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烹饪桶及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2022-06-09 02:26: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桶及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2.目前,对于利用气流对烹饪腔内食物进行加热的家用电器,极易出现食材烹饪不均匀的问题。
3.例如空气炸锅,其通过离心风机出口高速气流经过加热件时带走热量,而后携带热量的气流流向烹饪腔,以加热食材。由于离心风机本身特点,四周气流流速高,中心流速低,进而对应烹饪腔内中心位置处的食材会出现烹饪不充分、不均匀的问题。
4.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设计一种新的烹饪桶及空气炸锅。


技术实现要素: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烹饪桶,所述烹饪桶包括底壁,且形成有烹饪腔;所述底壁上设置有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用于引导所述烹饪腔内的气流,以形成第一气压区和第二气压区,所述第一气压区的气压高于所述第二气压区的气压,使得气流由所述第一气压区流向所述第二气压区。
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流结构用于引导所述底壁表面的气流,以形成所述第一气压区和所述第二气压区。
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导流筋,所述第一导流筋具有相对设置的迎风面和背风面,每个第一导流筋的迎风面和相邻第一导流筋的背风面之间形成第一导流区,所述第一导流区形成靠近所述迎风面的所述第一气压区,以及靠近所述背风面的第二气压区第一气压区第二气压区第二气压区第一气压区。
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多个所述第一导流筋沿圆周方向间隔排布,在所述第一导流筋的长度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流筋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底壁的中心相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底壁的边缘相间隔设置。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多个所述第一导流筋均自所述底壁中心向所述底壁边缘呈放射状分布。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圆周方向上,每个所述第一导流筋的延伸方向朝向相邻第一导流筋的迎风面。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流筋为直线型或弧形。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流结构还包括多个第二导流筋,多个所述第二导流筋位于所述底壁中心至所述第一导流筋之间,且围绕所述底壁的中心形成第二导流区;在所述气流经所述第一导流区时,所述第二导流区的气压小于所述第二气压区,所述气流由第一导流筋的间隔处流向所述第二导流区。
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烹饪桶的底壁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底壁半径的1/15,且小于所述底壁半径的2/15。
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烹饪桶的底壁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底壁半径的1/10,且小于所述底壁半径的3/20。
1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端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端的宽度。
1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每个所述第一导流筋的迎风面朝向相邻第一导流筋的背风面倾斜设置。
1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迎风面与所述烹饪桶的底壁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且小于145度。
18.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气炸锅,包括载物件和上述所述的烹饪桶,所述载物件设置在所述烹饪桶中,且与所述烹饪桶的底壁间隔设置。
1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载物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导流筋之间的距离大于1mm且小于2mm。
