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多级加压式充气泵及充气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6-11 00:39: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泵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多级加压式充气泵及充气设备。


背景技术:

2.充气泵是一种通过电机的运转来对设备进行充气的工具。目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进行娱乐项目的种类也逐渐增加,充气泵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充气泵不仅能够对例如各种车辆轮胎、皮划艇、气垫等设备进行充气,此外,其还能够对各种球类、救生器材、玩具等设备进行充气。
3.现有技术中,充气泵内部一般只设置一个叶轮,充气泵进行充气的过程中,因受限于单个叶轮的转速,气体产生的压力较小,致使充气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使用体验。此外,目前市场上用于提高充气泵充气效率的方法通常是在充气泵内部安装大功率的电机进行运作,以提高输出气体的压力,然而,高功率电机所需成本较为昂贵,且功耗较大,产生热量较高,从而导致保养维护及更换的成本均超出用户普遍能承受的范围。
4.因此,如何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进行改进,一直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级加压式充气泵,通过在壳体内部增设多个腔室来安装叶轮,且每相邻的两个腔室之间增设涡旋流道来增大气体的压力,使得在多个叶轮的同步作用下,外部的气体自进气部抽取至排气部的过程中,气体产生的压力逐级变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充气效率,且上述设置可节省增设电机或更换大功率电机的成本,并可有效确保电机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中运行,可大大延长整个多级加压式充气泵的使用寿命。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7.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级加压式充气泵,包括:
8.壳体,具有进气部和排气部;
9.所述壳体内部依次设有若干腔室;及
10.每两相邻的所述腔室通过一涡旋流道实现导通;
11.若干所述腔室中,位于首端的所述腔室连通于所述进气部,位于尾端的所述腔室连通于所述排气部;
12.叶轮组件,包括电机、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转轴和安装于所述转轴的若干叶轮,每一所述腔室均安装有一所述叶轮;
13.在所述电机的驱动下,若干所述叶轮同步转动,用于将外部的气体自所述进气部抽取至所述排气部,气体在流动的过程中依次经过若干所述腔室,所述涡旋流道被配置为对流动的气体进行逐级加压,以加大所述排气部排出气体的压力。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上端面和下端面;
15.若干所述腔室依次设于所述壳体内部,且对应于所述上端面和所述下端面之间的
区域。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部设于所述上端面,且导通于对应于所述上端面的所述腔室;
17.所述排气部设于所述壳体的侧边边缘,且邻近于所述下端面的位置,并导通于对应于所述下端面的所述腔室;及
18.所述下端面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电机的电机安装部。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端面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电机的电机安装部;
20.所述电机和所述电机安装部之间形成空隙;及
21.所述电机安装部设有导通于所述壳体内部,以供所述转轴穿设的通孔;
22.所述空隙和所述通孔共同形成所述进气部;
23.所述排气部设于所述壳体的侧边边缘,且邻近于所述下端面的位置,并导通于对应于所述下端面的所述腔室。
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的数量为两个;及
25.所述电机为双输出轴电机,其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动力输出端,分别用以安装两所述转轴;
26.其中,每一所述转轴安装所述叶轮的数量及位置均相同;及
27.若干所述叶轮依次安装于若干所述腔室内。
2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部设于所述上端面,且导通于对应于所述上端面的所述腔室;
29.所述进气部设于所述壳体的侧边边缘邻近于所述下端面的位置,且导通于对应于所述下端面的所述腔室。
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腔室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31.所述进气部导通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排气部导通于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涡旋流道相互导通;及
32.所述叶轮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所述第一叶轮安装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叶轮安装于所述第二腔室;
