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节能锂电池的制作方法

2022-06-04 19:40: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锂电池。


背景技术:

2.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正/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现有技术中,锂电池由于电池密封圈或垫圈的绝缘性不佳或外部铅壳之间的电阻不够大,因外部空气中存在的导电粒子或者其它导线物质,而引起电子泄露,出现在不使用时仍持续漏电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节能锂电池。
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节能锂电池,包括壳体、正极端盖、负极端盖和碳棒;壳体两端敞开,壳体内位于其两端敞开口位置处分别安装有第一绝缘隔板、第二绝缘隔板;正极端盖滑动配合密封安装在壳体一端敞开口位置且正极端盖靠近第一绝缘隔板,第一绝缘隔板上安装有使正极端盖具有向远离第一绝缘隔板方向移动趋势的第一弹性件;负极端盖滑动配合密封安装在壳体另一端敞开口位置且负极端盖靠近第二绝缘隔板,第二绝缘隔板上安装有使负极端盖具有向远离第二绝缘隔板方向移动趋势的第二弹性件;碳棒设置在壳体内部并与壳体同轴设置,碳棒两端分别穿过第一绝缘隔板、第二绝缘隔板并与第一绝缘隔板、第二绝缘隔板连接,碳棒两端可分别与正极端盖、负极端盖接触连接。
5.优选的,第一绝缘隔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泄压孔,第一泄压孔内设置有可弹性变形的第一隔膜。
6.优选的,第二绝缘隔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泄压孔,第二泄压孔内设置有可弹性变形的第二隔膜。
7.优选的,第一绝缘隔板、第二绝缘隔板与壳体内壁螺纹配合连接。
8.优选的,正极端盖设置有伸入到壳体内的第一圆筒结构,第一圆筒结构的外圆面与壳体的内圆面滑动贴合,壳体的内圆面开设有第一环槽,第一圆筒结构设置有与第一环槽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上套设有第一橡胶圈。
9.优选的,负极端盖设置有伸入到壳体内的第二圆筒结构,第二圆筒结构的外圆面与壳体的内圆面滑动贴合,壳体的内圆面开设有第二环槽,第二圆筒结构设置有与第二环槽滑动配合的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上套设有第二橡胶圈。
10.优选的,正极端盖靠近碳棒一侧设置有第一绝缘环,碳棒端部伸入到第一绝缘环内并与第一绝缘环滑动配合;第一弹性件采用弹簧且第一弹性件两端分别与第一绝缘隔板、第一绝缘环连接。
11.优选的,负极端盖靠近碳棒一侧设置有第二绝缘环,碳棒端部伸入到第二绝缘环内并与第二绝缘环滑动配合;第二弹性件采用弹簧且第二弹性件两端分别与第二绝缘隔板、第二绝缘环连接。
1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节能锂电池,通过将正极端盖、负极端盖与壳体滑动配合连接,并通过设置的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在使用电池时,锂电池卡在外部的电池槽中时,正极端盖、负极端盖受压向壳体内部移动,正极端盖、负极端盖分别压缩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移动一定距离后即可与碳棒接触形成通路;锂电池从外部的电池槽中取出时,正极端盖、负极端盖复位而与碳棒分离,实现断路,避免了锂电池在不使用时其内部的电能通过正极端和负极端向外泄露损耗;第一绝缘隔板、第二绝缘隔板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在壳体中,起到了方便拆除碳棒的作用,且壳体端部的正极端盖、负极端盖可分离,达到了在电池内部的电解液失效时可拆除壳体、碳棒等循环利用的目的。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节能锂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节能锂电池的工作原理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节能锂电池中正极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节能锂电池中负极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参照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节能锂电池,包括壳体1、正极端盖2、负极端盖3和碳棒8;其中:
18.壳体1两端敞开,壳体1内位于其两端敞开口位置处分别螺纹配合安装有第一绝缘隔板4、第二绝缘隔板5。第一绝缘隔板4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泄压孔,第一泄压孔内设置有可弹性变形的第一隔膜9。第二绝缘隔板5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泄压孔,第二泄压孔内设置有可弹性变形的第二隔膜10。
19.正极端盖2滑动配合密封安装在壳体1一端敞开口位置且正极端盖2靠近第一绝缘隔板4,第一绝缘隔板4上安装有使正极端盖2具有向远离第一绝缘隔板4方向移动趋势的第一弹性件6。
20.负极端盖3滑动配合密封安装在壳体1另一端敞开口位置且负极端盖3靠近第二绝缘隔板5,第二绝缘隔板5上安装有使负极端盖3具有向远离第二绝缘隔板5方向移动趋势的第二弹性件7。
21.碳棒8设置在壳体1内部并与壳体1同轴设置,碳棒8两端分别穿过第一绝缘隔板4、第二绝缘隔板5并与第一绝缘隔板4、第二绝缘隔板5连接,碳棒8两端可分别与正极端盖2、负极端盖3接触连接。
2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正极端盖2、负极端盖3与壳体1滑动配合连接,并通过设置的第一弹性件6、第二弹性件7,在使用电池时,锂电池卡在外部的电池槽中时,正极端盖2、负极端盖3受压向壳体内部移动,正极端盖2、负极端盖3分别压缩第一弹性件6、第二弹性件7,移动一定距离后即可与碳棒8接触形成通路;锂电池从外部的电池槽中取出时,正极端盖2、负极端盖3复位而与碳棒8分离,实现断路,避免了锂电池在不使用时其内部的电能通过正极端盖2、负极端盖3向外泄露损耗。正极端盖2、负极端盖3受压向壳体内部移动时,会挤压壳体内部气体,第一隔膜9、第二隔膜10会发生变形向内移动,正极端盖2、负极端盖3失去压力之后,被压缩并使第一隔膜9、第二隔膜10弹性变形的气体会分别推动正极端盖2、负极端盖
3复位,保证了在不使用锂电池时,正极端盖2、负极端盖3与碳棒8之间分离。
23.本实用新型第一绝缘隔板、第二绝缘隔板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在壳体1中,起到了方便拆除碳棒8的作用,且壳体1端部的正极端盖、负极端盖可分离,达到了在电池内部的电解液失效时可拆除壳体1、碳棒8等循环利用的目的。
24.本实施例中,正极端盖2设置有伸入到壳体1内的第一圆筒结构,第一圆筒结构的外圆面与壳体1的内圆面滑动贴合,壳体1的内圆面开设有第一环槽11,第一圆筒结构设置有与第一环槽11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12,第一滑块12上套设有第一橡胶圈13。负极端盖3设置有伸入到壳体1内的第二圆筒结构,第二圆筒结构的外圆面与壳体1的内圆面滑动贴合,壳体1的内圆面开设有第二环槽14,第二圆筒结构设置有与第二环槽14滑动配合的第二滑块15,第二滑块15上套设有第二橡胶圈16。第一滑块12、第二滑块15分别在第一环槽11、第二环槽14内移动且不会脱落,正极端盖2、负极端盖3能够与壳体1有效连接。
25.在另一实施例中,正极端盖2靠近碳棒8一侧设置有第一绝缘环17,碳棒8端部伸入到第一绝缘环17内并与第一绝缘环17滑动配合。第一弹性件6采用弹簧且第一弹性件6两端分别与第一绝缘隔板4、第一绝缘环17连接。负极端盖3靠近碳棒8一侧设置有第二绝缘环18,碳棒8端部伸入到第二绝缘环18内并与第二绝缘环18滑动配合。第二弹性件7采用弹簧且第二弹性件7两端分别与第二绝缘隔板5、第二绝缘环18连接。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