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类2-喹啉酮-桔霉素杂合二聚体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2022-06-05 15:30: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天然小分子药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类2-喹啉酮-桔霉素杂合二聚体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2.2-喹啉酮是一类具有广泛作用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对喹啉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广泛的合成研究,主要作为抗惊厥、镇痛、催眠作用等中枢系统的抑制活性药物开发。天然的2-喹啉酮类生物碱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中也有报道,如中药蜣螂(化合物1-5)、白鲜皮(化合物6-14)、花椒(化合物15-21)等中药,如下式(一)所示。来源于蜣螂的生物碱与天然的香豆素基本一致,只是2,3-位双键经常消失。而来源于花椒的天然生物碱的特点是在内酰胺环一侧发生取代,3位羟基多与异戊烯基且形成吡喃环,1位n上有甲基取代,同时获得了一个天然的2-喹啉酮类生物碱zanthobisquinolone,通过亚甲基相连。此类生物碱主要用于肿瘤、皮肤病等治疗。
3.喹啉酮生物碱在植物中广泛分布,但是在丝状真菌中的分布很少。现在文献报道的丝状真菌来源的结构明显比植物中的结构复杂,其特征是含有4-苯基-3,4-二羟基喹啉酮-2-酮结构单元,同时在苯环一侧7位往往存在一个或两个异戊烯基取代,同时异戊烯基可以形成呋喃、吡喃或六元碳环,同时此类结构的对应异构体也是由此环状结构位置产生,到目前为止,未见内酰胺一侧手性对应异构体的报道。来源于海洋丝状真菌的2-喹啉酮类生物碱骨架丰富,而且常常以对映异构体形式存在。此类化合物在以往的抗肿瘤活性报道中几乎没有活性;偶见具有杀线虫和抗病毒活性,亦未见抑菌活性报道。所以此类化合物的活性有待进一步开发。
4.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类2-喹啉酮-桔霉素杂合二聚体化合物。
6.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2-喹啉酮-桔霉素杂合二聚体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7.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2-喹啉酮-桔霉素杂合二聚体化合物在制备抗菌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的2-喹啉酮-桔霉素杂合二聚体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
8.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
9.一类2-喹啉酮-桔霉素杂合二聚体化合物,为如下所示结构式中的一种:
10.本发明的2-喹啉酮-桔霉素杂合二聚体化合物可由包括以下步骤方法制备得到:
将海洋来源真菌penicillium sp.ggf16-1-2(gdmcc no:61080)经发酵培养,所得发酵液用乙酸乙酯萃取,浓缩,得到发酵液etoac相浸膏;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以体积比为100:0-0:100的石油醚/乙酸乙酯为洗脱液进行梯度洗脱,根据薄层层析结果区分合并,得到6个粗组分fr1-fr6;选取vpe:vetoac=85:15-75:25的组分fr2进行sephdex lh-20柱层析,甲醇洗脱,薄层层析跟踪,得到fr2-1~fr2-5五个亚流份;对fr2-3亚流份进行hplc分离,v
乙腈
:v

=80:20,1.0ml/min洗脱,分离得到4个组分,其中停留时间为40-60min的3个化合物即为本发明的2-喹啉酮-桔霉素杂合二聚体化合物。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hplc分离中2-喹啉酮-桔霉素杂合二聚体化合物的停留时间分别为45.410min(化合物ⅰ),51.927min(化合物ⅱ)、47.327min(化合物ⅲ)。
12.所述fr2-3亚流份为亮黄色溶液,在tcl中表现为rf=0.3-0.8,254nm暗斑,365nm淡黄色斑点。
13.所述fr2-1亚流份为淡黄色溶液,在tcl中无明显斑点。
14.所述fr2-2亚流份为深红色溶液,在tcl中表现为rf=0.1-0.45,254nm暗斑,365nm黄色斑点。
15.所述fr2-4亚流份为黄色溶液,在tcl中表现为rf=0.3-0.9,254nm暗斑,365nm米黄

