待装按键12,对按键12造成刮花或者压伤。进料轨道座412安装在机架10上,便于压头430对下一个待装按键12进行施力,增强装置的稳定性。
55.具体地,当按键12(在没有进入定位槽410之前可以认为是下一个待装按键12)进入定位槽410成为待装按键12的时候,自动上料机构还在继续工作,也就是待装按键12会受到来自于进料轨道座412方向的作用力(第一气动源413和第二气动源33的风力),并且进料轨道座412的方向还在不断地传送下一个待装按键12(即当定位槽410内部放置有待装按键12后,进料轨道座412上靠近定位槽410的开口处会继续传送下一个待装按键12)。其中,定位片420为片状结构盖合在输送槽4121上。当压头430在顶推气缸431的作用下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到达与定位孔421相匹配的位置后抵接在下一个待装按键12的侧壁位置(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为下一个待装按键12的顶部位置)。定位片420可防止下一个待装按键12(即未进入定位槽410,还处于进料轨道座412上的按键12)由于上游的自动上料机构的上料驱动
力(第一气动源413和第二气动源33)会翻起来或者挤出进料轨道座412(也就是要限制下一个待装按键12继续朝向定位槽410继续运动。因为,此时定位槽410中已有待装按键12,并且定位槽410会带动待装按键12进行下一步对位和压合步骤)。可选地,定位孔421设置在进料轨道座412上最靠近定位槽410的位置,也就是压头430会与最靠近定位槽410的下一个待装按键12相互抵接。可以理解的是,当定位槽410中的待装按键12完成压合步骤后,控制部102控制定位槽410恢复到原始的位置,压头430在控制部102的控制下,可自动解除对下一个待装按键12的限位(也就是压头430会与下一个待装按键12相互分离,下一个待装按键12在第一气动源413和第二气动源33的风力作用下可进入定位槽410)。
56.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电子设备防护套按键组装机还包含第一检测部460,第一检测部460与控制部102电性连接,第一检测部460与定位槽410相对应(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检测部460与定位槽410相对设置,也就是第一检测部460可以安装在机架10上或者安装在顶推气缸431的输出端上)用于感应待装按键12是否装配在定位槽410(避免漏装)上,以向控制部102发出信号指令,以使得控制部102做出下一步操作。可选地,第一检测部460可以为红外感应发射管或者超声波发射管。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检测部460检测到定位槽410内有待装按键12后,向控制部102发出指令信息,控制部102控制定位槽410移动以使得定位槽与第二定位座51上的。对应地,在检测到定位槽410中没有待装按键12的时候控制部102可发出相应的报警信息以提示操作人员进行手动调整待装按键12或者需要操作人员重新安装。
57.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定位槽410设有第一吸口440和按键固定动力源441,其中,按键固定动力源441与控制部102电性连接,第一吸口440与按键固定动力源441气动连接。第一吸口440设于定位槽410的槽壁,并朝向待装按键12设置,当第一检测部460感应到定位槽410内有待装按键12后,控制部102驱动按键固定动力源441工作对位于定位槽410内部的待装按键12产生吸附力以使得待装按键12被固定在定位槽410内部。可选地,按键固定动力源441可以一直处于工作模式,也就是会一直在定位槽410的内部产生一个向下的吸附力;也可以是,当第一检测部460向控制部102发出指令信息后再工作,也就是间歇性工作。
58.如图14所示,水平移动组件40包含弹性件450和第三定位座451,第三定位座451设有定位柱452,弹性件450套设于定位柱452上,并且连接第一定位座41和第三定位座451。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定位座41和第二定位座51相互压合的时候,弹性件450用于对第三定位座451和第一定位座41之间进行缓冲。具体地,弹性件可以为弹簧等弹性件,或者扭簧等。可选地,第一定位座41上设有与定位柱452相互匹配的定位孔,防止第一定位座41在弹性体移动的时发生偏移。
59.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竖直移动组件50包含至少一个第二吸口520和套壳固定动力源521,套壳固定动力源521与控制部102电性连接。套壳固定动力源521的输出端与第二吸口520气动连接,第二吸口520设于第二定位座51上用于对套壳限位。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防护套按键组装机需配备至少一名操作人员,需要操作人员将电子设备防护套的套壳安装在第二定位座51上,随后利用套壳固定动力源521产生吸附力,第二吸口520与套壳接触(可选地,第二吸口520与套壳的较大的侧面相对应,并且是非外观面,以使得套壳定位的更加稳固),同时以防止人手工固定刮花套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观不良率。具
体地,套壳安装在第二定位座51上靠近操作员工的一侧(并且,套壳的外观面一侧靠近操作员工),也就是水平移动组件40与竖直移动组件50之间的相互运动是在第二定位座51上远离操作员工的一侧面区域。并且,第二吸口52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均匀布置在第二定位座51上,防止造成套壳变形。