33.在所述电机的驱动下,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同步转动,所述第一叶轮用于将外部的气体经所述进气部抽取至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叶轮用于将进入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气体经所述涡旋流道抽取至所述第二腔室,并将其从所述排气部排出。
3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涡旋流道具有第一流道口和第二流道口;
35.所述第一流道口设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一侧,且连通于所述第一腔室;
36.所述第二流道口设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上端,且连通于所述第二腔室。
3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腔室设有隔挡部;
38.所述隔挡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壳体,其另一端和所述壳体之间形成间隙;
39.其中,所述隔挡部和所述第一腔室之间形成转动工位;
40.所述转动工位的轮廓和所述第一叶轮相适配,用于供所述第一叶轮转动;
41.所述第一腔室异于所述转动工位的区域形成所述第一流道口;
42.所述间隙使所述转动工位和所述第一流道口相互导通。
4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挡部对应于所述间隙的一端设有第一导流坡面;及
44.所述第一腔室顶端,且对应于所述第一流道口的位置设有第二导流坡面;
45.所述第一导流坡面和所述第二导流坡面共同用于将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气体经所述第一流道口引导进入所述涡旋流道内部。
4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工位的中心处设有插孔;及
47.所述进气部、所述插孔及所述第二流道口同轴设置,且均位于所述壳体的中部位置;
48.所述转轴的端部依次穿插所述第二流道口及所述插孔,并延伸至所述第一腔室内部,以分别将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固定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及
49.所述壳体对应于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的位置分别设有一供所述转轴穿插的轴承。
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设有导流环边;
51.所述第一腔室底壁、所述第二腔室顶壁及所述导流环边共同形成所述涡旋流道。
5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环边自所述壳体内壁面沿所述叶轮组件的转动方向朝向所述壳体的中部位置弯曲延伸设置,以将所述第一流道口的气体引导输送至所述第二流道口。
5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部的外围设有一安装套筒;
54.所述安装套筒和所述排气部之间设有加强件;
55.其中,所述排气部、所述安装套筒、所述壳体及所述加强件一体成型。
56.本实用新型在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充气设备,包括:
57.设备本体;及
58.上述的多级加压式充气泵;
59.至少两所述多级加压式充气泵安装于所述设备本体;及
60.每两相邻的所述多级加压式充气泵通过进气部和排气部的对接以形成一个整体;及
61.至少两所述多级加压式充气泵中,位于首端的所述多级加压式充气泵的进气部延伸至所述设备本体外侧,用于供气体输入;及位于尾端的所述多级加压式充气泵的排气部延伸至所述设备本体外侧,用于供气体输出。
6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63.1、本专利中,通过在壳体内部增设多个腔室来安装叶轮,且通过在每相邻的两个腔室之间增设涡旋流道来增大气体的压力,使得在电机的驱动下,多个叶轮可同步转动,以将外部的气体自进气部抽取至排气部。气体在流动的过程中,气体产生的压力在涡旋流道的作用下逐级变大,在很大程度上可提高充气泵充气的效率。且上述设置可节省增设电机或更换大功率电机的成本,并可有效确保电机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中运行,可大大延长整个多级加压式充气泵的使用寿命。
64.2、本专利中,通过设置一个电机来同步带动若干叶轮转动,以在涡旋流道的作用下对气体进行逐级加压,可最终确保经排气部排出气体的压力大大超出电机仅带动一个叶轮转动所排出气体的压力。也即是说,通过本专利逐级加压的技术方案,可相当于多个同等功率的电机分别单独驱动一个叶轮转动所产生气压的总和,或是相当于一个更高功率的电机驱动一个叶轮转动所产生气压的大小。本专利在不用增设电机数量或者加大电机功率的
基础上,通过设置涡旋流道加压的技术方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充气效率,且可大大节省电机的使用成本,并可有效确保电机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中运行,进而延长整个多级加压式充气泵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6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6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的多级加压式充气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7.图2是图1所示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68.图3是图1所示的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9.图4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的多级加压式充气泵的剖视图;