橙红色斑点(硫酸乙醇可显色)。
16.所述fr2-5亚流份为淡黄色溶液,在tcl中表现为rf=0.3-0.9,254nm暗斑,365nm黄色斑点。
17.所述hplc的色谱柱为kromasil半制备色谱柱、10mm
×
250mm,5μm,瑞典akzo nobel公司。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fr2-3亚流份的加样量为143mg,所得化合物ⅰ为30.8mg;化合物ⅱ为6.0mg;化合物ⅲ为2.0mg。
19.所述硅胶柱层析的参数为直径10cm,长度110cm,硅胶h,柱体积3.85l。其中拌样硅胶165g(高度7cm),装柱硅胶1.65kg(高度57cm)。
20.所述sephdex lh-20柱层析的参数为φ=3.0cm、l=200cm、lh-20(40-60μm)100g、高度160cm、柱体积300ml。
21.所述发酵培养可通过常规培养方法培养得到。如将菌株在pda培养基中活化后,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得到发酵液。
22.所述pda培养基的配方可为:每1l水中,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海盐35g。
23.所述液体培养基的配方可为:每1l液体培养基中,麦芽糖40g、色氨酸5g、山梨醇50g、味精10g、kh2po
4 5g、mgso4·
7h2o 3g、酵母膏13g、陈海水余量,ph为6.5。
24.更具体的,所述活化可通过将菌种挑取到装有pda培养基的培养瓶中,置于28℃的恒温摇床(165r/min)中培养2天,获得种子液。250ml的培养瓶中,pda培养基的量优选为100ml。
25.更具体的,所述接种培养可通过将已活化的种子液加入液体培养基中,28℃室内静置培养60天。所述接种的量优选为1.5ml种子液/400ml液体培养基。共培养150l培养基。以2l空白液体培养基为对比。
26.所得的发酵液可通过加入甲醇进行灭活,更优选为400ml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0-20ml甲醇进行灭活。灭活后过滤即可分离得到发酵液和菌丝体。
27.所述发酵液优选由150l浓缩至10l再进行萃取操作。
28.所用乙酸乙酯优选与发酵液等体积。优选萃取3次。
29.本发明的2-喹啉酮-桔霉素杂合二聚体化合物具有极强的抑菌活性,可应用于制备抗菌药物领域中。
30.本发明的2-喹啉酮-桔霉素杂合二聚体化合物中的一个单体4-羟基-1-甲基喹啉-2-酮类生物碱目前主要从植物芸香科、大戟科和土壤来源的放线菌dactylosporangium sp.中得到。此类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血小板聚集、糜蛋白酶抑制作用、抗肿瘤、抗菌以及抗结核等活性。
附图说明
31.图1为fr2-3的hplc分离hplc图。
32.图2为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的1h-1
h cosy和hmbc相关图。
33.图3为化合物ⅲ的1h-1
h cosy和hmbc相关图。
34.图4为化合物ⅰ(a)和化合物ⅱ(b)的cd曲线图。
35.图5为化合物ⅲ的xrd衍射图。
36.图6为化合物ⅲ的cd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下列实施例中涉及的物料若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渠道获得。所述方法若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38.所述海洋来源真菌penicillium sp.ggf16-1-2从采自中国南海三亚东锣岛附近海域的16号海星样品分离得到,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简称gdmcc,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保藏号为gdmcc no:61080,保藏日期:2020年7月7日。
39.实施例1:2-喹啉酮-桔霉素杂合二聚体化合物的分离
40.(1)菌株:penicillium sp.ggf16-1-2gdmcc no:61080。
41.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海盐35g、纯水1l,ph自然;
42.液体培养基:1l,麦芽糖40g、色氨酸5g、山梨醇50g、味精10g、kh2po45g、mgso4·
7h2o 3g、酵母膏13g、陈海水余量,ph为6.5。
43.(2)菌种活化:用接种环从菌种管中挑取菌种到装有pda培养基的培养瓶中(100ml/250ml),将其放置于28℃的恒温摇床(165r/min)中培养2天,获得种子液。
44.(3)接种:吸取已活化的种子培养液1.5ml至装有400ml液体培养基的1000ml培养瓶中,置于28℃的室内静置培养60天,共培养150l。
45.(4)提取:将上述每个培养瓶加10-20ml甲醇进行菌株灭活,纱布过滤,将发酵液和菌丝体分开;将得到的发酵液浓缩至10l,用等体积etoac萃取三次,得到的萃取液进行浓缩,最后得到发酵液etoac相浸膏;
46.(5)分离:上述150l液体培养基中共获得etoac部位粗提物(发酵液etoac相浸膏111.9g)经硅胶柱层析(φ=10cm、l=110cm、硅胶h、165g拌样硅胶(高度7cm),装柱硅胶
1.65kg(高度57cm)、柱体积3.85l)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系洗脱(vpe:vetoac=100:0

