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培育耐热抗病氮高效水稻的方法与流程

2022-05-26 20:23: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水稻品种培育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培育耐热抗病氮高效水稻的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高温对作物的危害也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对高温热害作用机理的认识比较模糊,这也为生产中应对热害增加了难度。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水稻高温危害的重灾区,近年来,高温危害愈来愈严重,特别是随着杂交稻的推广面积的日益增大,热害已经威胁到长江流域这一重要商品粮基地的生产安全。实践表明选育耐高温品种是解决水稻高温热害的有效手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培育耐热抗病氮高效水稻的方法,获得耐热抗病的水稻种,适合高温高湿环境下种植。
4.本发明技术方案一种培育耐热抗病氮高效水稻的方法,
5.(1)选用瑞两优9578稻种,浸种消毒后,置于若干培养器中进行水培,且将所有培养器分为两组,一组作为高温处理组,一组作为标温对照组;
6.(2)待到培养器中稻种水培至4叶期时,将高温处理组置于培养箱中按以下条件进行高温处理3~4天:上午9时~下午5时,43℃~43℃;下午5时~第二天上午9时,37℃~38℃;
7.同时将标温对照组的培养苗放置在另外一个相同型号的培养箱中,且与高温处理组相同的光照强度、光照时间、湿度和co2浓度,温度控制在32℃~33℃,持续培养与高温处理相同的天数;
8.(3)在(2)中温度处理后,将高温处理组置于与步骤(2)中相同的光照强度、光照时间、湿度和co2浓度,温度控制在32℃~33℃,持续培养2~3天;
9.(4)在(3)中培养理后,向高温处理组和标温对照组中施加相同量和浓度的微量液体氮肥,继续进行步骤(2)和步骤(3)的交替培养;
10.(5)在稻苗的幼苗期结束前一周,在高温处理组中选取生长状况优,且秧苗高度不低于较标温对照组中秧苗高度的高温处理秧进行大面积实验移栽栽培,栽培环境夜晚最低温度不低于31℃,白天最高温度在37℃~38℃;
11.(6)移栽后,在稻苗反青结束后4~5天后,施加液态氮肥;
12.(7)在稻苗进入抽穗期后,再次追加氮肥,同时将禾高明显矮于平均水平的稻禾去除,同时进行虫害管理;
13.(8)在稻苗进入乳熟期后,再次追加氮肥,同时将穗长明显短于平均穗长的稻禾去除,同时进行虫害管理;
14.(9)在完熟期后收获,将稻禾连根拔起,收集根须发达茎部挺直并粗壮的稻株上的
稻穗,然后将收集的稻穗进行筛选,筛选出粒径饱满且大的稻粒,备用;
15.(10)将(9)中获得的稻粒作为供体,将扬稻6号作为受体,进行杂交,得到f1代;f1代与受体回交4~6次,得到fn代;fn代进行自交2次以上,筛选综合农艺性状良好的稳定单株,然后再进行自交,至得到遗传性状稳定的孕穗期耐热种。
16.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一种培育耐热抗病氮高效水稻的方法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育种的供体种进行高温选育,最终获得耐热抗病的水稻种,适合高温高湿环境下种植。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技术方案,现结合说明书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18.本发明技术方案一种培育耐热抗病氮高效水稻的方法,
19.(1)选用瑞两优9578稻种,浸种消毒后,置于若干培养器中进行水培,且将所有培养器分为两组,一组作为高温处理组,一组作为标温对照组;
20.(2)待到培养器中稻种水培至4叶期时,将高温处理组置于培养箱中按以下条件进行高温处理3~4天:上午9时~下午5时,43℃~43℃;下午5时~第二天上午9时,37℃~38℃;