2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空气炸锅还包括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用于产生进入所述烹饪腔的旋转气流。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22.本发明提供的利用气流加热的烹饪桶及空气炸锅,通过在烹饪腔的底壁上设置导流结构,以引导进入烹饪腔的气流形成第一气压区和第二气压区,且第一气压区的气压高于第二气压区的气压,继而利用压差导流的原理,使气流进一步的由第一气压区流向第二气压区。由于进入烹饪腔的气流一般来说是无法均匀分布,因此本技术利用该特性,通过导流结构首先强化气流的不均匀特性,使得形成高气压的第一气压区和低气压的第二气压区,然后再利用两气压区的压差,使得气流由第一气压区流向第二气压区,继而实现气流的均匀分布。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发明烹饪桶内设置导流结构一实施例示意图;
25.图2为图1中烹饪桶的俯视图;
26.图3为图1中烹饪桶的侧面剖视图;
27.图4为图2中气流流动的原理示意图;
28.图5为图3中第一气压区与第二气压区的原理示意图;
29.图6为本发明烹饪桶内设置导流结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30.图7为本发明烹饪桶内设置导流结构又一实施例示意图;
31.图8为本发明烹饪桶内设置导流结构再一实施例示意图;
32.图9为发明图1中烹饪桶与载物件组合使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33.图10为本发明图9实施例应用于空气炸锅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1为本发明图10的测点分布示意图;
35.图12为本发明烹饪桶侧壁设置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3为本发明载物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4为图13中载物件的承载部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5为本发明空气炸锅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6为本发明图15中烹饪桶和载物件的组合示意图;
40.图17为图15中烹饪桶的俯视图;
41.图18为本发明图15中改进结构与原始结构的底部气流流动对比示意图;
42.100-空气炸锅;1-烹饪桶;11-底壁;2-导流结构;21-第一导流筋;211-迎风面;212-背风面;213-第一端;214-第二端;22-第一导流区;23-第二导流筋;24-第二导流区;3-载物件;31-承载部;311-开孔;312-筋条;32-围设壁;4-风机;5-加热件;6-导流件。
具体实施方式
43.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44.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5.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6.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7.请参阅图1-图1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气流加热的烹饪桶1,包括底壁11,且形成有烹饪腔,在烹饪桶1上形成有通风口,在外部风机的作用下,气流由通风口旋转流动进入烹饪腔。
48.在该烹饪桶1中,烹饪腔内食材加热主要依靠高速高温气流对流换热,由于风机的作用原理,气流由通风口进入后,会在底壁11形成圆形环流进行加热,并且在位于周边的通风口处会形成高速气流,而中心处气流流速较低,这就造成烹饪腔内边缘食材过度加热,中心位置处的食材加热不充分,食材加热不均匀。
49.为了解决食材加热不均匀的问题,底壁11上设置有导流结构2,导流结构2引导进入烹饪腔的气流,首先利用气流的不均匀特征,引导气流的流动,形成气压较高的第一气压区和气压较低的第二气压区。然后再利用第一气压区和第二气压区的压差,使得气流从第一气压区流向第二气压区,从而实现气流的均匀分布。
50.本实施例中,通风口可设置在底壁1的边缘处,气流周向旋转进入烹饪腔。导流结构2设置在底壁1上,主要用以引导底壁表面的气流,以形成第一气压区和第二气压区。
51.具体来说,导流结构2包括多个第一导流筋21,第一导流筋21具有相对设置的迎风面211和背风面212,每个第一导流筋21的迎风面211和相邻第一导流筋21的背风面212之间形成第一导流区22。在气流经过第一导流区22时,第一导流区22形成邻近迎风面211的第一气压区和邻近背风面212的第二气压区,气流在第二气压区与第一气压区的压差作用下向底壁11的中心处偏移流动。
52.由此,通过第一导流筋21的设置,采用压差导流原理,当底壁11边缘的高速气流由通风口流过第一导流筋21时,由于第一导流筋21的阻挡作用,其背风面212无流动且形成漩涡,因而在第一导流区22中,邻近背风面212形成第二气压区,相反,邻近迎风面211形成第一气压区,利用第二气压区和第一气压区的压差作用,实现气流向烹饪桶1的底壁11中心偏移流动的效果,进而使得食材烹饪更均匀。同时,区别于现有技术中物理改变气流流动的方式,例如渐变设置的曲面弧形结构,由于烹饪桶1本身厚度薄,上述渐变设置的曲面弧形结构成型较为困难,往往冲压过程中容易导致烹饪桶1的板材破裂,增加生产制造难度,并且,渐变设置的曲面弧形结构需要更大的底部空间,也会导致用于烹饪食材的烹饪腔体积变小,增加整个烹饪桶1的尺寸;而本发明采用的烹饪桶1结构简单、对空间要求低、加工难度低,且导流效果更好。
