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2022-06-05 20:40: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到显示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屏。


背景技术:

2.液晶显示器工作时,液晶材料本身不发光,必须依靠被动光源,需要光源从背面照射液晶面板,控制出光的输出形成图像。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液晶背光技术是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主流方式由侧入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结构。
3.侧入式背光模组将光源置于模组侧面,光线从侧面入射后经过导光板,通过导光板对光线进行散射破换点并逐步将光线均匀耦合出射,形成面光源。侧入式背光模组具有轻薄的优势,但所有光源需要一直开启以保证均匀出光,无法根据图像区域亮暗调整光源发光。
4.直下式背光模组将光源直接置于面板下侧,光源阵列均匀排布,光线从显示面板的下方直接入射到显示面板,形成对显示面板的均匀照射。另外,由于背光模组的光源直接位于显示面板的下方,因此可以根据显示图像的亮暗程度控制不同光源的亮暗程度,但是由于光源的扩散范围较广,显示面板上的单个区域点亮时会形成大范围光晕,这种光晕会导致在显示黑背景高亮物体时出现明显光晕,降低了局部的显示对比度效果。
5.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液晶显示器的显示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现有的两种背光模组均无法实现良好的图像区域显示对比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屏,提高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以提供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7.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应用于显示装置中,并用于给显示装置提供光线。背光模组包括衬底以及光源组件。衬底具有多个发光区域,多个发光区域阵列排列。光源组件的个数为多个,多个光源组件一一对应设置在多个发光区域。其中,每个光源组件包括阵列排列的多个光源件,每个光源件包括发光单元以及用于对发光单元发射的光线进行分光的反射膜。反射膜在设置时,满足以下条件:沿所述光源件所在发光区域的中心到边缘的方向,所述反射膜向所述发光区域的中心方向分光的比例逐渐增大。以使得光源组件发射的光线在发光区域内具有良好的混光效果,改善了背光模组的发光效果。另外通过反射膜进行分光,便于背光模组的小型化。
8.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反射膜位于对应的所述发光单元的出光侧,所述反射膜朝向所述发光单元的顶部出光面,并用于对所述发光单元的顶部出光进行分光。通过反射膜对发光单元的顶部发出的光线进行混光。
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反射膜为锥形面;所述反射膜的锥尖朝向对应的发光单元的顶部出光面;且沿远离所述发光区域的中心的方向,所述反射膜的锥尖所在的垂直于所述发光单元的直线与对应的发光单元的中心线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发光单元
的中心线是指沿所述衬底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发光单元的中心的直线。采用锥形面对光线进行分光。
1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锥形面为圆锥形面、三棱锥面、四棱锥面等不同的锥形面。可选择不同的锥形面进行分光。
1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反射膜的锥尖所在的沿所述衬底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衬底的直线与所述发光区域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反射膜对应的所述发光单元的中心线与所述发光区域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则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其中,所述发光区域的中心线是指沿所述衬底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发光区域的中心的直线。通过设置锥形面的形状改善对发光单元的分光比例。
12.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反射膜的锥尖在第一平面内的投影与所述发光区域的中心在所述第一平面内的投影之间的连接线为第一连接线;所述反射膜对应的发光单元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线相交,所述第一平面平行于所述衬底的表面。改善了分光的效果。
13.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反射膜上设置有多个通光孔。通过设置的通光孔改善分光的效果。
14.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多个通光孔均匀排布在所述反射膜。改善分光效果。
15.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反射膜通过透明胶与所述发光单元的顶部出光面粘接连接。实现反射膜与发光单元的相对固定。
16.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每个光源件还包括覆盖所述反射膜的平坦层。方便光源件加工。
1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平坦层为透明结构,所述反射膜为设置在所述平坦层上的镀层。
