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立式结构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2022-05-31 06:18: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式结构的模具。


背景技术:

2.模具是用来将塑胶产品成型的工具,借用外力,以注塑、吹塑或挤出等方法,使塑胶坯料成为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制件,广泛用于塑料、橡胶等制品的生产加工中。
3.常见的注塑模具在进行注塑时,需要将左右模具相贴合固定,向左右模具的空腔中注入熔融的塑胶材料,等待熔融的塑胶材料冷却固定后取出,即可获得成型产品。
4.由于智能穿戴的产品外表面不允许有任何多胶、缺胶、顶白、胶口印痕等不良现象的产生;而左右结构形式的模具,在左右模具合模注塑时,模具中间会产生拼接线,使得产品注塑产品会出现缝合线和毛边,影响产品的注塑质量,使得产品不满足密封防水测试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传统左右模具合模注塑时,会使产品会出现缝合线和毛边的情况,影响产品的注塑质量,使得产品不满足密封防水测试要求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式结构的模具,包括上模仁和下模仁;
6.所述上模仁顶部设置有香蕉型注胶孔,底部设置有模具孔,所述香蕉型注胶孔连通所述模具孔;
7.所述下模仁设置在所述上模仁的所述模具孔内,且,所述模具孔深度等于下模仁高度;
8.所述下模仁顶部设置有模具槽,所述模具槽连通所述香蕉型注胶孔。
9.进一步的,所述上模仁上还设置有顶胶孔,所述顶胶孔连通所述香蕉型注胶孔。
10.进一步的,所述上模仁上还设置有注胶槽,所述注胶槽连通所述顶胶孔。
11.进一步的,所述上模仁顶部设置有导轨。
12.进一步的,所述上模仁和所述下模仁材料为upn280槽钢。
13.进一步的,所述香蕉型注胶孔内侧设置有纳米涂层。
14.进一步的,所述下模仁设置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模具槽。
15.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一种立式结构的模具,包括上模仁和下模仁;所述上模仁顶部设置有香蕉型注胶孔,底部设置有模具孔,所述香蕉型注胶孔连通所述模具孔;所述下模仁设置在所述上模仁的所述模具孔内,且,所述模具孔深度等于下模仁高度;所述下模仁顶部设置有模具槽,所述模具槽连通所述香蕉型注胶孔。
16.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采用上模仁和下模仁的设计结构,能够使得注塑产品附近的接触面不被破坏,以此保证了注塑产品的完整性;而在成型面下方在保留加工合理的安全距离前提下,模具分型面下方拆分设计成上下压合式模组,从模具分型面下方做成模仁的分割,下模仁从上模仁底部向上装配,绕开了与注塑产品接触的区域,这样就完全解决了因
分割面产生的结合线和段差,从而达到完整的产品表面,这样的产品能有效解决了密封防水测试要求。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技术一种立式结构的模具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一种立式结构的模具的上模具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一种立式结构的模具的下模具示意图;
21.图4为本技术一种立式结构的模具胶注工作时的装配示意图。
22.图中:1-上模仁,11-香蕉型注胶孔,12-模具孔,13-顶胶孔,14-注胶槽,15-导轨,2-下模仁,21-模具槽。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通信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5.此外,术语“包括”和“用于”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但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件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组件,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组件。
26.为了解决传统左右模具合模注塑时,会使产品会出现缝合线和毛边的情况,影响产品的注塑质量,使得产品不满足密封防水测试要求的问题,参见图1,为本技术一种立式结构的模具示意图,所述一种立式结构的模具包括:上模仁1和下模仁2,当注塑工作开始时,将所述下模仁2安装至所述上模仁1;所述上模仁1顶部设置有香蕉型注胶孔11,用于加热融化后的塑胶注入,同时,香蕉型设计的注胶孔有着便于胶注的优势;底部设置有模具孔12,所述模具孔12为所述下模仁2装配而设置的孔,所述香蕉型注胶孔11连通所述模具孔12,当融化的塑胶注入所述香蕉型注胶孔11后流入所述下模仁2;所述下模仁2设置在所述上模仁1的所述模具孔12内,且,所述模具孔12深度等于下模仁2高度;所述下模仁2顶部设置有模具槽21,模具槽21通常按照所需产品的模型制作,所述模具槽21连通所述香蕉型注胶孔11,所述香蕉型注胶孔11加注的塑胶直接流入所述模具槽21。
27.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一种立式结构的模具,包括:上模仁1和下模仁2;所述上模仁1顶部设置有香蕉型注胶孔11,底部设置有模具孔12,所述香蕉型注胶孔11连通所述模具孔12;所述下模仁2设置在所述上模仁1的所述模具孔12内,且,所述模具孔12深度等于下模仁2高度;所述下模仁2顶部设置有模具槽21,所述模具槽21连通所述香蕉型注胶孔11。
