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效弹簧接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2 12:56: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弹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效弹簧接料装置。


背景技术:

2.弹簧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弹性构件,以用于沙发、床垫的弹簧为例,目前,相关的弹簧生产设备中的弹簧通常直接通过卷簧装置卷制成型、热处理后配置输送装置将其转移至推簧装置及焊接装置中,但卷制成型的弹簧需要通过对应的转移装置或输送管道才能落到传送带的预定的位置上,参考实用新型专利cn201922143547-一种袋装弹簧机的落簧装置,该弹簧转移结构较为复杂,且转移速度慢,参考实用新型专利cn201420646933-一种用于输送弹簧的气动管道输送装置,该弹簧转移结构简单,但无法对弹簧进行限位,容易导致弹簧发生倾倒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弹簧接料装置,用以解决上述参考实用新型专利cn201922143547-一种袋装弹簧机的落簧装置,该弹簧转移结构较为复杂,且转移速度慢和参考实用新型专利cn201420646933-一种用于输送弹簧的气动管道输送装置,该弹簧转移结构简单,但无法对弹簧进行限位,容易导致弹簧发生倾倒现象的问题中的任一项技术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弹簧接料装置,包括高效接料机构,所述高效接料机构与输送机构对应设置,且高效接料机构用于将待处理弹簧转移到输送机构,所述高效接料机构包括传送管和护料块,且护料块和传送管滑动连接,所述传送管中的传送腔和护料块中的空腔用于传输待处理弹簧。
5.优选的,所述传送管和护料块的数量为一个或若干个中的任一种,且传送管和护料块一一对应,所述护料块的进口端和传送管的出口端沿上下方向滑动连接。
6.优选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传送架,所述传送架内设有传送带,所述传送带底部设置有若干磁铁,且传送带通过若干传送带轮传送,所述传送架远离高效接料机构一侧的外部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其对应侧的传送带轮固定连接。
7.优选的,所述护料块的出口端与所述传送带对应设置,所述传送管连通有进气块,且传送管和进气块的连通处设有导流板,所述进气块与进气管连通,所述进气管与气体增压泵连接。
8.优选的,所述护料块的前后两侧对称设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上的导向槽和传送架上固定设置的导向柱滑动连接,若干所述护料块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连接有电机或驱动气缸中的任一种。
9.优选的,所述护料块的空腔包括配合孔和配合槽,所述配合孔与所述传送管的出口端滑动连接,且传送管内部的传送腔、配合孔和配合槽依次连通。
10.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11.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12.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发明的输送机构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发明的高效接料机构放大示意图;
15.图4为本发明的高效接料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16.图5为本发明的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17.图6为本发明的缓冲块连接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护料块;101、导向块;102、导向槽;103、导向柱;104、连接件;105、配合孔;106、配合槽;2、输送机构;201、传送架;202、传送带;203、驱动电机;3、高效接料机构;301、传送管;302、进气块;303、进气管;304、导流板;4、排气壳;401、排气扇;402、排气口;5、冷却壳;501、进气孔;502、第一空腔;503、第二空腔;504、凹槽三;6、进气壳;601、转动轴一;602、冷凝管一;603、进气腔;604、出气腔;605、过滤网;7、动力壳;701、电机一;702、锥齿轮一;703、锥齿轮二;704、转动轴二;705、螺旋管二;706、皮带轮一;707、皮带轮二;708、皮带;709、双头电机;710、转动轴三;711、活动块;712、弹簧二;713、缓冲块;7131、缓冲槽;714、堵块;715、动力腔;8、电机二;801、转动轴七;802、锥齿轮三;803、锥齿轮四;804、转动轴二;805、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0.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1.本发明提供如下实施例
