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动应急救援装置和电梯的制作方法

2022-06-15 13:29: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电梯救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应急救援装置和电梯。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能够及时享受现代设备带来的便捷。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电梯生产能力最大、电梯安装量最多的国家。
3.随着电梯在我国的大量使用,相应的电梯事故也逐年攀升,最常见的电梯事故为电压故障或者停电等突发状况。我国现行的电梯救援机制中,当电梯出现突发状况后,由电梯使用单位通知电梯维保单位。电梯维保单位是电梯故障和困人救援的主体,也有少部分电梯使用单位本身具有实施救援的能力。但是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电梯维保单位,其维保点的布置、人员的配备与操作技能等都不是非常理想,而电梯的分布却是电梯维保单位的四面八方多个位置,从而导致电梯困人时,电梯维保单位不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人,或者赶到现场后无法及时实施救人工作。同时针对电梯事故,还会采用自动应急救援装置,给电梯控制柜供电,使电梯控制柜控制轿厢停靠在就近楼层,打开轿厢门,将被困人员放出来,但是现有的自动应急救援装置一般需要大型的三相逆变器对电池电能进行逆变以得到三相电源为电梯驱动器供电,整体体积较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应急救援装置和电梯,旨在解决传统的自动应急救援装置体积大、成本高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应急救援装置,包括电池模块、电压处理模块、单相旁路切换电路、三相旁路电路、电压检测电路和控制模块;
6.所述电压处理模块与所述电池模块和所述单相旁路切换电路电连接,所述单相旁路切换电路与所述电压检测电路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电压处理模块、所述单相旁路切换电路、所述三相旁路电路和所述电压检测电路电连接;
7.所述单相旁路切换电路,被配置为接入市电的单相电源;
8.所述三相旁路电路,被配置为将接入所述市电的三相电源;
9.所述电压检测电路,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市电是否发生异常并发送检测结果至所述控制模块;
10.所述控制模块,被配置为:
11.当所述检测结果为市电未发生异常时,控制所述单相旁路切换电路输出所述单相电源,控制所述三相旁路电路输出所述三相电源;
12.当所述检测结果为市电发生异常时,控制所述单相旁路切换电路停止输出所述单相电源,控制所述三相旁路电路停止输出所述三相电源,控制所述电压处理模块将所述电池模块提供的电能处理为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通过所述电压处理模块输出所述直流电
压,通过所述单相旁路切换电路输出所述交流电压。
13.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压处理模块包括推挽升压电路、高压整流滤波电路、直流母线输出电路和单相逆变电路;
14.所述高压整流滤波电路与所述推挽升压电路、所述直流母线输出电路和所述单相逆变电路电连接,所述推挽升压电路与所述电池模块电连接,所述单相逆变电路与所述单相旁路切换电路电连接,所述推挽升压电路、所述直流母线输出电路和所述单相逆变电路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15.所述推挽升压电路,被配置为对所述电池电能进行推挽升压,得到高压交流电压;
16.所述高压整流滤波电路,被配置为对所述高压交流电压进行整流滤波,得到直流电压;
17.所述直流母线输出电路,被配置为输出所述直流电压;
18.所述单相逆变电路,被配置为对所述直流电压进行逆变,得到交流电压并输出至所述单相旁路切换电路。
19.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推挽升压电路包括第一保险丝、第一电解电容、第一mos管、第二mos管和第一变压器;
20.所述第一保险丝的一端与所述电池模块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保险丝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解电容的正极和所述第一变压器的b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a引脚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电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c引脚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电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池模块的负极、所述第一电解电容的负极、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均接地。
21.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压整流滤波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和第二电解电容;
22.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均与所述推挽升压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均与所述推挽升压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均与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均与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负极电连接。
23.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直流母线输出电路包括第二保险丝、第一电阻、第一继电器和第一接口;
24.所述第二保险丝的一端与所述高压整流滤波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保险丝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三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一接口的第三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口的第一引脚与所述高压整流滤波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五引脚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引脚接地。
25.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单相逆变电路包括第一功率开关器件、第二功率开关器件、第三功率开关器件、第四功率开关器件、第一电感、第二电感和第三电容;
26.所述第一功率开关器件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二功率开关器件的集电极均与所述高压整流滤波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三功率开关器件的发射极和所述第四功率开关器件的发射
极均与所述高压整流滤波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功率开关器件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三功率开关器件的集电极均与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功率开关器件的发射极和所述第四功率开关器件的集电极均与所述第二电感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电连接。