53.在本发明中,多个第一导流筋21沿圆周方向间隔排布,以在两个相邻的第一导流筋21之间形成上述第一导流区22。对于第一导流筋21,其在自身的长度延伸方向上,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213和第二端214,一方面,第一端213与底壁11的中心相间隔设置,避免过度阻碍气流流动,以形成气流流动空间,促使压差导流形成;另一方面,类似地,第二端214也与底壁11的边缘相间隔设置,同样避免过度阻碍气流流动,以形成气流流动空间,促使压差导流形成。
5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导流筋21的迎风面211和背风面212是根据气流的旋转流动方向区分的,因此,气流旋转流动方向不同,第一气压区和第二气压区的形成区域也不同。例如图4和图5,在如图所示的顺时针旋转方向上,对于一个第一导流区22,第二气压区形成于气流的相对上游,第一气压区形成于气流的相对下游。相反,若气流为逆时针旋转流动,对于一个第一导流区22,形成的第二气压区和第一气压区则与图5相反。
55.为了形成压差导流,第一导流筋21的具体位置设置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以下列举一些实施例:
56.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和图2,多个第一导流筋21均自底壁11中心向底壁11边缘呈放射状分布。并且,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筋21的数量为3个。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筋21的数量也可以为其他任意个,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57.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6和图7,在圆周方向上,每个第一导流筋21的延伸方向朝向相邻第一导流筋21的迎风面211,即多个第一导流筋21以底壁11中心为轴旋转对称设置。第一导流筋21可以是直线型也可以是弧形。
58.以上两个实施例实现了气流的单级导流效果,本发明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形成两级、三级甚至多级的导流结构,例如,在又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8,在上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导流结构2还包括多个第二导流筋23,多个第二导流筋23位于底壁11中心至第一导流筋21之间,且围绕底壁11的中心形成第二导流区24。具体地,当气流旋转流动的过程中,先经过第一导流筋21构成的第一导流区22,并在第一导流区22的压差导流作用下向
第二导流区24进行一级偏移,与此同时,第二导流区24的气压会小于第一导流区22的第二气压区,进而气流由第一导流筋21的间隔处流向第二导流区24。
59.对于第二导流区24而言,其也是利用压差导流的原理将气流进一步导引偏移至烹饪桶1的底壁11中心。即在第二导流区24中,在气流旋转流动的方向上,其同样具有迎风面和背风面,每个第二导流筋23的迎风面和相邻第二导流筋23的背风面之间形成上述第二导流区24;在气流由第一导流区22流动至第二导流区24时,第二导流区24也同样形成邻近迎风面的第一气压区和邻近背风面的抵压区,进而气流在第二导流区24的第二气压区和第一气压区的压差作用下进一步向底壁11的中心处偏移。
60.如此,通过第一导流区22和第二导流区24的组合,在烹饪桶1的底壁11边缘至底壁11中心的方向上,依次形成二级导流结构,导流效果较单级导流结构更佳。
61.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导流结构2还可以设置为三级导流或其他多级导流,同样能达到将气流导引至烹饪桶1的底壁11中心的效果,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需要说明的是,理论上,导流级数越多,气流向底壁11中心的偏移效果越好。但还需结合考虑气流流经导流结构2的流动阻力损耗,导流级数越多,气流的流动阻力损耗也会越大,并且成本也会更高。因此,本发明可以综合考虑气流的导流效果、气流流动阻力损耗以及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合理设置导流结构2的导流级数,以达到最佳的导流效果,本发明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62.并且,无论在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或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筋21和第二导流筋23的形状可以有很多种。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6、图8所示,第一导流筋21呈直线型;又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导流筋21中部弯折形成钝角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筋21和第二导流筋23还可以设置为弧形等其他形状,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63.除了上述第一导流筋21的不同位置设置外,为了实现本发明压差导流的效果,第一导流筋21的尺寸范围也需设定在规定范围内。以下结合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对尺寸范围限制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64.其一,第一导流筋21的第二端214与烹饪桶1的底壁11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底壁11半径的1/15,且小于底壁11半径的2/15。如图2所示,定义烹饪桶1底壁11的半径为r1,底壁11中心至第一导流筋21的第二端214距离为r2,因此,1/15*r1<r
