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2-06-06 00:24: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记载的连接器具备:壳体,具有罩部;和前保持体,组装于罩部内。阳端子零件的突片配置成突出到罩部内。前保持体具有插入到罩部内的前面壁。在前保持体的前面壁开口设置有多个突片贯穿孔。
3.前保持体被插入到罩部的对方侧的阴连接器推压,从而相对于壳体从临时卡止位置向正规的组装位置移动。在临时卡止位置上,阳端子零件的突片的顶端部分配置于突片贯穿孔内,突片被定位保护。在正规的组装位置上,突片的顶端部分从突片贯穿孔突出,与安装于阴连接器的阴端子零件连接。这样,前保持体具有将阳端子零件的突片定位的动板的功能。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8218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5.但是,例如在端子数少的少极的连接器的情况下,罩部成为小型,因此插入到罩部内的动板(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为前保持体)也成为小型。其结果是,动板的成形变得困难,即使能成形,也有可能动板不能在罩部内顺利移动。
6.因此,本公开以提供具备保护阳端子的功能、能应对小型化的连接器为目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7.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引导件,在内侧配置阴壳体;腔,位于所述引导件的后方,与所述引导件的内侧连通;保持构件,配置成相对于所述引导件在前后方向能移动;以及阳端子,配置于所述腔的内侧,具有向前方突出的突片,所述阳端子设置成与所述保持构件一体移动。发明效果
8.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如下连接器:具备保护阳端子的功能,能够应对小型化。
附图说明
9.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中、阴阳连接器嵌合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是示出阴阳连接器嵌合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图3是从斜前上方观看阴壳体的立体图。图4是从斜后上方观看壳体的立体图。图5是从斜后上方观看阳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从斜前上方观看保持构件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保持构件相对于壳体保留在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的后视图。图8是示出保持构件相对于壳体保留在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的局部放大侧视剖视图。图9是示出保持构件相对于壳体保留在初期位置的状态的局部放大侧视剖视图。图10是示出解除部将限制移动部上推、臂部挠曲变形的状态的局部放大侧视剖视图。图11是示出保持构件相对于壳体保留在初期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图12是示出在阴阳连接器嵌合后、保持构件相对于壳体保留在嵌合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公开的连接器,(1)具备:引导件,在内侧配置阴壳体;腔,位于所述引导件的后方,与所述引导件的内侧连通;保持构件,配置成相对于所述引导件在前后方向能移动;以及阳端子,配置于所述腔的内侧,具有向前方突出的突片,所述阳端子设置成与所述保持构件一体移动。根据本结构,在保持构件相对于引导件位于后方位置时,能够使阳端子的突片在腔的内侧配置成保护状态。当保持构件相对于引导件向前方移动时,则阳端子也向前方移动,能够使阳端子的突片达到引导件的内侧并与阴壳体侧的阴端子连接。在此,不必在引导件的内侧配置保持构件。因此,保持构件与现有的动板不同,不受引导件的形状、尺寸制约。因此,本结构也能够应对小型的连接器。
[0011]
(2)优选的是,所述引导件及所述腔设置于壳体,所述保持构件配置成相对于所述壳体能移动到初期位置和比所述初期位置靠前方的嵌合位置。根据本结构,在保持构件位于初期位置时,能将阳端子的突片在腔的内侧配置成保护状态。在保持构件位于嵌合位置时,能够使阳端子的突片与阴壳体侧的阴端子连接。
[0012]
