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2022-06-15 09:39: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融合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


背景技术:

2.骨科领域中有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手术。例如该部位关节发生病变、畸形、骨折等情况下,需要进行此手术。
3.传统的手术过程中,将寰枢椎侧块关节用骨钉固定,并将其中的碎骨或异物等取出后,采用修型后的骨片作为融合器,植入寰枢椎侧块关节中,如此进行多次,直至寰枢椎侧块关节生长复原。此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后外侧植骨有一定的几率被原骨吸收,融合不确切,有不能融合的风险;

寰枢椎中部关节内是主神经,寰枢椎侧块关节外侧是动脉,即便是轻微伤害也会造成严重后果,该关节体积小,反复操作增加了损伤此部位的风险;

多次植骨手术时间长,不仅患者卧床时间长,而且医生的体力、精力消耗过大,增加失误的风险。
4.中国专利文献(公开号:cn209437430u)公开了一种融合器。该融合器由钛合金制造。该融合器包括框架,框架包括上部框体、下部框体,框架侧壁开有多个窗,框架内部为一体成型的微孔结构,并在框架的上、下表面及窗口露出。微孔结构的孔隙率为70%~75%,孔径为600~700微米。根据该专利说明书第[0060]段、第[0084]段等,采用该结构使得钛合金融合器的刚度接近于天然骨,有较好的力学传导性,且强度较高,接触面积较大,便于骨长入,促进融合。
[0005]
然而,上部框体、下部框体、窗等结构在融合器表面形成凹陷,最初植入时未能保证微孔结构与骨的大面积接触。另外,该专利文献中未对融合后的骨密度、骨强度等进行探讨,不能完全保证融合后的骨密度、孔隙率与天然骨皮质骨接近。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不具备将相关现有技术与之结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启示。寰枢椎侧块关节不同于腰椎,寰枢椎侧块关节体积更小,目前的技术中尚未发现已公开的技术文献,以论证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术可以采用融合器,基于该部位离主神经、主动脉距离近的风险,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具有将上述专利文献中的融合器应用到寰枢椎侧块关节的技术启示。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
[0007]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0008]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含有上端面、下端面和环侧面,融合器本体在下端面上的投影为圆形、椭圆形、卵形、矩形、圆角矩形或长腰孔形中的任一种;所述上端面与环侧面之间的过渡处为第一实体结构,下端面与环侧面之间的过渡处为第二实体结构,上端面、下端面、环侧面及融合器本体内部均为网格状结构。
[0009]
所述融合器本体上设有贯穿上端面、下端面的通孔,通孔的侧壁与上端面之间的
过渡部分为第三实体结构,通孔与下端面之间的过渡部分为第四实体结构。
[0010]
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内部还设有多个围绕通孔的第五实体结构,第五实体结构为方形,第五实体结构分别与第一实体结构、第二实体结构、第三实体结构、第四实体结构一体连接。
[0011]
所述融合器本体侧面还设有把持器孔。
[0012]
所述上端面的前部设有第二端面,第二端面与上端面之间设有倾斜或弧形的过渡面,第二端面与过渡面之间为弧形平滑过渡,过渡面与上端面之间为弧形平滑过渡。
[0013]
所述上端面与下端面之间的厚度为2.75mm~5.25mm,第二端面与下端面之间的厚度比上端面与下端面之间的厚度小0.7mm。
[0014]
所述上端面与下端面之间的厚度为3mm、4mm或5mm,允许误差为0.25mm。
[0015]
所述第二端面、过渡面为网格状结构。
[0016]
所述上端面、下端面、第二端面的粗糙度不小于ra32。防止融合器受到关节的压力时后退。
[0017]
所述网格状结构为800微米~1200微米的孔径。
[0018]
所述网格状结构的孔径分布方式为不规则分布。
[0019]
所述网格状结构为80%的孔隙率。
[0020]
所述第二端面、过渡面为网格状结构。
[002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2]
采用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0023]
采用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不会被原骨吸收,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骨质生长融合确切,确保融合成功;

与传统的植骨手术相比,减少了寰枢椎侧块反复植骨操作次数,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

患者康复快,同时也节省了医生的体力、精力,节约了医疗资源;