1-r2<2/15*r1。一方面,r
1-r2距离若偏小,则第一导流筋21的第二端214越靠近烹饪桶1的底壁11边缘,部分气流难以越过第一导流筋21,整体压力均较低,无法形成压差;另一方面,r
1-r2距离若偏大,则第一导流筋21的第二端214越远离烹饪桶1的底壁11边缘,即第一导流筋21过短,第二气压区面积过小,同样无法实现足够的压差,进而无法实现气流向底壁11中心偏移流动的效果。
65.其二,第一导流筋21的第一端213与烹饪桶1的底壁11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底壁11半径的1/10,且小于所述底壁11半径的3/20。如图2所示,定义底壁11中心至第一导流筋21的第一端213距离为r3,因此,1/10*r1<r3<3/20*r1。一方面,r3偏小,则第一导流筋21的第一端213越靠近底壁11中心,则底壁11中心形成较大阻力,影响气流向底壁11中心流动;另一方面,r3偏大,则第一导流筋21的第一端213越远离底壁11中心,中心区域形成水平环流,无法改善中心区域的均温性。
66.其三,第二端214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端213的宽度。如图2所示,定义d1为第二端
214的宽度,d2为第一端213的宽度,因此d1≥d2,即在越靠近底壁11中心的位置处,第一导流筋21越窄,因而第一导流区22的通道相应会越宽,进而气流流向底壁11中心的流动阻力会越小,更有利于气流向底壁11中心导流。
67.其四,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每个第一导流筋21的迎风面211朝向相邻导流筋的背风面212倾斜设置。具体地,迎风面211与烹饪桶1的底壁11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且小于145度。如图3所示,定义迎风面211与底壁11之间的夹角为α,因此90
°
<α<145
°
。一方面,α过小,则迎风面211越接近为竖直延伸,气流流经第一导流筋21时,则直接竖直上升,第一导流筋21的位置出现明显的烤糊现象,同时,气流无法向底壁11中心汇聚,仍无法解决食材烹饪不均匀的问题;另一方面,α过大,容易形成水平环流,无法起到压差导流效果。
68.基于上述烹饪桶1,其可应用于多种烹饪家用电器中,家用电器中设置有离心风机,以产生进入烹饪腔的旋转气流。在一实施例中,食材可直接放置于烹饪桶1内进行烹饪;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烹饪桶1内也可设置载物件3,且载物件3与烹饪桶1的底壁11间隔设置,食材放置于载物件3中进行烹饪。
69.其中,在一实施例中,载物件3可以为篮体,也可以为盘体,只要达到放置于烹饪桶1内以承载食材,且载物件3能够供气流穿过以对食材进行加热的效果,即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70.例如应用于图10所示空气炸锅100中,烹饪桶1作为炸桶、载物件3作为炸篮或烤盘使用。在进行食材烹饪时,炸桶单独使用,或者炸桶和炸篮、炸桶和烤盘组合使用均可实现本发明的效果。
71.需要说明的是,当载物件3和烹饪桶1组合使用时,载物件3的底部与第一导流筋21之间的距离大于1mm且小于2mm。如图9所示,定义载物件3的底部与第一导流筋21之间的距离为h,因此1mm<h<2mm。一方面,若h过小,则载物件3底部与第一导流筋21之间的间距过小,气流经过载物件3底部和第一导流筋21之间时阻力过大,气流无法水平流动,而直接竖直方向流向载物件3,无法向中心汇聚;另一方面,若h过大,则载物件3底部与第一导流筋21之间的间距过大,则无法改变气流的水平环流,也无向中心汇聚的效果。
72.采用上述烹饪桶1内设置第一导流筋21的改进后,本发明对图10所示改进结构进行了多次实验,实验过程为测试位置均匀布置5个温度测点,具体的测点分布示意图请参阅图10,最终温度测试结果如下表1所示,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结构相比原始无第一导流筋21结构,温度均匀性大幅提升。
73.表1烹饪桶1改进结构温度测试结果表
[0074][0075]
实验工况:控温200℃
[0076]
请参阅图12,为了提升烹饪桶1的底部的换热效果,在另一实施例中,对于使用单烹饪桶1进行食材烹饪时,本发明针对烹饪桶1的侧壁进行了改进。烹饪桶1的侧壁形成有导流件6,导流件6设置为多个且沿竖直方向延伸,多个导流件6沿烹饪桶1侧壁的周向间隔设置。由此,食材和烹饪桶1之间形成间隙,进而增加进入烹饪桶1底部的空气流量,以达到增
强烹饪桶1底部换热效果的作用。
[0077]
具体地,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导流件6沿烹饪桶1侧壁周向设置有5个。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按照实际使用情况设置其他数量的导流件6,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理论上,导流件6越多,气流扰流效果越好,但相反,气流阻力损耗也越大,因此导流件6的数量需要兼顾上述两方面因素合理设置。
[0078]
