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滤液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2022-06-02 04:43: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清洁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滤液垃圾桶。


背景技术:

2.垃圾桶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用于将垃圾收纳,方便用户集中处理。随着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提高,市面上出现了一类可对垃圾进行干湿分离的垃圾桶。
3.例如,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工夫茶具配套多功能垃圾桶(专利号为zl200520066506.9),主要由茶水桶、杂物桶、容渣槽以及外箱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容渣槽对湿垃圾进行滤水,过滤出的液体流入茶水桶内进行收集,沥干水分后的垃圾经容渣槽转运至杂物桶内。
4.然而,上述的垃圾桶存在一个弊端:茶水桶下沉式地布置在外箱内,其茶水桶的桶口沿与外箱的箱口沿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极易藏纳经容渣槽溅射出的液体或者垃圾,清除时比较麻烦。比如用户向容渣槽倾倒茶水时,难免会将茶叶或者水滴溅射出容渣槽而落入该间隙中,清除时,首先需要将茶水桶抬出外箱以露出溅射物,然后才可以进行清除,操作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滤液垃圾桶,将具有过滤件的内桶高于外壳的上表面而设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内桶与外壳之间的间隙容易藏污纳垢的技术问题。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滤液垃圾桶,包括外壳、第一内桶及第二内桶。
7.所述第一内桶设于所述外壳的内部。
8.所述第二内桶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外壳的内部且桶口内设有过滤件,所述第二内桶的桶口高于所述外壳的上表面。
9.本技术提供的滤液垃圾桶,第二内桶可拆卸地设于外壳的内部,当第二内桶的脏水盛满之后,可以将第二内桶抬出外壳,方便进行倾倒。由于第二内桶与外壳二者之间必然存在间隙,即使装配地很紧密能够防止垃圾掉入间隙,但是液体还是会渗入该间隙内的。因此为避免上述问题出现,本技术提供的滤液垃圾桶将第二内桶的桶口高于外壳的上表面而设置,使得第二内桶的桶口与该间隙也形成高度差,当向过滤件倾倒垃圾时,即使出现垃圾或者水滴溅射出过滤件而飞出第二内桶的桶口时,垃圾或者水滴会以抛物线的运动轨迹飞跃间隙而落在地面上,由此避免了落入间隙内的情况出现,从而解决该间隙容易藏污纳垢且垃圾不易清除的技术问题。
10.可选地,第一内桶与外壳可以是固定连接。
11.可选地,可以将第二内桶的桶高设计得高于外壳的高度。
12.可选地,过滤件由过滤槽盒构成,过滤槽盒的底部具有过滤网。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二内桶的桶口与所述外壳的上表面的高度差为0.5-8cm。给出的具体的高度差值,即能够使垃圾桶的结构紧凑,又可以有效防止间隙内落
入垃圾或者水滴。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外壳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内桶的凸台,以使所述第二内桶的桶口高于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凸台用于支撑第二内桶使其桶口高于外壳的上表面。
15.可选地,凸台可以为实心或者空心。当凸台为实心时,具有配重块的作用。
16.可选地,外壳的底部设有两个凸台,分别用于支撑第一内桶和第二内桶,这两个凸台具有高度差。
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过滤件设有用于防止溅射的环形挡圈。环形挡圈起到防止垃圾溅射的作用。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二内桶的桶口设有凸出于所述第二内桶侧表面的倾倒口。为了在倾倒第二内桶内液体时,对液体有很好的导流作用。
1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二内桶的桶壁至少部分区域为透明材料,所述外壳的对应位置开设有沿所述外壳高度方向的液位窗口,所述液位窗口内设有透明材料的封堵条。为了便于查看第二内桶内的液位高度,避免盛水过量导致溢流。液位窗口上增设透明封堵条,防止杂物进入外壳内。
2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一内桶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外壳的内部。
2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外壳的上表面为具有承插口的支撑板,所述第一内桶和所述第二内桶插入所述承插口后由所述支撑板支撑于所述外壳内。插接后的第一内桶和第二内桶通过支撑板稳定地保持在外壳的内部。
2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一内桶的桶口具有凸缘,通过所述凸缘可将所述第一内桶与对应所述承插口的间隙遮挡。通过凸缘可以遮挡第一内桶与承插口的间隙,能够避免垃圾或者水滴溅射出过滤件而落入该间隙中。