初始植入时,网格状结构与骨贴合紧密,接触面大,支撑强度高,术后寰枢椎稳定性高,患者康复快。

使骨能够充分长入融合器,融合后的骨密度、孔隙率与天然骨皮质骨差异最小,保障了愈合后强度,避免二次受伤。
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形上侧立体视图。
[0025]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形下侧立体视图。
[0026]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体结构的三维示意图。
[0027]
图中:1-上端面;2-下端面;3-环侧面;4-通孔;5-第一实体结构;6-第二实体结构;7-第三实体结构;8-第四实体结构;9-第五实体结构;10-第二端面;11-把持器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0029]
如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30]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含有上端面1、下端面2和环侧面3,融合器本体在下端面2上的投影为圆形、椭圆形、卵形、矩形、圆角矩形或长腰孔形中的任一种;所述上端面1与环侧面3之间的过渡处为第一实体
结构5,下端面2与环侧面3之间的过渡处为第二实体结构6,上端面1、下端面2、环侧面3及融合器本体内部均为网格状结构。
[0031]
手术操作为,由融合器本体的前侧(附图1~3中的左侧为融合器本体的前侧)先进入寰枢椎侧块关节,后侧逐渐进入。融合器本体材料可以采用钛合金、纯钛、金属钽等植骨金属材料,由增材制造工艺制造质量最好。
[0032]
采用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不会被原骨吸收,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骨质生长融合确切,确保融合成功;

与传统的植骨手术相比,减少了寰枢椎侧块反复植骨操作次数,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

患者康复快,同时也节省了医生的体力、精力,节约了医疗资源;

初始植入时,网格状结构与骨贴合紧密,接触面大,支撑强度高,术后寰枢椎稳定性高,患者康复快。
[0033]
所述融合器本体上设有贯穿上端面1、下端面2的通孔4,通孔4的侧壁与上端面1之间的过渡部分为第三实体结构7,通孔4与下端面2之间的过渡部分为第四实体结构8。一方面,第三实体结构7、第四实体结构8保证了足够的支撑强度,另一方面,通孔4也使得融合器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更好地植入寰枢椎侧块关节,同时也使下方及上方的骨自然生长融合。
[0034]
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内部还设有多个围绕通孔4的第五实体结构9,第五实体结构9为方形,第五实体结构9分别与第一实体结构5、第二实体结构6、第三实体结构7、第四实体结构8一体连接。保证了足够的支撑强度,防止网格状结构被压溃。
[0035]
所述融合器本体侧面还设有把持器孔11。便于医生操作时将把持器插入其中进行手术操作;把持器孔11设于融合器本体的后侧,把持器孔11可以为m4或m5的螺纹孔。
[0036]
所述上端面1的前部设有第二端面10,第二端面10与上端面1之间设有倾斜或弧形的过渡面,第二端面10与过渡面之间为弧形平滑过渡,过渡面与上端面1之间为弧形平滑过渡。便于适应寰枢椎侧块关节越向内越窄的形状,使植入过程更顺利,且与骨贴合性更好,且受压均匀。
[0037]
所述第二端面10、过渡面为网格状结构。有利于骨长入,促进患者康复。
[0038]
所述上端面1、下端面2、第二端面10的粗糙度不小于ra32。防止融合器受到关节的压力时后退。
[0039]
所述上端面1与下端面2之间的厚度为2.75mm~5.25mm,第二端面10与下端面2之间的厚度比上端面1与下端面2之间的厚度小0.7mm。该设置适合于人体寰枢椎侧块关节距离,使植入后关节与融合器之间的压力适中,不产生不良影响,并且位置稳定,不产生移位,有利于促进骨长入。
[0040]
所述上端面1与下端面2之间的厚度为3mm、4mm或5mm,允许误差为0.25mm。便于标准化制造,提高医疗效率。
[0041]
所述网格状结构为800微米~1200微米的孔径。使骨能够充分长入融合器,融合后的骨密度、孔隙率与天然骨皮质骨差异最小,避免再次受伤。
[0042]
所述网格状结构的孔径分布方式为不规则分布。使孔隙率分布方式与天然骨皮质骨最接近,减小差异。
[0043]
所述网格状结构为80%的孔隙率。使骨能够充分长入融合器,融合后的骨密度、孔隙率与天然骨皮质骨差异最小,保障了愈合后强度,避免再次受伤。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