70.图5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的多级加压式充气泵去除上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71.图6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的导流环边的结构示意图。
72.附图标号说明:
73.100、壳体;101、轴承;110、上盖;120、进气部;130、排气部;140、电机安装部;150、第一腔室;151、隔挡部;152、第一导流坡面;153、间隙;154、转动工位;155、插孔;156、第二导流坡面;157、第五导流坡面;160、第二腔室;161、第六导流坡面;170、涡旋流道;171、第一流道口;172、第二流道口;173、导流环边;180、安装套筒;190、加强件;
74.210、转轴;220、第一叶轮;221、第三导流坡面;230、第二叶轮;231、第四导流坡面;
75.300、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7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77.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78.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79.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80.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8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方面
提供了一种多级加压式充气泵,具体可包括壳体100和叶轮组件。壳体100具有进气部120和排气部130,壳体100内部依次设有若干腔室。及每两相邻的腔室通过一涡旋流道170实现导通。若干腔室中,位于首端的腔室连通于进气部120,位于尾端的腔室连通于排气部130。叶轮组件包括电机300、连接于电机300的转轴210和安装于转轴210的若干叶轮,每一腔室均安装有一叶轮。在电机300的驱动下,若干叶轮同步转动,用于将外部的气体自进气部120抽取至排气部130。气体在流动的过程中依次经过若干腔室,涡旋流道170被配置为对流动的气体进行逐级加压,以加大排气部130排出气体的压力。
82.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壳体100内部增设多个腔室来安装叶轮,且通过在每相邻的两个腔室之间增设涡旋流道170来增大气体的压力,使得在电机300的驱动下,多个叶轮可同步转动,以将外部的气体自进气部120抽取至排气部130。气体在流动的过程中,气体产生的压力在涡旋流道170的作用下逐级变大,在很大程度上可提高充气泵充气的效率。且上述设置可节省增设电机或更换大功率电机的成本,并可有效确保电机300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中运行,可大大延长整个多级加压式充气泵的使用寿命。
83.本实施例中,进气部120和排气部130具体安装于壳体100的位置可不作具体限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灵活设定,任意结构上的改进变换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且电机300具体安装于壳体100的位置也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定。
84.本实施例中,壳体100具有相对设置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若干腔室依次设于壳体100内部,且对应于上端面和下端面之间的区域。本实施例可不对壳体100的具体构造进行限定,但应当确保壳体100的上端面和下端面是上下对应设置的,如此,可使得若干腔室呈上下依次设置的构造,便于转轴210依次贯穿若干腔室,以将若干叶轮依次安装于若干所述腔室中。
85.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示例,参见图1至图6,进气部120可设于上端面,且该进气部120导通于对应于壳体100上端面的腔室。作为优选,进气部120可邻近于上端面的中部区域设置,如此可使得气体能够快速且均匀地填充于腔室内部,但并不限于此。进一步地,排气部130可设于壳体100的侧边边缘,且邻近于下端面的位置,并导通于对应于下端面的腔室。如此,可使得在电机300的驱动下,多个叶轮可同步转动,以将外部的气体自进气部120抽取至排气部130。作为优选,参见图3,壳体100的下端面可设有用于安装电机300的电机安装部140。且电机安装部140导通于对应于下端面的腔室,便于转轴210的安装。
86.当然,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个优选示例,为了有效降低电机300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提高电机300的散热效果,以进而提高充气泵的使用寿命,可在壳体100的上端面设有用于安装电机300的电机安装部140。其中,电机安装部140可呈一中空的筒体构造,电机300和电机安装部140之间可形成空隙,也即是间隙配合。及电机安装部140设有导通于壳体100内部,以供转轴210穿设的通孔。作为优选,转轴210和通孔之间也为间隙配合,如此,空隙和通孔可共同形成进气部120。电机300在驱动若干叶轮转动的过程中,外部的气体经进气部120进入壳体100内部,如此,外部的气体在流经电机300和电机300安装部140之间形成的空隙时,使得气体能够始终贴合于电机300的外壁面流动,从而可带走电机300在运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以达到对电机300充分散热效果,保证电机300能在适宜的温度下运作,提高充气泵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性能。作为优选,电机安装部140可邻近于上端面的中部区域设置,如此可使得气体能够快速且均匀地填充于腔室内部,但并不限于此。进一步地,排气部