2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外壳上对应所述第一内桶的位置设有桶盖。
2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一内桶的桶口内铰接设置把手,所述把手上具有搭接片,所述第一内桶的桶口上沿对应所述搭接片的位置开设容置槽,所述搭接片可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以防止所述把手凸出于所述第一内桶的桶口面。为了避免支撑板对把手形成干涉,把手铰接设置于第一内桶的桶口内,另外,为了便于使用,把手上设置搭接片,通过搭接片将把手横置于第一内桶的桶口。
2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一内桶的桶口还设有限位片,所述外壳上对应所述限位片的位置开设限位槽,所述限位片可置于所述限位槽内以对所述第一内桶进行周向定位。为了避免第一内桶在外壳内转动,实现周向定位。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滤液垃圾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中的滤液垃圾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滤液垃圾桶的一例的示意图;
30.图4是图3的爆炸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壳的一例的局部剖视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壳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33.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内桶的一例的示意图;
34.图8是图7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10、外壳;11、凸台;12、支撑板;121、承插口;13、液位窗口;14、封堵条;15、桶盖;16、限位槽;20、第一内桶;21、凸缘;22、把手;221、搭接片;23、容置槽;24、限位片;30、第二内桶;31、过滤件;311、环形挡圈;32、倾倒口。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上”、“底”、“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若有的话)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0.还需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成部分或同一零部件,对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相同的零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41.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卫生填埋、堆肥及焚烧处理。其中,垃圾用焚烧的方法处理,可以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并且还可以通过垃圾焚烧进行发电,具有诸多优点。但是,生活垃圾如果不分拣到位以实现干湿分离,诸如厨余垃圾等湿垃圾会影响到焚烧效果,导致垃圾得不到有效的处理。
42.垃圾桶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家居物品,其对于垃圾的收纳带来诸多便利。由于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还不够强,同时也存在湿垃圾分离过程较麻烦且脏的缺点,因此,人们在
扔垃圾时候大多都是随手丢入垃圾桶,并未进行垃圾的干湿分离。而诸如厨余垃圾中会含有液体,与干垃圾混合在一起会滋生出大量细菌,并且会散发出难闻的味道,虽然实现了对垃圾的收纳,但并未使室内环境得到净化,甚至可能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并且,在清除垃圾桶时也往往是整体打包而丢弃,并未实现垃圾的干湿分离,由此对后续的垃圾焚烧处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43.基于上述问题,市面上在售一类可以实现干湿分离的垃圾桶,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滤液垃圾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公开的一种滤液垃圾桶主要由第一内桶20、第二内桶30、过滤件31以及外壳10构成,通过过滤件31对湿垃圾进行滤水,过滤出的液体流入第二内桶30内进行收集,沥干水分后的垃圾经过滤件31转运至第一内桶20内。其中,第二内桶30下沉式地布置在外壳10内,其第二内桶30的桶口沿与外壳10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极易藏纳经过滤件31溅射出的液体或者垃圾,清除时比较麻烦。比如用户向过滤件31倾倒茶水时,难免会将茶叶或者水滴溅射出过滤件31而落入该间隙中,清除时,首先需要将第二内桶30抬出外壳10以露出溅射物,然后才可以进行清除,操作很不方便。
44.因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滤液垃圾桶,将具有过滤件31的内桶高于外壳10的上表面而设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内桶与外壳10之间的间隙容易藏污纳垢的技术问题。
