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连接器和可移动平台的制作方法

2022-06-11 06:32: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可移动平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器和可移动平台。


背景技术:

2.随着工业的发展,在农业上开始的引进先进的机械化设备进行生产。可见地,在生产过程中对可移动平台(例如,无人机、无人车等移动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可移动平台应用于环境恶劣的场景时,容易对连接器的内部结构造成损坏。例如,可移动平台应用于植保领域时,农药很容易腐蚀金属端子,造成可移动平台无法正常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技术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连接器和可移动平台。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包括:
5.第一插头,设置有容纳腔、第一插接部和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插接部和第一定位部分别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及
6.第二插头,设置有插入柱、第二插接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插接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插入柱的底面;
7.当所述第二插头插入所述第一插头时,所述容纳腔收容所述插入柱以实现所述连接器的可插拔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导通以实现所述连接器的电连接和/或通信连接,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配合以实现所述连接器的定位连接。
8.可选地,所述第二插头还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套设在所述插入柱的表面,当所述第二插头插入所述第一插头时,所述密封件抵接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以实现所述第一插头与所述第二插头间的密封连接。
9.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凸台,所述凸台设置在所述容纳腔的底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凹槽,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插入柱的外表面,当所述第二插头插入所述第一插头时,所述凸台收容于所述凹槽以实现所述连接器的定位连接。
10.可选地,以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表面为基准,所述凸台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高度。
11.可选地,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还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隔离多个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或,所述插入柱的底面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隔离多个所述第二插接部。
12.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凹槽,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当所述第二插头插入所述第一插头时,所述第二隔板插入所述凹槽以实现所述连接器的定位连接。
13.可选地,所述第一插接部为插针,所述第二插接部为端口,或,所述第一插接部为端口,所述第二插接部为插针;其中,所述插针包括通信插针或通电插针中的至少一个,当所述第二插头插入所述第一插头时,所述插针插入所述端口。
14.可选地,所述插针包括第一直径的插针和第二直径的插针,所述第一直径为所述第二直径的1.1-10倍。
15.可选地,所述第一直径的插针为通电插针,所述第二直径的插针为通信插针和/或通电插针。
16.可选地,所述插入柱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包括圆形、椭圆形、跑道形或圆角矩形。
17.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头还设置有第一卡扣部,所述第一卡扣部设置在所述容纳腔的外壁;所述第二插头还设置有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二卡扣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插头的远离所述第二插接部的一端,当所述第二插头插入所述第一插头时,所述第一卡扣部与所述第二卡扣部相抵接以形成锁扣机构。
18.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扣部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插头的第一倒勾角,所述第二卡扣部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卡扣部的第二倒勾角,所述第一倒勾角和所述第二倒勾角分别为75至85度,当所述第二插头插入所述第一插头时,所述第一倒勾与所述第二倒勾相抵接以形成锁扣机构。
19.可选地,所述第一插头还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容纳腔的底部,和/或,所述第一插头还设置有倒角,所述倒角设置在所述容纳腔的开口部的内表面,沿所述容纳腔的深度方向,所述开口部的周长逐渐减小。