(3)优选的是,所述保持构件具有臂部,所述壳体具有前止动部,所述臂部配置成在所述初期位置上与所述前止动部的后表面碰触。根据本结构,通过臂部与前止动部的后表面碰触,从而能够防止保持构件意外地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移动。
[0013]
(4)优选的是,所述壳体具有后止动部,所述臂部配置成在所述初期位置上与所述后止动部的前表面碰触。根据本结构,通过臂部与后止动部的前表面碰触,从而能够防止保持构件意外地从初期位置向与嵌合位置相反的一侧的后方移动。特别是,臂部能够兼备防止保持构件向嵌合位置移动的功能和防止保持构件向相反侧的后方移动的功能。
[0014]
(5)优选的是,所述臂部配置成在所述嵌合位置上在所述阴壳体脱离的方向与所述阴壳体碰触。根据本结构,在保持构件位于嵌合位置时,通过臂部可限制阴壳体从保持构件脱离。特别是,臂部能够兼备防止保持构件向嵌合位置移动的功能、限制阴壳体脱离的功能、以及在具备上述(4)的结构的情况下防止保持构件向与嵌合位置相反的一侧的后方移动的功能。通过这样的臂部的多功能化,能够使保持构件的结构更加简化。
[0015]
(6)优选的是,所述阴壳体在与所述臂部对置的位置上具有解除部,所述解除部将所述臂部与所述前止动部的后表面碰触的状态解除。根据本结构,伴随阴壳体配置于引导件的内侧,能够利用解除部将臂部与前止动部的后表面碰触的状态解除。因此,不必进行将臂部与前止动部的后表面碰触的状态解除的特别的解除操作。
[0016]
(7)优选的是,所述保持构件具有在所述嵌合位置上将所述壳体卡止的锁臂。根据本结构,在保持构件位于嵌合位置时,借助锁臂能够将保持构件和壳体保留在保持状态。
[0017]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连接器的具体例。再者,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018]
连接器由阴连接器800和阳连接器100构成。阴连接器800具备阴壳体80和阴端子81。阳连接器100具备壳体10、阳端子11以及保持构件12。阴连接器800和阳连接器100相互嵌合。阴端子81和阳端子11在阴连接器800、阳连接器100嵌合时电连接。再者,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阴连接器800、阳连接器100在嵌合开始时相互相向的面侧设为前侧。上下方向以除图1、图11及图12之外的各图的上下方向为基准。
[0019]
《阴壳体80》阴壳体8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3所示,具有在宽度方向扁平的块状的阴壳体主体82。阴壳体主体82具有在宽度方向排成一列的多个阴腔83。各阴腔83是将阴壳体主体82在前后贯穿的孔。如图2所示,在各阴腔83的内表面突出地设置有能挠曲变形的阴矛状部84。
[0020]
如图3所示,阴壳体80具有在阴壳体主体82的上表面突出的壳体锁臂85。壳体锁臂85形成为从阴壳体主体82的上表面的前部向后方延伸的形状。壳体锁臂85能以阴壳体主体82的上表面的前部侧为支点向上下挠曲变形。在壳体锁臂85的上表面设置有锁定突起86。
[0021]
阴壳体80在宽度方向具有从阴壳体主体82的上表面向前方突出的一对解除部87。两解除部87形成为在前后长的棱柱状。两解除部87的前部向比阴壳体主体82的前表面靠前方突出。两解除部87的前表面成为向上直线状倾斜的解除面88。两解除部87的后部在阴壳体主体82的上表面呈肋状突出。两解除部87的后表面沿着上下配置。
[0022]
《阴端子81》阴端子81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如图2所示,形成为在前后细长的形状。阴端子81具有筒状的连接部89和与连接部89的后方相连的开放筒状的阴筒部91。阳端子11的后述的突片37从连接部89的前方插入到连接部89而连接。阴筒部91通过压接而与电线90的末端部连接。阴端子81从后方插入到阴腔83。通过连接部89与阴矛状部84卡止,从而阴端子81在阴腔83内配置成防脱。
[0023]
《壳体10》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4所示,具有壳体主体13和从壳体主体13向前方突出的引导件14。阴壳体80从引导件14的前方插入到引导件14内。
[0024]
壳体主体13具有矩形平板状的底壁15、从底壁15的宽度方向两端立起的一对侧壁16、以及在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底壁15的上表面的多个隔壁17。两侧壁16及各隔壁17形成为在前后长的板片状。另外,壳体主体13具有带板状的连结壁18,连结壁18在宽度方向架设在两侧壁16的前部的上端间。连结壁18也连结到各隔壁17的前部的上端。
