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全地形车的制作方法

2022-06-04 01:17: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全地形车的尾箱容积太小,尾箱能够存储的东西不多,不便于使用。此外,通常情况下,全地形车的尾箱与尾车面板一体式设置,此种设置不仅不便于尾箱的安装和拆卸,而且使尾箱的容积减小,从而不便于驾驶者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全地形车的尾箱与尾车面板一体式设置,尾箱的安装和拆卸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行走组件,行走组件包括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悬架组件,悬架组件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第一行走轮通过前悬架连接至车架,第二行走轮通过后悬架连接至车架;动力系统,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并用于驱动行走组件;变速组件,变速组件设置在动力系统与行走组件之间并用于将动力系统的动力传递至行走组件;全地形车还包括:尾车面板,尾车面板设置在全地形车的后侧;尾箱,尾箱设置在全地形车的后侧且安装在尾车面板上;尾箱包括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第一箱体设置在第二箱体上方。
4.进一步地,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一体成型。
5.进一步地,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固定连接。
6.进一步地,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7.进一步地,第二箱体包括倾斜部和水平部;倾斜部和水平部一体成型;倾斜部设置在水平部和尾车面板之间。
8.进一步地,全地形车包括垂直于上下方向的第一投影面和垂直于左右方向的第二投影面;倾斜部的底面设置为倾斜面,倾斜面基本垂直第二投影面;第一投影面沿左右方向在第二投影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线,倾斜面沿左右方向在第二投影面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线,第一投影线和第二投影线的角度为第一角度。
9.进一步地,水平部与第一投影面基本平行设置。
10.进一步地,第一箱体与第一投影面基本平行设置。
11.进一步地,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形成有存储腔,存储腔沿全地形车的左侧或右侧至少一侧延伸。
12.进一步地,尾车面板与尾箱为可拆卸式连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地形车的尾箱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进行选装,能够降低全地形车的制造成本,使全地形车能够满足个性化设置,同时此种尾箱的设置也便于使用者在维修时的安装和拆卸,同时该尾箱具有更大的收纳空间,对物体收纳稳定,且方便存取。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和变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挡泥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维修盖的结构示意图。
20.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挡泥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维修盖的结构示意图。
22.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尾车面板和尾箱的结构示意图。
23.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尾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5.如图1和图2所示,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2、燃油系统13、转向组件16、电气系统17、排气系统18、操纵组件22、车身覆盖件23、安装架组件24、进气系统25、行走组件26、悬架组件27和鞍座组件28。车架12用于支撑转向组件16、排气系统18和车身覆盖件23,安装架组件24安装在车架12上。转向组件16对行走组件26的左右转动进行控制,排气系统18用于将全地形车100运行时产生的气体排出至外部环境中,操纵组件22设置在车架12上,且操纵组件22与车身覆盖件23连接,悬架组件27用于将行走组件26与车架12连接。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
26.如图2所示,行走组件26包括第一行走轮261和第二行走轮262,第一行走轮261和/或第二行走轮262均可作为全地形车100的驱动轮,且第一行走轮261与转向组件16连接能够用以转动。悬架组件27包括前悬架271和后悬架272(参见图1),第一行走轮261通过前悬架271连接至车架12,第二行走轮262通过后悬架272连接至车架12。
27.如图3所示,全地形车100还包括动力系统11和变速组件14,动力系统11设于车架12上,用于向全地形车100提供动力。动力系统11包括发动机111,发动机111与变速组件14连接,变速组件14能够改变全地形车100的驱动力和行驶速度。发动机111包括至少一个汽缸1111及位于汽缸1111一端的缸头1112,汽缸1111内设有燃烧室和活塞组件,燃烧室连接进气系统25。发动机111设置在车架12上。在本实施例中,变速组件14为cvt变速箱,可以理解的,变速组件14还可以at自动变速器(automatic transmission)、dct双离合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等其他变速器。
28.如图4所示,车架12设置为金属框架,包括车架主体121和前部支撑架122,车架主体121包括第一主梁1211、第二主梁1212、第三主梁1213、第四主梁1214、第五主梁1215、第六主梁1216、第七主梁1217、第八主梁1218和第九主梁1219,车架主体121能够通过焊接的方式制成,在前后方向上,前部支撑架122设于车架主体121的前侧,前部支撑架122作为车架12的扩展件,能够扩展车架12整体的长度,使车架12能够装配更多的装置。
29.如图5所示,车身覆盖件23包括第一挡泥板231。第一挡泥板231位于全地形车100
