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杠杆式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2022-05-31 03:35: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接线端子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杠杆式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2.接线端子是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一种配件产品,工业上划分为连接端子的范畴。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和工业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精确,接线端子的用量逐渐上涨。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接线端子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多,而且种类也越来越多。现有的接线端子是为了方便导线的连接而应用的,它其实就是一段封在绝缘塑料里面的金属片,两端都有孔可以插入导线,有螺丝用于紧固或者松开,比如两根导线,有时需要连接,有时又需要断开,这时就可以用端子把它们连接起来,并且可以随时断开,而不必把它们焊接起来或者缠绕在一起。
3.其中一种接线端子的种类为,使用时需要将外部的导线接入到该类接线端子内时,用户需要摁压操作按钮,使操作按钮把导线夹紧接头打开,以留出供导线能够插入的间隙,在导线插入该间隙后,用户释放对操作按钮的按压力,就可以借助导线夹紧接头的弹性恢复力把位于该间隙处的导线夹持住,进而实现导线与电接触元件的电连接,完成该接线端子的接线操作。
4.上述接线端子传统的使用方式是,参阅图9,用一个螺丝刀等工具通过操作孔将内部的弹性件顶开以让出供导线插入的间隙,插入后取出螺丝刀,弹性件自动复位将导线压紧。或者,参阅图10,需要用螺丝刀先将螺丝拧开后将壳体拆分,然后再进行接线。上述方式其弊端十分明显,例如:一是必须借助工具,若手头没有工具就无法进行插拔接线的操作;二是操作存在不稳定性,容易导致内部弹性件、壳体等部件受损,降低产品的使用寿命。
5.另一类连接端子中,推杆为一体式结构。当转动推杆解除锁定使弹片放松回位时,没有考虑弹性部件瞬间迅速回弹的弹力对推杆造成的冲击。当推杆遇到的冲击较大时,推杆的操作端会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6.因此,急需对现有的接线端子结构进行改进,以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方便用户对其进行线缆的插拔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杠杆式接线端子。
8.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杠杆式接线端子,包括:
9.绝缘壳体,其开设有导线插接孔和端子孔,所述的绝缘壳体内具有与所述导线插接孔和端子孔相连通的容纳腔;
10.导电件,其设置在容纳腔中,且导电件至少部分通过所述的端子孔伸出至所述的绝缘壳体外;
11.弹性施夹件,其设置在容纳腔中,具有活动端和固定端,所述的活动端用于将从导线插接孔进入容纳腔的导线压紧在导电件上,所述的固定端始终与所述的导电件接触在一
起;
12.传动滑块,其活动设置在容纳腔中并位于操作件与弹性施夹件的活动端之间;
13.操作件,其由前至后依次具有上挑端、连接端和下压端,所述的上挑端伸出至所述的绝缘壳体外,所述的连接端与所述的绝缘壳体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的下压端能够伸入至容纳腔中并通过传动滑块促使所述弹性施夹件的活动端变形,进而使得活动端与导电件之间形成供导线穿入的置入间隙。
14.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容纳腔的两侧腔壁上均凸设有导向块,所述的导向块具有前导向端面和后限位端面;
15.所述的前导向端面与所述导线插接孔的孔壁之间构成一竖向的活动通道,所述的传动滑块滑设在该活动通道中。
16.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施夹件包括施夹件基体,所述的活动端由所述施夹件基体的其中一端部向外延伸形成,且所述的活动端始终具有靠近所述导电件的弹性运动趋势;
17.所述的活动端具有压接部和设置在压接部两侧的从动部,所述的传动滑块作用于所述的从动部。