0:100、1l/瓶),根据薄层tlc情况合并得到7个粗组分fr.1~z1-fr.7。选择fr2(vpe:vetoac=85:15-75:25的组分)进行sephdex lh-20柱层析(φ=3.0cm、l=200cm、lh-20(40-60μm)、100g、高度160cm、柱体积300ml、纯甲醇洗脱),每次载样1.5g样品,25ml试管接液,tlc点板追踪,共得到fr2-1~fr2-5五个亚流份。其中,fr2-1(淡黄色溶液):tlc无明显斑点;fr2-2(深红色溶液):rf=0.1-0.45,254nm暗斑,365nm黄色斑点;fr2-3(亮黄色溶液):rf=0.3-0.8,254nm暗斑,365nm淡黄色斑点;fr2-4(黄色溶液):rf=0.3-0.9,254nm暗斑,365nm米黄

橙红色斑点(硫酸乙醇可显色);fr2-5(淡黄色溶液):rf=0.3-0.9,254nm暗斑,365nm黄色斑点。
47.将fr2-3(黄色胶状物,143mg)经hplc纯化(kromasil半制备色谱柱、10mm
×
250mm,5μm,瑞典akzo nobel公司),乙腈水洗脱(v
乙腈
:v

=80:20,1.0ml/min),结果见图1,依次得到4个组分化合物,分别为peak1(4.5mg、τr=15.027min)、peak2(化合物ⅰ、30.8mg、τr=45.410min)、peak3(化合物ⅲ、淡黄色晶体、2.0mg、τr=47.327min)和peak4(化合物ⅱ、6.0mg、τr=51.927min)。
48.实施例2:2-喹啉酮-桔霉素杂合二聚体化合物的鉴定
49.(1)化合物ⅰ,橙黄色无定形粉末,正离子hresims给出的准分子离子峰m/z:394.1647[m h]

(计算值为m/z:394.1649[m h]

),确定其分子式为c
23h23
no5,不饱和度为13。紫外光谱中显示最大吸收波长为:220nm、286nm和320nm。红外光谱中显示有羰基(1722cm-1
、1635cm-1
)以及苯环(1608cm-1
、1519cm-1
、1494cm-1
和1457cm-1
)基团。
[0050]1h和
13
c nmr谱图结果显示大部分信号成对出现且比例为1:1,可能由于该化合物在cdcl3溶剂中存在分子内氢键导致其旋转受阻而出现两套谱图。1h nmr谱中显示4个芳香质子信号δ
h 7.27(1h,t,7.6,2.0hz,h-7)、7.35(1h,d,8.0hz,h-9)、7.55(1h,t,7.2,1.2hz,h-8)、8.16(1h,d,8.0hz,h-6)和甲基信号3.74/3.75(3h,s,1-ch3),显示结构中含有喹啉酮结构片段;3个甲基信号δ
h 1.19/1.12(3h,d,7.2hz,h-11')、1.32/1.21(3h,d,6.8hz,h-12')、1.99/1.98(3h,s,h-13'),2个次甲基信号δh 2.86/2.86(1h,m,7.2hz,h-3')和δh 4.59/4.58(1h,q,2.4hz,h-2')以及1个双键质子信号δ
h 7.91/7.91(1h,s,h-10')显示结构中含有一个桔霉素片段a(图2中虚线框部分);1个亚甲基信号δh3.82/3.85(2h,d,8.0hz,h-1”);2个活泼质子信号δ
h 12.08/11.99(1h,s,8'-oh)、12.78/12.71(1h,s,4-oh)。
13
c nmr谱中共有40个碳信号,大部分碳信号成对出现,结合dept 135显示11个季碳(包括1个酮羰基)、7个次甲基、1个亚甲基和4个甲基信号。
[0051]
进一步解析二维谱图(hsqc、1h-1
h cosy、hmbc)(见表1),分析ch
3-11'与h-2'、h-2'与h-3'、h-3'与ch
3-12'之间的1h-1
h cosy相关信号,以及hmbc谱中h-2'与c-3'、c-4'、c-9',h-3'与c-4'、c-5'、c-9'、c-12',h-10'与c-2'、c-8'、c-9',11'-ch3与c-2'、c-3',ch
3-12'与c-2'、c-3'、c-4',13'-ch3与c-4'、c-5'、c-6'、c-7'和8'-oh与c-8'、c-9'相关信号说明结构中含有7-取代的脱羧桔霉素片段a;h-6、h-7、h-8和h-9之间的1h-1
h cosy相关信号,以及hmbc谱中h-6与c-4、c-5、c-10,h-8与c-7、c-9、c-10,h-9与c-5、c-10,n-ch3与c-10、c-2相关信号说明结构中含有4-羟基-1-甲基喹啉-2-酮片段。h-1”与c-2、c-3、c-4、c-6'、c-7'、c-8'的相关两个片段通过亚甲基直接相连,从而确定化合物ⅰ的平面结构(见图2)。
[0052]
为了确定化合物ⅰ的立体构型,对其进行noesy测试确定c-2'、c-3'的相对构型。
noesy结果显示h-2'与12'-ch3、h-3'与11'-ch3分别有相关信号,说明c-2'、c-3'上的甲基是反式的,即2'r*、3's*。根据现有文献可知桔霉素类化合物c-2'、c-3'的绝对构型从生物遗传学角度以及采用ecd、vcd计算确定其绝对构型为2'r,3's。对化合物ⅰ进行旋光测试以及cd,其比旋光值为-79.1(c 0.055,meoh)。cd测试结果显示在230、256、以及283nm处为( )cotton效应,在332nm处为(-)cotton效应(见图4a),经检索确定为新化合物,命名为penicilloneine a。
[0053]
表1化合物ⅰ的nmr数据(cdcl3)
[0054][0055]
注释:1h nmr(400mhz),
13
c nmr(100mhz),a表示重叠峰。
[0056]
(2)化合物ⅱ,橙黄色无定形粉末,正离子hresims给出的准分子离子峰m/z:408.1812[m h]