22.实施例1
2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效弹簧接料装置,如图1-4所示,包括高效接料机构3,所述高效接料机构3与输送机构2对应设置,且高效接料机构3用于将待处理弹簧转移到输送机构2,所述高效接料机构3包括传送管301和护料块1,且护料块1和传送管301滑动连接,所述传送管301中的传送腔和护料块1中的空腔用于传输待处理弹簧。
24.所述传送管301和护料块1的数量为一个或若干个中的任一种,且传送管301和护料块1一一对应,所述护料块1的进口端和传送管301的出口端沿上下方向滑动连接。
25.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26.高效接料机构3与输送机构2上的待处理弹簧落入的预定位置对应处连接,高效接
料机构3中的传送管301和护料块1将待处理弹簧转移到输送机构2的目标位置,传送管301中的传送腔的直径、护料块1中的空腔直径均大于待处理弹簧的直径,可容纳一个待处理弹簧通过,通过设置护料块1,护料块1随着待处理弹簧的下落向上移动,通过护料块1中的空腔可对待处理弹簧进行限位,防止待处理弹簧发生倾倒,待处理弹簧通过护料块1和传送管301落入输送机构2,可以加快待处理弹簧落入输送机构2的速度,输送机构2将待处理弹簧传送到下一工位,重复上述步骤,通过设置传送管301和护料块1,与实用新型专利cn201922143547-一种袋装弹簧机的落簧装置中的开合式转移机构对比结构简单、转移待处理弹簧速度快,与实用新型专利cn201420646933-一种用于输送弹簧的气动管道输送装置中的全开式转移结构对比能够避免弹簧倾倒,解决了参考实用新型专利cn201922143547-一种袋装弹簧机的落簧装置,该弹簧转移结构较为复杂,且转移速度慢,参考实用新型专利cn201420646933-一种用于输送弹簧的气动管道输送装置,该弹簧转移结构简单,但无法对弹簧进行限位,导致弹簧发生倾倒现象的问题中的任一项技术问题。
27.实施例2
28.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4所示,所述输送机构2包括传送架201,所述传送架201内设有传送带202,所述传送带202底部设置有若干磁铁,且传送带202通过若干传送带轮传送,所述传送架201远离高效接料机构3一侧的外部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203,所述驱动电机203与其对应侧的传送带轮固定连接;
29.所述护料块1的出口端与所述传送带202对应设置,所述传送管301连通有进气块302,且传送管301和进气块302的连通处设有导流板304,所述进气块302与进气管303连通,所述进气管303与气体增压泵连接;
30.所述护料块1的前后两侧对称设有导向块101,所述导向块101上的导向槽102和传送架201上固定设置的导向柱103滑动连接,若干所述护料块1通过连接件104连接,所述连接件104连接有电机或驱动气缸中的任一种;
31.所述护料块1的空腔包括配合孔105和配合槽106,所述配合孔105与所述传送管301的出口端滑动连接,且传送管301内部的传送腔、配合孔105和配合槽106依次连通。
32.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33.高效接料机构3在对待处理弹簧进行转移时,启动与进气管303连接的气体增压泵,进气管303内进入高压气体,进气块302中的导流板304对高压气体的方向起到导向作用,使得传送管301中的气流方向由进口端流向出口端,传送管301的进口端形成负压,将待处理弹簧吸入传送管301,在传送管301的出口端设置护料块1,当待处理弹簧流向传送管301出口端的同时,驱动气缸带动连接件104向上移动,连接件104带动导向块101向上移动,使得护料块1向上移动,导向槽102和导向柱103的配合对导向块101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护料块1向上移动,通过配合孔105可对待处理弹簧进行限位,防止待处理弹簧在落入传送带202的过程倾倒,通过设置配合槽106,待处理弹簧经过配合孔105进行导向限位后,经过配合槽106直接落入输送机构2,传送带202底部设置的磁铁吸住落下的待处理弹簧,避免待处理弹簧倾倒,将待处理弹簧传送到下一工位,配合槽106的直径大于配合孔105,且护料块1随着待处理弹簧的下落向上移动,可以加快待处理弹簧落入输送机构2的速度。
34.实施例3
35.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5-图6所示,还包括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与所述输送
机构2配合,所述冷却装置包括:
36.冷却壳5,所述冷却壳5的上端中部上下贯通设有进气孔501,所述冷却壳5的下端中部前后贯通设有凹槽三504,所述进气孔501和凹槽三504连通,所述凹槽三504之间穿过所述输送机构2,所述冷却壳5的左端内部设有第一空腔502,所述冷却壳5的左端内部设有第二空腔503;
