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双负载循环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2022-06-04 20:08: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负载循环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2.电路和工况控制中,主备切换是保障工况运行的常用技术手段。但是,目前的主备切换都是单向切换,只能从主设备切换到备用设备,而且也不支持主设备的在线检修。如此,现有的主备切换只能实现临时替换,在主设备的故障排除后,必须手动切换回主设备工作。可见,该种主备切换的方式不够灵活,操作复杂,越来越难以满足现有的工况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主备切换控制方式不够灵活,操作复杂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双负载循环控制电路,实现了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的双向切换,工作方式灵活可控,操作难度低。
4.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双负载循环控制电路,包括:第一负载、第二负载、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延时继电器、中间继电器、感应开关模块和第一控制开关;第一继电器的主触点与第一负载串联,第二继电器的主触点与第二负载串联;
6.第一继电器的线圈与第一控制开关串联并记作第一支路,第一支路连接在火线和零线之间;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辅助触点与第一控制开关并联;
7.第二继电器的线圈与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辅助触点串联并记作第二支路,第二支路连接在火线和零线之间;延时继电器的线圈和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辅助触点串联连接在火线和零线之间,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辅助触点与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辅助触点并联;
8.中间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与第二继电器的线圈串联并记作第三支路,第三支路与第一支路并联;中间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与第一继电器的线圈串联形成第四支路,第四支路与第二支路并联;
9.中间继电器的线圈和延时继电器的触点、感应开关模块串联连接在火线和零线之间;感应开关模块为常开开关,感应开关模块在处于工作状态下的第一负载或者第二负载故障时闭合;
10.第一继电器的主触点、第一辅助触点和第二辅助触点均为常开触点,第二继电器的主触点、第一辅助触点和第二辅助触点均为常开触点,中间继电器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为常开触点,延时继电器的触点为常开触点;第一继电器的线圈通电状态下吸合其主触点、第一辅助触点和第二辅助触点;第二继电器的线圈通电状态下吸合其主触点、第一辅助触点和第二辅助触点;中间继电器的线圈通电状态下吸合其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延时继电器的线圈通电后延时吸合其触点。
11.优选的,还包括第二控制开关和第四控制开关,第一支路通过第二控制开关连接火线或者零线,第二支路通过第四控制开关连接火线或者零线。
12.优选的,第二控制开关和第四控制开关均采用常闭开关。
13.优选的,还包括第三控制开关,第三控制开关与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辅助触点并联。
14.优选的,第一负载所在支路还串联有第一电机保护器,第一电机保护器的触点串联在第一支路上;第二负载所在支路还串联有第二电机保护器,第二电机保护器的触点串联在第二支路上;第一电机保护器的触点和第二电机保护器的触点均为常闭触点。
15.优选的,第一负载所在支路还串联有第一断路器,第二负载所在支路还串联有第二断路器。
16.优选的,第一继电器的线圈并联有第一指示灯,第二继电器的线圈并联有第二指示灯。
17.优选的,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均为水泵,感应开关模块采用压差控制开关,且感应开关模块设置在第一负载所在水路和第二负载所在水路的交汇处。
18.本实用新型中,按下第一控制开关后,第一支路上电,第一继电器的线圈上电以吸合第一继电器的主触点、第一辅助触点和第二辅助触点,使得第一负载和延时继电器的线圈得电,延时继电器的线圈延时吸合其触点,当第一负载的工况环境异常,感应开关模块感应到故障信号而闭合,使得第四支路导通,中间继电器的线圈上电并吸合其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使得第二继电器的线圈上电,从而吸合第二负载的主触点、第一辅助触点和第二辅助触点,使得第二负载和延时继电器的线圈得电,即将第二负载投入运营,实现第二负载对第一负载的替换。
19.与第一负载故障时的负载切换原理相同。第二负载投入运行的状态下,当其工况异常时,也可自动切换到第一负载运行。
20.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21.(1)以运行状态的第一负载或者第二负载作为主负载,以闲置状态下的第一负载或者第二负载作为备用负载,本实用新型中,实现了主负载故障状态下自动切换到备用负载,且实现了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的循环切换,实现了备用负载的在线检修,为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所在工况的稳定可靠奠定了基础。