18.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平坦层为反光白胶,所述反射膜为所述反光白胶朝向对应的发光单元的表面。
1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膜和棱镜增亮膜;所述扩散膜和所述棱镜增亮膜层叠设置;所述扩散膜相对于所述棱镜增亮膜更靠近所述多个光源组件。进一步的提高背光模组的混光效果。
2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每个发光区域与显示屏的显示区域一一对应。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21.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屏,该显示屏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与所述背光模组层叠设置的液晶层。通过采用反射膜进行分光,且沿所述光源件所在发光区域的中心到边缘的方向,所述反射膜向所述发光区域的中心方向分光的比例逐渐增大。以使得光源组件发射的光线在发光区域内具有良好的混光效果,改善了背光模组的发光效果。另外通过反射膜进行分光,便于背光模组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22.图1为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led光源阵列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源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源件的反射膜的锥尖与光源件的中心线配合示意图;
2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源件的中心点、反射膜的锥尖与发光区域的中心点的配合示意图;
2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源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源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源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33.为方便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首先说明本技术背光模组的应用场景。背光模组应用于显示装置中,用于给显示装置提供显示用的光线。如图1中所示,显示装置包含背光模组1、偏光板2、驱动控制电路3、显示层4、彩色滤光板5等。其中,背光模组1为显示装置提供均匀白光面光源,偏光板2将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的偏振状态调整为特定线性偏振态,驱动控制电路3控制电压信号以控制显示层4中的液晶材料分子偏转改变入射光线偏振方向,彩色滤光板5改变像素点光线颜色。
34.参考图2,图2示出了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结构示意图。显示层10进行显示时,显示层10根据显示的图像可划分为不同的显示区域,示例性的,以每个像素为一个显示区域11,或者以多个像素组成一个显示区域11。在图2中示例出了多个显示区域11阵列排列的方式,但应理解,图2示例的仅仅为一种具体的显示区域11的划分示例,显示区域可根据显示的图像进行不同区域的划分。在显示图像时,不同显示区域11的光线需要不同,而为改善显示装置在显示画面时的图像区域显示对比,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就需要不同显示区域穿过的光线尽量减少干扰。而现有技术中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和侧入式背光模组均无法提供良好的光线,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以提供显示装置的图像区域的对比效果。下面结合具体的附图以及实施例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35.参考图3,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其包括衬底20、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光源阵列30、扩散膜40、棱镜增亮膜50等组件。其中,扩散膜40相对于棱镜增亮膜50更靠近所述光源阵列30。
36.衬底20用于承载led光源阵列30,并给led光源阵列30供电。led光源阵列30用于给显示层10提供光亮,以使其发光显示。扩散膜40进一步实现光线的均匀化,改善混光效果。棱镜增亮膜50提升光线的正向亮度(正向指代的是背光模组指向显示层10的方向),以给显示层10提供均匀白光面光源。
37.应理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扩散膜40、棱镜增亮膜50为可选择的膜层,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可根据混光的需要选择性的设置扩散膜40或棱镜增亮膜50。当然,除上述扩散膜40或棱镜增亮膜50外,背光模组还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他常规的层结构,在本技术
实施例中不再一一列举。
38.参考图4,图4示出了led光源阵列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2中所示的显示层的不同区域的划分,对背光模组也进行区域划分。衬底20可划分为多个发光区域21,多个发光区域21阵列排列与显示屏的显示区域一一对应,以给每个显示区域对应提供所需的光线。
39.在衬底20划分为多个发光区域21时,对应的led光源阵列也进行划分,led光源阵列被划分为多个光源组件,多个光源组件一一对应设置在多个发光区域21内。每个光源组件中包含有多个光源件3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多个光源件31采用阵列方式排列。下面以其中的一个光源组件为例进行说明。
