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起动机的制作方法

2022-06-04 12:53: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驱动设备,尤其是一种起动机。


背景技术:

2.起动机也称为马达,主要用于将蓄电池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发动机飞轮旋转以实现发动机的启动。目前市场上的起动机基本上都是采用拨叉推动转轴实现与发动机飞轮的啮合,拨叉的动作和起动机触头开关的动作都依靠同一个电磁组件实现,电磁组件产生的磁场也相对较强,发热量大,拉动拨叉力较大,转轴上的小齿轮拨出力大,与发动机飞轮齿圈的啮合冲击大,易损坏飞轮齿圈和小齿轮,影响其使用寿命。
3.公开号为cn21215502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无拨叉起动机,其利用两个电磁组件分别带动转轴动作和起动机触头开关动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小齿轮拨出力,然而,由于其需要依靠带动转轴动作的电磁组件的电磁线圈实现电机在全功率转动前的缓慢转动,所需电流相对较大,产生的磁场也相对较强,起动机上的其他金属零件(特别是输出轴)同样容易被磁化而吸附铁屑,影响其使用寿命。
4.有鉴于此,本技术人对起动机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寿命相对较高的起动机。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起动机,包括机壳和固定连接在所述机壳上的电磁开关,所述机壳内设置有电机,所述电磁开关包括控制电路板、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继电器以及相互固定连接的主接线座和开关壳体,所述主接线座上设置有静触头,所述开关壳体内设置有沿所述开关壳体的轴线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电磁线圈、分隔板和第二电磁线圈以及同时穿插在所述第一电磁线圈和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内孔中的触头连接杆,所述触头连接杆上设置有与所述静触头配合的动触头,且所述触头连接杆在位于所述动触头远离所述静触头的一侧依次设置有固定套设在所述触头连接杆上的第一绝缘套、滑动套设在所述触头连接杆上的第一动铁芯以及固定套设在所述触头连接杆上的第二动铁芯,所述动触头位于所述主接线座的内腔中,所述第一绝缘套上滑动套设有固定连接在所述开关壳体上的挡铁,所述第一绝缘套的最大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动铁芯的内孔的最小直径,所述挡铁和所述第一动铁芯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动铁芯和所述第二动铁芯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一端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继电器电连接,所述第一电磁线圈的一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继电器电连接,所述静触头与所述电机的输入端电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机壳内还设置有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的转轴、用于驱动所述转轴往远离所述电机的方向滑动的滑移电磁组件以及用于推动所述转轴往所述电机方向滑动的复位弹簧,所述滑移电磁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继电器电连接,另