22.(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二控制开关和第四控制开关的设置,方便了备用负载的完全退出,实现了备用负载的安全检修。
23.(3)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控制开关和第四控制开关均采用常闭开关。如此,在电路启动时,不需要对第二控制开关和第四控制开关进行操作,简化了该双负载循环控制电路的操作难度。
24.(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三控制开关的设置,实现了对称式的电路控制结构,使得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的控制更加灵活可靠。
25.(5)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电机保护器在电流或电压异常时自动跳闸以断开第一支路,从而将第一负载退出运行;第二电机保护器在电流或电压异常时自动跳闸以断开第二支路,从而将第二负载退出运行。第一电机保护器和第二电机保护器的设置,为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的工况安全进一步提供了保障。
附图说明
26.图1为实施例1提出的一种双负载循环控制电路原理图;
23的第二端连接延时继电器的线圈kt1的第一端。
35.中间继电器的线圈k1和延时继电器的触点kt1-13、感应开关模块sp1串联并记作感应控制支路,感应控制支路的第一端连接火线l,感应控制支路的第二端连接零线n。感应开关模块sp1为常开开关,感应开关模块sp1在处于工作状态下的第一负载m1或者第二负载m2故障时闭合。
36.中间继电器的第一触点k1-13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开关sb1的第一端连接,中间继电器的第一触点k1-13的第二端与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km2-13的第二端连接;即,中间继电器的第一触点k1-13与第二继电器的线圈km2-a串联形成与第一支路并联的第三支路。
37.中间继电器的第二触点k1-23的第一端与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km2-13的第一端连接,中间继电器的第二触点k1-23的第二端与第一控制开关sb1的第二端连接。中间继电器的第二触点k1-23与第一继电器的线圈km1-a串联形成与第二支路并联的第四支路。
38.第一继电器的主触点km1、第一辅助触点km1-13和第二辅助触点km1-23均为常开触点,第二继电器的主触点km2、第一辅助触点km2-13和第二辅助触点km2-23均为常开触点,中间继电器的第一触点k1-13和第二触点k1-23为常开触点,延时继电器的触点kt1-13为常开触点;第一继电器的线圈km1-a通电状态下吸合其主触点km1、第一辅助触点km1-13和第二辅助触点km1-23;第二继电器的线圈km2-a通电状态下吸合其主触点km2、第一辅助触点km2-13和第二辅助触点km2-23;中间继电器的线圈k1通电状态下吸合其第一触点k1-13和第二触点k1-23;延时继电器的线圈kt1通电后延时吸合其触点kt1-13。
39.本实施例中,第一负载m1和第一继电器的主触点km1所在支路还串联有第一断路器qf1和第一电机保护器f1,第一电机保护器的触点f1-1串联在第一支路上,以便第一电机保护器f1跳闸时通过其触点f1-1自动断开第一支路,从而使得第一继电器的线圈km1-a失电,使得第一继电器的主触点km1断开,从而将第一负载m1退出。
40.第二负载m2和第二继电器的主触点km2所在支路还串联有第二断路器qf2和第二电机保护器f2,第二电机保护器的触点f2-1串联在第二支路上,以便第二电机保护器f2跳闸时通过其触点f2-1自动断开第二支路,从而使得第二继电器的线圈km2-a失电,使得第二继电器的主触点km2断开,从而将第二负载m2退出。
41.本实施例中,第一负载m1和第二负载m2连接三相电供电,第一断路器qf1、第二断路器qf2、第一继电器的主触点km1和第二继电器的主触点km2均采用三相开关,以方便接线。
42.本实施例中,以第一负载m1作为主负载,该双负载循环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
43.启动时,工作时,首先闭合第一断路器qf1和第一断路器qf2;闭合第一控制开关sb1后,第一继电器的线圈km1-a得电并吸合主触点km1、第一辅助触点km1-13和第二辅助触点km1-23;第一继电器的主触点km1闭合,使得第一负载m1投入工作;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辅助触点km1-13闭合,使得第一控制开关sb1故障或者意外弹开时,线圈km1-a也可以正常工作;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辅助触点km1-23闭合,使得延时继电器kt1得电并延时吸合其触点kt1-13,即当第一负载m1运行至设置的第一时间值后,延时继电器的触点kt1-13吸合;
44.当第一负载m1出现故障时,感应开关模块sp1感应到故障信号并吸合,感应控制支路导通,中间继电器的线圈k1得电,中间继电器的第一触点k1-13和第二触点k1-23均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线圈km2-a通过中间继电器的第一触点k1-13得电,第二继电器的线圈km2-a
吸合第二继电器的主触点km2、第一辅助触点km2-13和第二辅助触点km2-23;
