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含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或甲维盐的杀虫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2022-05-26 20:35: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农药杀虫剂领域,提供一种含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或甲维盐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2.嗪虫唑酰胺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其英文通用名:dimpropyridaz;商品名:axalion
tm
;iupac名称:1-[(1rs)-1,2-二甲基丙基]-n-乙基-5-甲基-n-哒嗪-4-基-1h-吡唑-4-甲酰胺;cas登录号:1403615-77-9;分子式:c16h23n5o;结构式如下所示:
[0003]
嗪虫唑酰胺产品性能优秀,具有较好的内吸传导性。主要用于果树和蔬菜,大豆、其他豆科植物、棉花、谷物、马铃薯等大田作物,以及花卉和观赏植物等,防治鳞翅目(二化螟、甜菜夜蛾、菜蛾、草地贪夜蛾等)、鞘翅目(甲虫、玉米根叶甲、马铃薯叶甲、黄曲条菜跳甲等)、双翅目(蝇、蚊、蔬菜斑潜蝇等)、半翅目(蚜虫、飞虱、木虱、粉虱等)、缨翅目(蓟马、兰花蓟马、棕榈蓟马、烟蓟马等)、等翅目(白蚁等)、蟑螂、蚂蚁等害虫,尤其对蚜虫、粉虱、木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高效。
[0004]
阿维菌素是一种大环内酯双糖类化合物,是从土壤微生物中分离的天然产物。作用机制是刺激γ-氨基丁酸的释放,抑制神经传导,导致害虫麻痹死亡。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具有一定的植物内吸性,可通过植物的薄壁组织进行传导。
[0005]
甲维盐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为大环内酯双糖类物质,通过阻碍害虫运动神经信息传递而使虫体麻痹死亡。作用方式以胃毒为主,兼有触杀作用,对作物无内吸性,但能有效渗入施用作物表皮组织;与阿维菌素活性相比,甲维盐的生物活性较高。
[0006]
单一杀虫化学成分长期使用,容易导致害虫的抗药性提高,杀虫剂的用药量不断提升;为减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除开发新的农药品种外,目前国内农药公司一般采用农药复配的形式,现有技术中并没有将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或甲维盐组合使用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减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并减低活性成分的使用剂量,提供一种具有显著协同增效作用的杀虫组合物,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8]
一种含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或甲维盐的杀虫组合物,活性成分由嗪虫唑酰胺和活性成分b组成,嗪虫唑酰胺和活性成分b的质量配比为1-100:0.5-10;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阿维菌素或甲维盐中的任一种。
[0009]
优选的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的质量配比为25-100:1;嗪虫唑酰胺和甲维盐的质量配比为1-100:0.5-1。
[0010]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包含农业上辅料成分;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75%;优选的活性成分的百分含量为5-50%;所述的农药制剂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乳油、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颗粒剂。
[0011]
本发明所述农药组合物配制成的农药剂型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0012]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为乳油制剂,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嗪虫唑酰胺1-50%;阿维菌素或甲维盐0.1-10%;乳化剂5-30%;溶剂余量。该乳油制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先将有效成分嗪虫唑酰胺与阿维菌素或甲维盐加入溶剂中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乳化剂搅拌均匀后成均一透明的油状液体,灌装,即可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乳油制剂。
[0013]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为悬浮剂,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嗪虫唑酰胺1-50%;阿维菌素或甲维盐0.1-10%;分散剂1-10%;润湿剂1-10%;防冻剂1-5%;增稠剂0.1-2%;消泡剂0.1-0.8%;促渗剂0-10%;ph值调节剂0.1-5%;水,余量。该悬浮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先将其他助剂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有效成分嗪虫唑酰胺与阿维菌素或甲维盐,在磨球机中磨球2-3小时,使粒直径均在5mm以下,即可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悬浮剂制剂。
[0014]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是可湿性粉剂,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嗪虫唑酰胺1-50%;阿维菌素或甲维盐0.1-10%;分散剂3-10%;湿润剂1-5%;填料余量。该可湿性粉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嗪虫唑酰胺与阿维菌素或甲维盐以及分散剂、润湿剂和填料混合,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机后在混合均匀,即可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可湿性粉剂。
