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门线束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6-02 05:07: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门线束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2.如图1中虚线所示,汽车车门内的线束通常是从车门与a柱之间的前侧面穿出后再从a柱侧面上开设的孔洞中穿出,引至车身内部,位于车门前侧与a柱之间的线束通过护线套管保护,护线套管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车门前侧和a柱侧面。该种布置方式需要车门前侧和a柱侧面之间具有足够的空间,而车门前侧和a柱侧面不具有足够空间的车体则不能实现走线和固定。
3.因此,如何在车门前侧和a柱侧面之间不具有足够空间的车辆上进行线束的走线和固定,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门线束固定结构,以实现在车门前侧和a柱侧面不具有足够空间的车辆上进行线束的走线和固定。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车门线束固定结构,包括:
7.出线端头,所述出线端头设置在车内门板上且向车厢凸出于所述车内门板,所述出线端头上设置有用于供线束穿出的出线孔,所述出线孔能够连通车门内腔和所述车厢,所述出线孔的出线口朝向汽车a柱且靠近仪表板护板;
8.护线套管,能够套设在位于所述车内门板和所述仪表板护板之间的线束上,所述护线套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出线口连接,所述护线套管的第二端能够穿过所述仪表板护板上的护线套过孔;
9.护线套管固定支架,所述护线套管固定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车内门板与所述仪表板护板相靠近的角落处,所述护线套管固定支架用于固定所述护线套管的第二端在所述仪表板护板上。
10.优选地,在上述车门线束固定结构中,所述护线套管固定支架安装在所述仪表板护板内部。
11.优选地,在上述车门线束固定结构中,所述护线套管固定支架安装在所述汽车a柱上。
12.优选地,在上述车门线束固定结构中,所述护线套管固定支架包括:
13.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一端能够与所述汽车a柱连接;
14.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一端开设有u型卡槽,所述护线套管的第二端能够通过所述u型卡槽的开放端插入所述u型卡槽,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仪表板护板上;
15.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三连接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
二连接板的第二端连接。
16.优选地,在上述车门线束固定结构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汽车a柱焊接连接。
17.优选地,在上述车门线束固定结构中,所述护线套管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护线圈,所述第一护线圈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远离所述仪表板护板的一侧,用于防止所述护线套管的第二端自所述u型卡槽内滑脱。
18.优选地,在上述车门线束固定结构中,所述护线套管为l型护线套管,所述l型护线套管的第一端沿所述车内门板设置,所述l型护线套管的第二端通过所述护线套管固定支架固定在所述仪表板护板上。
19.优选地,在上述车门线束固定结构中,所述护线套管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护线圈,所述护线套管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护线圈与所述出线口过盈配合。
20.优选地,在上述车门线束固定结构中,所述护线套管的第二端设置有螺纹,所述护线套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出线口螺纹连接。
21.优选地,在上述车门线束固定结构中,所述出线端头与所述车内门板一体成型。
22.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线束固定装置,在车内门板靠近仪表板护板的位置设置出线端头,出线端头的出线口朝向汽车a柱,仪表板护板上设置有护线套过孔,自车门内腔引出的线束经过出线端头引至护线套过孔后与车身主线束对接,位于车内门板与仪表板护板之间的线束上套设有护线套管。本方案对车内门板与仪表板护板之间的空间进行利用,避开车门侧面与a柱侧面之间的空间,实现在车门侧面与a柱侧面不具有足够空间的车辆上进行线束的走线和固定。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门线束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说明如下:
26.1、出线端头,2、车内门板,3、仪表板护板,4、护线套管,5、护线套管固定支架,51、第一连接板,52、第二连接板,53、第三连接板,6、汽车a柱,7、第一护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27.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门线束固定结构,以实现在车门前侧和a柱侧面不具有足够空间的车辆上进行线束的走线和固定。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车门结构由车外门板、车内门板2、门窗框、门玻璃导槽、门铰链、门锁及门窗附件等组成,车外门板和车内门板2之间构成车门内腔。
30.车门内板为组成整个车门的内侧部分。
31.仪表板侧护板为仪表总成两端位于左右a柱侧的护板。
32.护线套管4为用于保护车门线束的可变形和可伸缩的橡胶护套。
