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热镀锌生产线循环轨道系统的自锁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05-26 13:09: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热镀锌生产线循环轨道系统的自锁机构。


背景技术:

2.起重机是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垂直提升和水平搬运重物的多动作起重机械,一般包括一个具有轨道的桥式行车以及设置在行车轨道上的电动葫芦。
3.热镀锌生产线中,根据需要会将工件从黑件车间移至镀锌车间锌锅内进行镀锌,镀锌完后再移至成品区车间,三跨车间并列布置,因此需要用起重机吊起工件,并能够吊着工件前后及左右四个方向进行移动。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会在镀锌车间固定主轨道的两端分别设置黑件车间活动副轨道及成品区车间活动副轨道。副轨道与主轨道的延伸方向相同,同时又能够相对于主轨道水平横移,从而使副轨道与主轨道位于同一轴线上且端部对齐,或者使副轨道与主轨道错位平行。
4.由于行车能够在车间轨道上行走,同时为了使行车上的电动葫芦能够在主副轨道上换位移动,因此轨道的两端是开放的,这就造成当主副轨道错开时,电动葫芦在行车轨道上行走可能会从行车轨道端部意外脱离的问题,进而导致严重的人身和作业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能够避免行车电葫芦从行车轨道端部脱离的用于热镀锌生产线循环轨道系统的自锁机构。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热镀锌生产线循环轨道系统的自锁机构,包括设置有至少一台行车的第一轨道与第二轨道,第一轨道与第二轨道相邻的端部可选择性的对齐,包括第一配合体、引导体及活动体;第一配合体设置在第一轨道上,第一配合体可相对于第一轨道转动并选择性的限制或开放行车沿第一轨道延伸方向朝向第二轨道移动;引导体设置在第二轨道上,引导体可引导活动体相对于第二轨道移动;活动体设置在第一轨道上并与第一配合体相连接,活动体可相对于第二轨道转动并选择性的进入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活动体位于第一位置时,活动体带动第一配合体相对于第一轨道转动并限制行车沿第一轨道延伸方向朝向第二轨道移动,活动体可选择性的抵接引导体并进入第二位置,且活动体带动第一配合体相对于第一轨道转动并开放行车沿第一轨道延伸方向朝向第二轨道移动。
7.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第二配合体,第二配合体设置在第二轨道上并限制行车沿第二轨道延伸方向朝向第一轨道移动,第一配合体选择性的开放行车沿第一轨道延伸方向朝向第二轨道移动时,第一配合体可选择性的抵接并推动第二配合体,使第二配合体可相对于第二轨道转动并开放行车沿第二轨道延伸方向朝向第一轨道移动。
8.更进一步优选的,第一配合体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活动部及第二活动部,第一固定部轴连接在第一轨道侧壁,第一固定部可相对于第一轨道轴向转动,第一固定部转轴垂
直于第一轨道侧壁表面设置,第一活动部及第二活动部分别设置在第一固定部延伸方向两端并围绕第一固定部沿水平方向同步周向转动,第一活动部与活动体铰连接,活动体进入第一位置时,活动体带动第一活动部朝向地面移动并限制行车从第一轨道朝第二轨道移动;第二配合体包括第二固定部、第三活动部及第四活动部,第二固定部轴连接在第二轨道侧壁,第二固定部与第一固定部位于第一轨道或第二轨道的同侧,第二固定部可相对于第二轨道轴向转动,第二固定部转轴垂直于第二轨道侧壁表面设置,第三活动部及第四活动部分别设置在第二固定部延伸方向两端并围绕第二固定部沿水平方向同步周向转动,第三活动部可朝向地面移动并限制行车从第二轨道朝第一轨道移动;活动体进入第二位置时,活动体带动第一活动部朝远离地面移动并开放行车从第一轨道朝第二轨道移动,使第二活动部朝第二轨道移动并抵接第四活动部,第二活动部推动第四活动部朝第一轨道移动,并使第三活动部朝向远离地面的方向移动并开放行车从第二轨道朝第一轨道移动。
