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压缩机和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6-15 05:32: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和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2.空调系统作为调节环境舒适性的装置,其功能已从单一的温度调节发展的更加多样化,用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环境舒适性的需求。
3.空调系统的除湿技术主要采用制冷除湿方式,即将室内换热器表面温度降至空气露点温度以下,当室内空气流过换热器表面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发生冷凝,将空气水分去除。该方式适用于高温环境,除湿的同时完成室内降温。但在长江流域的“梅雨季节”或华南地区的“回南天”时期,温度不高但相对湿度较高的情况,制冷除湿会因出风温度过低而导致生活环境舒适性变差。
4.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再热除湿的方法,对除湿后的空气进行加热升温,维持生活环境舒适性。
5.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系统运行除湿时,空调出风温度和室内温度过低,容易导致压缩机功耗过大,室内舒适性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6.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和空调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压缩机功耗,提高室内舒适性。
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压缩机,包括泵体结构,泵体结构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第一气缸和第三气缸串联后与第二气缸并联,第一气缸具有第一吸气口,第二气缸具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三气缸具有第一排气口,第一气缸和第三气缸之间的串联管路上设置有补气口。
8.优选地,压缩机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第三排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共同连接至第三排气口。
9.优选地,压缩机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第三排气口和第四排气口,第一排气口与第三排气口连通,第二排气口与第四排气口连通。
10.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该压缩机为上述的压缩机。
11.优选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一四通换向阀、闪发器、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三排气口分别与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一四通换向阀的d口连接,闪发器的气态冷媒出口连接至补气口,闪发器的液态冷媒出口分别连接至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第二吸气口和第一四通换向阀的c口,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四通换向阀的e口,第一四通换向阀的s口连接至第一吸气口。
12.优选地,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至第一四通换向阀的c口的管路上设置有防止冷媒
由c口反向流动至该管路的单向阀。
13.优选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闪发器、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三排气口与第一室外换热器连接,闪发器的气态冷媒出口连接至补气口,闪发器的液态冷媒出口分别连接至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压缩机的排气口和第一吸气口,第一电磁阀设置在第二室内换热器连接至第一吸气口的管路上,第二电磁阀设置在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至第一吸气口的管路上,第三电磁阀设置在第二室内换热器连接至排气口的管路上。
14.优选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三通阀、第四电磁阀、闪发器、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三排气口与第一室外换热器连接,闪发器的气态冷媒出口连接至补气口,闪发器的液态冷媒出口分别连接至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三通阀和第二吸气口,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压缩机的排气口和三通阀,三通阀连接至第一吸气口,第四电磁阀设置在第二室内换热器连接至排气口的管路上。
15.优选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一四通换向阀、第二四通换向阀、闪发器、第五电磁阀、第六电磁阀、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三排气口分别与第一四通换向阀和第二四通换向阀的d口连接,闪发器的气态冷媒出口连接至补气口,闪发器的液态冷媒出口分别连接至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第一吸气口、第一四通换向阀的s口和第二四通换向阀的e口,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四通换向阀的e口,第一四通换向阀的c口和第二四通换向阀的c口共同连接至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五电磁阀设置在第一室外换热器连接至第一四通换向阀的c口之间的管路上,第六电磁阀设置在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至第一吸气口和第一四通换向阀的s口的管路上。
16.优选地,闪发器与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子膨胀阀,闪发器与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三电子膨胀阀。
17.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该压缩机为上述的压缩机。