(计算值为m/z:408.1811[m h]

),确定其分子式为c
24h25
no5,不饱和度为13。紫外光谱中显示最大吸收波长为:220nm和320nm。红外光谱中显示有羰基(1726cm-1
、1631cm-1
)以及苯环(1494cm-1
和1448cm-1
)基团。
[0057]
化合物ⅱ的1d和2d nmr数据(见表2)与化合物ⅰ的核磁数据高度相似,说明化合物ⅱ与化合物ⅰ为同一类结构。区别在于化合物ⅱ的1h nmr图谱中没有亚甲基信号,多了一个甲基信号δ
h 1.79/1.78(3h,d,7.2hz,h-2”)以及δ
h 4.86/4.78(1h,q,6.4hz,h-1”)。结合
13
c nmr和dept135图谱中发现亚甲基信号消失而出现1个甲基信号δ
c 15.5,15.4/15.3,15.3(q,c-1”)。对比hmbc和1h-1
h cosy图谱可知化合物ⅱ的与化合物ⅰ的平面结构类似,由4-羟基-1-甲基喹啉-2-酮片段和桔霉素片段a通过碳桥连接组成,但c-1”上的一个质子被甲基取代(见图2)。1h nmr谱图结果显示大部分信号成对出现且比例为1:1,可能由于该化合物
在cdcl3溶剂中存在分子内氢键导致其旋转受阻而出现两组信号,此外由于c-1”为手性碳,可能存在差向异构体导致碳谱出现四组信号(1:1:1:1)。
[0058]
表2化合物ⅱ的nmr数据(cdcl3)
[0059][0060]
注释:1h nmr(400mhz),
13
c nmr(100mhz),a表示重叠峰。
[0061]
noesy谱图结果显示化合物ⅱ的c-2

、c-3

的相对立体构型相同,同时根据化合物ⅰ确定立体构型为2

r,3

s。此外,c-1”由于其距离c-2

、c-3

空间位置较远无法利用noesy、noe等确定其相对构型从而无法确定该位置的立体构型。该化合物进行旋光测试以及cd,其比旋光值为-38.2(c 0.21,meoh)。cd测试结果显示在215、233、以及283nm处为( )cotton效应,在334nm处为(-)cotton效应(见图4b)。经检索确定为新化合物,命名为penicilloneine b。
[0062]
(3)化合物ⅲ,淡黄色块晶,正离子hresims给出的准分子离子峰m/z:410.1598[m h]

(计算值为m/z:410.1598[m h]