45.图2是本技术中的滤液垃圾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滤液垃圾桶的一例的示意图。图4是图3的爆炸图。
46.如图2-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滤液垃圾桶,包括外壳10、第一内桶20及第二内桶30。
47.第一内桶20设于外壳10的内部。第二内桶30可拆卸地设于外壳10的内部且桶口内设有过滤件31,第二内桶30的桶口高于外壳10的上表面。
48.其中,第二内桶30可拆卸地设于外壳10的内部,当第二内桶30的脏水盛满之后,可以将第二内桶30抬出外壳10,方便进行倾倒。由于第二内桶30与外壳10二者之间必然存在间隙,即使装配地很紧密能够防止垃圾掉入间隙,但是液体还是会渗入该间隙内的。因此为避免上述问题出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滤液垃圾桶将第二内桶30的桶口高于外壳10的上表面而设置,使得第二内桶30的桶口与该间隙也形成高度差,当向过滤件31倾倒垃圾时,即使出现垃圾或者水滴溅射出过滤件31而飞出第二内桶30的桶口时,如图2所示,垃圾或者水滴会以抛物线的运动轨迹飞跃间隙而落在地面上,由此避免了落入间隙内的情况出现,从而解决该间隙容易藏污纳垢且垃圾不易清除的技术问题。
49.可选地,第一内桶20与外壳10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类似第二内桶30与外壳10可拆卸地连接。
50.可选地,可以将第二内桶30的桶高设计得高于外壳10的高度。
51.可选地,过滤件31由过滤槽盒构成,其中,过滤槽盒的底部具有过滤网,过滤网可以铺满整个过滤槽盒的底部,也可以只在过滤槽盒的底部的部分区域铺设。
52.如图2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内桶30的桶口与外壳10的上表面的高度差为0.5-8cm。
53.本实施例中,实质上是为了限定第二内桶30的桶口凸出于外壳10的上表面的量。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内桶30的桶口凸出于外壳10的上表面太多,会影响到垃圾桶的整体结构,会破坏垃圾桶的紧凑性和外形一致性,但是第二内桶30的桶口凸出于外壳10的上表面
太少,溅射的垃圾或者水滴又容易掉入间隙内。
54.因此,本实施例给出了具体的高度差值,即能够使垃圾桶的结构紧凑,又可以有效防止间隙内落入垃圾或者水滴。
5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壳10的一例的局部剖视图。
56.如图5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外壳10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第二内桶30的凸台11,以使第二内桶30的桶口高于外壳10的上表面。
57.本实施例中,凸台11用于支撑第二内桶30使其桶口高于外壳10的上表面,如此无需将第二内桶30设计的很高,第二内桶30的桶高可以小于等于外壳10的高度。
58.可选地,凸台11可以为实心或者空心。当凸台11为实心时,具有配重块的作用,能够提高外壳10的稳定性,避免翻倒。
59.可选地,外壳10的底部设有两个凸台11,分别用于支撑第一内桶20和第二内桶30。这两个凸台11具有高度差,第一内桶20和第二内桶30的桶高可以一致,由此,第一内桶20和第二内桶30分别放在对应凸台11之后,第二内桶30的桶口凸出于外壳10的上表面,而第一内桶20的桶口与外壳10的上表面平齐。
60.如图3、图4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过滤件31设有用于防止溅射的环形挡圈311。
61.环形挡圈311起到防止垃圾溅射的作用,比如用户向过滤件31倾倒茶水时,倘若倾倒高度距离过滤件31过大,难免会将茶叶或者水滴溅射出过滤件31而落在垃圾桶外,环形挡圈311可以较好地避免了这种情况发生,使溅起来的茶叶或者水滴尽可能的被收拢在过滤件31内。
6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将环形挡圈311设计为环圈状结构,使得环形挡圈311可以对过滤件31形成360
°
全面遮挡,没有防溅射的盲区,因此从任意方向向过滤件31倾倒垃圾时均可以有效避免溅射问题,从而进一步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63.如图4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环形挡圈311与过滤件31可拆卸连接。
64.为了方便对环形挡圈311与过滤件31进行单独清洗,环形挡圈311与过滤件31可拆卸连接。
65.可选地,环形挡圈311与过滤件31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插销连接等。
66.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环形挡圈311与过滤件31也可以为一体化结构。
67.如图3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环形挡圈311具有向镂空处逐渐倾斜向下的坡面。本实施例中,环形挡圈311具有坡面,以便于溅射在环形挡圈311表面的液体可以通过重力自然地流入过滤件31。
68.如图3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环形挡圈311上开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的排水管的插入口。
69.本技术中的垃圾桶还能够方便的引流污水,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只在环形挡圈311上开设插入口,该插入口用于固定外接的排水管,通过排水管引流带杂质的污水至过滤件31上,进行过滤后流入第二内桶30内。