18.优选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二室外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一四通换向阀、闪发器、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三排气口分别与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一四通换向阀的d口连接,第四排气口与第二室外换热器连接,闪发器的气态冷媒出口连接至补气口,闪发器的液态冷媒出口分别连接至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第二吸气口和第一四通换向阀的c口,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四通换向阀的e口,第一四通换向阀的s口连接至第一吸气口。
19.优选地,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至第一四通换向阀的c口的管路上设置有防止冷媒由c口反向流动至该管路的单向阀。
20.本技术提供的压缩机,包括泵体结构,泵体结构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第一气缸和第三气缸串联后与第二气缸并联,第一气缸具有第一吸气口,第二气缸具有
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三气缸具有第一排气口,第一气缸和第三气缸之间的串联管路上设置有补气口。该压缩机利用第一气缸和第三气缸串联,并在串联管路上进行补气,然后该串联形成的双级压缩与第二气缸进行并联,从而形成双吸双级压缩机,能够有效降低压缩机功耗,提高室内舒适性。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气缸的第一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气缸的第二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气缸的第三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单排气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再热除湿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再热除湿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29.图9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0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再热除湿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再热除湿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制热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5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再热除湿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表示为:
37.4、闪发器;7、第一吸气口;8、第一排气口;9、第二排气口;10、压缩机;11、补气口;12、第二气缸;13、第一气缸;14、第三排气口;15、油分离器;16、过滤网;17、回油电磁阀;18、第四排气口;19、第三气缸;20、第一室外换热器;21、第二室外换热器;23、第二吸气口;30、第一电子膨胀阀;31、第二电子膨胀阀;32、第三电子膨胀阀;50、第一室内换热器;51、第二室内换热器;60、第一四通换向阀;60"、第二四通换向阀;70、单向阀;80、第一电磁阀;81、第二电磁阀;82、第三电磁阀;83、第四电磁阀;70"、第五电磁阀;80"、第六电磁阀;90、三通阀;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38.结合参见图1至图15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压缩机包括泵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泵体结构包括第一气缸13、第二气缸12和第三气缸19,第一气缸13和第三气缸19串联后与第二气缸12并联,第一气缸13具有第一吸气口7,第二气缸具有第二吸气口23和第二排气口9,第三气缸19具有第一排气口8,第一气缸13和第三气缸19之间的串联管路上设置有补气口11。
39.该压缩机10利用第一气缸13和第三气缸19串联,并在串联管路上进行补气,然后该串联形成的双级压缩与第二气缸12进行并联,从而形成双吸双级压缩机,能够有效降低压缩机功耗,提高室内舒适性。
40.在一个实施例中,压缩机10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第三排气口14,第一排气口8和第二排气口共同连接至第三排气口14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形成的压缩机10为双吸气单排气压缩机。
41.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0为双吸单排三缸双级并行压缩机,该压缩机10具有两个独立的吸气口、一个补气口和一个排气口,其中,形成双级压缩的第三气缸19与第一气缸13的排量比约为0.6~0.8。从第二吸气口23进入的气态制冷剂在第二气缸12内压缩至高温高压制冷剂;从第一吸气口7进入的气态制冷剂在第一气缸13内压缩至中压制冷剂,然后第一气缸13的排气与补气口11进来的中压制冷剂汇合后再进入第三气缸19,进一步压缩至高温高压制冷剂,最终两路高温高压制冷剂汇合后一起排出。
42.在一个实施例中,压缩机10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第三排气口14和第四排气口18,第一排气口8与第三排气口14连通,第二排气口与第四排气口18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形成的压缩机10为双吸气双排气压缩机。
43.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0为双吸双排三缸双级并行压缩机,该压缩机10具有两个独立的吸气口、一个补气口和两个排气口,其中,形成双级压缩的第三气缸19与第一气缸13的排量比约为0.6~0.8。从第二吸气口23进入的气态制冷剂在第二气缸12中压缩至高温高压制冷剂,然后通过第二排气口9排出;从第一吸气口7进入的气态制冷剂在第一气缸13内压缩至中压制冷剂,然后第一气缸13的排气与补气口11进来的中压气态制冷剂汇合后一起进入第三气缸19,进一步压缩至高温高压制冷剂,最终从第四排气口18排出。
44.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0,该压缩机10为上述的压缩机10。