20.可选地,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设置在所述第二插头远离所述第二插接部的一端,所述垫片与所述第二插接部对应的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垫片的其他区域的厚度。
21.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平台,其具备上述的连接器以通电和/或通信。
22.本技术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
23.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连接器包括第一插头,设置有容纳腔、第一插接部和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插接部和第一定位部分别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及第二插头,设置有插入柱、第二插接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插接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插入柱的底面;所述容纳腔收容所述插入柱以实现所述连接器的可插拔连接,所述第一插头与所述第二插头可以多次的插拔,保证装卸的便利性;且在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连接时,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导通,实现所述连接器的电连接和/或通信连接,使得所述连接器可以传输电能以及传输信号;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配合,实现所述连接器的定位连接,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形成防呆结构,使得连接器具有防呆功能,可以防止连接器的反接,保证连接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连接器的第一视角剖视图;
25.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连接器的第二视角剖视图;
26.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连接器的第一插头第一视角示例图;
27.图4是本技术的另一种连接器的第一插头第一视角示例图;
28.图5是本技术的一种连接器的第一插头示例图;
29.图6是本技术的一种连接器的第二插头示例图;
30.图7是本技术的一种连接器的第一插头剖视图;
31.图8是本技术的另一种连接器的剖视图;
32.图9是本技术的另一种连接器的第一插头剖视图;
33.图10是本技术的另一种连接器的第二插头剖视图;
34.图11是本技术的一种连接器的第一插头第一视角示例图;
35.图1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36.图13是本技术的另一种连接器的立体图;
37.图14是本技术的一种连接器的垫片第一视角示例图;
38.图15是本技术的另一种连接器的第一示例图;
39.图16是本技术的另一种连接器的第二示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41.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可移动平台,以给可移动平台供电以及传输信号。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可移动平台可以在任何合适的环境下移动,例如,空气中(例如,定翼飞机、旋翼飞机,或既没有定翼也没有旋翼的飞机)、水中(例如,轮船或潜水艇)、陆地上(例如,汽车或火车)、太空(例如,太空飞机、卫星或探测器),以及以上各种环境的任何组合。可移动物体可以是飞机、航模,例如,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简称为"uva")。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移动平台可以承载生命体,例如,人或动物。
42.可以参照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连接器的第一视角剖视图;参照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连接器的第二视角剖视图;具体可以包括:
43.第一插头1,设置有容纳腔11、第一插接部12和第一定位部13,所述第一插接部12和第一定位部13分别位于所述容纳腔11的底部;
44.第一插头1设置有容纳腔11,所述容纳腔11具体设置在第一插头1的内侧。在容纳腔11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插接部12和至少一个第一定位部13,所述第一插接部12和所述第一定位部13可以位于与所述容纳腔11的底部不同位置;具体地,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插头1中的第一插接部12位于容纳腔11底部的中部位置,而第一定位部13则位于所述容纳腔11底部的边缘位置。
45.第二插头2,设置有插入柱21、第二插接部22和第二定位部23,所述第二插接部22和所述第二定位部23分别设置在所述插入柱21的底面;
46.所述连接器还具有第二插头2,所述第二插头2设置有插入柱21,当所述第二插头2插入所述第一插头1时,所述容纳腔11收容所述插入柱21以实现所述连接器的可插拔连接。其中,插入柱21的外轮廓形状可以与容纳腔11的腔体形状相匹配,便于插入柱21与容纳腔11在连接器连接时,两者的间隙可以最小,便于提高连接器的密封性。在插入柱21的底面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插接部22和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23,所述第二插接部22与所述第二定位部23的在所述插入柱21底部上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插接部12和所述第一定位部13在所述容纳腔11的底部上的位置对应,使得第一插头1和第二插头2可以连接。具体地,第二插接部22在所述插入柱21底部上的位置,与第一插接部12在所述容纳腔11的底部上的位置对