[0015]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为水分散粒剂,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嗪虫唑酰胺1-50%;阿维菌素或甲维盐0.1-10%;分散剂3-10%;湿润剂1-10%;崩解剂1-5%;粘结剂1-5%;填料余量。该水分散粒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嗪虫唑酰胺与阿维菌素或甲维盐和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以及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可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水分散粒剂。
[0016]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为水乳剂,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嗪虫唑酰胺1-50%;阿维菌素或甲维盐0.1-10%;乳化剂3-30%;溶剂5-15%;稳定剂2-15%;防冻剂1-5%;消泡剂0.1-8%;增稠剂0.2-2%;水,余量。该水乳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首先将嗪虫唑酰胺与阿维菌素或甲维盐、溶剂和乳化剂、助溶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的油相;将部分水,抗冻剂,抗微生物剂等其他的农药助剂混合在一起成均匀的水相;在反应釜中高速搅拌的同时将油相加入水相,缓缓加水直至达到转相点,开启剪切机进行高速剪切,并加入剩余的水,剪切约半小时,形成水包油型的水乳剂,即可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水乳剂。
[0017]
其中以上所述的辅料均选择农药制剂领域的常见组分。
[0018]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作物害虫的用途。所述的农作物包括果树、蔬菜,大豆、棉花、谷物、马铃薯。所述的害虫包括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半翅目、缨翅目害虫。优选
为蚜虫或粉虱。
[001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0]
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混剂质量配比为100:1-25:1时对大豆蚜虫表现为增效作用,具有优异的杀虫效果。嗪虫唑酰胺和甲维盐混剂质量配比为200:1-1:1时对大豆蚜虫表现为增效作用。具有优异的杀虫效果可以有效减低单体活性成分的使用剂量,减缓大豆蚜虫抗药性的产生。
[0021]
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或甲维盐以合适的比例混配能够提升杀虫剂的杀虫活性,且嗪虫唑酰胺化合物在混剂中的混配比例对混剂杀虫活性的影响高于杀虫剂有效成分。
[0022]
本发明制备的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或甲维盐复配药剂对大豆蚜虫表现为优异的防治效果;药后7d的防效均为9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通过实施例来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内容。在本发明中,以下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阐述本发明,并不是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024]
实施例1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或甲维盐复配对大豆蚜虫室内生物测定
[0025]
供试虫源:大豆蚜虫,选择个体一致的无翅成蚜作为试虫。
[0026]
供试药剂:嗪虫唑酰胺;阿维菌素;甲维盐;
[0027]
测定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供试杀虫剂对大豆蚜虫的毒力效果。设置对照,每种药剂设5个浓度,每一浓度重复4次。把豆苗上的有翅蚜和小若蚜去除,仅保留无翅成蚜和个体较大的无翅若蚜,然后浸于已配好的不同浓度的药液中,浸渍时间10s,用吸水性较好的脱脂棉球包住豆苗叶柄后,记录蚜虫数量,处理后置于恒温箱内正常饲养,48h后检查死亡率。检查时用毛笔轻轻拨动虫体,如果倒下不能站起即视为死亡。试验条件:温度(25
±
1)℃,相对湿度75%左右,光周期l.d=16:8。
[0028]
数据分析:使用spssl6.0生物统计软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lc50值。
[0029]
联合作用分析:采用孙云沛法:其中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120<ctc为协同增效作用。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0030]
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混合药剂ec50)
×
100;
[0031]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
×
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 b药剂毒力指数
×
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
[0032]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
100。
[0033]
测试结果:
[0034]
嗪虫唑酰胺、阿维菌素及其混剂对大豆蚜虫的lc50值及其联合毒力分析见表1。在单体化合物中,杀虫剂阿维菌素对大豆蚜虫的的杀灭效果较好,其lc50值为4.93μg/ml。不同配比的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混剂对大豆蚜虫表现出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混剂质量配比为100:1、50:1、25:1时其ctc值分别为127.5、134.6和126.5;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他配比ctc值均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组合对大豆蚜虫无拮抗作用。可见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混剂质量配比为100:1-25:1时对大豆蚜虫表现为增效作用,具有优异的杀虫效果,可以有效减低单体活性成分的使用剂量,减缓