45.结合参见图5和图6所示,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20、第一电子膨胀阀30、第一四通换向阀60、闪发器4、第一室内换热器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1,第三排气口14分别与第一室外换热器20和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d口连接,闪发器4的气态冷媒出口连接至补气口11,闪发器4的液态冷媒出口分别连接至第一室内换热器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1的第一端,第一室内换热器50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第二吸气口23和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c口,第二室内换热器51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e口,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s口连接至第一吸气口7。
46.第一室内换热器50连接至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c口的管路上设置有防止冷媒由c口反向流动至该管路的单向阀70。
47.闪发器4与第一室内换热器50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子膨胀阀31,闪发器4与第二室内换热器5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三电子膨胀阀32。
48.在制冷模式运行时,如图5所示,第一四通换向阀60断电,处于第一导通状态,e管与s管导通,c管与d管导通,单向阀70处于非导通状态。压缩机10的高温高压排气经过第一四通换向阀60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20,在第一室外换热器20中冷凝放热变为高温高压制冷剂液体,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30节流降压后进入闪发器4,进入闪发器4后的中压两相制冷剂的气态制冷剂通过连接管109进入第一气缸13的补气口11进行压缩;液体部分通过连接管103后分两路:一路经过连接管101经第二电子膨胀阀31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50,低温低压制冷剂在第一室内换热器50内蒸发吸热后进入第二气缸12进行压缩;另一路经过连接管102经第三电子膨胀阀32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51,在第二室内换热器51内蒸发吸热,经蒸发吸热后的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一气缸13的第一吸气口7进行压缩,在
第一气缸13内,从第一吸气口7进入的气态制冷剂经压缩后与补气口11的中压气态制冷剂混合进行再次压缩,再次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与第二气缸12经压缩后的高温高压气体混合,一起排出压缩机10外,完成循环。
49.在再热除湿模式运行时,如图6所示,第一四通换向阀60通电,处于第二导通状态,c管和s管导通,d管和e管导通,单向阀70处于导通状态。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分两路:一路通过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d管、e管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51进行冷凝放热,冷凝后的低温高压制冷剂液体经第三电子膨胀阀32节流降压;另一路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20进行冷凝放热,冷凝后的低温高压液态制冷剂经第一电子膨胀阀30节流降压后进入闪发器4,闪发器4内的两相制冷剂中的气体部分经连接管109进入第一气缸13的补气口11,进行压缩,而闪发器4的液体制冷剂经连接管103与第三电子膨胀阀32节流后的制冷剂混合。混合后的制冷剂经连接管101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31进行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50,在第一室内换热器50内进行蒸发吸热,之后分两路:一路经过单向阀70、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c管、s管,进入压缩机的第一气缸13的第一吸气口7进行压缩,压缩后的中温中压制冷剂气体在第一气缸13内与补气混合后在第一气缸13内再次压缩;另一路进入第二气缸12的第二吸气口23进行压缩,经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与第一气缸13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混合后一起排出压缩机外,完成循环。
50.结合参见图7和图8所示,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20、第一电子膨胀阀30、第一电磁阀80、第二电磁阀81、第三电磁阀82、闪发器4、第一室内换热器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1,第三排气口14与第一室外换热器20连接,闪发器4的气态冷媒出口连接至补气口11,闪发器4的液态冷媒出口分别连接至第一室内换热器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1的第一端,第一室内换热器50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第一吸气口7和第二吸气口23,第二室内换热器5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压缩机10的排气口和第一吸气口7,第一电磁阀80设置在第二室内换热器51连接至第一吸气口7的管路上,第二电磁阀81设置在第一室内换热器50连接至第一吸气口7的管路上,第三电磁阀82设置在第二室内换热器51连接至排气口的管路上。
51.闪发器4与第一室内换热器50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子膨胀阀31,闪发器4与第二室内换热器5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三电子膨胀阀32。
52.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三个电磁阀替代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四通换向阀60和单向阀70,实现制冷模式和再热除湿模式的切换。