应;所述第二定位部23在所述插入柱21的底部上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定位部13在所述容纳腔11的底部上的位置对应。如当第一插头1为图3所示时,第二插接部22在插入柱21底部上的中部位置,第二定位部23在插入柱21的底部上的边缘位置。
47.其中,对于第一插接部12与第二插接部22的数量可以相同,使得第一插接部12与第二插接部22连接时可以一一匹配,而不出现空插针或空端口的现象。当然若在实际使用中,需要设置空插针或空端口时,第一插接部12与第二插接部22的数量也可以不相同,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在第一插头1中的第一插接部12与第二插头2中的第二插接部22的数量为多个时,可以按照预设间距的排列成一排,对于预设间距可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而当第一插接部12与第二插接部22的数量较多时,还可以将第一插接部12与第二插接部22也可以排列为多排队列,具体地,可以为两排三列、三排三列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列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可以参照图4,在本发明的一种示例中,多个第一插接部12按照预设的距离排列成两排六列,以适应12引脚的使用场景。还可以参照图5,图6,在本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插接部12与第二插接部22的数量为9个,第一插接部12可以排成三排三列,第二插接部22也排成三排三列,以适应9引脚的使用场景。
48.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第二插头2插入所述第一插头1时,所述第一插头1和所述第二插头2连接形成连接器。第一插头1和第二插头2,其中一个为具有插针的公端子插头,另一个即为具有端口的母端子插头。所述第一插接部12与所述第二插接部12导通以实现所述连接器的电连接和/或通信连接。具体地,如所述第一插接部12可以为插针,所述第二插接部22可以为端口,此时,第一插头1即为公端子插头,第二插头2即为母端子插头。此外,还可以是所述第一插接部为端口,所述第二插接部为插针;即第一插头1即为母端子插头,第二插头2即为公端子插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置。其中,所述插针包括通信插针或通电插针中的至少一个。具体地,插针可以具有三种使用情况,第一种,插针全部为通信插针,此时第一插头1与第二插头2连接形成的连接器则只用于传输信号。第二种插针全部为通电插针,此时第一插头1与第二插头2连接形成的连接器则只用于传输电能。第三种为插针至少一个为通电插针,至少一个通信插针,此时第一插头1与第二插头2连接形成的连接器中,通电插针与对应的端口用于传输电能,通信插针与对应的端口用于传输信号。
49.参照图5,图6,在本发明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插针包括第一直径的插针和第二直径的插针,而直径的不同代表插针具备的电性特征并不相同,如插针的直径越大,能通过的电流功率越大。所述第一直径可以大于所述第二直径。具体地,第一直径的插针为第二直径1.1-10倍。
50.而在实际应用中,传输电能的功率大于传输信号的功率,此时,第一直径的插针为通电插针,而第二直径的插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通电插针和/或通信插针。如在连接器只用于传输电流来实现电能的传输时,有两种不同安培的电流需要流通时,可以采用第一直径的插针为通电插针流通大安培的电流,也采用第二直径的插针为通电插针,流通小安培的电流。还可以在连接器用于传输电流以及传输信号时,可以采用第一直径的插针为通电插针流通电流,采用第二直径的插针为通信插针,用于传输信号。此外,在连接器用于传输电流以及传输信号时,传输的电流有两种不同安培时,可以将第二直径的插针分为
通电插针,用于通小安培的电流;以及分为通信插针,用于传输信号。
51.此外,由于插针的直径不同,在第一插头1与第二插头2连接时,若用户反接,会由于插针的直径不同而无法顺利插入,因此,插针的直径不同,同样可以进行防呆,防止用户反接连接器。
52.在当所述第二插头2插入所述第一插头1时,所述第一定位部13与所述第二定位部23配合以实现所述连接器的定位连接。
5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部13为凸台,所述凸台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1的底部;所述第二定位部23为凹槽,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插入柱21的外表面,当所述第二插头2插入所述第一插头1时,所述凸台收容于所述凹槽以实现所述连接器的定位连接。
54.其中,所述凸台与所述凹槽的数量相等,在所述第二插头2正确地插入所述第一插头1时,所述凸台与所述凹槽可以一一对应;所述插入柱21可以直接无障碍的插入所述容纳腔11。若是用户连接器反插,所述凸台与所述凹槽的位置则并不对应,所述第二插头2插入所述第一插头1的过程中,所述插入柱21只能插入所述容纳腔11,使得用户可以察觉对连接器进行了反插。此时,用户可以调整所述第二插头2插入所述第一插头1的方向。具体地,可以转动调整,如将第二插头2旋转180度后插入第一插头1。当然,还可以是上下调整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55.更进一步地,以所述容纳腔11的底部表面为基准,所述凸台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插接部12的高度;具体地,可以参照图7,在容纳腔11范围内,以底部表面为基准,凸台(第一定位部13)的高度会高于插针(第一插接部12)的高度,具体地,在第二插头2插入第一插头1的过程,用户可以尽早的发现第二插头2是否以正确的方向插入,在无法将第二插头2插入第一插头1时,可以确定第二插头2插入的方向有误,需要调整插入的方向,为用户提供了防呆的功能,并且由于凸台的高度大于插针的高度,在第二插头2与第一插头1未接触时就预防了反插现象,避免了因装入的反插导致的烧毁元器件现象。