27.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单相旁路切换电路包括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二继电器和第三继电器;
28.所述第二接口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四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接口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四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电压处理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电压处理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三接口的第一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三接口的第三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五引脚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五引脚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二引脚均接地。
29.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三相旁路电路包括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四继电器、第五继电器和第六继电器;
30.所述第四接口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四引脚电连接,所述第四接口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五继电器的第四引脚电连接,所述第四接口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第六继电器的第四引脚电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第五接口的第一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五继电器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第五接口的第二引脚电连接,所述第六继电器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第五接口的第三引脚电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二引脚、所述第五继电器的第二引脚和所述第六继电器的第二引脚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一引脚、所述第五继电器的第一引脚和所述第六继电器的第一引脚均接地。
31.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三电感和第四电容;
32.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市电的零线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第五引脚电连接;
33.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市电的第一火线电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五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第六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第七引脚与所述第三电感的一端和所述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和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均接地。
34.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包括所述的自动应急救援装置。
3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上述的自动应急救援装置,通过将电池电能分为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直流电压直接向电梯驱动器的母线供电,交流电压向照明、换气等辅助器件供电,从而减少传统救援装置内的三相逆变器的使用,降低整个产品的成本和体积。
附图说明
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应急救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应急救援装置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3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应急救援装置的电路图。
40.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41.1-电池模块,2-电压处理模块,21-推挽升压电路,22-高压整流滤波电路,23-直流母线输出电路,24-单相逆变电路,3-单相旁路切换电路,4-三相旁路电路,5-电压检测电路,6-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电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电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电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44.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6.传统电梯的自动应急救援装置,一般内部需要采用接触器旁路市电三相电源和电池电能逆变后的三相电源,同时需要大型的三相逆变器对电池电能进行逆变,输出功率较高,对开关管的功率和电梯控制柜内部母线的电容要求均较高,从而导致自动应急救援装置总体成本过高,体积过大,尤其不适用于无机房电梯控制柜和超小体积型电梯的控制系统等。
47.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动应急救援装置,利用电梯控制柜的电气特性,
将电池电能分为交流电压与直流电压,通过交流电压向照明、换气等辅助器件供电,直流电压直接向电梯驱动器的直流母线接口供电,减少了传统三相逆变器的成本,同时还可以利用电梯驱动器内的母线电容进行单向逆变,使单相输出的负载较低,可使用小功率的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器件进行控制开关,从而大大缩减了产品的成本和体积。
48.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应急救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自动应急救援装置包括电池模块1、电压处理模块2、单相旁路切换电路3、三相旁路电路4、电压检测电路5和控制模块6;
49.电压处理模块2与电池模块1和单相旁路切换电路3电连接,单相旁路切换电路3与电压检测电路5电连接,控制模块6与电压处理模块2、单相旁路切换电路3、三相旁路电路4和电压检测电路5电连接;
50.单相旁路切换电路3,被配置为接入市电的单相电源;
51.三相旁路电路4,被配置为将接入市电的三相电源;
52.电压检测电路5,被配置为检测市电是否发生异常并发送检测结果至控制模块6;
53.控制模块6,被配置为:
54.当检测结果为市电未发生异常时,控制单相旁路切换电路3输出单相电源,控制三相旁路电路4输出三相电源;
55.当检测结果为市电发生异常时,控制单相旁路切换电路3停止输出单相电源,控制三相旁路电路4停止输出三相电源,控制电压处理模块2将电池模块1提供的电能处理为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通过电压处理模块2输出直流电压,通过单相旁路切换电路3输出交流电压。