70.可选地,还可以在过滤件31的对应位置上设置插入口,由此,通过排水管引流污水直接排入第二内桶30内,而不经过过滤。本实施例适用对无大尺寸杂质的污水进行收集。
71.如图3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内桶30的桶口设有凸出于第二内桶30侧表面的倾倒口32。
72.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在倾倒第二内桶30内液体时,对液体有很好的导流作用,在第二内桶30的桶口设置倾倒口32。并且,该倾倒口32可以凸出于第二内桶30的侧表面而设计,并且位于第二内桶30上高于外壳10的区域。
73.如图3、图5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内桶30的桶壁至少部分区域为透明材料,外壳10的对应位置开设有沿外壳10高度方向的液位窗口13,液位窗口13内设有透明材料的封堵条14。
74.为了便于查看第二内桶30内的液位高度,避免盛水过量导致溢流,第二内桶30的桶壁至少部分区域为透明材料,外壳10的对应位置开设有沿外壳10高度方向的液位窗口13,通过液位窗口13透过透明材料而查看第二内桶30内的液位高度。
75.液位窗口13可以是个条形的开口,呈镂空状,但是如此设计,杂物会从液位窗口13而进入到外壳10的内部,因此,可以在液位窗口13上增设封堵条14,封堵条14的材质是透明材料制成。
76.可选地,第二内桶30的桶壁至少部分是透明材料,即至少对应于液位窗口13的部分为透明材料。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二内桶30整体采用透明材料。
77.其中,上述的透明材料可以是环氧树脂、亚克力等透明树脂材料。
78.如图4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内桶20可拆卸地设于外壳10的内部。
79.如前所述,第一内桶20也可以是类似第二内桶30与外壳10可拆卸地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桶20和第二内桶30一样也可拆卸地连接在外壳10内,以方便倾倒垃圾。同时,第一内桶20、第二内桶30、外壳10三者均为分体设计,可以方便用户对它们单独清洗,有利于居家使用。
80.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壳10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81.如图6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外壳10的上表面为具有承插口121的支撑板12,第一内桶20和第二内桶30插入承插口121后由支撑板12支撑于外壳10内。
82.如前所述,本技术中的垃圾桶其第二内桶30的桶口高于外壳10的上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0的上表面由支撑板12构成,支撑板12上开设有承插口121,用来插接第一内桶20和第二内桶30,插接后的第一内桶20和第二内桶30通过支撑板12稳定地保持在外壳10的内部。
83.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内桶20的一例的示意图。图8是图7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84.如图7、图8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内桶20的桶口具有凸缘21,通过凸缘21可将第一内桶20与对应承插口121的间隙遮挡。
85.其中,凸缘21具有两个作用,一个是通过凸缘21可以遮挡第一内桶20与承插口121的间隙,能够避免垃圾或者水滴溅射出过滤件31而落入该间隙中;另外,凸缘21还可以用来在支撑板12上搭接第一内桶20,使第一内桶20与外壳10的上表面保持平齐。
86.在一种实施例中,外壳10上对应第一内桶20的位置设有桶盖15。
87.为了避免异味散出,可以在第一内桶20上盖设桶盖15。可以如本实施例中,将桶盖15设计在外壳10上对应于第一内桶20的位置,也可以将桶盖15直接铰接在第一内桶20的桶口。
88.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内桶20的桶口内铰接设置把手22,把手22上具有搭接片
221,第一内桶20的桶口上沿对应搭接片221的位置开设容置槽23,搭接片221可置于容置槽23内以防止把手22凸出于第一内桶20的桶口面。
89.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支撑板12对把手22形成干涉,把手22铰接设置于第一内桶20的桶口内。另外,为了便于使用,将把手22搭接在第一内桶20的桶口处,即把手22上设置搭接片221,通过搭接片221将把手22横置于第一内桶20的桶口。此外,还需要避免搭接片221凸出于第一内桶20的桶口面,保证桶盖15的盖合密封性,因此第一内桶20的桶口上沿对应搭接片221的位置开设容置槽23。
90.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内桶20的桶口还设有限位片24,外壳10上对应限位片24的位置开设限位槽16,限位片24可置于限位槽16内以对第一内桶20进行周向定位。
91.为了避免第一内桶20在外壳10内转动,可通过设置周向限位结构对第一内桶20和外壳10周向定位。即,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内桶20的桶口还设有限位片24,外壳10上对应限位片24的位置开设限位槽16,限位片24可置于限位槽16内以对第一内桶20进行周向定位。
9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