33.请参阅图1。
3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门线束固定装置,包括出线端头1、护线套管4固定架和护线套管4。
35.其中,出线端头1设置在车内门板2上且向车厢内部凸出于车内门板2,出线端头1上设置有出线孔,出线孔能够连通车门内腔和车厢,位于车门内腔的线束通过出线端头1的出线孔穿出,优选地,出线孔的出线口朝向汽车a柱6且靠近仪表板护板3,相应的,出线孔的入线口背向汽车a柱6且远离仪表板护板3;
36.护线套管4能够套设在位于车内门板2和仪表板护板3之间的线束上,护线套管4的第一端与出线口连接,护线套管4的第二端能够穿过仪表板护板3上的护线套过孔,护线套管4对线束起到保护作用;
37.护线套管固定支架5固定安装在车内门板2与仪表板护板3相靠近的角落处,护线套管固定支架5用于固定护线套管4的第二端在仪表板护板3上。
38.本技术公开的车门线束固定装置,在车内门板2靠近仪表板护板3的位置设置出线端头1,出线端头1的出线口朝向汽车a柱6且靠近仪表板护板3,仪表板护板3上设置有护线套过孔,自车门内腔引出的线束经过出线端头1引至护线套过孔,穿过护线套过孔与车身主线束对接,位于车内门板2与仪表板护板3之间的线束上套设有护线套管4。本方案对车内门板2与仪表板护板3之间的空间进行利用,避开车门侧面与a柱侧面之间的空间,实现在车门侧面与a柱侧面不具有足够空间的车辆上进行线束的走线和固定。
39.护线套管4对位于车内门板2与仪表板护板3之间的线束起到保护作用,护线套管4能够随车门的开启和关闭进行伸缩。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护线套管4为波纹管。
40.优选地,出线端头1的长度延伸方向朝向仪表板护板3上的护线套过孔,使得线束自出线端头1的出线孔穿出后不会发生弯折扭曲,提高线束布置的美观性。
41.本技术公开的出线端头1不仅能够用于车门内腔的线束,而且能够缩短出线端头1与仪表板护板3之间的距离,缩短位于车门内板与仪表板护板3之间的线束的长度,从而缩小线束占用的空间。
42.优选地,出线端头1沿着车内门板2所在的平面设置,减小出线端头1凸出车内门板2的高度,进一步提高线束布置的美观性。
43.出线端头1的设置长度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44.出线端头1不限于设置在车内门板2的一侧,还可以设置在车内门板2的两侧。在出线端头1设置在车内门板2一侧的实施例中,出线端头1可以设置在车内门板2靠近仪表板护板3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车内门板2远离仪表板护板3的一侧;在出线端头1设置在车内门板2两侧的实施例中,出线端头1的入线口和出线口分别位于车内门板2的两侧。
45.本技术中出线端头1的入线口沿车内门板2的表面开设,出线端头1的出线孔与车内门板2垂直,出线端头1的第一端的孔径大于出线端头1的第二端的孔径。
4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出线端头1的入线口为椭圆形孔,出线端头1的出线口为圆形孔。
47.出线端头1与车内门板2一体成型。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出线端头1为设置在车内门板2上的鼓包。
4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护线套管4为l型护线套管,l型护线套管的第一端沿车内门板2设置且贴合车内门板2,l型护线套管的第二端与l型护线套的第一端垂直且通过护线套固定支架固定在仪表板护板3上。
49.护线套管固定支架5可以安装在仪表板护板3的内部,也可以安装在汽车a柱6上。
50.本技术中将护线套管固定支架5进行隐藏设计,以提高车内布局的美观性。
51.护线套管固定支架5也可以设置在仪表板护板3靠近车内门板2的一侧,此时护线套管固定支架5露在仪表板护板3外。
52.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护线套管固定支架5呈“己”字形。
53.护线套管固定支架5包括第一连接板51、第二连接板52和第三连接板53,
54.其中,第一连接板51的第一端能够与汽车a柱6连接,第二连接板52设置在仪表板护板3上,第二连接板52的第一端开设有u型卡槽,u型卡槽的开放端用于供护线套管4的第二端滑入,第三连接板53位于第一连接板51和第二连接板52之间,第三连接板53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板51的第二端连接,第三连接板53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板52的第二端连接。
5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51和第二连接板52平行,第三连接板53与第一连接板51和第二连接板52垂直。
56.优选地,本技术中护线套管固定支架5为钣金支架。
57.为了保证第一连接板51与汽车a柱6的连接强度,本技术中第一连接板51与汽车a柱6焊接连接,或者,第一连接板51与汽车a柱6螺栓连接,或者,第一连接板51与汽车a柱6铆接。
58.护线套管4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护线圈7,第一护线圈7位于第二连接板52远离仪表板护板3的一侧,即第一护线圈7和仪表板护板3分别位于第二连接板52的两侧,用于防止护线套管4的第二端自u型卡槽内滑脱。第一护线圈7的尺寸大于第二连接板52上u型卡槽的尺寸,护线套管4的第二端通过第一护线圈7卡在u型卡槽内,对护线套管4的第二端起到限位作用。
5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护线套管4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护线圈,护线套管4的第二端通过第二护线圈与出线端头1连接,优选地,第二护线圈与出线端头1的第二端过盈配合。
6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护线套管4的第二端设置有螺纹,护线套管4的第二端通过螺纹与出线端头1连接。
61.本技术通过在车内门板2上增加结构和在仪表板护板3内部a柱6上增加支架结构实现线束的布置需求。
62.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