一端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机壳内设置有与所述滑移电磁组件或所述转轴配合的接近开关,所述接近开关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开关壳体远离所述主接线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副接线座,所述继电器和所述控制电路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副接线座上。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开关壳体朝向所述副接线座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副接线座的内腔连通的穿线孔。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触头连接杆上滑动连接有第二绝缘套,所述动触头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绝缘套上,所述第二绝缘套和所述第一绝缘套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通过分隔板将第一电磁线圈和第二电磁线圈隔开,并分别设置两个动铁芯与两个电磁线圈一对一配合,第一电磁线圈作为缓啮合线圈,为起动机提供预转电流,第二电磁线圈作为动静触头的吸合线圈,两组电磁线圈相对独立,线圈匝数可不一致,可灵活进行设计,并可减小开关用于动静触头吸合的电磁线圈的电流,减少发热量,降低开关烧毁的风险,起动机的使用寿命相对较高。
15.2、由于两个电磁线圈相对独立,拉动拨叉力较小,转轴上的小齿轮拨出力相对较小,与发动机飞轮齿圈的啮合冲击也就相对较小,不易损坏飞轮齿圈和小齿轮,进一步提高起动机的使用寿命。
16.3、通过设置滑移电磁组件代替传动的拨叉实现对输出轴的推动,不会产生作用在开关上的反作用力,更不会存在作用在开关触点上的反作用力,可靠性和稳定性相对较高。
17.4、装有静触头的主接线座和装有继电器的副接线座布置在开关壳体的两侧,结构紧凑,布局合理,便于接线,同时通过开设穿线孔使得两个接线座之间的连接导线可以内置而不外露,故障率相对较低。
附图说明
18.图1为实施例中起动机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实施例中起动机的控制电路示意图;
20.图3为图1中a处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21.图中标示对应如下:
22.10-机壳;
ꢀꢀꢀꢀꢀꢀꢀꢀꢀꢀꢀꢀꢀꢀ
11-电机;
23.12-转轴;
ꢀꢀꢀꢀꢀꢀꢀꢀꢀꢀꢀꢀꢀꢀ
13-复位弹簧;
24.20-电磁开关;
ꢀꢀꢀꢀꢀꢀꢀꢀꢀꢀ
21-控制电路板;
25.22-继电器;
ꢀꢀꢀꢀꢀꢀꢀꢀꢀꢀꢀꢀ
23-主接线座;
26.24-开关壳体;
ꢀꢀꢀꢀꢀꢀꢀꢀꢀꢀ
25-副接线座;
27.26-第一电磁线圈;
ꢀꢀꢀꢀꢀꢀ
27-第二电磁线圈;
28.28-静触头;
ꢀꢀꢀꢀꢀꢀꢀꢀꢀꢀꢀꢀ
29-分隔板;
29.30-滑移电磁组件;
ꢀꢀꢀꢀꢀꢀ
31-挡圈;
30.32-滑移动铁芯;
ꢀꢀꢀꢀꢀꢀꢀꢀ
33-线圈保持架;
31.34-滑移电磁线圈;
ꢀꢀꢀꢀꢀꢀ
35-限位部;
32.40-触头连接杆;
ꢀꢀꢀꢀꢀꢀꢀꢀ
41-线圈骨架;
33.42-动触头;
ꢀꢀꢀꢀꢀꢀꢀꢀꢀꢀꢀꢀ
43-第一绝缘套;
34.44-第一动铁芯;
ꢀꢀꢀꢀꢀꢀꢀꢀ
45-第二动铁芯;
35.46-第二绝缘套;
ꢀꢀꢀꢀꢀꢀꢀꢀ
47-挡铁;
36.48-第一弹簧;
ꢀꢀꢀꢀꢀꢀꢀꢀꢀꢀ
49-第二弹簧;
37.50-第三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39.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起动机,包括机壳10和固定连接在机壳10上的电磁开关20,其中电磁开关20也可以用于替换其他起动机的电磁开关,即本实施例实质上还提供了一种用于起动机的电磁开关。
40.机壳10内设置有电机11,且机壳10内还设置有与电机11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的转轴12、安装在转轴12上用于与发动机的飞轮齿圈配合的小齿轮(此处的小齿轮中的小指的是齿轮的外径相对于飞轮齿圈的外径小,并不指代实际尺寸)、用于驱动转轴12往远离电机11的方向滑动的滑移电磁组件30以及用于推动转轴12往电机11方向滑动的复位弹簧13,其中,转轴12和电机11的具体传动连接结构与常规的起动机的结构相同,并非本年实施例的重点,此次不在详述。滑移电磁组件30包括固定套设在所述转轴12上的挡圈31、套设在所述转轴12上且抵顶在所述挡圈31朝向所述电机11一侧上的滑移动铁芯32、环绕滑移动铁芯32布置且固定连接在即可10上的线圈保持架33以及绕设在线圈保持架33上的滑移电磁线圈34,线圈保持架33上一体连接有位于滑移动铁芯32远离挡圈31一侧的限位部35,复位弹簧13的一端抵顶在挡圈31远离电机11的一侧,另一端直接或间接抵顶在机壳10上,当滑移电磁线圈34通电时,滑移动铁芯32会在磁场作用下通过挡圈31推动转轴12往远离电机11的方向滑移,并压缩复位弹簧13,以实现起动机和发动机之间的啮合连接,具体的啮合连接结构与常规的起动机和发动机之间的啮合连接结构相同,当滑移电磁线圈34断电后,转轴12在复位弹簧34的作用下复位。