53.在制冷模式运行时,如图7所示,第一电磁阀80打开,第二电磁阀81及第三电磁阀82关闭。压缩机10的高温高压排气通过连接管104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20,在第一室外换热器20中冷凝放热变为高温高压制冷剂液体,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30节流降压后进入闪发器4,进入闪发器后的中压两相制冷剂的气态制冷剂通过连接管109进入第一气缸13的补气口11进行压缩;液体部分通过连接管103后分两路:一路经过连接管101经第二电子膨胀阀31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50,低温低压制冷剂在第一室内换热器50内蒸发吸热后进入第二气缸12进行压缩;另一路经过连接管102经第三电子膨胀阀32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51,在第二室内换热器51内蒸发吸热,经蒸发吸热后的气态制冷剂经第一电磁阀80后进入第一气缸13的第一吸气口7进行压缩,在第一气缸13内,从第一吸气口7进入的气态制冷剂经压缩后与补气口的中压气态制冷剂混合进行再次压缩,再次压缩后的高温高
压制冷剂气体与第二气缸12经压缩后的高温高压气体混合,一起排出压缩机外,完成循环。
54.在再热除湿模式运行时,如图8所示,第一电磁阀80关闭,第二电磁阀81及第三电磁阀82打开。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分两路:一路通过第三电磁阀82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51进行冷凝放热,冷凝后的低温高压制冷剂液体经第三电子膨胀阀32节流降压;另一路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20进行冷凝放热,冷凝后的低温高压液态制冷剂经第一电子膨胀阀30节流降压后进入闪发器4,闪发器4内的两相制冷剂中的气体部分经连接管109进入第一气缸13的补气口11进行压缩,而闪发器4的液体制冷剂经连接管103与第三电子膨胀阀32节流后的制冷剂混合。混合后的制冷剂经连接管101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31进行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50,在第一室内换热器50内进行蒸发吸热,之后分两路:一路经过第二电磁阀81、连接管110,进入压缩机的第一气缸13的第一吸气口7进行压缩,压缩后的中温中压制冷剂气体在第一气缸13内与补气混合后在第一气缸13内再次压缩;另一路进入第二气缸12的第二吸气口23进行压缩,经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与第一气缸13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混合后一起排出压缩机外,完成循环。
55.结合参见图9和图10所示,根据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20、第一电子膨胀阀30、三通阀90、第四电磁阀83、闪发器4、第一室内换热器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1,第三排气口14与第一室外换热器20连接,闪发器4的气态冷媒出口连接至补气口11,闪发器4的液态冷媒出口分别连接至第一室内换热器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1的第一端,第一室内换热器50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三通阀90和第二吸气口23,第二室内换热器5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压缩机10的排气口和三通阀90,三通阀90连接至第一吸气口7,第四电磁阀83设置在第二室内换热器51连接至排气口的管路上。
56.闪发器4与第一室内换热器50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子膨胀阀31,闪发器4与第二室内换热器5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三电子膨胀阀32。
57.该替代实施方式中,使用一个三通阀90和第四电磁阀83代替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四通换向阀60和单向阀70,实现制冷模式和再热除湿模式的切换。
58.在制冷模式运行时,如图9所示,第四电磁阀83关闭,三通阀90与连接管112和连接管113相连接的两处管路导通,与连接管114的连接部分关闭。压缩机10的高温高压排气通过连接管104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20,在第一室外换热器20中冷凝放热变为高温高压制冷剂液体,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30节流降压后进入闪发器4,进入闪发器4后的中压两相制冷剂的气态制冷剂通过连接管109进入第一气缸13的补气口11进行压缩;液体部分通过连接管103后分两路:一路经过连接管101经第二电子膨胀阀31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50,低温低压制冷剂在第一室内换热器50内蒸发吸热后进入第二气缸12进行压缩;另一路经过连接管102经第三电子膨胀阀32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51,在第二室内换热器51内蒸发吸热,经蒸发吸热后的气态制冷剂经连接管113、三通阀90、连接管112后进入第一气缸13的第一吸气口7进行压缩,在第一气缸13内,从第一吸气口7进入的气态制冷剂经压缩后与补气口11的中压气态制冷剂混合进行再次压缩,再次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与第二气缸12经压缩后的高温高压气体混合,一起排出压缩机外,完成循环。
59.在再热除湿模式运行时,如图10所示,第四电磁阀83打开,三通阀90与连接管112和连接管114相连接的两处管路导通,与连接管113的连接部分关闭。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分两路:一路通过第四电磁阀83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51进行冷凝放热,冷
凝后的低温高压制冷剂液体经第三电子膨胀阀32节流降压;另一路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20进行冷凝放热,冷凝后的低温高压液态制冷剂经第一电子膨胀阀30节流降压后进入闪发器4,闪发器4内的两相制冷剂中的气体部分经连接管109进入第一气缸13的补气口11进行压缩,而闪发器4的液体制冷剂经连接管103与第三电子膨胀阀32节流后的制冷剂混合。混合后的制冷剂经连接管101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31进行节流降压后进入室内换热器52,在第一室内换热器50内进行蒸发吸热,之后分两路:一路经过连接管106、连接管114、三通阀90及连接管112,进入压缩机的第一气缸13的第一吸气口7进行压缩,压缩后的中温中压制冷剂气体在第一气缸13内与补气混合后在第一气缸13内再次压缩;另一路进入第二气缸12的第二吸气口23进行压缩,经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与第一气缸13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混合后一起排出压缩机外,完成循环。