130设于壳体100的侧边边缘,且邻近于下端面的位置,并导通于对应于下端面的腔室。排气部130的具体构造和所带来的效果和上述示例相同,具体可参照上述的具体阐述,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87.作为本示例的另一种结构上的变换,可在壳体100的下端面设有用于安装电机300的电机安装部140,用作进气部120。排气部130设于壳体100上端面。又或者,排气部130可设于壳体100侧壁且邻近于上端面的位置,且和对应于上端面的腔室相导通。
88.进一步地,作为本实施例的又一个优选示例,排气部130可设于上端面,且导通于对应于上端面的腔室,进气部120可设于壳体100的侧边边缘邻近于下端面的位置,且导通于对应于下端面的腔室。也即是说,本示例通过将进气部120和排气部130安装的位置互换,且通过进一步将叶轮的叶片构造进行反做,使得叶轮能够将气体自下向上输送,以将外部的气体自进气部120抽取至排气部130。气体在流动的过程中,气体产生的压力在涡旋流道170的作用下逐级变大,在很大程度上可提高充气泵充气的效率。也即是说,本示例和上述关于进气部120设于上端面,排气部130设于壳体100的侧边边缘邻近于下端面位置的示例所能实现的效果相同,本示例的设置可大大提高充气泵的应用场景,确保充气泵能够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变换其具体构造,提高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灵活性,从而可大大强化其实用性。
89.更进一步地,作为本实施例的又一个优选示例,转轴210的数量可为两个。具体地,电机300为双输出轴电机,其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动力输出端,分别用以安装两转轴210,两转轴210相对于电机300对称设置。其中,每一转轴210安装叶轮的数量及位置均相同,及若干叶轮依次安装于若干腔室内。如此,若干腔室中,一半的腔室位于电机300的上侧,另一半的腔室位于电机300的下侧,本实施例通过电机300双向输出的构造可有效确保两个输出轴在传动过程中能够始终处于平稳的状态。相对于单个输出轴构造而言,如果输出轴的长度过长,则会导致输出轴远离于电机300的一侧产生偏振,致使远离于电机300方向的一个甚至多个叶轮转动不平稳,从而会大大影响充气泵对气体逐级增压的效果,重则还会导致叶轮和壳体100内壁面之间发生硬性撞击,以造成对充气泵的损坏。值得一提的是,本示例中,进气部120和排气部130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于上端面或下端面或侧部,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90.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参见图2和图4,腔室的数量优选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腔室150和第二腔室160。进气部120导通于第一腔室150,排气部130导通于第二腔室160,第一腔室150和第二腔室160通过一涡旋流道170相互导通。及叶轮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第一叶轮220安装于第一腔室150,第二叶轮230安装于第二腔室160。具体地,在电机300的驱动下,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同步转动,此时,第一叶轮220将外部的气体经进气部120抽取至第一腔室150,第二叶轮230将进入第一腔室150内的气体经涡旋流道170抽取至第二腔室160,并将其从排气部130排出。
91.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与第一腔室150导通的第二腔室160,且在其内部加设和第一叶轮220同步转动的第二叶轮230,能够加快第二腔室160内气体的流动,使排气部130排放气体的压力增加。此外,当第二腔室160内气体流速越大,其气压就越小,第一腔室150内的气体因气压差会更多的涌入第二腔室160。也即是说,第一腔室150内的气压会减少得更快,其从外部抽取气体的速度也会增加,进一步增加了排气部130排放气体的压力,提高了充气效率。
92.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腔室150和第二腔室1601上下对应设置,且作为优选,进气部120设于上端面,且和对应于上端面的第一腔室150相导通。排气部130设于壳体100侧壁且邻近于下端面的位置,且和对应于下端面的第二腔室160相导通。
93.在实际生产中,壳体100还包括上盖110,盖设于第一腔室150上方。在后续维护时,可通过拆除上盖110来对充气泵进行拆装及零部件更换。
94.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5,涡旋流道170具有第一流道口171和第二流道口172。该第一流道口171设于第一腔室150的一侧,且连通于第一腔室150。相对应地,第二流道口172设于第二腔室160的上端,且连通于第二腔室160。
95.由于第一腔室150内的第一叶轮220在转动的过程中会带动第一腔室150内的气体一起转动,基于转动时会受到离心力的影响,将连通于第一腔室150的第一流道口171设置在第一腔室150的一侧,可使得第一腔室150内的气体能够快速地经涡旋流道170抽送至第二腔室160内。而将连通于第二腔室160的第二流道口172设于第二腔室160的上端,更有利于第二叶轮230对抽送至第二腔室160内的气体流速进行二次加速,从而增加了排气部130排放气体的压力,提高了充气效率。
96.作为优选,参见图5和图6,第一腔室150设有隔挡部151,该隔挡部151的一端连接于壳体100,其另一端和壳体100之间形成间隙153。其中,隔挡部151和第一腔室150之间形成转动工位154,其轮廓和第一叶轮220相适配,用于供第一叶轮220转动。此时,第一腔室150异于转动工位154的区域形成第一流道口171,且间隙153使转动工位154和第一流道口171相互导通。