41.优选的,机壳10内设置有与滑移电磁组件30的滑移动铁芯32或转轴12配合的接近开关(图中未示出),当接近开关感应到滑移动铁芯32或转轴12的预定位置之后电磁线圈34断电。在本实施例中以接近开关与滑移动铁芯32配合为例进行说明。
42.电磁开关20包括控制电路板21、与控制电路板21电连接的继电器22以及相互固定连接的主接线座23和开关壳体24,其中,控制电路板21为常规的电路板,可以市场上直接购买并根据实际功能进行设置获得。优选的,开关壳体24远离主接线座2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副接线座25,继电器22和控制电路板21分别设置在副接线座25上,即副接线座25上设置有继电器22以及与继电器22电连接的控制电路板21,当然,控制电路板21还与下文将会提及的第一电磁线圈26和第二电磁线圈27电连接,接近开关也与控制电路板21电连接。
43.主接线座23上设置有静触头28,开关壳体24内设置有沿开关壳体24的轴线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电磁线圈26、分隔板29和第二电磁线圈27以及同时穿插在第一电磁线圈26和第二电磁线圈27的内孔中的触头连接杆40,具体的,开关壳体24内设置有线圈骨架41,第一
电磁线圈26和第二电磁线圈27都设置在线圈骨架41上,分隔板29与开关壳体24固定连接,触头连接杆40穿插在线圈骨架41内,且与线圈骨架41互不接触。触头连接杆40上设置有与静触头28配合的动触头42,该动触头42位于主接线座23的内腔中。触头连接杆40在位于动触头42远离静触头28的一侧依次设置有固定套设在触头连接杆40上的第一绝缘套43、滑动套设在触头连接杆40上的第一动铁芯44以及固定套设在触头连接杆40上的第二动铁芯45,其中,第一绝缘套43上滑动套设有固定连接在开关壳体24上的挡铁47,且第一绝缘套的最大外径大于第一动铁芯44的内孔的最小直径,这样第一动铁芯44可通过推动第一绝缘套43带动触头连接杆40移动。挡铁47和第一动铁芯44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48,第一动铁芯44和第二动铁芯45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49,以便实现复位。
44.优选的,触头连接杆40上滑动连接有第二绝缘套46,动触头42固定连接在第二绝缘套46上,且第二绝缘套46和第一绝缘套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50,这样可以避免动静触头吸合时刚性碰撞。
45.第二电磁线圈27的一端与控制电路板21电连接,另一端与继电器22电连接,第一电磁线圈26的一端与电机11的输出端电连接,另一端与继电器22电连接,静触头28也与电机11的输入端电连接。此外,动触头42、电机11和控制电路板21等元件还需要与电源连接,该电源并非本实施例提供的起动机或电磁开关20的一部分,其通常为安装在车辆上的蓄电池,其与各元件的具体连接结构与常规的起动机相同,并非本实施例的重点,此次不在详述,可参考图2进行连接。
46.优选的,开关壳体24朝向副接线座25的一侧开设有与副接线座25的内腔连通的穿线孔,以便两个接线座之间的连接导线可以内置而不外露,故障率相对较低。
47.使用时,控制电路板21与电源导通后,立即控制继电器22闭合,使得第一电磁线圈26和滑移电磁线圈34通电,第一动铁芯44带动触头连接杆40往静触头28方向运动一段行程,缩短动静触头吸合所需的运动行程,同时,滑移动铁芯32推动转轴12往背离电机11的方向滑移,以便起动机上的齿轮与发动机上的齿圈啮合(起动机上的齿轮的安装结构与常规的起动机相同,发动机上的齿圈不属于本实施例提供的起动机的一部分,而是与之配合的零部件),当接近开关检测到滑移动铁芯32时,起动机上的齿轮与发动机上的齿圈完全啮合,此时,接近开关发出反馈信号,控制电路板21接受到反馈信号之后,控制第二电磁线圈27通电,第二动铁芯45继续带动触头连接杆40往静触头28方向运动,使得动触头42和静触头28相互接触,此时,第一电磁线圈26因为短路而断电,电机11全功率转动;起动成功之后,控制电路板21断电,各铁芯在对应的弹簧作用下复位。
48.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技术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形,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