18.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导电件包括导电片本体、以及凸设在导电片本体上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内端与所述的压接部形成可接触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外端通过端子孔伸出至绝缘壳体外;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内端与所述弹性施夹件的固定端形成可接触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外端通过端子孔伸出至绝缘壳体外。
19.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中凸设有限位柱,所述的施夹件基体套设在所述限位柱的周侧,所述的固定端由所述施夹件基体的另一端部向外延伸形成,所述固定端向旁侧凸出形成定位插块,所述的导电片本体上卡死和有定位插槽,所述的定位插块卡入至所述的定位插槽中。
20.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传动滑块包括横向段和由横向段两端向下完折所形成的竖向驱动段,所述的竖向驱动段与所述的从动部相对位并形成可接触连接。
21.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内端向内延伸形成有楔形止挡面,所述导线插接孔的内壁上开设有止挡槽,所述的楔形止挡面穿过两个竖向驱动段之间的空隙后伸入至所述的止挡槽中,且所述的楔形止挡面与横向段之间形成传动滑块的竖向活动行程。
22.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横向段上靠近下压端处设有倾斜导向面,所述的下压端具有弧形传导面,当上挑所述的操作件时,所述的弧形传导面与所述的倾斜导向面接触并促使传动滑块发生位移。
23.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施夹件基体与活动端之间具有倾斜且呈“w”状的过渡段,且所述过渡段靠近施夹件基体的部分与内腔的腔壁贴靠在一起,所述过渡段远离施夹件基体的部分悬空设置在内腔中。
24.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绝缘壳体包括主壳和侧封板,所述主壳具有封闭侧和开放侧,所述的开放侧与所述的侧封板或另一个主壳的封闭侧拼装在一起并形成所述的容纳腔。
25.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式为:当需要插拔导线时,用户对准操作件并向上挑起操作件的上挑端,使得整个操作件以连接端为转动中心转动,通过杠杆运动使得上挑端的对立处的下压端下移,下移过程中下压端即与传动滑块接触并通过传动滑块将力量传递给弹性施夹件的活动端,进而活动端发生变形并移动,从而活动端作远离导电件的运动,使得两者之间形成置入间隙,此时即可将导线插入或是将原有固定的导线释放取出,用户释放操作件,弹性施夹件在其自身的弹性力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状态,最后若是在接线状态下,将导电件与外部电路插接在一起,实现前后电路的导通。
2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对结构的改进优化,不需要借助于螺丝刀等外部工具,采用杠杆式原理,即可通过操作件和传动滑块使得弹性施夹件与导电件之间形成供导线穿入/取出的置入间隙,以实现更快速、轻松得接线动作,在连接和释放导线时有效降低操作难度并节省大量时间;2、对操作件、传动滑块、弹性施夹件、导电件的具体形状和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得四者工作时受力更加均衡,提供抗变形能力,提高部件的使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进而能够保持触点长期稳定。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操作件未上挑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操作件上挑时的内部结构操作示意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局部拆分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弹性施夹件、导电件和传动滑块三者的装配示意图。
32.图6是弹性施夹件、导电件和传动滑块三者的拆分示意图。
33.图7是主壳的结构示意图。
34.图8是操作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9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0是现有技术的另一幅结构示意图。
