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加强缓冲力度的汽车防撞梁的制作方法

2022-06-14 18:50: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防撞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强缓冲力度的汽车防撞梁。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水平和经济的发展,汽车已成为人们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汽车这种舒适的出行工具,在现有的加强缓冲力度的汽车防撞梁中至少有以下弊端:1、现有的加强缓冲力度的汽车防撞梁无法缓解冲撞的速度,不能够对安装板安装的车辆进行保护,不便于使用;2、现有的加强缓冲力度的汽车防撞梁减震缓冲效果差,不能有效的保护使用人员的生命安全,安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强缓冲力度的汽车防撞梁,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加强缓冲力度的汽车防撞梁,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后端固定连接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后端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缓冲弹簧,若干个所述缓冲弹簧后端共同固定连接有减震座,所述减震座后端左部和后端右部均设置有缓冲机构,所述减震座后端中部设置有防护机构,两个所述缓冲机构后端共同固定连接有防撞板,所述防撞板前端中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气囊,所述防撞板前端左部和前端右部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减震弹簧,四个所述减震弹簧和缓冲气囊前端共同固定连接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前端开有缓冲槽。
6.优选的,所述缓冲槽上壁和下壁均开有滑槽,所述缓冲气囊和防护板均呈弧形设置,若干个所述缓冲弹簧呈矩形阵列分布。
7.优选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减震板和两个缓冲座,所述减震板后端左部和后端右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座,所述减震板前端固定连接有二号弹簧,两个所述连接座后端上部和后端下部均固定连接有两个一号弹簧,两个所述缓冲座后端固定连接有减震垫,两个所述缓冲座上端和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滑块,两个所述缓冲座远离减震板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三个三号弹簧,两个所述缓冲座分别与两个连接座通过转轴共同活动连接有缓冲连接板。
8.优选的,所述二号弹簧前端与减震座后端中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缓冲座均通过滑块和滑槽与防护板滑动连接,八个所述一号弹簧均与防护板前端固定连接,六个所述三号弹簧远离减震板的一端均分别与缓冲槽左壁和右部固定连接,六个所述三号弹簧均呈等距离分布。
9.优选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减震缓冲座和减震缓冲板,所述减震缓冲座左壁前中部和右壁前中部均开有缓冲滑槽,所述减震缓冲板前端和后端均固定连接有三个四号弹簧,所述减震缓冲板左端中部和右端中部均固定连接有缓冲滑块,两个所述缓冲滑块前端均固定连接有三个五号弹簧,位于前部的三个所述四号弹簧和六个五号弹簧均与减震缓冲
座前壁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减震缓冲座前端与减震座后端左部固定连接,六个所述四号弹簧和六个所述五号弹簧均呈等距离分布,两个所述缓冲滑块均通过缓冲滑槽与减震缓冲座滑动连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防护机构,当汽车发生碰撞时,防护板受到碰撞冲击力时两个缓冲座在滑块、减震垫、缓冲槽和三号弹簧的共同配合作用下对冲击力速度进行缓冲,并通过一号弹簧和二号弹簧对冲击力进一步的缓冲,从而便于缓解冲撞的速度,便于对安装板安装的车辆进行保护,便于使用;