大豆蚜虫抗药性的产生。
[0035]
嗪虫唑酰胺、甲维盐及其混剂对大豆蚜虫的lc50值及其联合毒力分析见表1。在单体化合物中,杀虫剂甲维盐对大豆蚜虫的的杀灭效果较好,其lc50值为1.24μg/ml。不同配比的嗪虫唑酰胺和甲维盐混剂对大豆蚜虫表现出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嗪虫唑酰胺和甲维盐混剂质量配比为200:1、100:1、50:1、25:1、1:1时其ctc值分别为150.0、146.9、126.7、138.3和131.1;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他配比ctc值均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嗪虫唑酰胺和甲维盐组合对大豆蚜虫无拮抗作用。可见嗪虫唑酰胺和甲维盐混剂质量配比为200:1-1:1时对大豆蚜虫表现为增效作用,具有优异的杀虫效果,可以有效减低单体活性成分的使用剂量,减缓大豆蚜虫抗药性的产生。
[0036]
实验结果表明: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或甲维盐复配对大豆蚜虫均表现出较高的杀虫活性,且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或甲维盐复配中,在嗪虫唑酰胺混配比例低时为相加作用,比例高时为协同增效作用。表明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或甲维盐以合适的比例混配能够提升杀虫剂的杀虫活性,且嗪虫唑酰胺化合物在混剂中的混配比例对混剂杀虫活性的影响高于杀虫剂有效成分。
[0037]
表1: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复配对大豆蚜虫室内联合作用测定
[0038][0039]
表2:嗪虫唑酰胺和甲维盐复配对大豆蚜虫室内联合作用测定
[0040][0041][0042]
实施例2: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或甲维盐复配对大豆蚜虫田间药效试验
[0043]
试验药剂:
[0044]
药剂1:10.2%嗪虫唑酰胺
·
阿维菌素乳油:包含如下重量百分含量成分:
[0045]
嗪虫唑酰胺10%、阿维菌素0.2%、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农乳500#3%、蓖麻油聚氧乙烯醚3%、植物油补足100%。
[0046]
药剂2:15.3嗪虫唑酰胺
·
甲维盐乳油:包含如下重量百分含量成分:
[0047]
嗪虫唑酰胺15、甲维盐0.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6%、农乳500#4%、蓖麻油聚氧乙烯醚2%、植物油补足100%。
[0048]
药剂3:31.2%嗪虫唑酰胺
·
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包含如下重量百分含量成分:
[0049]
嗪虫唑酰胺30%、阿维菌素1.2%、木质素磺酸钠5%、聚羧酸盐4%、白炭黑4%、高岭土补足100%。
[0050]
药剂4:26%嗪虫唑酰胺
·
甲维盐可湿性粉剂:包含如下重量百分含量成分:
[0051]
嗪虫唑酰胺25%、甲维盐1%、木质素磺酸钠4%、聚羧酸盐6%、白炭黑3%、高岭土补足100%。
[0052]
药剂5:20.2%嗪虫唑酰胺
·
阿维菌素水分散粒剂:包含如下重量百分含量成分:
[0053]
嗪虫唑酰胺20%、阿维菌素0.2%、木质素磺酸钠5%、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盐2%、十二烷基硫酸钠2%、硫酸钠2%、羧甲基纤维素3%、高岭土补足100%。
[0054]
药剂6:40.4%嗪虫唑酰胺
·
甲维盐水分散粒剂:包含如下重量百分含量成分:
[0055]
嗪虫唑酰胺40%、甲维盐0.4%、木质素磺酸钠6%、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盐4%、十二烷基硫酸钠2%、硫酸钠3%、羧甲基纤维素3%、高岭土补足100%。
[0056]
试验方法:参考《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27部分:杀虫剂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蚜
虫》。每处理设置4个小区,每小区25m2,小区随机分布,对照采用清水处理,每小区喷施1.5l水。5点取样法进行蚜虫虫口数调查,施药前及施药后1、3、7d进行蚜虫虫口数调查,每小区虫口基数大于500只,根据调查结果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
[0057]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活虫数-施药后活虫数)/施药前活虫数
×
100%;
[0058]
校正防效=(处理虫口减退率-对照虫口减退率)/(100-对照虫口减退率)
×
100%
[0059]
测试结果: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或甲维盐复配对大豆蚜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表3。本发明制备的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或甲维盐复配药剂对大豆蚜虫表现为优异的防治效果;如10.2%嗪虫唑酰胺
·
阿维菌素乳油、15.3嗪虫唑酰胺
·
甲维盐乳油活性成分用量为8g/亩时;药后7d对大豆蚜虫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0.8%和94.4%;31.2%嗪虫唑酰胺
·
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26%嗪虫唑酰胺
·
甲维盐可湿性粉剂活性成分用量为5g/亩时;药后7d对大豆蚜虫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9.1%和96.5%;20.2%嗪虫唑酰胺
·
阿维菌素水分散粒剂、40.4%嗪虫唑酰胺
·
甲维盐水分散粒剂活性成分用量为15g/亩时;药后7d对大豆蚜虫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1.8%和97.5%。
[0060]
表3:嗪虫唑酰胺和阿维菌素或甲维盐复配对大豆蚜虫田间药效试验
[0061][0062][0063]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