的前部,第一挡泥板231安装在车架12上,第一挡泥板231用于防止第一行走轮261将泥土甩入全地形车100内部或使用者的身上。第一挡泥板231内构成有一定容积的腔室,腔室可以作为第一维修腔2313,车内需要经常检查修理或更换的器件可设于第一维修腔2313中,如自动油杯、保险丝、继电器、防水栓等零件。设置第一维修腔2313便于对器件损耗的检查及器件的更换,节省维修时间,从而可降低人工成本。
30.如图5和6所示,车身覆盖件23还包括第一维修盖234。第一维修盖234用于遮挡第一维修腔2313,通过第一维修盖234实现了对第一维修腔2313的防水和防尘的功能,从而保证了第一维修腔2313内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第一维修盖234与第一挡泥板231连接。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一维修盖234的一端设置有一连接部2341,第一维修盖234通过连接部2341与第一挡泥板231连接,连接部2341能够限制第一维修盖234的一端在水平和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在第一维修盖234的另一端还设置有第三卡接部2342,第一维修盖234通过第三卡接部2342与第一挡泥板231连接。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三卡接部2342为卡钩。全地形车100具有垂直于左右方向的对称平面303,全地形车100关于对称平面303基本对称设置。在第一维修盖234的底面上,以对称平面303为对称面左右各对称设置有一个卡钩,两个卡钩能够限制第一维修盖234在上下和水平方向上的移动。第一维修盖234至少一端与第一挡泥板231间隙配合,留有一可供人手握持的间隙空间。这样设置的固定方式,能够有效简化拆装工序,在对第一维修腔2313进行检修时,无需使用工具即可完成对第一维修盖234的拆装,重复利用性更好,更加方便快捷。
31.全地形车100还包括控制系统21,控制系统21包括ecu211(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ecu211与发动机111连接,能够控制发动机111点火启动。通常,ecu的工作温度在大于等于-40℃且小于等于80℃,ecu无法承受高温且与水接触易导致进水损坏。全地形车适用于多种环境行驶,经常需要在涉水的环境中行驶,并且全地形车内部存在温度较高区域,所以ecu的布置位置尤为重要,通常ecu需要远离热源、热量布置。如图7所示,车身覆盖件23还包括第二挡泥板232和第二维修盖235。第二挡泥板232位于在全地形车100的后部,且第二挡泥板232与车架12连接,能够用于防止第二行走轮262将泥土甩入全地形车100内部或使用者的身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挡泥板232中围成有第二维修腔2321,第二维修腔2321远离动力系统11布置,且第二维修腔2321远离行走组件26,即在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上,第二维修腔2321与行走组件26的距离尽可能远。ecu211能够安装在第二维修腔2321内。在全地形车100涉水的工作环境下,此种设置能够避免第二维修腔2321进水,防止ecu211因泡水造成损坏。如图8所示,第二维修盖235设置在第二维修腔2321上,第二维修盖235用于遮挡第二维修腔2321以及第二维修腔2321内存放的零部件。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二维修盖235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351和第二连接部2352,第一连接部2351与第二挡泥板232卡接,第一连接部2351能够限制第二维修盖235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第二连接部2352通过螺栓与第二挡泥板232连接固定,从而使得第二维修盖235固定安装在第二维修腔2321上。此种设置降低了第二维修盖235的拆装难度,能够便于使用者打开第二维修盖235,同时此种设置能够将ecu211布置在易于维修且安全性较高的环境中。
32.如图9所示,全地形车100还包括尾箱31,尾箱31设置在全地形车100的后部。车身覆盖件23还包括尾车面板233。本实用新型中尾车面板233安装在第二挡泥板232上,尾箱31与尾车面板233连接,使尾箱31安装在全地形车100的后部。如图10所示,尾箱31包括第一箱
体311和第二箱体312。第一箱体311设置在第二箱体312的上方,第一箱体311通过螺栓可拆卸的固定在第二箱体312上,第一箱体311和第二箱体312设置有密封圈,便于提高第一箱体311和第二箱体312之间的密封性,从而可以提高尾箱31的防水性。第一箱体311与第二箱体312之间构成具有一定容积的存储腔313。全地形车100包括垂直于全地形车100上下方向的第一投影面304和垂直于全地形车100左右方向的第二投影面305,第一投影面304和第二投影面305互相垂直设置。第一箱体311基本平行于第一投影面设置。第二箱体312包括倾斜部和水平部。水平部与第一投影面304基本平行设置。倾斜部底面设置为倾斜面,倾斜部的倾斜面与第二投影面305垂直。沿全地形车100左右方向,第一投影面304在第二投影面305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线,倾斜面在第二投影面305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线,第一投影线和第二投影线之间的锐角为第一角度。其中,第一角度可以根据需求调整。
33.存储腔313的截面积能够沿着倾斜面向腔内方向逐渐增大,且存储腔313沿着全地形车100的左侧或右侧至少一侧延伸,倾斜面的设置不仅增加了存储腔313的容积,还能够便于使用者存取物品,同时使用者能够具有更广阔的操作视野,能够清晰的看清楚对存储腔313内的情况,能够有效避免使用者在存取物品时视野遮挡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存储腔313沿全地形车100的左侧方向延伸,该方式能够在有限的车身内部空间下,使存储腔313获得更大的容积,同时避免与第二箱体312右侧的器件干涉。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箱体311和第二箱体312可一体成型,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尾箱和尾车面板一体式结构,本实施例中的尾箱31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进行选装,能够降低全地形车100的制造成本,对使用者来说可减少不必要的花费,使全地形车100能够满足个性化设置,同时此种尾箱31的设置也便于使用者在维修时的安装和拆卸,同时该尾箱31具有更大的收纳空间,对物体收纳稳定,且方便存取。
34.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