56.可于参照图5,图6,在本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11的底部还设置有第一隔板15,所述第一隔板15隔离多个所述第一插接部12,和/或,所述插入柱21的底面设置有第二隔板26,所述第二隔板26隔离多个所述第二插接部22。
57.具体地,第一插接部12为多个时,所述容纳腔11的底部还设置有第一隔板15,所述第一隔板15将每个第一插接部12独立的分割成一部分,第一插接部12之间无法直接接触,从而避免第一插接部12短接。此外,第二插接部22为多个时,所述插入柱21的底面可以设置有第二隔板26,所述第二隔板26将每个第二插接部22独立的分割成一部分,第二插接部22之间无法直接接触,从而避免短接。
5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部13可以为凹槽,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15的顶部,当所述第二插头2插入所述第一插头1时,所述第二隔板26插入所述凹槽以实现所述连接器的定位连接。
59.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参照图5,在所述第一隔板15的顶部设置凹槽,其中,凹槽的深度与第二隔板26的高度相匹配,使得第二隔板26可于完全插入所述凹槽中。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第二隔板26的高度。当所述第二插头2插入所述第一插头1时,第二隔板26可以沿着凹槽的内壁滑动,以实现所述连接器的定位连接。
60.参照图8至图10,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连接器还包括:止位挡板5,在第一插
接部12以及第二插接部22中还设置有止位部6以及限位卡扣7,止位部6与第一插接部12/第二插接部13的一端连接,抵住第一插接部12/第二插接部13,限制第一插接部12/第二插接部13往止位部6的第一方向的移动,即第一方向为第一插接部12/第二插接部13向止位部6移动的方向。而在第一插接部12/第二插接部13的另一端,第一插接部12/第二插接部13则与止位挡板5连接相抵,止位挡板5一侧与第一插接部12/第二插接部13相抵,另一侧则部分的嵌入限位卡扣7,与限位卡扣7连接,而由于限位卡扣是固定的,因此,可以限制止位挡板5的移动,从而限制连接端子向止位挡板5方向的第二方向的移动。即第二方向为连接端子向止位挡板5移动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在第一插接部12/第二插接部13相反。
61.具体地,可以参照图9,第一插接部12设置有止位部6以及限位卡扣7,止位部6实际为止位凸台时,第一插接部12的一侧与止位凸台连接,止位凸台抵住第一插接部12向上的移动,第一插接部12的另一侧与止位挡板5连接,止位挡板5再与限位卡扣7连接,从而使得止位挡板5抵住第一插接部12向下的移动,完成对第一插接部12的轴向约束。在第二插接部22上结构类似,如图10所示,相同地,通过止位部6限制第二插接部22的第一方向(上),通过止位挡板5与限位卡扣7的配合限制第二插接部22第二方向(下)的运动。并且还可以参照图8,在第一插头1与第二插头2连接时,第一插头1通过止位部6、限位卡扣7与止位挡板5的配合限制了第一插头1的第一插接部12的轴向移动,第二插头2通过止位部6、限位卡扣7与止位挡板5的配合限制了第二插头2的第二插接部22的轴向移动,使得第一插头1和第二插头2可以准确地连接。
62.在本发明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头2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密封件3,当插入柱21的表面为光滑表面时,密封件3可以利用自身的弹性套设与插入柱21的表面,当所述第二插头2插入所述第一插头1时,所述密封件3抵接所述容纳腔11的内壁以实现所述第一插头与所述第二插头间的密封连接,增强了连接器的气密性。
63.此外,可以参照图1、图2所示,插入柱21的表面也可以设置有密封槽24,此时密封件3,至少部分的嵌入密封槽24中,使得其可以安装于密封槽24中;密封件3至少部分的突出密封槽24的最高平面。对于具体的安装方式本技术并不限定,在本技术的一示例中,密封件3与密封槽24的安装方式为侧密封。且当密封件3为多个时,密封件3可以沿插入柱21的轴向间隔预设距离进行安装,对于密封件3的数量并不进行具体限定。
64.进一步地,所述插入柱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包括多种具备弧形的封闭图形。可以参照图4,插入柱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对应的封闭图形可以由四条直线段,且通过圆角连接形成,呈圆角矩形,即封闭图形与矩形类似具有四条直线段,四条直线段之间的夹角采用圆角代替。此外,还可以将四条直线段也修改为弧形,将封闭图形修改为椭圆形。
65.在本技术的一示例中,可以参照图3、图11,插入柱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对应的封闭图形还可以是由两条直线段,且通过半圆连接形成,呈跑道形;即封闭图形的两侧为平行的直线段,两直线段之间采用半圆进行连接,形成两头圆中间直的封闭图形。保证了密封件3在压入时的过盈量均匀,避免了方形存在的导致密封圈移位等现象发生。此外,还可以将直线段修改为与所述半圆形相同半径的弧,使封闭图形修改为圆形。
66.参照图1、图2,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头1还设置有第一卡扣部14,所述第一卡扣部14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1的外壁;所述第二插头2还设置有第二卡扣部25,所述第二卡
扣部25设置在所述第二插头2的远离所述第二插接部22的一端,当所述第二插头2插入所述第一插头1时,所述第一卡扣部14与所述第二卡扣部25相抵接以形成锁扣机构。
