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气体监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5-31 22:46: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体监测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的固定站点式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安装方式较为复杂,且由于缺少雨雪等恶劣天气下对内部结构的保护,面临较高的维护频率,而维护过程又较为复杂,对设备使用造成很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气体监测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维护不便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体监测设备,包括:
6.箱体,内设有腔室,以备装配气体检测组件;
7.控制器,安装于所述腔室内,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气体检测组件连接,以备接收所述气体检测组件检测到的气体数据;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智能移动终端、总汇平台连接;
8.电子锁,设置于所述箱体上,以备打开、关闭所述腔室;所述电子锁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电子锁包括开锁状态和闭锁状态,所述开锁状态具有至少一种启动方式,所述启动方式包括所述智能移动终端向所述总汇平台发送与所述气体监测设备匹配的验证信息。
9.进一步地,所述气体监测设备还包括与其唯一对应的编码,所述编码通过二维码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外侧,所述智能移动设备能够识别所述二维码。
10.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将每次尝试打开所述电子锁的操作发送至所述总汇平台进行记录,以备连续尝试打开所述电子锁预设次数仍未打开所述电子锁时,所述总汇平台发出警报。
11.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开设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腔室连通。
12.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包括门板和主体,所述门板盖设于所述主体上,形成所述腔室;
13.所述电子锁设置于所述门板上,所述控制器、气体检测组件安装于所述主体内,所述进气孔开设于所述主体的底部。
14.进一步地,所述门板和所述主体之间转动连接;
15.所述门板和所述主体闭合处设有密封条;
16.所述电子锁嵌设于所述门板上。
17.进一步地,所述气体监测设备还包括天线,所述天线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天线与所述智能移动终端、总汇平台远程连接。
18.进一步地,所述天线为二合一天线,选自gps-4g或者gps-5g。
19.进一步地,所述气体检测组件与所述控制器可拆卸集成于集成板上,所述集成板
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箱体的腔室内;
20.所述气体检测组件包括传感器,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传感器位于所述腔室的底部朝向所述进气孔。
21.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气体检测组件还包括气路和夹板,所有传感器的检测端通过所述气路串联,所述传感器通过所述夹板固定于所述气路上,所述气路的开口朝向所述进气口。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23.(1)气体检测组件和控制器设置于箱体的封闭腔室内,防止雨水、外物(如落叶、小动物等)进去破坏的同时,确保测量的精确性;此外,通过电子锁控制箱体腔室的开闭,而电子锁的至少一种打开方式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向所述总汇平台发送与所述气体监测设备匹配的验证信息,能够保证气体监测设备的安全性能;
24.(2)控制器与气体检测组件采用集成化设计,整体可拆卸安装于箱体内,使气体监测设备拆装更加省时省力,更容易进行后期维护,提高维修效率;
25.(3)控制器将实时采集的气体数据,实时传送至总汇平台和智能移动终端,使数据查看方便快捷,也方便现场工作人员对气体监测设备进行维护;
26.(4)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集成度高、安装方便、维护容易等优点,箱体的封闭腔体结构,防止雨水杂质进入的同时,确保测量的精确性。
27.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内容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文字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28.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29.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气体监测设备的打开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气体监测设备的立体图;