[0025]
并且,壳体主体13具有在宽度方向排成一列的多个腔19。各腔19配置于在宽度方向相邻的隔壁17间、和侧壁16与该侧壁16对置的隔壁17之间。各腔19除了被连结壁18覆盖的前端部之外向上方开放。另外,各腔19在前后延伸并将引导件14的后述的背壁27贯穿,与引导件14内连通。如图2所示,在各腔19的内表面突出地设置有能挠曲变形的矛状部21。
[0026]
如图4所示,在两侧壁16的外侧的侧面突出地设置有一对卡止部22。两卡止部22形成为在前后较长地延伸的肋状。如图4及图11所示,连结壁18在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在前后延伸的宽度方向的一对两侧座部23、和将两侧座部23的前端间连结的沿着宽度方向的前侧座部24。两侧座部23和前侧座部24形成为俯视呈门型。前侧座部24与引导件14的背壁27配置于相同的前后位置。前侧座部24的宽度方向两端连结到背壁27。两侧座部23和前侧座部24各自的上表面是齐平地相连的平坦面,位于比连结壁18的上表面高一级的位置。
[0027]
在两侧座部23的上表面的后端部设置有一对后止动部25。两后止动部25呈棱柱状,从两侧座部23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两后止动部25的前表面沿着上下配置。
[0028]
在前侧座部24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置有前止动部26。前止动部26形成为从前侧座部24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且向前侧座部24的前方延伸的形状。前止动部26除了与前侧座部24的上表面相连的后端部之外突出到引导件14内。如图8及图9所示,前止动部26的后表面与前侧座部24的后表面齐平地连续,沿着上下配置。前止动部26的前表面向上倾斜地配置。
[0029]
如图4所示,引导件14呈方筒状,具有沿着上下配置的背壁27和从背壁27的上下端部及两侧端部向前方突出的周壁28。背壁27具有与壳体主体13的前端连结、向两侧壁16的侧方及连结壁18的上方伸出的部分。
[0030]
在引导件14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置有从周壁28的上壁部分的后部开口到背壁27的上部的贯穿孔29。贯穿孔29的后端下表面被前侧座部24及前止动部26的后端部封闭。
[0031]
在周壁28的上壁部分的后端部,在隔着贯穿孔29的宽度方向两侧如图1所示设置有一对被锁定面31。两被锁定面31沿着上下且朝向前方配置。在背壁27的上部,在隔着贯穿孔29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一对定位面32。两定位面32沿着上下且在内侧相互对置地配置。定位面32的前端和被锁定面31的宽度方向内侧端相互正交。
[0032]
在周壁28的上壁部分的上表面,如图4所示,设置有经由两定位面32及两被锁定面31从周围降低一级的凹面33。在周壁28的上壁部分中被凹面33、两定位面32以及两被锁定面31划定的内侧的空间,如图1所示,被嵌入保持构件12的后述的锁臂56的前端部。
[0033]
在周壁28的上壁部分的前端部,如图2所示,设置有向下侧(内侧)突出的壳体锁定部34。在阴壳体80配置于引导件14内的状态下,壳体锁臂85与壳体锁定部34卡止。
[0034]
《阳端子11》阳端子11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如图5所示,形成为在前后细长的形状。阳端子11具有筒状的主体部35、与主体部35的后方相连的开放筒状的筒部36、以及从主体部35向前方突出的突片37。筒部36通过压接与电线30的末端部连接。
[0035]
如图8所示,主体部35在下壁部分具有向斜下后方突出的卡止突起38。卡止突起38通过使构成主体部35的下壁部分的板材的一部分向下方弯曲而形成。阳端子11从后方插入到腔19。通过主体部35的卡止突起38与矛状部21卡止,从而阳端子11在腔19内配置成防脱。
再者,阳端子11如后所述伴随保持构件12相对于壳体10移动,而在腔19内向前后相对移动。
[0036]
主体部35在上壁部分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前侧碰触部39。前侧碰触部39通过使构成主体部35的上壁部分的板材的一部分向下方弯曲而形成。另外,主体部35在比上壁部分中的前侧碰触部39靠后方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后侧碰触部41。后侧碰触部41通过使构成主体部35的上壁部分的板材的一部分向上方弯曲而形成。
[0037]