21.同时将标温对照组的培养苗放置在另外一个相同型号的培养箱中,且与高温处理组相同的光照强度、光照时间、湿度和co2浓度,温度控制在32℃~33℃,持续培养与高温处理相同的天数;
22.(3)在(2)中温度处理后,将高温处理组置于与步骤(2)中相同的光照强度、光照时间、湿度和co2浓度,温度控制在32℃~33℃,持续培养2~3天;
23.(4)在(3)中培养理后,向高温处理组和标温对照组中施加相同量和浓度的微量液体氮肥,继续进行步骤(2)和步骤(3)的交替培养;
24.(5)在稻苗的幼苗期结束前一周,在高温处理组中选取生长状况优,且秧苗高度不低于较标温对照组中秧苗高度的高温处理秧进行大面积实验移栽栽培,栽培环境夜晚最低温度不低于31℃,白天最高温度在37℃~38℃;
25.(6)移栽后,在稻苗反青结束后4~5天后,施加液态氮肥;
26.(7)在稻苗进入抽穗期后,再次追加氮肥,同时将禾高明显矮于平均水平的稻禾去除,同时进行虫害管理;
27.(8)在稻苗进入乳熟期后,再次追加氮肥,同时将穗长明显短于平均穗长的稻禾去除,同时进行虫害管理;
28.(9)在完熟期后收获,将稻禾连根拔起,收集根须发达茎部挺直并粗壮的稻株上的稻穗,然后将收集的稻穗进行筛选,筛选出粒径饱满且大的稻粒,备用;
29.(10)将(9)中获得的稻粒作为供体,将扬稻6号作为受体,进行杂交,得到f1代;f1代与受体回交4~6次,得到fn代;fn代进行自交2次以上,筛选综合农艺性状良好的稳定单株,然后再进行自交,至得到遗传性状稳定的孕穗期耐热种。
30.实施例1
31.s1、称取一公斤瑞两优9578稻种,用1%的石灰水浸种3~4天,浸种后将种子用清水洗净,沥干,然后采用温室或堆沤青草分段高温(32℃左右)催芽,催芽结束后,将稻种均
分为两份,分别置于培养器中进行水培,一组作为高温处理组,一组作为标温对照组。
32.s2、控制高温处理组和标温对照组具有相同的光照强度(20000~25000lx)、光照时间(13小时)、湿度(75%
±
5%)和co2浓度(350~450ppm),控制标温对照组温度在32℃~33℃环境中,控制高温处理组上午9时~下午5时,43℃~43℃;下午5时~第二天上午9时,37℃~38℃的温度环境中,高温处理组和标温对照组均进行3.5天的培育。
33.s3、保持s2中光照强度、光照时间、湿度和co2浓度不变,控制高温处理组和标温对照组温度均为32℃~33℃,持续培养2~3天。
34.s4、在s3步骤结束后,向高温处理组和标温对照组中施加相同量(亩用量0.6~0.7kg)和浓度(0.2%~0.5%)的微量液体氮肥,继续进行步骤s2和步骤s3的交替培养,直至幼苗期结束前一周。
35.s5、在稻苗的幼苗期结束前一周,即s4步骤结束后,较标温对照组中秧苗高度主要分布在15~20cm,在高温处理组中选取生长状况优,且秧苗高度不低于较标温对照组中秧苗高度的高温处理秧进行大面积实验田实验移栽栽培,栽培环境夜晚最低温度不低于31℃,白天最高温度在37℃~38℃,且白天温度不低于37℃~38℃时间不少于3小时。标温对照组秧苗在正常常规环境和温度的实验区进行移栽。
36.s6、移栽后,在稻苗反青结束后4~5天后,分别向高温处理组和标温对照组中施加液态氮肥;液态氮肥浓度为1.0%~1.5%,亩用量为0.7~1kg。
37.s7、在稻苗进入抽穗期后,再次向高温处理组和标温对照组中追加氮肥,液态氮肥浓度为1.5%~2%,亩用量为0.7~1kg。同时在高温处理组中,将禾高明显矮于平均水平(85~90cm)的稻禾去除,同时进行虫害管理。
38.s8、在稻苗进入乳熟期后,再次追加液体氮肥,液态氮肥浓度为0.5%~1.0%,亩用量为0.5~0.7kg,同时将穗长明显短于平均穗(20~22cm)长的稻禾去除,同时进行虫害管理。
39.s9、在完熟期后收获,将稻禾连根拔起,收集根须发达茎部挺直并粗壮的稻株上的稻穗,然后将收集的稻穗进行筛选,筛选出粒径饱满且大的稻粒,备用,按照种植储藏条件进行储藏,种子储藏安全含水量不高于14.5%。
40.s10、将s9中储藏的稻粒作为供体,将扬稻6号作为受体,进行杂交种植,种植条件控制如s1至s9中相同,得到f1代;f1代与受体回交5次,得到f6代;f6代进行自交2次以上,筛选综合农艺性状良好的稳定单株,然后再进行自交种植。自交种植的种植条件控制如s1至s9中相同,最后得到遗传性状稳定的孕穗期耐热种。
41.本发明技术方案在上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改进,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