5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电压检测电路检测市电l1、n是否发生异常并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模块,当检测结果为市电未发生异常时,控制模块控制三相旁路电路将市电接入的三相输入电源l1、l2、l3输出成为电梯驱动器需要的三相输出电源rst,控制单相旁路切换电路将市电接入的单向输入电源l1、n输出成为单相电源系统需要的单相输出电源l1_o、n_o。
57.当检测结果为市电发生异常时,控制模块控制三相旁路电路断开市电输入的三相输入电源l1、l2、l3,控制单相旁路切换电路断开市电输入的单向输入电源l1、n,控制电压处理模块将电池模块的电能处理为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使直流电压直接向电梯控制柜的母线接口( )、(-)供电,使交流电压通过单相旁路切换电路输出给电梯控制柜的单相电源系统(例如照明、换气风扇、门系统、安全回路等)供电。
5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应急救援装置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示例性地,电压处理模块包括推挽升压电路21、高压整流滤波电路22、直流母线输出电路23和单相逆变电路24;
59.高压整流滤波电路22与推挽升压电路21、直流母线输出电路23和单相逆变电路24电连接,推挽升压电路21与电池模块1电连接,单相逆变电路24与单相旁路切换电路3电连接,推挽升压电路21、直流母线输出电路23和单相逆变电路24均与控制模块6电连接;
60.推挽升压电路21,被配置为对电池电能进行推挽升压,得到高压交流电压;
61.高压整流滤波电路22,被配置为对高压交流电压进行整流滤波,得到直流电压;
62.直流母线输出电路23,被配置为输出直流电压;
63.单相逆变电路24,被配置为对直流电压进行逆变,得到交流电压并输出至单相旁路切换电路3。
6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当市电发生异常时,控制模块通过推挽升压电路将低电压的电池电能推挽成高压交流电压并输出至高压整流滤波电路,通过高压整流滤波电路进行整流滤波,得到直流电压,通过直流母线输出电路将直流电压给电梯驱动器母线接口( )、(-)供电,通过单相逆变电路对直流电压进行逆变,得到220v的交流电压并输出至单相旁路切换电路,通过单相旁路切换电路输出给电梯控制柜的单向电源系统(例如照明、换气风扇、门系统、安全回路等)供电。
6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应急救援装置的电路图,如图3所示,示例性地,推挽升压电路21包括第一保险丝f1、第一电解电容c1、第一mos管tr1、第二mos管tr2和第一变压器t1;
66.第一保险丝f1的一端与电池模块1的正极电连接,第一保险丝f1的另一端与第一电解电容c1的正极和第一变压器t1的b引脚电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a引脚与第一mos管tr1的漏极电连接,第一mos管tr1的栅极与控制模块6电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c引脚与第二mos管tr2的漏极电连接,第二mos管tr2的栅极与控制模块6电连接,电池模块1的负极、第一电解电容c1的负极、第一mos管tr1的源极和第二mos管tr2的源极均接地。
6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第一保险丝在负载过重时,防止电池模块1放电过大,烧坏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第一电解电容为电池滤波电容,对电池电压进行滤波,第一mos管、第二mos管和第一变压器构成推挽升压电路,通过控制模块的gd 、gd-信号,使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交替导通,从而使第一变压器原边得到交替的电压电流,通过第一变压器原副边匝数比的比例,将电池电压变成了高压交流电压。
68.如图3所示,示例性地,高压整流滤波电路22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二电解电容c2;
69.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均与推挽升压电路21电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均与推挽升压电路21电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均与第二电解电容c2的正极电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第四二极管d3的正极均与第二电解电容c2的负极电连接。
7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构成桥式整流电路,将推挽升压电路发送的高压交流电压整流成脉动直流电压,再通过第二电解电容滤波成为直流电压。
71.如图3所示,示例性地,直流母线输出电路23包括第二保险丝f2、第一电阻r1、第一继电器rly1和第一接口cn1;
72.第二保险丝f2的一端与高压整流滤波电路22电连接,第二保险丝f2的另一端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第一继电器rly1的第三引脚电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继电器rly1的第一引脚和第一接口cn1的第三引脚电连接,第一接口cn1的第一引脚与高压整流滤波电路22电连接,第一继电器rly1的第五引脚与控制模块6电连接,第一继电器rly1的第二引脚接地。
7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第二保险丝防止输出短路使电流过大损坏电路器件,通
过第一电阻和第一继电器组成软启动电路,因为电梯驱动器的内部的母线电容较大,在救援启动时刻需要通过第一电阻进行限流,给电梯驱动器内的母线电容充电,当充电一段时间后,通过控制模块的db_ctrol信号使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吸合,后面都通过第一继电器给电梯驱动器供电,通过第一接口作为母线电压( )(-)的输出接线端子。
74.如图3所示,示例性地,单相逆变电路24包括第一功率开关器件igbt1、第二功率开关器件igbt2、第三功率开关器件igbt3、第四功率开关器件igbt4、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和第三电容c3;
75.第一功率开关器件igbt1的集电极和第二功率开关器件igbt2的集电极均与高压整流滤波电路22电连接,第三功率开关器件igbt3的发射极和第四功率开关器件igbt4的发射极均与高压整流滤波电路22电连接,第一功率开关器件igbt1的发射极和第三功率开关器件igbt3的集电极均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电连接,第二功率开关器件igbt2的发射极和第四功率开关器件igbt4的集电极均与第二电感l2的一端电连接,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电连接,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电连接。
7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功率开关器件、第二功率开关器件、第三功率开关器件和第四功率开关器件组成桥式逆变电路,通过控制模块的gu 、gu-、gv 、gv-信号以正弦脉冲宽度调制(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dulation,spwm)形式发波,控制第一功率开关器件、第二功率开关器件、第三功率开关器件和第四功率开关器件的导通和关断,桥式逆变电路的输出电压再通过第一电感、第二电感和第三电容构成的滤波电路,将spwm波滤波成220vac正弦电压。
77.如图3所示,示例性地,单相旁路切换电路3包括第二接口cn2、第三接口cn3、第二继电器rly2和第三继电器rly3;