在主体部35的上壁部分中的前侧碰触部39与后侧碰触部41之间以开口方式设置有孔部42。前侧碰触部39的后表面及后侧碰触部41的前表面以面向孔部42的方式配置。如图2所示,保持构件12的后述的保持突部46插入到主体部35的孔部42。前侧碰触部39的后表面能够与保持突部46的前表面碰触。后侧碰触部41的前表面能够与保持突部46的后表面碰触。
[0038]
《保持构件12》保持构件12为合成树脂制,如图6所示,具有沿着宽度方向配置的连结板部43、和从连结板部43的宽度方向两端向下方突出的一对侧板部44。连结板部43和两侧板部44形成为门型。保持构件12相对于壳体10保持为能在临时卡止位置与正式卡止位置之间上下移动,并且保持为能在初期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前后移动。
[0039]
两侧板部44在内表面具有在前后延伸的多个槽状的被卡止部45。各被卡止部45在两侧板部44中在上下成对地设置。在被卡止部45内嵌入壳体10的卡止部22。如图7所示,通过两卡止部22配置于下侧的两被卡止部45内,从而保持构件12相对于壳体10(壳体主体13、引导件14)保留在临时卡止位置。通过两卡止部22配置于上侧的两被卡止部45内,从而保持构件12相对于壳体10保留在正式卡止位置。保持构件12相对于壳体10在临时卡止位置上相对地配置于上方,在正式卡止位置上相对地配置于下方。
[0040]
连结板部43呈平板状,以将各腔19的上表面开口覆盖的方式配置。如图7所示,在连结板部43的内表面且与各腔19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多个保持突部46。保持突部46呈方块状,如图8所示,在与阳端子11的孔部42对应的位置,以能插入到孔部42的大小设置。保持突部46的前表面及后表面均沿着上下配置。
[0041]
保持构件12具有臂部47,臂部47从连结板部43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且向连结板部43的前方延伸。臂部47呈带板状,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容纳孔48。如图7及图11所示,容纳孔48在前后延伸并在臂部47的后端开口。臂部47形成为能以与连结板部43的上表面相连的后端部为支点向上下挠曲变形。
[0042]
在臂部47的前端部设置有限制移动部49,限制移动部49将容纳孔48的前端封闭,在宽度方向延伸。限制移动部49的前表面沿着宽度方向及上下配置。如图11所示,限制移动部49的前表面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前侧限制面51。前侧限制面51在限制移动部49的前表面中没有被实施特别的加工,与宽度方向两侧的邻接区域齐平地连续。限制移动部49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比臂部47的主体部分靠侧方伸出。限制移动部49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后表面构成为一对后侧限制面52。两后侧限制面52沿着上下配置。
[0043]
如图11所示,通过壳体10的前止动部26的后表面与前侧限制面51碰触,从而限制保持构件12相对于壳体10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移动。通过两后止动部25的前表面与两后侧限制面52碰触,从而限制保持构件12相对于壳体10从初期位置向后方移动。保持构件12相对于壳体10在初期位置上相对地配置于后方(参照图11),在嵌合位置上相对地配置于前
方(参照图12)。
[0044]
连结板部43在臂部47的宽度方向两侧具有一对退避孔53。两退避孔53在前后延伸并在连结板部43的前端开口。在保持构件12位于向嵌合位置的移动中途及嵌合位置时,两侧座部23插入到两退避孔53而退避。
[0045]
另外,如图6所示,保持构件12具有:一对腿部54,从连结板部43的宽度方向两端立起;连结部55,在宽度方向架设在两腿部54的上端之间;以及锁臂56,与连结部5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连结,在前后延伸。两腿部54形成为在前后长的矩形肋状。连结部55成为矩形截面且在宽度方向较长地延伸的形状。连结部55的宽度方向两端与两腿部54的上端的前后中央部连结。锁臂56形成为在前后长的带板状。锁臂56能以连结部55为支点呈跷跷板状弹性变形(能摇动移位)。在锁臂56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两端,向侧方伸出地设置有一对锁定主体57。锁臂56在弹性变形后,如图1所示,通过两锁定主体57将引导件14的两被锁定面31卡止,从而以被壳体10的引导件14限制脱离的状态锁定。
[0046]