并且,进一步地,导流件6的迎风面可以设置为多种形状的表面,例如竖直面、倾斜面等。对于导流件6的形状设置可以有很多种,在本实施例中,导流件6沿着竖直方向的投影呈三角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流件6沿着竖直方向的投影也可以呈矩形等其他形状,均可达到抵消气流水平环向速度的作用,且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79]
请参阅图13-图14,为了进一步改善食材加热的均匀性,本发明针对载物件3本身进行了如下改进:
[0080]
具体地,载物件3包括承载部31,承载部31设有多个开孔311,在承载部31的边缘至承载部31的中心方向上,承载部31的单位面积内开孔311的大小逐渐变化。
[0081]
由此,本发明通过载物件3的承载部31中单位面积内开孔311大小的渐变设置,改变气流流经载物件3并穿过开孔311时的阻力大小,对于开孔311较大的位置,气流进风阻力系数越小,对于开孔311较小的位置,气流进风阻力系数越大,进而使得非均匀分布的气流在流经承载部31时,经过逐渐变化的开孔311调整后分布更均匀,如此,置于承载部31上食材的加热也更均匀。
[0082]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流经承载部31边缘的气流流速大,流经承载部31中心处的气流流速较低,因此为改变上述气流流动分布的均匀性,在承载部31的边缘至承载部31的中心方向上,承载部31的单位面积内开孔311的大小逐渐变大,这里的单位面积主要是作为开孔大小的比较基础,可以是任何的面积计量单位。通过上述设置,流速大的气流流经承载部31边缘时,由于开孔311较小,阻力较大,气流流速降低;流速小的气流流经承载部31中心时,由于开孔311较大,阻力较小,气流流动相对而言降低地更少;因而提高了气流分布的均匀性,食材烹饪效果更佳。
[0083]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开孔311的逐渐变化也可以为其他方式,可根据具体的气流流动情况选择性设置。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承载部31的边缘至承载部31的中心方向上,承载部31的单位面积内开孔311的大小逐渐变小。该实施例的应用场景可以为食材放置于承载部31的边缘进行烹饪,而承载部31的中心无食材,此时承载部31边缘的开孔311越大,食材烹饪效果更好,而承载部31的中心由于无食材则无需高速气流,因此开孔311较小。
[0084]
或者,在又一实施例中,在承载部31的边缘至承载部31的中心方向上,承载部31的单位面积内开孔311的大小先逐渐变大再逐渐变小,又或者,在再一实施例中,在承载部31的边缘至承载部31的中心方向上,承载部31的单位面积内开孔311的大小先逐渐变小再逐渐变大,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85]
进一步地,上述多个开孔311均为圆孔,如此,圆孔制造更容易,且在控制开孔311面积时,圆孔的面积也更易控制。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多个开孔311还可以为方形孔、正方形孔、椭圆形孔或星型孔等,只要达到使气流穿过以加热承载部31中食材的效果,即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0086]
为了达到引导气流均匀分布的效果,对于开孔311的尺寸设置具有一些限制。在一实施例中,开孔311的孔径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30mm。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在承载部31的边缘至承载部31的中心方向上,开孔311的孔径由2.5mm逐渐变大为10mm。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开孔311的孔径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为其他尺寸,只要达到均匀加热气流的效果,即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0087]
另外,承载部31用于承载食材的表面还设置有多个筋条312,多个筋条312以承载部31的中心为轴旋转对称设置;筋条312用于将气流导向承载部31的中心。通过筋条312结合承载部31的上述开孔311渐变设置,本发明的载物件3实现气流均匀的效果更佳。并且,两相邻筋条312之间的开孔311设置相同。
[0088]
在图14所示的载物件3中,承载部31的中心位置也设置有孔状结构,此处的孔状结构可以供气流从承载部31的中心位置穿过,进而回流至风机,形成气流循环。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此处的孔状结构一般不会放置食材,因而在不影响食材烹饪效果的前提下,孔状结构中孔的大小可以小于承载部31邻近中心位置的开孔311。
[0089]
在本实施例中,载物件3可以设置为多种形式。在图13所示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载物件3还包括围设壁32,连接于承载部31外周,与承载部31构成置物腔;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载物件3包括取放把手(未图示),设置于承载部31上。
[0090]
采用上述载物件3的承载部31开孔311逐渐变化的改进后,本发明将改进后的载物件3应用于空气炸锅100中并进行了多次实验,实验过程为测试位置均匀布置5个温度测点,测点分布与上一实施例图11相同;最终温度测试结果如下表2所示,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结构相比原始开孔311均匀结构,温度均匀性大幅提升。
[0091]
表2载物件3改进结构温度测试结果表