40.光源组件包括阵列排列的多个光源件31,为改善混光的效果,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根据光源件31的位置调整其发光方向,具体调整方案为:位于发光区域21中心的光源件31向四周发光,位于发光区域21边缘的光源件31向发光区域21内侧发光。
41.参考图4中所示的光源件31周围的直线,直线所示的方向为光源件31对应的发光方向。直线的多少,代表了发光量的多少。由图4中可看出,位于中间位置的光源件31向四周发射光线,位于发光区域21边沿的光源件31沿发光区域21的边沿以及朝向发光区域21内部发射光线。且位于发光区域21边沿的光源件31减少或者没有朝向相邻的发光区域21发射光线,以减少两个发光区域21之间的光线串扰。
42.参考图5,图5示出了一个光源件的结构示意图。每个光源件包括发光单元311及对应的反射膜313。其中,发光单元311为倒装的led灯珠,倒装的led灯珠的两个焊盘312分别位于led灯珠的底部,并与衬底的电路层连接。在采用倒装的led灯珠时,焊盘312不会占用发光单元311的顶部出光面,提高了发光单元311的发光面积。当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单元311还可采用其他类型的发光结构,在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定。
43.反射膜313用于对发光单元311发射的光线进行分光,结合上述的发光单元311的结构,在设置反射膜313时,反射膜313朝向发光单元311的顶部出光面,并用于对发光单元311的顶部出光进行分光。在对发光单元311进行分光时,反射膜313具有与发光单元311的顶部出光面相对倾斜的面,以使得顶部发射出的光线可经反射膜313反射后朝向所需的方向反射。如图5中所示的直线箭头,顶部出光面发出的光线经反射膜313反射后向周围反射。相比现有技术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光源件通过透镜进行将点光源发射的光线进行发散可看出,现有技术中的透镜需要较大的厚度尺寸才能保证发散效果,而在本技术中通过反射膜将光源件发出的光线反射以达到光线发散的效果,可极大的降低光源件的厚度。
44.示例性的,反射膜313为锥形面,反射膜313的锥尖朝向对应的发光单元311的顶部出光面,顶部出光面发射的光线可经锥形面反射后发射出去。
45.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锥形面为圆锥形面、三棱锥面、四棱锥面等不同的锥形面。在具体设置时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形状的反射膜31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
46.为使得位于发光区域中心位置的光源件向四周均匀发光,位于边沿的光源件向发光区域内发光。在设置每个光源件的反射膜313时,通过调整反射膜313的形状控制反射光线发射的方向。示例性的,沿光源件所在发光区域的中心到边缘的方向,反射膜313向发光区域的中心方向分光的比例逐渐增大。以使得越远离发光区域中心的光源件向发光区域中心的分光量越大,向其他区域的分光量越小。
47.为方便描述反射膜313的反射效果,定义了发光单元311的中心线以及发光区域的
中心线。发光单元311的中心线指沿衬底的厚度方向贯穿发光单元的中心的直线。发光单元311的中心线也为光源件的中心线。发光区域的中心线是指沿衬底的厚度方向贯穿发光区域的中心的直线。
48.为方便描述反射膜,定义了d和d,其中,d为反射膜的锥尖所在的沿所述衬底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衬底的直线与发光区域的中心线之间的第一距离。d为反射膜对应的发光单元的中心线与发光区域的中心线之间的第二距离。在设置反射膜时,沿远离发光区域的中心的方向,反射膜的锥尖与对应的发光单元的中心线的距离逐渐增大,即d的距离随着d的距离改变。下面以图6所示的五个光源件为例进行说明反射膜与光源件位置的对应关系。
49.图6所示的五个光源件为图4中所示的一个发光区域21中间一行光源件。为方便描述,将五个光源件分别命名为第一光源件32、第二光源件33、第三光源件34、第四光源件35及第五光源件36。第一光源件32位于发光区域的中心点,沿远离发光区域的中心点的方向,第二光源件33及第三光源件34排列在第一光源件32的一侧,第四光源件35及第五光源件36排列在第一光源件32的另一侧。其中,第二光源件33及第四光源件35距离发光区域中心点的距离为d1,第三光源件34及第五光源件36距离发光区域中心点的距离为d2;其中,d2>d1。上述光源件到发光区域中心点的距离指代的是光源件的中心线到发光区域中心点的最小距离。
50.以第二光源件33和第三光源件34为例。第一光源件32的锥尖位于第一光源件32的中心线l1,中心线l1穿过发光区域的中心点。第二光源件33的锥尖o1所在的沿衬底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衬底的直线与第二光源件33的中心线l2(中心线l2也是沿所述衬底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衬底的)的距离为d1,第三光源件34的锥尖o2所在的沿衬底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衬底的直线与第三光源件34的中心线l3(中心线l3也是沿所述衬底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衬底的)的距离为d2。且d1<d2。由此可看出,反射膜的锥尖所在的沿衬底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衬底的直线与对应的光源件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随着光源件距离发光区域的中心点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51.继续参考图6,在设置每个光源件的发光单元及反射膜时,需满足第一距离d3大于第二距离d1(以第二光源件33为例,第一距离即为d3,第二距离为d1)。第一距离d3为反射膜的锥尖所在的沿所述衬底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衬底的直线与发光区域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第二距离d1为反射膜对应的发光单元的中心线与发光区域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由图6中可看出,d3=d1 d2。