60.结合参见图11和图12所示,根据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20、第二室外换热器21、第一电子膨胀阀30、第一四通换向阀60、闪发器4、第一室内换热器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1,第三排气口14分别与第一室外换热器20和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d口连接,第四排气口18与第二室外换热器21连接,闪发器4的气态冷媒出口连接至补气口11,闪发器4的液态冷媒出口分别连接至第一室内换热器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1的第一端,第一室内换热器50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第二吸气口23和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c口,第二室内换热器51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e口,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s口连接至第一吸气口7。
61.第一室内换热器50连接至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c口的管路上设置有防止冷媒由c口反向流动至该管路的单向阀70。
62.闪发器4与第一室内换热器50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子膨胀阀31,闪发器4与第二室内换热器5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三电子膨胀阀32。
63.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双缸双排双级压缩机代替第一实施例中的双缸单排双级压缩机。
64.在制冷模式运行时,如图11所示,第一四通换向阀60断电,处于第一导通状态,e管与s管导通,c管与d管导通,单向阀70处于非导通状态。压缩机10经第一气缸13压缩后的排气,经第三排气口14、连接管104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20进行冷凝放热;经第二气缸12压缩后的高温高压排气从第四排气口18排出后经油分离器15进入第二室外换热器21,其中,排气在油分离器中进行将制冷剂和压缩机润滑油进行分离,润滑油经回油电磁阀17回到压缩机油池。经第一室外换热器20及第二室外换热器21冷凝后的制冷剂混合后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30节流降压后进入闪发器4,进入闪发器4后的中压两相制冷剂的气态制冷剂通过连接管109进入第一气缸13的补气口11进行压缩;液体部分通过连接管103后分两路:一路经过连接管101经第二电子膨胀阀31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50,低温低压制冷剂在第一室内换热器50内蒸发吸热后进入第二气缸12进行压缩;另一路经过连接管102经第三电子膨胀阀32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51,在第二室内换热器51内蒸发吸热,经蒸发吸热后的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一气缸13的第一吸气口7进行压缩,在第一气缸13内,从第一吸气口7进入的气态制冷剂经压缩后与补气口11的中压气态制冷剂混合进行再次压缩,再次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与第二气缸12经压缩后的高温高压气体混合,一起排出压缩机外,完成循环。
65.在再热除湿模式运行时,如图12所示,第一四通换向阀60通电,处于第二导通状态,c管和s管导通,d管和e管导通,单向阀70处于导通状态。压缩机10经第一气缸13压缩后的排气,经第三排气口14排出后分两路:一路经连接管104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20进行冷凝放热;另一路经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d管、e管连接管108进入第二室外换热器51进行冷凝放热后经第三电子膨胀阀32进行节流降压。经第二气缸12压缩后的高温高压排气从第四排气口18排出后经油分离器15进入第二室外换热器21,其中,排气在油分离器中进行将制冷剂和压缩机润滑油进行分离,润滑油经回油电磁阀17回到压缩机油池。经第一室外换热器20及第二室外换热器21冷凝后的制冷剂混合后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30节流降压后进入闪发器4,闪发器内的两相制冷剂中的气体部分经连接管109进入第一气缸13的补气口11进行压缩,而闪发器4的液体制冷剂经连接管103与第三电子膨胀阀32节流后的制冷剂混合。混合后的制冷剂经连接管101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31进行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50,在第一室内换热器50内进行蒸发吸热,之后分两路:一路经过单向阀70、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c管、s管,进入压缩机的第一气缸13的第一吸气口7进行压缩,压缩后的中温中压制冷剂气体在第一气缸13内与补气混合后在第一气缸13内再次压缩;另一路进入第二气缸12的第二吸气口23进行压缩,经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与第一气缸13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混合后一起排出压缩机外,完成循环。
66.结合参见图13至图15所示,根据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20、第一电子膨胀阀30、第一四通换向阀60、第二四通换向阀60"、闪发器4、第五电磁阀70"、第六电磁阀80"、第一室内换热器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1,第三排气口14分别与第一四通换向阀60和第二四通换向阀60"的d口连接,闪发器4的气态冷媒出口连接至补气口11,闪发器4的液态冷媒出口分别连接至第一室内换热器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1的第一端,第一室内换热器50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第一吸气口7、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s口和第二四通换向阀60"的e口,第二室内换热器51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e口,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c口和第二四通换向阀60"的c口共同连接至第一室外换热器20,第五电磁阀70"设置在第一室外换热器20连接至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c口之间的管路上,第六电磁阀80"设置在第一室内换热器50连接至第一吸气口7和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s口的管路上。