78.第二接口cn2的第一引脚与第二继电器rly2的第四引脚电连接,第二接口cn2的第三引脚与第三继电器rly3的第四引脚电连接,第二继电器rly2的第三引脚与电压处理模块2电连接,第三继电器rly3的第三引脚与电压处理模块2电连接,第二继电器rly2的第一引脚与第三接口cn3的第一引脚电连接,第三继电器rly3的第一引脚与第三接口cn3的第三引脚电连接,第二继电器rly2的第五引脚与第三继电器rly3的第五引脚均与控制模块6电连接,第二继电器rly2的第二引脚与第三继电器rly3的第二引脚均接地。
7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第二接口作为市电单相输入电源l1、n的输入端子,通过第三接口作为单相输出电源l1_o、n_o的输出端子,在正常市电时,第二继电器和第三继电器不动作,单相输入电源l1、n通过第二接口、第二继电器和第三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第三接口输出单相输出电源l1_o、n_o。在市电异常、应急救援时,通过控制模块的by_ctrol信号控制第二继电器和第三继电器动作,将单相输入电源l1、n与单相输出电源l1_o、n_o断开,将电池的救援电能逆变输出成220vac电压,通过第二继电器和第三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第三接口输出单相输出电源l1_o、n_o。
80.如图3所示,示例性地,三相旁路电路4包括第四接口cn4、第五接口cn5,第四继电器rly4、第五继电器rly5和第六继电器rly6;
81.第四接口cn4的第一引脚与第四继电器rly4的第四引脚电连接,第四接口cn4的第二引脚与第五继电器rly5的第四引脚电连接,第四接口cn4的第三引脚与第六继电器rly6的第四引脚电连接,第四继电器rly4的第三引脚与第五接口cn5的第一引脚电连接,第五继
电器rly5的第三引脚与第五接口cn5的第二引脚电连接,第六继电器rly6的第三引脚与第五接口cn5的第三引脚电连接,第四继电器rly4的第二引脚、第五继电器rly5的第二引脚和第六继电器rly6的第二引脚均与控制模块电连接,第四继电器rly4的第一引脚、第五继电器rly5的第一引脚和第六继电器rly6的第一引脚均接地。
8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第四接口作为三相输入市电l1、l2、l3的输入端子,通过第五接口作为三相输出电源rst的输出端子,在市电正常时,通过控制模块的m_ctrol信号控制第四继电器、第五继电器和第六继电器动作使常开触点吸合,将三相输入市电l1、l2、l3送给三相输出电源rst,在市电异常、应急救援时,通过控制模块的m_ctrol信号控制继电器第四继电器、第五继电器和第六继电器不动作,将三相输入市电l1、l2、l3与三相输出电源rst断开,从而切断市电输入。
83.如图3所示,示例性地,电压检测电路5包括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一运算放大器ic1、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容c4;
84.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市电的零线n电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电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电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电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电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和第一运算放大器ic1的第五引脚电连接;
85.第九电阻r9的一端与市电的第一火线l1电连接,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电连接,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电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电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电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电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和第一运算放大器ic1的第六引脚电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ic1的第七引脚与第三电感l3的一端和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三电感l3的另一端与第四电容c4的一端和控制模块电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和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均接地。
8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降压零线电压,通过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和第十四电阻降压火线电压,与第八电阻、第十五电阻和第一运算放大器组成差分输入电阻,将市电单相输入电压l1、n进行衰减,通过第三电感和第四电容组成滤波电路市电单相输入电压l1、n进行进行滤波,从而输出u_l1信号来判断市电是否出现异常或者掉电等突发状况。
87.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示例性地,可以包括自动应急救援装置。
8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将自动应急救援装置安装在电梯内,通过单相旁路切换电路接入市电的单相电源;通过三相旁路电路将接入市电的三相电源;通过电压检测电路检测市电是否发生异常并发送检测结果至控制模块;通过控制模块当检测结果为市电未发生异常时,控制单相旁路切换电路输出单相电源,控制三相旁路电路输出三相电源;当检测结果为市电发生异常时,控制单相旁路切换电路停止输出单相电源,控制三相旁路电路停止输出三相电源,控制电压处理模块将电池模块提供的电能处理为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通过
电压处理模块输出直流电压,通过单相旁路切换电路输出交流电压。本技术通过将电池电能分为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直流电压直接向电梯驱动器的母线供电,交流电压向照明、换气等辅助器件供电,从而减少传统救援装置内的三相逆变器的使用,降低整个产品的成本和体积。尤其适用于功率段为5.5kw及以下功率的电梯控制柜,适用场合如别墅梯、家庭梯、10层以下中高楼层电梯,或者是对体积有要求的无机房电梯控制柜和超小体积型电梯控制系统。
89.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90.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91.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92.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技术的范围。
93.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自动应急救援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自动应急救援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电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电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94.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95.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9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
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