37.图中:1、绝缘壳体;2、操作件;3、弹性施夹件;4、导电件;5、导线插接孔;6、端子孔;7、容纳腔;8、活动端;9、固定端;10、上挑端;11、连接端;12、下压端;13、置入间隙;14、传动滑块;15、导向块;16、前导向端面;17、后限位端面;18、活动通道;19、施夹件基体;20、压接部;21、从动部;22、导电片本体;23、第一接触部;24、第二接触部;25、第一焊脚;26、第二焊脚;27、限位柱;28、定位插块;29、定位插槽;30、横向段;31、竖向驱动段;32、楔形止挡面;33、止挡槽;34、竖向活动行程;35、倾斜导向面;36、弧形传导面;37、过渡段;38、主壳;39、侧封板;40、封闭侧;41、开放侧;42、测试孔;43、螺丝刀。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9.参照图1~图8,一种杠杆式接线端子,包括:
40.绝缘壳体1,其开设有导线插接孔5和端子孔6,所述的绝缘壳体1内具有与所述导线插接孔5和端子孔6相连通的容纳腔7;
41.导电件4,其设置在容纳腔7中,且导电件4至少部分通过所述的端子孔6伸出至所述的绝缘壳体1外;
42.弹性施夹件3,其设置在容纳腔7中,具有活动端8和固定端9,所述的活动端8用于将从导线插接孔5进入容纳腔7的导线压紧在导电件4上,所述的固定端9始终与所述的导电件4接触在一起;
43.传动滑块14,其活动设置在容纳腔7中并位于操作件2与弹性施夹件3的活动端8之间;
44.操作件2,其由前至后依次具有上挑端10、连接端11和下压端12,所述的上挑端10伸出至所述的绝缘壳体1外,所述的连接端11与所述的绝缘壳体1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的下压端12能够伸入至容纳腔7中并通过传动滑块14促使所述弹性施夹件3的活动端8变形,进而使得活动端8与导电件4之间形成供导线穿入的置入间隙13。
45.上述内容为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其中操作件2采用了杠杆式的结构原理。需要插拔导线时,用户向上挑起操作件2的上挑端10使得整个操作件2以连接端11为转动中心转动,因此上挑端10的对立处的下压端12下移,下移过程中下压端12即与传动滑块14接触并通过传动滑块14将力量传递给弹性施夹件3的活动端8,进而活动端8发生变形并移动,从而活动端8作远离导电件4的运动,使得两者之间形成置入间隙13,此时即可将导线插入或是将原有固定的导线释放取出,最后用户释放操作件2,弹性施夹件3在其自身的弹性力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状态。
46.其中,导电件4在安装时并未采用螺丝、卡扣等固定连接方式,因此使用过程中若是发生一定的偏斜即可能导致无法实现正常的功能。本实用新型对此所采取的对策为:所述容纳腔7的两侧腔壁上均凸设有导向块15,所述的导向块15具有前导向端面16和后限位端面17;所述的前导向端面16与所述导线插接孔5的孔壁之间构成一竖向的活动通道18,所述的传动滑块14滑设在该活动通道18中。通过前导向端面16与导线插接孔5的孔壁之间的配合,形成竖向的活动通道18,进而传动滑块14只能在该活动通道18中按照其特定轨迹进行上下方向运动,以确保传动滑块14不会出现脱位的情况,使得其与操作件2和弹性施夹件3的配合稳定可靠。导电件4在使用过程中仍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的跳动,但是其被有效地限位在导向块15的后限位端面17与容纳腔7后侧的内腔壁之间,因此即使出现跳动也能够保持在有效的工作区域中,以正常实现其功能。
47.弹性施夹件3一般采用铜制金属制成,既满足导电需求,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变形量和可塑性;倘若活动端8的结构不进行特殊设计,其存在的缺陷是,在反复多次使用、变形后,活动端8出现产品疲劳,进而变形后复位不到位,使得活动端8对于导线的压紧力下降,容易出现松脱、接触不良的情况。为了解决上述缺陷,关于所述弹性施夹件3的一种优选结构,具体为:所述弹性施夹件3包括施夹件基体19,所述的活动端8由所述施夹件基体19的其中一端部向外延伸形成,且所述的活动端8始终具有靠近所述导电件4的弹性运动趋势;所述的活动端8具有压接部20和设置在压接部20两侧的从动部21,所述的传动滑块14作用于所述的从动部21。首先,通过压接部20和从动部21的设置,将活动端8的功能分区化;还通过压接部20和从动部21的分区设置,对力传导的路径进行限制,从而将活动端8出现的产品疲
劳集中在从动部21,以降低压接5的产品疲劳,使得压接部20能够长时间稳定可靠地进行使用。
