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2-06-16 03:50: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电连接器是小家电中常用的零件,通常包括上连接器和下连接器,上连接器和下连接器耦合时建立电源、信号等强弱电连接。电连接器通常包括中间的连接柱及以连接柱为中心环绕设置的若干连接环,为实现多路传输,电连接器直径越做越大,增加了原材料用量,尤其是铜环的用量,极大地增加了电连接器的成本。
3.因此越来越多的产品注重电连接器的小型化,比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6195003u、名称为“一种小尺寸的六级电连接器”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采用两组背靠背的结构,使上座l极触碰环与上座第二信号触碰环分别安装在上座绝缘内套筒的内外壁上,上座n极触碰环与上座第三信号触碰环分别安装在上座绝缘外套筒的内外壁上,通过背靠背的结构以此来缩小电连接器的体积。
4.又比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374488y、名称为“一种带温控器的360
°
旋转五芯电连接器”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上座的中心轴为第一弱电信号连接轴,在所述第一弱电信号连接轴外套装绝缘套,在所述绝缘套上设有第二弱电信号连接环,通过复用中心轴来缩小电连接器的体积。
5.又比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6450920b、名称为“一种防水五极电连接器”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中心凹腔内设置有信号导电柱,信号导电柱由互相隔离的第一信号触碰端子和第二信号触碰端子组成,第一信号触碰端子与第一信号接线端子连接,第二信号触碰端子与第二信号接线端子连接,通过复用信号导电柱来缩小电连接器的体积。
6.但是以上电连接器结构较为复杂,复用位置大多为细小的连接柱,较为脆弱,连接不够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现有电连接器为了减小体积复用位置较为脆弱,连接不够稳定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对电连接器的结构进行改进设计,对连接环的空间进行复用,提高电连接器空间利用率、减小电连接器尺寸的同时,结构强度高且连接稳定。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上连接器,上连接器包括连接柱及以连接柱为中心环绕设置的若干连接环,最外侧的连接环包括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在高度方向上堆叠且相互绝缘。
9.本技术方案中,上连接器的基本结构为中间的连接柱、以连接柱为中心半径逐渐变大的若干连接环,最外侧的连接环在高度方向上一分为二,拆分成上下两个独立的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对最外侧的连接环进行复用,在不增加直径的前提下,增加了一路传输,提高了电连接器空间利用率,又不增大电连接器的尺寸。且复用位置为最外侧的连接环,此连接环的半径最大,大面积的连接环复用时结构强度高且连接稳定。由于复用位置在
最外侧,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接线方便,便于检修。
10.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环与第二连接环间隔布置以使两者之间具有绝缘间隙。通过本设置,绝缘间隙保障第一连接环与第二连接环两者之间的独立性,通过空气进行绝缘,避免发生短路。
11.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连接器还包括外壳,外壳套设在连接环上,最外侧的连接环紧贴外壳布置。通过本设置,外壳包裹在连接环上保证两者连接结构紧凑,拆开外壳后即是复用的最外侧连接环,方便连接环的接线和检修。
12.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的底壁上设有两个穿线孔,两个穿线孔分别对应第一连接环的接线端子和第二连接环的接线端子布置,第一连接环的接线端子和第二连接环的接线端子分别穿过对应的穿线孔。通过本设置,第一连接环的接线端子和第二连接环的接线端子可以直接穿过穿线孔引出到外壳外,以便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与外界进行电连接。
13.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连接环上设有缺口,第一连接环的接线端子穿过缺口。通过本设置,缺口的位置正好用于第一连接环的接线端子通过,第一连接环在接线时不会增加径向尺寸,以减小电连接器的尺寸。
14.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缺口的宽度大于第一连接环的接线端子的宽度。通过本设置,第一连接环的接线端子穿过缺口时,不与第二连接环接触,以防发生短路。
15.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与上连接器耦合的下连接器,下连接器的外壁上设有高度不同的第一接触点、第二接触点,第一接触点与第一连接环电性连接,第二接触点与第二连接环电性连接。通过本设置,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的高度有差别,上连接器和下连接器耦合时,第一接触点与第一连接环的位置相对应,第二接触点与第二连接环的位置相对应,在此位置实现上连接器和下连接器的两路电连接。
16.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均为弹片,两个弹片以连接柱为中心对称分布。通过本设置,为了适配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高度方向的位置关系,两个弹片设置为一短一长,且两个弹片对称分布以使两者产生相向的弹力,电连接器受力均衡,从而使得上连接器和下连接器连接稳固。
17.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柱用于连接地线,连接环由内至外还包括内侧信号环、零线环、火线环。通过本设置,提供一种上连接器的具体结构,从使用安全角度考虑,在上连接器、下连接器进行连接时,地线需要先于零线、火线进行连接;在上连接器、下连接器退出连接时,地线需要后于零线、火线断开连接,为了满足此要求,以及更好的实现最外侧连接环高度方向的复用,将地线的连接设置在中心的连接柱上,零线环、火线环用于强电连接以通电,内侧信号环、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用于弱电连接建立信号传输。
18.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连接器上对应连接柱、内侧信号环、零线环、火线环的位置分别设有地线弹片、内侧信号弹片、零线弹片、火线弹片。通过本设置,下连接器上各弹片通过自身形变产生弹力,与上连接器对应的连接柱或连接环形成一一对应关系,实现上连接器与下连接器的稳定电连接。
19.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最外侧的连接环在高度方向上一分为二,拆分成上下两个独立的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对最外侧的连接环进行复用,在不增加直径的前提下,增加了一路传输,提高了电连接器空间利用率,又不增大电连接器的尺寸。复用位置为最外