97.在实际生产中,间隙153设置的位置应根据叶轮组件的转动方向灵活设置,只要能够确保第一腔室150的气体能够更为快速且顺畅地进入第一流道口171即可。
98.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设置隔挡部151可将第一腔室150分隔形成转动工位154和第一流道口171,如此,当第一叶轮220带动第一腔室150内的气体转动时,不会有未经转动加速的气体直接逸散到第一流道口171中,能够有效保证其抽气效果。而且,转动工位154的轮廓和第一叶轮220可相适配,使得第一叶轮220能够最大范围地带动转动工位154内所有气体转动,提高其抽取外部气体的效率。
99.在此基础上,作为进一步改进,参见图5,隔挡部151对应于间隙153的一端设有第一导流坡面152,第一腔室150顶端,且对应于第一流道口171的位置设有第二导流坡面156。该第一导流坡面152和第二导流坡面156共同用于将第一腔室150内的气体经第一流道口171引导进入涡旋流道170内部。
100.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导流坡面152和第二导流坡面156能保证第一腔室150内的气体被抽送至第二腔室160时,其气体流速不会因碰撞而受到影响。且设置第一导流坡面152和第二导流坡面156能将更多的气体顺畅地引导至涡旋流道170内部,提高充气效率。
101.在实际生产中,第二导流坡面156可为一中空的块状结构,其可优选固定设置在上盖110上,当然也可固定在第一腔室150侧壁,其具体结构及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换,在此不作限制。且第一导流坡面152和第二导流坡面156用于导流的面可设置成弧面或斜面等,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102.具体地,参见图2和图4,转动工位154的中心处可设有插孔155,该插孔155、进气部120及第二流道口172可优选为同轴设置,且均可位于壳体100的中部位置。其中,转轴210的
端部依次穿插第二流道口172及插孔155,并延伸至第一腔室150内部,以分别将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固定于第一腔室150和第二腔室160。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壳体100对应于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的位置分别设有一供转轴210穿插的轴承101,该轴承101用于在转轴210转动的过程中稳定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确保两者能够在轴承101的稳固作用下均匀且平稳地转动,不会发生例如偏振等状况。
103.在本实施例中,将插孔155、进气部120及第二流道口172同轴设置,可使得进气部120能够正对于第一叶轮220,第二流道口172能够正对于第二叶轮230,如此,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在转动过程中,能够均匀地将气体引导至壳体的内部的四周壁面,大大提高充气效率。
104.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4及图6,第一腔室150和第二腔室160之间设有导流环边173,且第一腔室150底壁、第二腔室160顶壁及导流环边173共同形成涡旋流道170。
105.当气体从第一腔室150被抽送至第二腔室160时,该涡旋流道170能保证被抽送的气体全部集中于该涡旋流道170且沿其轨迹抽送至第二腔室160,不会发生气体逸散。具体地,参见图6,为保证气体在从第一腔室150被抽送至第二腔室160的过程中,其流速不受影响,导流环边173可自壳体100内壁面沿叶轮组件的转动方向朝向壳体100的中部位置弯曲延伸设置,以将第一流道口171的气体引导输送至第二流道口172。
106.本实施例中以叶轮组件逆时针旋转为例,此时,导流环边173自壳体100内壁面沿逆时针方向朝向壳体100的中部位置弯曲延伸设置。在实际生产中,叶轮组件也可顺时针转动,此时,导流环边173自壳体100内壁面沿顺时针方向朝向壳体100的中部位置弯曲延伸设置,在此不作限制。
107.此外,导流环边173弯曲延伸设置,还能进一步减弱抽送过程中气体和侧壁发生的碰撞,保证气体流速不受影响。本实施例可不对导流环边173的具体构造做任何限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灵活设定,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108.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及图4,壳体100背对于进气部120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电机300的电机安装部140,该电机安装部140可优选为和进气部120同轴设置。其中,进气部120可优选设于壳体100的上端面,排气部130可优选地设于壳体100的侧边边缘,如此构造更有利于气体的排出。
109.优选地,参见图5,排气部130可沿转动工位154侧边边缘的切线方向延伸设置。因为第二叶轮230带动第二腔室160内的气体做近似圆周运动,将排气部130沿转动工位154侧边边缘的切线方向延伸设置更有利于气体的排出,可大大提高充气效率。
110.在实际生产中,排气部130截面可为矩形、圆形、椭圆形等等,可随实际情况灵活变动,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111.进一步优选地,参见图4,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的轮廓可相一致,本实施例以第一叶轮220为例,其可包括多个叶片,且多个叶片呈圆周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每一叶片靠近进气部120的一侧,且朝向于第一腔室150侧壁的一端均设有第三导流坡面221。在第一叶轮220转动的过程中,该第三导流坡面221可将第一腔室150内的气体引导至第一腔室150的边缘,并输送至第一流道口171。