45.第二继电器的主触点km2吸合后,第二负载m2投入工作;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辅助触点km2-13吸合并与中间继电器的第一触点k1-13并联,保证第二继电器的线圈km2-a上电的稳定和可靠;第二负载m2代替第一负载m1投入工作后,负载工作环境恢复正常,故障信号消失,感应开关模块sp1断开,中间继电器的线圈k1失电,中间继电器的第一触点k1-13和第二触点k1-23均断开,第二继电器的线圈km2-a通过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辅助触点km2-13上电,第二负载m2继续工作;第二线圈的第二辅助触点km2-23的吸合,保证了延时继电器kt1得电,当第二负载m2运行至设置的第一时间值后,延时继电器的辅助触点kt1-13吸合;
46.当第二负载m2出现故障时,感应开关模块sp1获知故障信号从而动作吸合,中间继电器的线圈k1得电,中间继电器的第一触点k1-13和第二触点k1-23均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线圈km1-a通过中间继电器的第二触点k1-23得电,从而第一继电器的线圈km1-a吸合主触点km1、第一辅助触点km1-13和第二辅助触点km1-23。
47.主触点km1吸合,第一负载m1投入工作,第一辅助触点km1-13与中间继电器的第二辅助触点k1-23并联,保证线圈km1-a的上电的稳定和可靠;随着第一负载m1代替第二负载m2投入工作,故障消失,感应开关模块sp1断开,中间继电器的线圈k1失电,中间继电器的第一触点k1-13和第二触点k1-23均断开,第一继电器的线圈km1-a通过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辅助触点km1-13维持上电状态,第一负载m1继续工作。
48.本实施例中,在第二负载m2投入工作时,可在不影响工况运行的情况下,对第一负载m1进行在线检修;同理,在第一负载m2投入工作时,也可在不影响工况运行的情况下,对第二负载m2进行在线检修。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断路器qf1和第一断路器qf2闭合后,只需要按下第一控制开关sb1,便可启动电路,实现第一负载m1和第二负载m2的故障切换,从而保证工况运行的可靠性,为故障负载的检修提供条件。
49.本实施例中,第一继电器的线圈km1-a并联有第一指示灯hl1,第二继电器的线圈km2-a并联有第二指示灯hl2。第一指示灯hl1在第一继电器的线圈km1-a上电状态下亮起,第二指示灯hl2在第二继电器的线圈km2-a上电状态下亮起。如此,通过第一指示灯hl1和第二指示灯hl2可分别指示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的工作状态,即分别指示第一负载m1和第二负载m2的工作状态。
50.实施例2
51.参照图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控制开关sb2、第三控制开关sb3和第四控制开关sb4。第二控制开关sb2串联在第一支路的第一端和火线l之间,第四控制开关sb4串联在第二支路的第一端和火线l之间。第一支路的第二端和第二支路的第二端均连接零线。
52.如此,在第一继电器的线圈km1-a上电后,可断开按钮第四控制开关sb4,从而使得第二继电器的线圈km2-a断电,使得主触点km2断开,使得第二负载m2完全退出,以方便方便对第二负载m2进行检修。同理,在第二继电器的线圈km2-a上电后,可断开按钮第二控制开关sb2,从而使得第一继电器的线圈km1-a断电,使得主触点km1断开,使得第一负载m1完全退出,以方便方便对第一负载m1进行检修。
53.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操作,第二控制开关sb2和第四控制开关sb4均采用常闭开关。如此,在电路启动时,不需要对第二控制开关sb2和第四控制开关sb4进行操作,简化了
该双负载循环控制电路的操作难度。
54.第三控制开关sb3与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辅助触点km2-13并联,即第三控制开关sb3的第一端与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辅助触点km2-1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控制开关sb3的第二端与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辅助触点km2-13的第二端连接。
55.如此,实施例1中,启动时,按下第一控制开关sb1后,第一负载m1作为主负载优先投入使用;本实施例中,启动时,按下第一控制开关sb1后,第一负载m1作为主负载优先投入使用;启动时,也可按下第三控制开关sb3,将第二负载m2作为主负载优先投入使用。
56.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三控制开关sb3的设置,实现了对称式的电路结构,使得第一负载m1和第二负载m2的控制更加灵活可靠。
57.实施例3
58.本实施例中,第一负载m1和第二负载m2均为水泵,感应开关模块sp1采用压差控制开关,且感应开关模块sp1设置在第一负载m1所在水路和第二负载m2所在水路的交汇处。如此,当第一负载m1所在水路和第二负载m2所在水路交汇处的水压异常例如压强小于设定阈值时,表示水泵运行异常,则压差控制开关闭合使得第四支路导通,从而切换第一负载m1和第二负载m2的运行状况,以排出异常。
59.具体实施时,第一负载m1和第二负载m2也可采用工作在同一工况环境中的温度调控模块,此时感应开关模块sp1可采用温感开关,设置感应开关模块sp1在检测到的环境温度超出预设的温度区间时闭合;或者,第一负载m1和第二负载m2也可采用工作在同一工况环境中的光强调节模块,此时感应开关模块sp1可采用光敏开关,设置感应开关模块sp1在检测到的环境光强超出预设的光强区间时闭合。
6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创造,凡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