侧的连接环,此连接环的半径最大,大面积的连接环复用时结构强度高且连接稳定。由于复用位置在最外侧,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接线方便,外壳包裹在连接环上保证电连接器结构紧凑,拆开外壳后即是复用的最外侧连接环,方便连接环的接线和检修。2)第二连接环上设有缺口,缺口的位置正好用于第一连接环的接线端子通过,第一连接环在接线时不会增加电连接器的径向尺寸,第一连接环的接线端子和第二连接环的接线端子直接穿过外壳上的穿线孔引出到外壳外,以便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与外界进行电连接。3)下连接上设置了高度不同的第一接触点、第二接触点,上连接器和下连接器耦合时,第一接触点与第一连接环的位置相对应,第二接触点与第二连接环的位置相对应,在此位置实现上连接器和下连接器的两路电连接。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采用弹片,两个弹片关于连接柱对称分布以使两者产生相向的弹力,电连接器受力均衡,从而使得上连接器和下连接器连接稳固。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上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上连接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上连接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下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上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下连接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电连接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上连接器100、第一连接环101、第二连接环102、绝缘间隙103、缺口104、第一接线端子105、第二接线端子106、外壳107、第一穿线孔108、第二穿线孔109、地线柱110、内侧信号环111、零线环112、火线环113、下连接器200、第一弹片201、第二弹片202、地线弹片203、内侧信号弹片204、零线弹片205、火线弹片206。
具体实施方式
28.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前”、“后”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9.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0.实施例1:如图1、图2中所示,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上连接器100,其基本结构为中间的连接柱、以连接柱为中心半径逐渐变大的若干连接环,连接柱和连接环采用金属材质,最外侧的连接环在高度方向上一分为二,拆分成上下两个独立的第一连接环101、第二连接环102,第一连接环101和第二连接环102在高度方向上堆叠,第一连接环101与第二连接环102间隔布置以使两者之间具有绝缘间隙103,绝缘间隙103保障第一连接环101与第二连接环102两者之间的独立性,通过空气进行绝缘,避免发生短路。本实施例中对最外侧的连接环进行复用,在不增加径向尺寸的前提下,增加了一路传输,提高了电连接器的空间利用率,
节约电连接器的原材料用量,尤其是铜环的用量,节约成本,利于多路电连接器的应用与推广。复用位置为最外侧的连接环,此处连接环的半径最大,大面积的连接环在复用时结构强度高且连接稳定。由于复用位置在最外侧,第一连接环101、第二连接环102接线方便,便于检修。
31.第二连接环102上设有缺口104,第一连接环101上设有第一接线端子105,第二连接环102上设有第二接线端子106,第一接线端子105穿过缺口104,缺口104的位置正好用于第一接线端子105通过,第一连接环101在接线时不会增加径向尺寸,以减小电连接器的尺寸。缺口104的宽度大于第一接线端子105的宽度,第一接线端子105穿过缺口104时,不与第二连接环102接触,以防发生短路。
32.如图3中所示,上连接器100还包括外壳107,外壳107采用塑胶材质,外壳107套设在连接环上,最外侧的连接环紧贴外壳107布置,外壳107包裹在连接环上保证两者连接结构紧凑,拆开外壳107后即是复用的最外侧连接环,方便连接环的接线和检修。外壳107的底壁上设有第一穿线孔108、第二穿线孔109,第一穿线孔108、第二穿线孔109分别对应第一接线端子105和第二接线端子106布置,外壳107与连接环组装时,第一接线端子105和第二接线端子106分别穿过对应的第一穿线孔108、第二穿线孔109,进而引出到外壳107外,以便第一连接环101、第二连接环102与外界进行电连接。
33.实施例2:基于上述实施例的机构,如图4至图7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还包括下连接器200,上连接器100与下连接器200耦合,下连接器200的外壁上设有高度不同的第一接触点、第二接触点,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的高度有差别,上连接器100和下连接器200耦合时,第一接触点与第一连接环101的位置相对应并电性连接,第二接触点与第二连接环102的位置相对应并电性连接,在最外侧的连接环上实现上连接器100和下连接器200的两路电连接。
34.具体地,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均采用弹片,分别为第一弹片201、第二弹片202,为了适配第一连接环101和第二连接环102高度方向的位置关系,第一弹片201、第二弹片202设置为一短一长,且两个弹片以连接柱为中心对称分布以使两者产生相向的弹力,电连接器受力均衡,从而使得上连接器100和下连接器200连接稳固。
35.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上连接器100的具体结构,中间为地线柱110,连接环由内至外还包括内侧信号环111、零线环112、火线环113、第一连接环101、第二连接环102。下连接器200上对应连接柱、内侧信号环111、零线环112、火线环113、第一连接环101、第二连接环102的位置分别设有地线弹片203、内侧信号弹片204、零线弹片205、火线弹片206、第一弹片201、第二弹片202。从使用安全角度考虑,在上连接器100、下连接器200进行连接时,地线需要先于零线、火线进行连接;在上连接器100、下连接器200退出连接时,地线需要后于零线、火线断开连接,为了满足此要求,以及更好的实现最外侧连接环高度方向的复用,将地线的连接设置在中心的连接柱上,零线环112、火线环113用于强电连接以通电,内侧信号环111、第一连接环101、第二连接环102用于弱电连接建立信号传输。下连接器200上各弹片通过自身形变产生弹力,与上连接器100对应的连接柱或连接环形成一一对应关系,实现上连接器100与下连接器200的稳定电连接。
36.这种配置关系仅是一种举例,在此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对连接环的位置进行调整,例如零火线位置调整,以及连接环数量的调整,例如取消了内侧信号环111等,均在
本案保护范围内。
37.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的技术工程师根据上述实用新型的内容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