52.结合图5所示的结构,锥尖所在的沿所述衬底的厚度方向贯穿对应发光单元的直线将反射的光线划分为不同的方向,位于锥尖靠近发光区域中心点的一部分锥面可将发光单元发射的光线反射到朝向发光区域的中心位置。而位于锥尖远离发光区域中心点的一部分锥面可将发光单元发射的光线反射到背离发光区域的中心位置。因此,在申请实施例中采用上述随着光源件与发光区域中心点的距离逐渐增加,对应的第一距离逐渐增大的设置方案时,可使得远离发光区域中心点的光源件将更多的光线反射到发光区域中的中心。另外,位于发光区域边沿的光源件(第三光源件34和第五光源件36)的反射膜,锥尖沿所述衬底的厚度方向贯穿对应发光单元的直线位于光源件的边沿,从而使得发射的光线朝向发光区域中心区域发射,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向相邻的发光区域发射的光线。
53.一并参考图7中的发光区域中的光源件31分光量与光源件31所在位置的关系,光
源件31在分光时,分光效果以发光区域的中心点为中心,呈发散状设置。在图7中,o3点为发光区域中心点,o4点代表每个光源件31的中心线,o5点为每个光源件31的反射膜的锥尖。由图7中的俯视图可看出,o3点、o4点及o5点位于同一直线。在立体结构中,反射膜的锥尖在第一平面内的投影与发光区域的中心在第一平面内的投影之间的连接线为第一连接线,反射膜对应的发光单元的中心线与第一连接线相交;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平面是指平行于衬底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平面,衬底的上表面是指设有光源组件的表面,衬底的下表面与衬底的上表面相背离。由图7中可看出,同一行或者同一列或者呈斜线排成一行的光源件31中,沿远离发光区域中心点o3的方向,反射膜锥尖o5在所述第一平面的投影相比对应的光源件31的中心线(o4点)来说,与发光区域中心点o3在所述第一平面的投影之间的距离更远,从而使得光源件31发光区域朝向发光区域的边沿或者朝向发光区域内,避免了光线发散到相邻的发光区域中。
54.由上述描述可看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采用不同发光方向光源件在发光区域内根据设计需求进行排布:发光区域中心的光源件向四周发光,使发光区域边缘的光源件向发光区域内部发光,既实现了均匀混光又抑制发光区域之间光线相互串扰。
55.参考图8,图8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源件31的结构示意图。光源件31包括发光单元311及反射膜313。发光单元311的结构可参考图5中的相关描述。在反射膜313与发光单元311连接时,反射膜313通过第一光学胶层314与发光单元311的顶部出光面粘接连接。示例性的,第一光学胶层314为透明胶层,以保证发光单元311的顶部出光面的光线可穿过第一光学胶层。
56.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为方便光源件31的生产,光源件31还包括覆盖反射膜313的平坦层315,从而使得光源件31的顶部形成一个平整的平面,方便生产完整后通过抓取设备抓取。
57.在采用上述结构时,平坦层315可为第二光学胶层,反射膜313可为涂覆在第一光学胶层与第二光学胶层之间的镀层。示例性的,镀层可为铝镀层或者银镀层等具有高反射效果的涂层。
58.在具体制备时,首先在蓝宝石衬底上制作完led工艺,形成发光单元,之后再发光单元311上形成透明胶314。在透明胶314上制作微结构,该微结构的形状对应反射膜315的形状,如圆锥形。制备好微结构后,在微结构的表面上整面蒸镀反射金属(al或ag)从而形成反射膜315。之后再制作平坦层,并抹平平坦层的最外表面,以利于抓取设备抓取光源件。
59.参考图9,图9示例出了另一种光源件31的结构示意图。光源件31包括发光单元311、第一光学胶层314以及平坦层315。其中,第一光学胶层314形成与发光单元311的顶部出光面连接。第一光学胶层314上形成与反射膜形成对应的锥形孔。平坦层315填充在锥形孔内。其中,平坦层315采用反光白胶,反光白胶可反射光线。因此,平坦层315与第一光学胶层314接触的面即可作为反射膜,从而简化了光源件31的结构,在制备形成平坦层315时即可形成上述的反射膜。
60.图10为基于图8或图9所示的光源件的一种变形。在图8或图9所示的反射膜313基础上增加了通光孔3131。在反射膜313为涂覆在第一光学胶层314的镀层、平坦层315采用第二光学胶层时,通光孔3131可为在镀层上开的孔。在反射膜313为反光白胶的一个面时,通
光孔3131为穿设在平坦层315的通孔。发光单元311发射的光线在照射到反射膜313时,可有部分光线穿过通光孔3131后设置,部分光线通过反射膜313反射。由上述描述可看出,通光孔3131也为反射膜313的一种分光方式。通过反射膜313可将光沿不同方向进行分光。
61.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多个通光孔3131可均匀排布在反射膜313,或者根据混光的需要按照其他排布方式设置在反射膜313上。
62.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屏,该显示屏包括上述任一项的背光模组以及与背光模组层叠设置的液晶层。通过采用反射膜进行分光,且沿光源件所在发光区域的中心到边缘的方向,反射膜向发光区域的中心方向分光的比例逐渐增大。以使得光源组件发射的光线在发光区域内具有良好的混光效果,改善了背光模组的发光效果。另外通过反射膜进行分光,便于背光模组的小型化。
63.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的背光模组以及与背光模组层叠设置的液晶层。通过采用反射膜进行分光,且沿光源件所在发光区域的中心到边缘的方向,反射膜向发光区域的中心方向分光的比例逐渐增大。以使得光源组件发射的光线在发光区域内具有良好的混光效果,改善了背光模组的发光效果。另外通过反射膜进行分光,便于背光模组的小型化。
64.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