31.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气体监测设备的左视图;
32.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气体监测设备的仰视图。
33.附图标记:
34.1-箱体;101-进气口;11-门板;12-主体;13-合页;2-气体检测组件;3-控制器;4-电子锁;5-天线;6-集成板。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
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7.全文中描述使用的术语“顶部”、“底部”、“在
……
上方”、“下”和“在
……
上”是相对于装置的部件的相对位置,例如装置内部的顶部和底部衬底的相对位置。可以理解的是装置是多功能的,与它们在空间中的方位无关。
38.本实用新型通常的工作面可以为平面或曲面,可以倾斜,也可以水平。为了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放置在水平面上,并在水平面上使用,并以此限定“高低”和“上下”。
39.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高集成度固定站点式环境监测设备,以精确地监测环境大气中氧气(o2)、二氧化碳(co2)等数值。
40.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气体监测设备,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
41.箱体1,内设有腔室,以备装配气体检测组件2;
42.控制器3,安装于所述腔室内,所述控制器3与所述气体检测组件2连接,以备接收所述气体检测组件2检测到的气体数据;所述控制器3分别与智能移动终端、总汇平台连接;
43.电子锁4,设置于所述箱体1上,以备打开、关闭所述腔室;所述电子锁4与所述控制器3连接;所述电子锁4包括开锁状态和闭锁状态,所述开锁状态具有至少一种启动方式,所述启动方式包括所述智能移动终端向所述总汇平台发送与所述气体监测设备匹配的验证信息。
44.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智能移动终端是指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能够移动的智能电子设备,以便工作人员携带使用。所述总汇平台是指气体监测设备采集到数据最终汇集、处理、存储的计算机处理平台。智能移动终端与总汇平台能够远程连接,优选地,两者可以通过2g/3g/4g/5g网络或/和卫星网络实现远程连接。当电子锁4处于开锁状态时,所述箱体1打开,即腔室被打开;当电子锁4处于闭锁状态时,所述箱体1关闭,即腔室封闭。
4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气体监测设备,首先,气体检测组件2和控制器3设置于箱体1的封闭腔室内,防止雨水、外物(如落叶、小动物等)进去破坏的同时,确保测量的精确性;其次,通过电子锁4控制箱体1腔室的开闭,且电子锁4的至少一种打开方式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向所述总汇平台发送与所述气体监测设备匹配的验证信息,能够保证气体监测设备的安全性能。
46.电子锁4开锁状态启动方式包括以下启动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
47.第一种启动方式:通过验证信息进行开锁,即现场工作人员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向总汇平台发送与气体监测设备相匹配的验证信息来打开电子锁4。此种启动方式一种实施方式:在智能移动终端安装有验证app,在验证app上输入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账号和密码进行登入,登入的过程中智能移动终端会将该工作账号和密码发送至总汇平台,并与存储在总汇平台的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账号和密码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后现场工作人员成功登入验证app,现场工作人员将现场的气体监测设备的唯一与其对应的编码信息输入验证app发送至总汇平台,总汇平台根据唯一的编码信息向与该编码信息对应的控制器3下达开锁指令,控制器3根据指令将现场气体监测设备的电子锁4打开,进行维修工作。所述唯一的编码信息的表现形式优选二维码,且该二维码优选正确登入的验证app才能识别,采用其他
app无法识别,以进一步提高监测设备的安全性。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唯一编码信息的表现形式还可以通过id号、条码识别等智能移动终端或/和人眼识别的方式进行表示。
48.需要说明的是,承载所述编码信息的二维码、id号、条码等设置于箱体1外表面,优选地,设置于箱体1的侧壁上,以便现场工作人员容易发现。
49.第二种启动方式,通过密码进行开锁(即密码开锁),所述密码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从总汇平台获得,也可以通过密码本的方式获得,此时电子锁4包括密码按键板。
50.第三种启动方式,通过磁卡进行开锁(即磁卡开锁),工作人员通过磁卡开锁,此时电子锁4包括磁卡识别板。
51.第四种启动方式,通过指纹进行开锁(即指纹开锁),工作人员通过刷指纹进行开锁,此时电子锁4包括指纹扫描板,需要说明的是,现场工作人员的指纹需被提前采集,并录入至电子锁4或/和总汇平台上。