《连接器的组装结构及组装方法》在组装时,保持构件12相对于壳体10配置于临时卡止位置。在临时卡止位置上,通过两卡止部22嵌入到下侧的两被卡止部45,从而保持构件12相对于壳体10保持为在上下被定位(参照图7)。各保持突部46以从上方面向各腔19的方式配置。
[0047]
接着,阳端子11从后方插入到壳体10的各腔19。在阳端子11的插入过程中,前侧碰触部39在保持突部46的下方通过。当阳端子11达到正规的插入位置时,则后侧碰触部41与保持突部46的后表面碰触,阳端子11的进一步的前进被限制(参照图8)。另外,通过卡止突起38与矛状部21卡止,从而阳端子11的后退也被限制。此时,阳端子11的突片37配置于腔19内,不会突出到引导件14内。突片37的顶端部配置于在背壁27的内侧形成的锥形的定位孔58内(参照图9)。
[0048]
接着,保持构件12被压低而达到正式卡止位置。在正式卡止位置上,通过两卡止部22嵌入到上侧的两被卡止部45,从而保持构件12相对于壳体10保持为在上下被定位。各腔19通过上表面开口被连结板部43封闭,从而形成为周围封闭的孔状。另外,各保持突部46下降而较深地插入到各阳端子11的主体部35内(参照图2)。在此,保持突部46的前表面以与前侧碰触部39从后方碰触的方式配置。各阳端子11相对于保持构件12配置成被各保持突部46限制前后移动的状态。由此,各阳端子11成为能与保持构件12一体移动的状态。
[0049]
另外,保持构件12在相对于壳体10达到正式卡止位置的同时能够达到初期位置。在初期位置上,限制移动部49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载置于两侧座部23的上表面,两后侧限制面52以与两后止动部25的前表面碰触的方式配置,并且前侧限制面51以与前止动部26的后表面碰触的方式配置(参照图11)。由此,保持构件12相对于壳体10保持为被限制前后移动的状态。
[0050]
在保持构件12相对于壳体10位于正式卡止位置及初期位置的状态下,阴壳体80从前方插入到壳体10的引导件14。在阴壳体80预先安装有阴端子81。
[0051]
当阴壳体80正规插入到引导件14内时,两解除部87与限制移动部49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在前表面碰触,臂部47跨上两解除部87的解除面88而向上方挠曲变形(参照图10)。通过臂部47向上方挠曲变形,从而前侧限制面51离开前止动部26的后表面,保持构件12的前
止动状态解除。在此,壳体锁臂85的锁定突起86将壳体锁定部34的后表面卡止,两壳体10、80保持为正规的嵌合状态(限制脱离状态)。
[0052]
另外,通过保持构件12的前止动状态解除,从而保持构件12能向前方移动。在该状态下,保持构件12被向前方压入。在保持构件12向前方移动的过程中,各保持突部46与各前侧碰触部39的后端碰触而按压各阳端子11,各阳端子11与保持构件12一起向前方移动。也就是说,各阳端子11相对于各腔19相对地向前方移动。由此,各阳端子11的突片37从各定位孔58突出到引导件14内,并插入到对应的阴端子81的连接部89内。
[0053]
并且,在保持构件12向前方移动的过程中,两锁定主体57跨上背壁27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锁臂56挠曲变形。当保持构件12达到嵌合位置时,则锁臂56弹性复原,载置于凹面33,被两定位面32在宽度方向定位(参照图1)。另外,两锁定主体57将两被锁定面31卡止。由此,保持构件12保持为被引导件14进而壳体10限制脱离的状态。各阳端子11的突片37以正规深度插入到各阴端子81的连接部89内,并与各阴端子81电连接。
[0054]
在保持构件12朝向嵌合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两卡止部22在上侧的两被卡止部45的内表面滑动,可引导保持构件12相对于壳体10的移动动作。另外,在保持构件12朝向嵌合位置移动的过程中,臂部47维持挠曲变形的状态,并且限制移动部49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跨上两解除部87的上表面,在两解除部87的上表面滑动。臂部47将贯穿孔29贯穿而面向引导件14内。进一步地,限制移动部49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跨上前止动部26的上表面,在前止动部26的上表面滑动。
[0055]
当保持构件12达到嵌合位置时,则臂部47弹性复原而载置于前侧座部24及两侧座部23,且前止动部26插入到臂部47的容纳孔48内。通过臂部47弹性复原,从而限制移动部49的两后侧限制面52与两解除部87的后表面对置地配置(参照图12)。因此,保持构件12和阴壳体80配置成被限制相互脱离的状态。
[0056]