9.更进一步优选的,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的转动方向相反。
10.更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设置在第一轨道侧壁,第一活动部朝向地面方向移动并抵持第一限位部,使第一活动部限制行车从第一轨道朝第二轨道移动;第二限位部设置在第二轨道侧壁,第三活动部朝向地面方向移动并抵持第二限位部,使第三活动部限制行车从第二轨道朝第一轨道移动。
11.更进一步优选的,第三活动部抵持第二限位部时,第四活动部朝远离地面且朝向第二活动部的方向延伸。
12.更进一步优选的,第四活动部朝向第二活动部的端部边缘圆角设置。
13.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支架,活动体包括第三固定部、第五活动部及第六活动部,支架设置在第一轨道上,支架上设置第三固定部,第三固定部可相对于支架轴向转动,第三固定部转轴垂直于第一轨道侧壁表面设置,第五活动部及第六活动部分别设置在第三固定部延伸方向两端并围绕第三固定部沿水平方向同步周向转动,第五活动部设置在第三固定部远离第一配合体的一侧,第六活动部与第一配合体铰连接;活动体进入第一位置时,第五活动部朝远离第二轨道的方向移动,使第六活动部带动第一配合体相对于第一轨道转动并限制行车沿第一轨道延伸方向朝向第二轨道移动;活动体进入第二位置时,第五活动部可选择性的抵接引导体并朝第二轨道移动,使第六活动部带动第一配合体相对于第一轨道转动并开放行车沿第一轨道延伸方向朝向第二轨道移动。
14.更进一步优选的,活动体还包括滑轮,引导体包括第一引导面及第二引导面;第一轨道可相对于第二轨道沿水平方向移动,第一轨道移动方向与第二轨道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第一引导面及第二引导面均设置在第五活动部远离第二轨道的一侧,第一引导面及第二引导面均与水平面垂直设置,第一引导面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轨道延伸方向垂直设置,第二引导面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轨道延伸方向交叉设置,第二引导面延伸方向的一端边缘与第一引导面延伸方向的端部边缘齐平,第二引导面延伸方向的另一端朝向远离第一轨道及第二轨道的方向延伸;滑轮设置在第五活动部的端部,活动体进入第一位置时,滑轮可选择性的抵接在第二引导面上并位于第二引导面远离第一引导面的一端;活动体进入第二位置时,滑轮经过第二引导面并抵接在第一引导面上。
15.更进一步优选的,活动体还包括挡板、滑杆、限位板及弹性件,挡板设置在第一轨道上并位于支架远离第二轨道的一侧,滑杆一端与第五活动部铰连接,滑杆另一端穿过挡
板朝远离第二轨道的方向延伸,限位板设置在滑杆远离第二轨道的一端,弹性件设置在限位板与挡板之间;活动体进入第二位置时,使弹性件弹性拉伸;活动体进入第一位置时,使弹性件复位。
1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热镀锌生产线循环轨道系统的自锁机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引导体引导活动体移动,从而能够在两个轨道进行对接时,被动的驱使活动体带动第一配合体开放第一轨道的端部出口,从而使行车可以在对接的两个轨道上移动,同时也避免了第一轨道上的行车在两个轨道并未对接时,可能从第一轨道上脱离,进而造成人员和作业风险的问题。
18.(2)通过在两个轨道的端部上设置能够进行联动的配合体进行相互作业,从而使两个轨道端部对齐并轨时,配合体开放轨道的端部,而两个轨道端部错开分轨时,配合体锁闭轨道的端部限制行车向轨道端部外移动,从而避免了行车从轨道端部脱离的风险,降低了人身和作业风险。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锁机构的立体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自锁机构的正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自锁机构的另一种状态的部分正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体及引导体的立体图。