52.为了进一步提高气体监测设备的安全性能,每一次尝试打开电子锁4的操作,都经控制器3发送至总汇平台进行记录,一当连续尝试打开电子锁4三次以上(包括三次)仍未打开电子锁4,总汇平台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进行处理。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三次也可被定义成其他次数(即预设次数),一旦达到预设次数就发出警报。
53.优选地,气体监测设备上还包括警报器,警报器与控制器3连接,当电子锁4尝试开锁启动三次以上仍未被打开时,或者当电子锁4被暴力破坏时,控制器3控制警报器发出警报,以起到警示破坏者或者工作人员停止打开气体监测设备的动作,控制器3控制警报器发出警报的同时,控制器3向总汇平台发出警报信息,提醒总汇平台的工作人员,使其进行核查,及时处理异常情况,进一步提高气体监测设备的安全性能。
54.箱体1开设有进气孔101,进气孔101与腔室连通,以备外界空气自由扩散至腔室内,优选地,进气孔101开设于箱体1的底部,即能防止雨水由进气孔101进入箱体1,又能使气体顺利扩散至腔室内,不影响气体检测组件2对外界环境大气的检测。
55.为了保证腔室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的流通,箱体1设有多个进气孔101,优选地,多个进气孔101以至少一个矩阵排列于箱体1的底部。进一步地,为保证腔室内空气的新鲜度,所有进气孔101总的进气面积不低于腔体底部面积的1/5。
56.箱体1包括门板11和主体12,门板11盖设于主体12上,形成所述腔室,电子锁4设置于门板11上,控制器3和气体检测组件2安装于主体12内,进气孔101开设于主体12的底部。
57.门板11和主体12之间转动连接,方便打开关闭腔室,本实施例中,门板11通过合页13与主体12转动连接。
58.门板11和主体12闭合处设有密封条,以避免雨水、灰尘从门板11和主体12之间的缝隙处进入腔室内,有效地对气体监测设备起到防尘防雨的作用。具体地,密封条设置于门板11的边缘处,或者设置于主体12框体的边缘处。
59.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条为泡沫密封条。
60.电子锁4嵌设于门板11上,采用此种隐藏式设计,能够提高气体监测设备外观的同时,也使得电子锁4不易被人为破坏。门板11上的电子锁4通过导线与主体12内的控制器3连接。
61.承载所述编码信息的二维码、id号、条码等设置于门板11外侧(远离腔室的一侧)。
62.上述气体监测设备还包括天线5,以备控制器3与总汇平台远程连接,进行数据交互,具体地,天线5设置于箱体1的顶部,箱体1的顶部设有穿行孔,天线5通过导线经穿行孔与箱体1内的控制器3连接。
63.本实施例中,天线5为gps-4g或者gps-5g二合一天线,不仅用于控制器3与总汇平台进行数据交互,也用于定位气体监测设备。
64.一种实施方式中,天线5设置于主体12的顶部端面。
65.本实施例中,主体12顶端设有安装槽,天线5通过螺母开拆卸设置于安装槽内,再通过背胶进一步固定,使天线5牢固贴紧在箱体1的顶端同时,起到防水的作用。
66.气体检测组件2,用于采集环境大气中一种或几种气体的数据(如气体的体积分数等),气体检测组件2包括传感器,传感器与控制器3连接,传感器用于采集环境大气中相应气体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传送至控制器3,控制器3将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控制器3再将该数字信号实时或定时传送至总汇平台,总汇平台根据接收到数字信号分析设有气体监测设备地区的环境、气候等变化。
67.传感器位于腔室的底部靠近进气孔101的位置,以便传感器进行检测。
68.工作人员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也可从总汇平台获取气体监测设备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当工作人员位于设有气体监测设备的现场时,也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连接控制器3,从控制器3处获取实时的气体检测数据,了解现场气体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和环境情况,以更好地维护气体监测设备。
69.气体检测组件2根据气体监测设备的功能设置传感器的种类和数量。如果气体监测设备是单一某种气体监测设备,如o2监测设备,此时气体检测组件2的传感器为o2传感器,数量可以设置多个,通过取多个传感器数值取平均值,使得o2监测设备监测结果更可靠精确。如果气体监测设备同时负责多种气体监测,如同时负责o2、co2、湿度的监测,传感器至少每种功能设置一个,即至少一个o2传感器、至少一个co2传感器、至少一个湿度传感器。
70.当传感器的数量大于一个时,气体检测组件2还包括气路和夹板,传感器的检测端通过气路串联,且检测端只能检测到气路中的气体,以保证传感器检测的稳定性,传感器通过夹板固定在气路上。气路的开口朝向进气口101。
71.上述气体检测组件2采用紧凑型层状设计,下层为气路、中层为传感器及上次夹板。优选地,夹板的材料为聚四乙烯,该材质性质稳定,不影响检测的气体成分。
72.为了进一步方便对气体监测设备的维护,气体检测组件2和控制器3集成在一起,具体地,气体检测组件2与控制器3可拆卸集成于集成板6上,集成板6可拆卸设置于箱体1的腔室内。
73.本实施例中,集成板6可拆卸安装于主体12的背板上,且朝向腔室。所述背板与门板11相对设置。
74.本实施例中,箱体1的材料为镀锌碳钢板,外表面喷塑。
7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