在由于维护等情况而使两壳体10、80脱离时,将锁臂56的后端部压低,从该状态向后方拉拽保持构件12。于是,限制移动部49在前止动部26的倾斜状的前表面滑动,臂部47向上方挠曲变形。由此,限制移动部49离开前止动部26的前表面及两解除部87的后表面,保持构件12变为向能后方移动的状态。在保持构件12向后方移动的过程中,各保持突部46与各后侧碰触部41的前端碰触而按压各阳端子11,各阳端子11与保持构件12一起向后方移动。也就是说,各阳端子11相对于各腔19向后方相对移动。
[0057]
当保持构件12返回初期位置时,则限制移动部49嵌入到前止动部26与两后止动部25之间,保持构件12的移动被限制。另外,各阳端子11整体配置于各腔19内。由此,各阳端子11的突片37在各腔19内再次配置成保护状态。然后,将壳体锁臂85的后端部压低,壳体锁臂85将壳体锁定部34卡止的状态解除。在该状态下,两壳体10、80相互被拉开。
[0058]
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保持构件12位于初期位置时,能够使阳端子11的突片37在腔19的内侧配置成保护状态。当保持构件12相对于壳体10向前方移动时,则阳端子11也向前方移动,能够使阳端子11的突片37达到引导件14内并与阴端子81连接。保持构件12因为不是整体配置于引导件14内,所以不会受到引导件14的形状、尺寸的制约。因此,本实施方式也能够应对少极数的小型的连接器。
[0059]
在此,在保持构件12位于初期位置时,通过臂部47的前侧限制面51与前止动部26的后表面碰触,从而能够防止保持构件12意外地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移动。并且,通过臂
部47的两后侧限制面52与两后止动部25的前表面碰触,从而能够防止保持构件12意外地从初期位置向与嵌合位置相反的一侧的后方移动。另外,在保持构件12位于嵌合位置时,通过臂部47的两后侧限制面52与两解除部87的后表面碰触,从而能够限制阴壳体80从保持构件12(进而壳体10)脱离。
[0060]
如上所述,臂部47被多功能化。因此,与臂部47具备的多个功能单独地设置于保持构件12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保持构件12的结构。另外,两解除部87与臂部47的限制移动部49碰触,保持构件12的前止动状态解除。因此,不必进行将保持构件12的前止动状态解除的特别的解除操作。而且,在保持构件12位于嵌合位置时,借助与臂部47分体的锁臂56,能够将保持构件12和壳体10保留在保持状态。
[0061]
[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引导件形成为将阴壳体遍及全周包围的筒状,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引导件也可以是具有在周向开放的部分的形状。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保持构件是相对于壳体保留在临时卡止位置和正式卡止位置的结构,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保持构件也可以是相对于壳体不保留在临时卡止位置,不具有临时卡止结构(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下侧的被卡止部等)的结构。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引导件及腔与壳体设置成一体,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引导件及腔也可以分别设置成相互能相对移动(能分离)。例如,腔也可以设置于保持构件。附图标记说明
[0062]
10:壳体11:阳端子12:保持构件13:壳体主体14:引导件15:底壁16:侧壁17:隔壁18:连结壁19:腔21:矛状部22:卡止部23:侧座部24:前侧座部25:后止动部26:前止动部27:背壁28:周壁29:贯穿孔
30:与阳端子连接的电线31:被锁定面32:定位面33:凹面34:壳体锁定部35:主体部36:筒部37:突片38:卡止突起39:前侧碰触部41:后侧碰触部42:孔部43:连结板部44:侧板部45:被卡止部46:保持突部47:臂部48:容纳孔49:限制移动部51:前侧限制面52:后侧限制面53:退避孔54:腿部55:连结部56:锁臂57:锁定主体58:定位孔80:阴壳体81:阴端子82:阴壳体主体83:阴腔84:阴矛状部85:壳体锁臂86:锁定突起87:解除部88:解除面89:连接部90:与阴端子连接的电线91:阴筒部
100:阳连接器800:阴连接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