13.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缓冲机构,从而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在四号弹簧、减震缓冲板、五号弹簧、缓冲滑块、缓冲板、缓冲弹簧和减震座的共同配合作用下对冲击力进行减震缓冲,减震缓冲效果提高,提高缓冲的力度,有效的对使用人员的生命安全进行保护,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加强缓冲力度的汽车防撞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加强缓冲力度的汽车防撞梁的部分结构连接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加强缓冲力度的汽车防撞梁的防护机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加强缓冲力度的汽车防撞梁的缓冲机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安装板;2、缓冲板;3、缓冲弹簧;4、减震座;5、缓冲机构;6、防护机构;7、防撞板;8、缓冲气囊;9、减震弹簧;10、防护板;11、缓冲槽;12、滑槽;61、减震板;62、缓冲座;63、连接座;64、一号弹簧;65、二号弹簧;66、滑块;67、三号弹簧;68、减震垫;69、缓冲连接板;51、减震缓冲座;52、减震缓冲板;53、缓冲滑槽;54、四号弹簧;55、缓冲滑块;56、五号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2.实施例
23.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24.一种加强缓冲力度的汽车防撞梁,包括安装板1,安装板1后端固定连接有缓冲板2,缓冲板2后端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缓冲弹簧3,若干个缓冲弹簧3后端共同固定连接有减震座4,减震座4后端左部和后端右部均设置有缓冲机构5,减震座4后端中部设置有防护机构6,两个缓冲机构5后端共同固定连接有防撞板7,防撞板7前端中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气囊8,防撞板7前端左部和前端右部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减震弹簧9,四个减震弹簧9和缓冲气囊8前端共同固定连接有防护板10,防护板10前端开有缓冲槽11。
25.本实施例中,缓冲槽11上壁和下壁均开有滑槽12,缓冲气囊8和防护板10均呈弧形设置,若干个缓冲弹簧3呈矩形阵列分布;防护机构6包括减震板61和两个缓冲座62,减震板61后端左部和后端右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座63,减震板61前端固定连接有二号弹簧65,两个连接座63后端上部和后端下部均固定连接有两个一号弹簧64,两个缓冲座62后端固定连接有减震垫68,两个缓冲座62上端和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滑块66,两个缓冲座62远离减震板6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三个三号弹簧67,两个缓冲座62分别与两个连接座63通过转轴共同活动连接有缓冲连接板69,二号弹簧65前端与减震座4后端中部固定连接,两个缓冲座62均通过滑块66和滑槽12与防护板10滑动连接,八个一号弹簧64均与防护板10前端固定连接,六个三号弹簧67远离减震板61的一端均分别与缓冲槽11左壁和右部固定连接,六个三号弹簧67均呈等距离分布;通过设置防护机构6,从而便于缓解冲撞的速度并便于对安装板1安装的车辆进行保护,便于使用。
26.本实施例中,缓冲机构5包括减震缓冲座51和减震缓冲板52,减震缓冲座51左壁前中部和右壁前中部均开有缓冲滑槽53,减震缓冲板52前端和后端均固定连接有三个四号弹簧54,减震缓冲板52左端中部和右端中部均固定连接有缓冲滑块55,两个缓冲滑块55前端均固定连接有三个五号弹簧56,位于前部的三个四号弹簧54和六个五号弹簧56均与减震缓冲座51前壁固定连接;减震缓冲座51前端与减震座4后端左部固定连接,六个四号弹簧54和六个五号弹簧56均呈等距离分布,两个缓冲滑块55均通过缓冲滑槽53与减震缓冲座51滑动连接;通过设置缓冲气囊8和减震弹簧9对冲击力进行减震缓冲,并通过设置缓冲机构5,从而便于对冲击力进行进一步的减震缓冲,同时在缓冲板2、缓冲弹簧3和减震座4的作用下进一步的对冲击力进行减震缓冲,缓冲力度提高,减震缓冲效果提高,从而有效的对使用人员的生命安全进行保护,提高安全性。
2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加强缓冲力度的汽车防撞梁,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将整个汽车防撞梁通过安装板1与车辆安装固定,当汽车受到碰撞时,在防撞板7、缓冲气囊8和减震弹簧9的作用下对碰撞作用力进行减震缓冲,从而对初步的减缓碰撞的作用力,同时在四号弹簧54、缓冲滑块55、五号弹簧56、减震缓冲板52和五号弹簧56的共同配合作用下对碰撞作用力进行减震缓冲,同时防护板10受到碰撞冲击力后,在减震垫68、缓冲座62、缓冲连接板69和三号弹簧67通过缓冲座62和滑槽12的共同配合作用下对碰撞冲击力进行缓冲,并通过一号弹簧64和二号弹簧65对碰撞冲击力进行进一步的缓冲,从而对碰撞冲击力的速度进行缓解,便于对安装板1安装的车辆进行保护,便于使用,之后在缓冲板2、缓冲弹簧3和减震座4的作用下对碰撞的冲击作用力进一步的减震缓冲,从而有效的对使用人员的生命安全进行保护,提高安全性,缓冲力度提高,减震缓冲效果提高。
2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
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