112.相对应地,第二叶轮230也可包括多个叶片,且该叶片靠近第二流道口172的一侧,
且朝向于第二腔室160侧壁的一端均设有第四导流坡面231。在第二叶轮230转动的过程中,该第四导流坡面231可将第二腔室160内的气体引导至第二腔室160的边缘,并输送至排气部130。
113.本实施例设置第三导流坡面221和第四导流坡面231有助于将位于第一腔室150内靠近进气部120方向的气体及第二腔室160内靠近第二流道口172方向的气体引导至边缘区域,使更多的气体能流通至开设在壳体100侧边边缘的第一流道口171及排气部130,从而增加排气部130在单位时间内排出的气体流量,提高充气效率。
114.在实际生产中,第三导流坡面221和第四导流坡面231也可为设置成弧面,其具体结构形状在此不作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115.在此基础上,参见图4,第一腔室150的端壁对应于多个第三导流坡面221的区域形成和第三导流坡面221相平行的第五导流坡面157。相对应地,第二腔室160的端壁对应于多个第四导流坡面231的区域形成和第四导流坡面231相平行的第六导流坡面161。
116.此时,第三导流坡面221和与其相平行的第五导流坡面157形成一供气体流通的通道,提高第三导流坡面221的引流效果。相对应地,第四导流坡面231和与其相平行的第六导流坡面161也进一步提高了第四导流坡面231的引流效果,从而可大大提高腔体内气体的利用率,提高充气效率。
117.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五导流坡面157和第六导流坡面161均呈环状坡面构造,以适配于多个第三导流坡面221形成的整体轮廓及多个第四导流坡面231形成的整体轮廓。
118.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3,排气部130的外围设有一安装套筒180,且安装套筒180和排气部130之间可设有加强件190。其中,作为优选,排气部130、安装套筒180、壳体100及加强件190一体成型。
119.本实施例中,为提高多级加压式充气泵的通用性,还可在排气部130的外围设有一安装套筒180来对接各种待充气的设备。此外,为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安装套筒180和排气部130之间还设有加强件190,且作为优选,排气部130、安装套筒180、壳体100及加强件190可一体成型。在实际生产中,该加强件19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此不作限制,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120.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可不对多级加压式充气泵的具体应用场景作任何限制,例如其可应用于家居的吸尘器设计中,其还可应用于轴流风机的设计中。当然,其还可对车胎、球类、气垫、玩具及救生器材等任意可充气设备进行充气等,在此不作任何限制。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级加压式充气泵的叶轮的具体构造不作任何限制,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灵活变换构造。例如在吸尘器领域,该叶轮可设置呈具有多个涡旋翼片的构造。又例如在轴流风机领域,该叶轮可设置呈具有多个呈倾斜的曲型翼片构造,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121.更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一个电机300来同步带动若干叶轮转动,以在涡旋流道170的作用下对气体进行逐级加压,可最终确保经排气部130排出气体的压力大大超出电机300仅带动一个叶轮转动所排出气体的压力。也即是说,通过本专利逐级加压的技术方案,可相当于多个同等功率的电机300分别单独驱动一个叶轮转动所产生气压的总和,或是相当于一个更高功率的电机300驱动一个叶轮转动所产生气压的大小。本实施例
在不用增设电机300数量或者加大电机300功率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涡旋流道170加压的技术方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充气效率,且可大大节省电机300的使用成本,并可有效确保电机300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中运行,进而延长整个多级加压式充气泵的使用寿命。
122.当然,本实用新型在第二方面还提供了充气设备,具体可包括设备本体及至少两个如第一方面提供的多级加压式充气泵。至少两多级加压式充气泵安装于设备本体,及每两相邻的多级加压式充气泵通过进气部120和排气部130的对接以形成一个整体。及至少两多级加压式充气泵中,位于首端的多级加压式充气泵的进气部120延伸至设备本体外侧,用于供气体输入,及位于尾端的多级加压式充气泵的排气部130延伸至设备本体外侧,用于供气体输出。
123.具体地,当单个多级加压式充气泵不能满足于实际需求时,可通过将至少两个多级加压式充气泵组装形成一个整体套件,也即是形成一个单独的充气设备供用户使用,以提高排放气体的压力。如此,无论用户想要输出气体的压力为多大,本专利仅需根据客户实际需求灵活设置多级加压式充气泵的数量即可,安装方便且能够始终达到用户的使用需求,可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多级加压式充气泵的应用场景。
124.值得一提的是,该充气设备还可根据实际需求在设备本体上增设一些辅助功能,例如温控系统、散热系统、预警预报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等,任意对于充气设备辅助功能的改进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125.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