28.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由于常规模仁设计结构使用左右形式(half to half),同时由于加工精度和组模修配等因素的影响,注塑成型时产品表面留有结合线和毛边,甚至段差造成的组装间隙响产品的防水测试效果。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上模仁1和下模仁2的设计结构,能够使得注塑产品附近的接触面不被破坏,以此保证了注塑产品的完整性;而在成型面下方在保留加工合理的安全距离前提下,模具分型面下方拆分设计成上下压合式模组,从模具分型面下方做成模仁的分割,下模仁1从上模仁2底部向上装配,绕开了与注塑产品接触的区域,这样就完全解决了因分割面产生的结合线和段差,从而达到完整的产品表面,这样成型的产品能有效解决了密封防水测试要求。
29.参见图2,为本技术一种立式结构的模具的上模具示意图,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上模仁1上还设置有顶胶孔13,所述顶胶孔13连通所述香蕉型注胶孔11;具体的,考虑到注塑产品脱模时会产生变形或划伤,所以设置了所述顶胶孔13,便于产品的取出,当注塑完成冷却后,使用顶针通过所述顶胶孔13将整个注塑产品自动顶出,有效地避免塑件的变形、划伤,同时大大减轻了取出产品的工作量,适用于中、大批量塑胶产品件的生产。
30.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中,考虑到批量塑胶产品件的生产,所述上模仁1上还设置有注胶槽14,所述注胶槽14连通所述顶胶孔1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设置安装多个所述上模仁1和所述下模仁2,将所述上模仁1中设置的所述注胶槽14依次对齐,在所述注胶槽14的一端注入融化的塑胶,融化的塑胶依次流入所述注胶槽14内,同时顺着所述香蕉型注胶孔11流入模具槽21内。实现了同步胶注多块模具,实现了中、大批量塑胶产品件的生产。
31.进一步的,参见图4,为本技术一种立式结构的模具胶注工作时的装配示意图,在实际装配时需要与公模配合进行胶注工作;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中,为了塑胶产品件的生产效率,所述上模仁1顶部设置有导轨15,在具体实施时,将多个所述上模仁1顶部的导轨15设置在公模轨道中固定,所述上模仁1实现串联,同时所述上模仁1上的注胶槽14相互连通,依此实现一次注塑多个模具能够实现胶注,实现了批量生产,保证了塑胶产品件效率。
32.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上模仁1和所述下模仁2材料为upn280槽钢;由于塑胶中存在氯、氟等元素,受热后分解析hci、hf等强侵蚀性气体,侵蚀模具型腔表面,加大其表面粗糙度,加剧磨损失效。同时模具的制造一般都要经过锻造、切削加工、热处理等几道工序。为确保模具的制造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其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可锻性、切削加工性、淬硬性、淬透性及可磨削性;还应具有小的氧化、脱碳敏感性和淬火变形开裂倾向。使用upn280槽钢制作模具不仅满足了防侵蚀的性能要求,更是满足工艺性能要求,降低了制造模具的成本。
33.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香蕉型注胶孔11内侧设置有纳米涂层;由于塑胶模具其结构复杂决定了模具加工难度大,造价相对较高,尤其镜面和蚀纹面,特别容易磨损,而经过纳米涂层处理的塑胶模具,表面硬度提高,使得抗磨耗性显著提高;而且因模具表面光洁度的增强,摩擦系数的降低,使得胶料的流动性更好以及塑胶产品更易脱模。同时纳米涂层更因其特殊的晶格结构在模具表面形成致密的保护层,可以非常有效的解决塑胶对模具腐蚀的弊病。
34.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在模具中注入融化的塑胶时,不会产生气泡,所述下模仁2设置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模具槽21,用于排除模腔内的空气,保证了塑胶产品的良品率。
35.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一种立式结构的模具,包括:上模仁1和下模仁2;所述上模仁1顶部设置有香蕉型注胶孔11,底部设置有模具孔12,所述香蕉型注胶孔11连通所述模具孔12;所述下模仁2设置在所述上模仁1的所述模具孔12内,且,所述模具孔12深度等于下模仁2高度;所述下模仁2顶部设置有模具槽21,所述模具槽21连通所述香蕉型注胶孔11。
36.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采用上模仁1和下模仁2的设计结构,能够使得注塑产品附近的接触面不被破坏,以此保证了注塑产品的完整性;而在成型面下方在保留加工合理的安全距离前提下,模具分型面下方拆分设计成上下压合式模组,从模具分型面下方做成模仁的分割,下模仁2从上模仁1底部向上装配,绕开了与注塑产品接触的区域,这样就完全解决了因分割面产生的结合线和段差,从而达到完整的产品表面,这样的产品能有效解决了密封防水测试要求。
37.以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范例性实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不过这些说明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在不偏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及其实施方式进行多种等价替换、修饰或改进,这些均落入本技术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