37.进气壳6,所述进气壳6固定设置在所述凹槽三504内部,所述进气壳6内部上端设有进气腔603,所述进气壳6内部下端设有出气腔604,所述进气孔501、进气腔603和排气腔604从上到下依次连通,所述出气腔604的下方出口处设有过滤网605且与所述输送机构2的上端对应,所述进气腔603内部设有设有冷凝管一602,所述冷凝管一602与转动轴一601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一601贯穿所述进气壳6进入所述第二空腔503内部且与所述冷却壳5和进气壳6转动连接;
38.动力壳7,所述动力壳7固定设置在所述进气壳6的中部左右两端之间,所述动力壳7内部设有动力腔715,所述动力腔715的顶端固定设有电机一701,所述电机一701通过电机轴与锥齿轮一702固定连接,所述锥齿轮一702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锥齿轮二703,所述锥齿轮二703与转动轴二704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二704贯穿所述动力壳7和进气壳6进入所述第二空腔503内部固定连接有皮带轮一706,所述皮带轮一706通过皮带708与皮带轮二707固定连接,所述皮带轮二707与所述转动轴一601固定连接;
39.双头电机709,所述双头电机709固定设置在所述动力壳7的中部前后两端之间,所述双头电机709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转动轴三710,所述转动轴三710与活动块711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块711与弹簧二712固定连接,所述弹簧二712固定设置在缓冲槽7131远离所述双头电机709的一端,所述缓冲槽7131固定设置在所述缓冲块713靠近所述双头电机709的一端,所述活动块711和缓冲槽7131滑动连接;
40.电机二8,所述电机二8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502内部,所述电机二8与转动轴七801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七801贯穿所述冷却壳5和动力壳7进入所述动力腔715内部且在所述动力腔715内部的转动轴七801上间隔均布设置若干锥齿轮三802,所述锥齿轮三802与锥齿轮四803啮合,所述锥齿轮四803与转动轴八804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八804贯穿所述动力壳7进入所述出气腔604内部且在所述出气腔604内部的转动轴八804的侧端周向均布设有若干叶片805;
41.排气壳4,所述排气壳4对称设置在所述凹槽三504的左右两端,所述排气壳4的下端设有排气口402,所述排气口402的出口朝向所述输送机构2的左右两侧端,所述排气口402内部设有排气扇401,所述排气壳4的中部设有堵块714,所述堵块714与贯穿所述排气壳4的所述缓冲块713偏心连接,所述堵块714的上侧设有冷凝管二705,所述冷凝管二705与所述转动轴二704固定连接,所述排气壳4的上端出口贯穿所述冷却壳5与外界连通。
42.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43.卷簧装置卷制成型、热处理后的待处理弹簧通过输送装置将其转移至推簧装置及焊接装置中时,在待处理弹簧的输送过程中进行冷却有利于提高待处理弹簧的冷却效果,方便待处理弹簧进行下一步工序,提高了弹簧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在对待处理弹簧进行冷却时,启动电机一701,带动锥齿轮一702转动,使得锥齿轮二703转动,通过转动轴二704带动冷凝管二705转动,转动轴二704同时带动皮带轮一706转动,皮带轮一706通过皮带708带
动皮带轮二707转动,皮带轮二707通过转到轴四601带动冷凝管一602转动,空气首先从进气孔501进入进气腔603中,空气经过冷凝管一602达到冷却目的,冷凝管一602转动可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空气的冷却效果,空气冷却后通过动力壳7的前后两侧进入出气腔604中,启动电机二8,带动转动轴七801转动,使得锥齿轮三802转动,锥齿轮四803转动通过转动轴八804带动若干叶片805转动,方便将冷却后的空气经过过滤网605吹出,出气腔604的下方出口处与输送机构2的上端对应,使得冷却后的空气可以对输送机构2上的待处理弹簧进行冷却,达到热量交换的目的,排气扇401可将冷却待处理弹簧后的空气排入排气壳4中,也可对待处理弹簧的侧端进行一定的热量交换,加换热后的空气进入排气壳4后启动双头电机709,可带动缓冲块713转动,缓冲块713内部滑动设置活动块711与弹簧二712,在弹簧712的弹性作用下使得缓冲块713转动过程保持稳定,缓冲块713带动与其偏心连接的堵块714转动,使得排气壳4将换热后的空气经过冷凝管二705冷却排入外界,完成一个进气与排气的循环过程,通过设置冷凝管二705避免排除外界的空气温度过高使得冷却装置附近温度过高,使得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较差。
44.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