[0092][0093]
实验工况:控温200℃
[0094]
针对载物件3和烹饪桶1组合使用的空气炸锅100应用例中,如图9、图15所示,载物件3设于烹饪桶1内,载物件3与烹饪桶1之间间隔形成供气流流动的循环通道。具体地,载物件3的侧壁与烹饪桶1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纵向的气流通道;载物件3的底壁11与烹饪桶1的底壁11之间间隔形成水平的气流通道。并且,纵向的气流通道与水平的气流通道相连通形成上述气流循环通道。
[0095]
具体地,空气炸锅100还包括风机4和加热件5,风机4多为离心风机4,工作时,离心风机4为轴向进风、侧向出风,风机4旋转将下方的气流沿轴向方向吸入,由风机4的叶片将吸入的气流从四周推出,推出的高速气流经过加热件5时带走热量,气流先经纵向的气流通道流入水平的气流通道,而后在水平的气流通道中自下而上穿过载物件3沿轴向方向再流入风机4,由此构成气流循环,完成食材的加热,进而烹饪到食材的底部,提升了食材上下表面烹饪的均匀性。
[0096]
请参阅图15-图18,为了提升食材中心位置烹饪的均匀性,本发明的空气炸锅100还包括形成于载物件3和烹饪桶1中至少一个的侧壁上的导流件6,导流件6位于气流通道
内,以将气流导向载物件3的底部中心。
[0097]
由此,通过导流件6的设置,使得气流在气流通道内流动时,由于导流件6的阻挡作用,抵消掉气流水平方向的旋转速度,气流转为竖直向下流动至载物件3的底部,并且由原来的水平环流改变为朝向载物件3的底部中心流动,进而改善了载物件3底部的均温性,使得食材烹饪更均匀。并且,本发明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占用空间更小。
[0098]
在一实施方式中,导流件6形成于载物件3的侧壁上。或者,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导流件6形成于烹饪桶1的侧壁上。具体地,导流件6自载物件3和烹饪桶1中一个的侧壁向另一个凸伸形成。
[0099]
并且,为了达到上述效果,导流件6的凸伸高度需根据载物件3的侧壁与烹饪桶1的侧壁之间的间距设定,在本实施例中,导流件6的凸伸高度需大于载物件3的侧壁与烹饪桶1的侧壁之间间距的2/3。如图17所示,导流件6的凸伸高度为图中h。若凸伸高度过小,则无法起到抵消气流水平方向旋转速度的作用,进而无法达到改善均温性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导流筋的高度最高可设置为与另一个侧壁贴合,仅保留装配公差,同样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0100]
进一步地,导流件6的迎风面可以设置为多种形状的表面,例如竖直面、倾斜面等。在本实施例中,导流件6的迎风面自载物件3和烹饪桶1中一个的侧壁向另一个倾斜延伸,倾斜方向与气流的旋转方向相同,导流效果更佳。
[0101]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导流件6设置在烹饪桶1的侧壁上,为在竖直方向延伸的条状结构。对于导流件6的形状设置可以有很多种,在本实施例中,导流件6沿着竖直方向的投影呈三角形。
[0102]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流件6沿着竖直方向的投影也可以呈矩形等其他形状,均可达到抵消气流水平环向速度的作用,且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103]
进一步地,导流件6设置有多个,多个导流件6沿载物件3或烹饪桶1侧壁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使得气流分布更均匀。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多个导流件6也可呈非均匀间隔设置,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104]
在上述烹饪桶1和载物件3组合使用时引入导流件6的改进后,相比原始无导流件6结构,两者的底部气流流动对比示意图如图18所示,本发明对改进结构进行了多次实验,实验过程为测试位置均匀布置5个温度测点,测点分布与上述实施例图11相同,温度测试结果如下表3所示,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结构相比原始无导流件6结构,温度均匀性大幅提升。
[0105]
表3导流件6改进结构的温度测试结果表
[0106][0107]
实验工况:控温200℃
[0108]
需要说明的是,烹饪桶1底壁11第一导流筋21及第二导流筋23的设置、载物件3上开孔311的设置、以及导流件6的设置,三者可以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扰流效果,也可以单独分开同样可以改善均温性,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109]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在烹饪桶1底壁11设置第一导流筋21和/或第二导流筋23、
改变载物件3的承载部31开孔311、以及导流件6的设置,改变了气流的流动轨迹,将气流引入烹饪桶1或载物件3的中心,以提高食材烹饪的均匀性。
[0110]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例。
[0111]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例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