67.在第一插头1与第二插头2连接时,第一卡扣部14与第二卡扣部25相互抵接形成锁扣机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卡扣部14与第二卡扣部25,其中一个为锁扣机构的活动部分,另一个锁扣机构的固定部分,活动部分在第一插头1与第二插头2连接时运动,在连接完成后,落在固定部分上,与固定部分抵接。在本技术的一示例中,可以参照图1以及图12,第一卡扣部14为锁扣机构的固定部分,第二卡扣部25为锁扣机构的活动部分,在第一插头1与第二插头2连接时操作第二卡扣部25沿自身的转动轴线转动,在第一插头1与第二插头2完成连接时,第二卡扣部25抵住第一卡扣部14形成锁扣机构。其中,第二卡扣部25抵住第一卡扣部14形成锁扣机构中可以设置有倒扣角。需要说明的是,倒扣角是为第一卡扣部14第二卡扣部25接触面与或是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用锐角的角度表示)。具体地,所述第一卡扣部14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插头1的第一倒勾角141,所述第二卡扣部25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插头2的第二倒勾角142,所述第一倒勾角和所述第二倒勾角分别为75至85度。当所述第二插头2插入所述第一插头1时,所述第一倒勾与所述第二倒勾相抵接以形成锁扣机构。具体地,通过第一卡扣部14和第二卡扣部25的可以在82度的倒扣角下,第一插头1与第二插头2连接时产生震动不至于令第一卡扣部14和第二卡扣部25松脱,稳稳地锁紧第一插头1和第二插头2,保证了连接可靠性,而在拔除第一插头1与第二插头2的连接时,摁压第二卡扣部25远离第一卡扣部14的一端,第二卡扣部25靠近第一卡扣部14的一端由于形变,第二卡扣部25与第一卡扣部14解除抵接。
68.参照图8,图13,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连接器还包括:弹性件4,位于所述第二卡扣部25与所述插入柱21之间,用于复位所述第二卡扣部25。具体地,当第二卡扣部25与第一卡扣部14连接时,由于第二卡扣部25与第一卡扣部14本身的弹性变形变差或没有弹性时,第二卡扣部25会处于活动状态,则可能会在第一插头1和第二插头2连接之后仍然自由活动,会使得锁扣结构失效,因此,可以在第二卡扣部25与插入柱21之间设置一弹性件4,通过弹性件4的弹性形变产生弹力将第二卡扣部25转动之后,对第二卡扣部25进行复位,保证第二卡扣部25处于锁扣的状态,从而保证锁扣机构的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弹性件4的具体类型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如弹性件7具体为圆柱螺旋弹簧,扭簧等。在本技术的一示例中,弹性件4为扭簧。
69.可以参照图11以及图2,以及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头1还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16,所述通孔16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1的底部,在第一插头1与第二插头2插接的过程中,容纳腔11中被压缩的空气可以通过通孔16排出容纳腔11,容纳腔11内的气压不会快速增加,可以便捷的将第二插头2插入第一插头1中。此外,所述第一插头1还设置有倒角17,所述倒角17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1的开口部的内表面,沿所述容纳腔11的深度方向,所述开口部的周长逐渐减小。通过设置倒角17,一方面在第二插头2插入第一插头1时,由于开口部的周长从大到小变化,容纳腔11内的气体可以通过倒角17进行缓慢向外释放,另外倒角可以对第二插头2的插入过程起到导向作用,减少第二插头2的对准难度。
70.参照图1以及图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器还包括:还包括垫片8,所述垫片8设置在所述第二插头2远离所述第二插接部22的一端,所述垫片8与所述第二插接部22对应的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垫片8的其他区域的厚度。
71.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参照图14,在如线材等连接介质没穿过垫片8时,垫片8与所述第二插接部22对应的区域可以为盲孔81,其厚度小于8的其他区域的厚度;当线材等连接介质穿过垫片8时,所述盲孔81被连接介质82戳穿,垫片8会紧密包围连接介质,使得垫片8即使被戳穿,连接介质82与被戳穿的孔之间的间隙十分微小,在对连接介质进行打胶时也不会渗入第二插头2内部。
72.参照图15至16,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13为导向柱,用于连接定位以及传输电能。
73.具体地,连接器具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为非绝缘材质,可以通过导向柱对第一插头1与第二插头2进行连接定位,并且,此时,第一插头1与第二插头2的连接端子可以只负责传输信号,通过导向柱传输电能。
74.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连接器包括第一插头1,设置有容纳腔11、第一插接部12和第一定位部13,所述第一插接部12和第一定位部13分别位于所述容纳腔11的底部;及第二插头2,设置有插入柱21、第二插接部22和第二定位部23,所述第二插接部22和所述第二定位部23分别设置在所述插入柱21的底面;所述容纳腔11收容所述插入柱21以实现所述连接器的可插拔连接,所述第一插头1与所述第二插头2可以多次的插拔,保证装卸的便利性;且在所述第一插接部12与所述第二插接部22连接时,所述第一插接部12与所述第二插接部22导通,实现所述连接器的电连接和/或通信连接,使得所述连接器可以传输电能以及传输信号;所述第一定位部13与所述第二定位部23配合,实现所述连接器的定位连接,所述第一定位部13与所述第二定位部23形成防呆结构,使得连接器具有防呆功能,可以防止连接器的反接,保证连接器的安全性。
75.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76.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和可移动平台,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