67.闪发器4与第一室内换热器50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子膨胀阀31,闪发器4与第二室内换热器5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三电子膨胀阀32。
68.该替代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四通换向阀60”、第五电磁阀70”和第六电磁阀80”,实现了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及再热除湿模式等多种模式的切换。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69.在制冷模式运行时,如图13所示,第一四通换向阀60及第二四通换向阀60”断电,处于第一导通状态,e管与s管导通,c管与d管导通;第五电磁阀70”全开,第六电磁阀80”关闭。压缩机10的高温高压排气排出后,分两路,一路流经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d管、c管及第五电磁阀70”,另一路流经第二四通换向阀60”的d管及c管,之后两路高温高压排气汇合,一起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20,在第一室外换热器20内进行冷凝放热,接着经第一电子膨胀阀30节流降压后进入闪发器4,节流后的中压制冷剂在闪发器内闪发,其中气态制冷剂经连接管109通过补气口11进入第一气缸13;液态制冷剂经连接管103,之后分两路:一路经连接管102,通过第三电子膨胀阀32的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51进行蒸发吸热,经蒸发吸
热后的气态制冷剂经第一四通换向阀的e管、s管进入第一气缸13,在第一气缸13内压缩至中间压力后与补气口11进入的中压制冷剂混合后在第一气缸13内继续压缩至高温高压制冷剂;另一路经连接管101,经第二电子膨胀阀31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50进行蒸发吸热,经蒸发吸热后的气态制冷剂经第二四通换向阀的e管、s管进入第二气缸12,在第二气缸12内压缩至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经第一气缸13及第二气缸12的高温高压制冷剂一起排出,完成循环。
70.在制热模式运行时,如图14所示,第一四通换向阀60及第二四通换向阀60”通电,均处于第二导通状态,d管与e管导通,e管与c管导通;第五电磁阀70”全开,第六电磁阀80”关闭。压缩机10的高温高压排气排出后,分两路,一路流经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d管、e管,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51进行冷凝放热,冷凝后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经第三电子膨胀阀32进行节流降压;另一路经第二四通换向阀60”的d管、e管,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50进行冷凝放热,冷凝后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经第二电子膨胀阀31进行节流降压。节流降压后的两路制冷剂分别经连接管102及连接管101后汇合,通过连接管103进入闪发器4闪发,在闪发器4内的中压气态制冷剂经连接管109、补气口11进入第一气缸13;液态制冷剂经第一电子膨胀阀30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20进行蒸发吸热。经蒸发吸热后的气态制冷剂分两路:一路经第二四通换向阀60”的c管、s管进入第二气缸12压缩至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另一路经第五电磁阀70”、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c管、s管进入第一气缸13压缩至中压制冷剂后与经补气口11进入的中压制冷剂混合后在第一气缸13内继续压缩至高温高压制冷剂。经第一气缸13及第二气缸12压缩的高温高压制冷剂一起排出,完成循环。
71.在再热除湿模式运行时,如图15所示,第一四通换向阀60通电,d管和e管导通,c管和s管导通;第二四通换向阀60”断电,d管与c管导通,e管与s管导通;第五电磁阀70”关闭,第六电磁阀80”全开。压缩机10的高温高压排气排出后,分两路,一路流经第一四通换向阀60的d管、e管,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51进行冷凝放热,冷凝后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经第三电子膨胀阀32进行节流降压;另一路经第二四通换向阀60”的d管、c管,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20进行冷凝放热,冷凝后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经第一电子膨胀阀30进行节流降压后进入闪发器4进行闪发。闪发器4内的气态制冷剂经连接管109经补气口11进入第一气缸13;液态制冷剂流经连接管103与经第三电子膨胀阀32节流降压后的制冷剂汇合后,经过连接管101,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31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50进行蒸发吸热。蒸发吸热后的气态制冷剂流经连接管106后,分两路:一路经第二四通换向阀60”的e管及s管进入第二气缸12进行压缩;另一路经第六电磁阀80”进入第一气缸13进行压缩,压缩至中压后与通过补气口11进入的中压制冷剂混合后在第一气缸13内进一步压缩至高温高压制冷剂。经第一气缸13及第二气缸12压缩后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一起排出,完成循环。
72.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73.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