),负离子hresims给出的准分子离子峰m/z:408.1447[m-h]-(计算值为m/z:408.1452[m-h]-)确定其分子式为c
23h23
no6,不饱和度为13。紫外光谱中显示最大吸收波长为:220nm、280nm和320nm。红外光谱中显示有羟基(3288cm-1
)、羰基(1644cm-1
)以及苯环(1544cm-1
)基团。
[0063]
化合物ⅲ的1d nmr数据(见表3)与化合物ⅰ的核磁数据相似,结构中同样含有一个4-羟基-1-甲基喹啉-2-酮片段,区别在于化合物ⅲ的桔霉素结构片段发生变化。1h nmr图谱中含有桔霉素片段的两个次甲基信号δ
h 4.68(1h,q,7.2hz,h-2

)、2.98(1h,q,7.2hz,h-3

)以及三个甲基信号δ
h 1.25(3h,m,h-11

)、δ
h 1.25(3h,m,h-12

)、2.14

(3h,s,h-13

)均向低场移动。
13
c nmr谱中共有23个碳信号,结合dept 135显示12个季碳(包括2个酮羰基信
号)、6个次甲基、1个亚甲和4个甲基信号。
[0064]
进一步解析二维谱图(hsqc、1h-1
h cosy、hmbc)(见表3),分析11
′‑
ch3与h-2

、h-2

与h-3

、h-3

与12
′‑
ch3之间的1h-1
h cosy相关信号,以及hmbc谱中h-2

与c-3

、c-4

、c-10

、c-12

,h-3

与c-4

、c-5

、c-9

、c-12

,11
′‑
ch3与c-2

、c-3

,12
′‑
ch3与c-2

、c-3

,13
′‑
ch3与c-4

、c-5

、c-6

、c-7

和8
′‑
oh与c-7

、c-8

、c-9

相关信号说明桔霉素片段中c-10

为酮羰基,从而确定其平面结构由4-羟基-1-甲基喹啉-2-酮片段和桔霉素片段b通过碳桥连接组成(见图3)。
[0065]
由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的c-2

、c-3

的立体构型推测化合物ⅲ的立体构型为2

r、3

s,并首次通过单晶衍射(xrd)实验加以证实(见表4,xrd透射图见5),绝对构型常数(flack parameter)为0.08(7)。该化合物进行旋光测试以及cd,其比旋光值为-66.5(c 0.04,meoh)。cd测试结果显示在230、270以及320nm处为( )cotton效应(见图6)。经检索该化合物未被报道,确定其为新化合物,命名为penicilloneine c。
[0066]
表3化合物ⅲ的nmr数据(cdcl3)
[0067][0068]
注释:1h nmr(400mhz),
13
c nmr(100mhz),a表示重叠峰。
[0069]
表4化合物ⅲ的晶体数据
[0070][0071]
实施例3:2-喹啉酮-桔霉素杂合二聚体化合物的抑菌性能测试:
[0072]
由于只有抑菌的性能测试,因此,本发明将同时申请保护化合物及其应用,应充分公开并针对多种抑菌性能进行表征,从而扩大其应用范围,可考虑采用多种菌株包括阳性菌和阴性菌进行试验。
[0073]
(1)菌丝生长速率法:配制不同浓度的化合物药液(每个浓度设3次重复),倒入培养皿中备用,以加入无菌水的pda培养基平板作对照。用无菌打孔器取培养好的病原菌菌饼(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由广东微生物所提供),接种到pda培养基平板中央,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天。阳性对照为多菌灵。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进一步算出lc
50

[0074]
菌丝生长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菌饼直径)]
×
100%。
[0075]
(2)对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
[0076]
配制不同浓度的化合物药液(每个浓度设3次重复),倒入培养皿中备用,以加入无菌水的pda培养基平板作对照。用无菌打孔器取培养好的病原菌菌饼(炭疽病菌株、果树白粉病菌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提供),接种到pda培养基平板中央,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天。阳性对照为多菌灵。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进一步算出lc
50

[0077]
菌丝生长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菌饼直径)]
×
100%。
[0078]
表5化合物i、ii、iii抑菌活性表(lc
50
、μg/ml)
[0079]
[0080]
注:a表皮葡萄球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d大肠杆菌、e铜绿假单胞菌、f木瓜炭疽病菌、g果树白粉病菌、h多菌灵(阳性对照)、i卡那霉素(阳性对照)。
“‑”
代表未测试。
[0081]
经计算,本发明2-喹啉酮-桔霉素杂合二聚体化合物具有极强的抑菌活性(见表5)。
[0082]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