48.导电件4的具体结构为:所述的导电件4包括导电片本体22、以及凸设在导电片本体22上的第一接触部23和第二接触部24;所述第一接触部23的内端与所述的压接部20形成可接触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3的外端(第一焊脚25)通过端子孔6伸出至绝缘壳体1外;所述第二接触部24的内端与所述弹性施夹件3的固定端9形成可接触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24的外端(第二焊脚26)通过端子孔6伸出至绝缘壳体1外。第一焊脚25和第二焊脚26与外部电气元器件连接,实现通电。
49.本实用新型中的一些优选设置,所述容纳腔7的腔壁中凸设有限位柱27,所述的施夹件基体19套设在所述限位柱27的周侧,限位柱27能够对施夹件基体19形成有效的限位,进而使得弹性施夹件3的运动更加规律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弹性施夹件3是活动设置在腔体内的,但是为了活动端8运动的稳定性,需要以固定端9为基础并对固定端9形成良好的限位,本实施例所采取的方式为:所述的固定端9由所述施夹件基体19的另一端部向外延伸形成,所述固定端9向旁侧凸出形成定位插块28,所述的导电片本体22上开设有定位插槽29,所述的定位插块28卡入至所述的定位插槽29中。通过定位插块28与定位插槽29的插接配合,使得弹性固定件的固定端9和导电件4的导电片本体22在不依靠绝缘壳体1的情况下,两两之间均形成较好的限位作用。
50.对于传动滑块14的形状和结构组成特别化的设计,其包括横向段30和由横向段30两端向下完折所形成的竖向驱动段31,所述的竖向驱动段31与所述的从动部21相对位并形成可接触连接。
51.所述第一接触部23的内端向内延伸形成有楔形止挡面32,所述导线插接孔5的内壁上开设有止挡槽33,所述的楔形止挡面32穿过两个竖向驱动段31之间的空隙后伸入至所述的止挡槽33中,且所述的楔形止挡面32与横向段30之间形成传动滑块14的竖向活动行程34。首先,通过楔形止挡面32与止挡槽33的配合,对导电片本体22的横向安装位置进行了有效的限定,且楔形的接触面能够增大接触面积,使得配合更加紧密,且安装时更加稳定可靠;其次,上述方式不仅对第一接触部23提供了足够的位置稳定性,还通过对第一接触部23的延伸设置,使得其与弹性施夹件3相互配合之下确保将导线夹紧;再者,楔形止挡面32与横向段30之间形成的竖向活动行程34,能够对运动的传动滑块14起到良好的竖向限位作用,防止其竖向运动过度而导致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发生;还有,楔形止挡面32穿过两个竖向驱动段31之间的空隙,该结构对传动滑块14的纵向位置进行了有效限定,一旦传动滑块14发生纵向的偏移,就会与楔形止挡面32的两侧壁接触,起到限位和及时纠位的作用。
52.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设置为:所述横向段30上靠近下压端12处设有倾斜导向面35,所述的下压端12具有弧形传导面36,当上挑所述的操作件2时,所述的弧形传导面36与所述的倾斜导向面35接触并促使传动滑块14发生位移。通过倾斜导向面35与弧形传导面36的配合,使得操作件2与传动滑块14之间的接触和传动配合更加顺畅、丝滑,操作手感上也更加舒适。
53.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施夹件基体19与活动端8之间具有倾斜且呈“w”状的过渡段37,且所述过渡段37靠近施夹件基体19的部分a与内腔的腔壁贴靠在一起,所述过渡段37远离施夹件基体19的部分b悬空设置在内腔中。采用上述结构方案,一是过渡
段37中其中一部分b悬空能够获得足够的变形空间,以确保活动端8的活动需求;二是过渡段37中另一部分a与内腔的腔壁贴靠,内腔的腔壁提供一定的支撑力,配合“w”状的的整体形状,进而能够更好的将受到的压力散去,以提供弹性施夹件3的抗变形能力,提高部件的使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54.接线端子往往是多个并排使用的,以接入/引出更多的电路,因此本实施例中也提供了一种绝缘壳体1的特殊结构,其能够实现任意数量的拼接组合,以达到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具体为:所述的绝缘壳体1包括主壳38和侧封板39,所述主壳38具有封闭侧40和开放侧41,所述的开放侧41与所述的侧封板39或另一个主壳38的封闭侧40拼装在一起并形成所述的容纳腔7。
55.进一步的,为了在操控件使用后能够自动、快速地复位,在所述的操作件2与导电件4之间还设有弹性复位件(图中未示出),该弹性复位件优选为扭簧,作用于所述操控件2的连接端11处。
56.进一步的,所述操作件2的顶部开设有贯穿该操作件2的测试孔42,且所述的测试孔位于导电件4的正上方,以便于在不拆卸绝缘壳体1的情况下,快速对内部电路进行检测。
5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限制,凡是根据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