60.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第二定位座51包含第二检测部530,第二检测部530设于第二定位座51上,并与电子设备防护套的套壳相对应,第二检测部530与控制部102电性连接。当第二检测部530感应到第二定位座51上安装有套壳后(也就是操作人员完成套壳的安装后),控制部102驱动套壳固定动力源521工作,对位于第二定位座51的套壳产生吸附力以使得套壳被固定在第二定位座51。可选地,套壳固定动力源521可以一直处于工作模式,也就是会一直在第二定位座51上对套壳接触面上产生一个吸附力。也可以是,当第二检测部530向控制部102发出指令信息后再工作,也就是间歇性工作。具体地,第二检测部530可以通过红外检测等装置实现检测过程,也可以是通过触摸检测器实现检功能。
61.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竖直移动组件50包含升降气缸540,水平移动组件40包含平移气缸470,升降气缸540、平移气缸470均与控制部102电性连接。第二定位座51上设有配合部510,具体地,配合部510与第一定位座41(定位待装按键12的治具)的形状相互匹配,也就是配合部510与套壳上的装配位置相对应。可选地,配合部510为缺口结构,第一定位座41在控制部102的控制下可位移到与缺口结构相互适配的位置(即完成第一定位座41和第二定位座51之间的对位工作,可进行下一步的压合)。其中,升降气缸540的输出端与第二定位座51驱动连接,第三定位座451与平移气缸470驱动连接,控制部102控制升降气缸540带动第一定位座41朝向第二定位座51的方向位移(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为,第一定位座41预先固定在第二定位座51上的缺口正对的水平方向的位置,第一定位座41朝向第二定位座51的方向水平位移)以使配合部510与第一定位座41相适配(对位过程),然后控制部102控制平移气缸470带动第二定位座51朝向第一定位座41的方向位移(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为,第二定位座51朝向第一定位座41向下移动)并相互压合,至此完成待装按键12与套壳的装配过程。
62.具体地,配合部510与第一定位座41的尺寸相同,也就是第一定位座41与配合部510的配合位置就是按键12的装配位置,也就是第一定位座41(待装按键12)运动到第二定位座51上与套壳内部的配合的位置,待装按键12最终会从套壳内部位置与套壳进行压合。
6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检测部460与定位槽410相对应,第一检测部460感应定位槽410上有待装按键12后,向控制部102发出信号指令,控制部102驱动平移气缸470开始工作。第一定位座41在平移气缸470的驱动下带动第一定位座41沿第一定位座41与第二定位座51的连线的水平投影方向(也就是本实施例中的水平方向)朝向第二定位座51移动(此时,进料轨道座412朝向定位槽410的一端没有固定的结构,也就是呈现开放状态),直到第二定位座51上与配合部510相互适配的位置停止。与此同时,控制部102驱动顶推气缸431带动压头430向下运动,直到与进料轨道座412的位置相对应的时候,也就是压头430与定位孔421相对应的时候,此时压头430刚好抵接在下一个待装按键12的侧壁位置,以防止最靠近定位槽410的下一个待装按键12被上料机构的上料驱动力吹掉落。第一定位座41在平移气缸470的驱动下带动第一定位座41位移至所述配合部510的位置的时候停止移动(此时,可以理解的是,定位槽410上的待装按键12与套壳内部的装配位置相互对应)。随即,控制部102驱动水
平移动组件40沿第一定位座41与第二定位座51的连线的水平投影方向移动(也就是控制部102驱动第二定位座51朝向第一定位座41的方向运动(竖直方向向下运动),使得待装按键12挤进装配位置,也就是待装按键12安装在套壳上的位置(待装按键12从套壳内部区域一侧朝向套壳的外部安装),即进行压合的步骤。可理解的是,水平移动组件40的位移是进行对位的过程,竖直移动组件50的位移是进行压合的过程。并且,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检测部460感应到定位槽410内有待装按键12后,控制部102驱动按键固定动力源441工作对位于定位槽410内部的待装按键12产生吸附力以使得待装按键12被固定在定位槽410内部,而当第一定位座41在平移气缸470的驱动下带动第一定位座41沿第一定位座41与第二定位座51的连线的水平投影方向朝向第二定位座51移动,和随后进行压合的过程中,按键固定动力源441是始终正常工作的。
64.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第一定位座41与平移气缸470的输出端的装配方式、升降气缸540的的输出端与第二定位座51(具体地可以是第三定位座451)的装配方式可采用螺钉或者定位销的连接方式进行装配,达到快速拆卸的目的,以便适用于多种型号的产品组装。
65.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控制部102可以控制多个自动上料机构同时工作,也就是电子设备防护套按键组装机可以连续对多个按键12同时进行安装(对应地,电子设备防护套的套壳上设置有多个装配位置)。
66.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机架10上靠近第二定位座51的一侧设置有安全光幕104,也就是套壳安装工位上的一侧。当操作人员将套壳固定在第二定位座51后,安全光幕104感应到操作区域没有人手部活动,会发出继续工作的活动指令,也就是控制部102控制自动上料机构、水平移动组件40和竖直移动组件50继续工作。若有紧急情况发生,安全光幕104感应到后,控制部102优先控制顶推气缸431下降将进料轨道座412上的按键12先固定起来,防止按键12堵塞运输轨道(从导正结构6到定位槽410之间的运输路径)。可选地,安全光幕104也可以为红外或者安全光栅等感应检测传感器装置。
6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