24.图中:1、第一轨道;2、第二轨道;3、第一配合体;31、第一固定部;32、第一活动部;33、第二活动部;4、引导体;401、第一引导面;402、第二引导面;5、活动体;51、第三固定部;52、第五活动部;53、第六活动部;54、滑轮;55、挡板;56、滑杆;57、限位板;58、弹性件;501、第一位置;502、第二位置;6、第二配合体;61、第二固定部;62、第三活动部;63、第四活动部;7、第一限位部;8、第二限位部;9、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热镀锌生产线循环轨道系统的自锁机构,包括设置有至少一台行车的第一轨道1与第二轨道2,第一轨道1与第二轨道2相邻的端部可选择性的对齐,包括第一配合体3、引导体4、活动体5、第二配合体6、第一限位部7、第二限位部8及支架9。
27.其中,第一配合体3设置在第一轨道1上,第一配合体3可相对于第一轨道1转动并
选择性的限制或开放行车沿第一轨道1延伸方向朝向第二轨道2移动。
28.同时,第二配合体6设置在第二轨道2上并限制行车沿第二轨道2延伸方向朝向第一轨道1移动;而当第一配合体3选择性的开放行车沿第一轨道1延伸方向朝向第二轨道2移动时,第一配合体3可选择性的抵接并推动第二配合体6,使第二配合体6可相对于第二轨道2转动并开放行车沿第二轨道2延伸方向朝向第一轨道1移动,从而使两个轨道的对接端进行连通,以便行车能够在两个轨道对接形成的整个轨道上自由移动。
29.引导体4设置在第二轨道2上,引导体4可引导活动体5相对于第二轨道2移动,通过改变活动体5的所处状态位置,从而带动第一配合体3进行转动。
30.活动体5设置在第一轨道1上并与第一配合体3相连接,活动体5可相对于第二轨道2转动并选择性的进入第一位置501或第二位置502;当活动体5位于第一位置501时,活动体5带动第一配合体3相对于第一轨道1转动并限制行车沿第一轨道1延伸方向朝向第二轨道2移动;而当活动体5在引导体4的引导下转动到第二位置502时,在这个过程中活动体5是抵接引导体4的,此时活动体5会带动第一配合体3相对于第一轨道1转动,从而实现第一配合体3开放行车沿第一轨道1延伸方向朝向第二轨道2移动。
31.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手段实现。
32.如图1所示,结合图2和图3,第一配合体3包括第一固定部31、第一活动部32及第二活动部33,形成一个类似杠杆的结构。
33.其中,第一固定部31轴连接在第一轨道1侧壁,第一固定部31可相对于第一轨道1轴向转动,第一固定部31转轴垂直于第一轨道1侧壁表面设置,第一活动部32及第二活动部33分别设置在第一固定部31延伸方向两端并围绕第一固定部31沿水平方向同步周向转动;第一活动部32与活动体5铰连接。
34.而第二配合体6包括第二固定部61、第三活动部62及第四活动部63,同样形成一个类似杠杆的结构。
35.其中,第二固定部61轴连接在第二轨道2侧壁,第二固定部61与第一固定部31位于第一轨道1或第二轨道2的同侧,第二固定部61可相对于第二轨道2轴向转动,第二固定部61转轴垂直于第二轨道2侧壁表面设置,第二固定部61与第一固定部31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第三活动部62及第四活动部63分别设置在第二固定部61延伸方向两端并围绕第二固定部61沿水平方向同步周向转动。
36.当第一轨道1与第二轨道2错位平行时,两个轨道的相邻端部并未进行对接,此时活动体5位于第一位置501,活动体5的第六活动部53通过自重下坠,从而抵持第一活动部32朝向地面移动,使第一活动部32限制行车从第一轨道1朝第二轨道2移动;同时第二配合体6的第三活动部62也通过自重下坠而限制行车从第一轨道2朝第二轨道1移动。
37.而当第一轨道1逐步横移并最终与第二轨道2对接时,活动体5会在引导体4的引导作用下进入第二位置502时,此时活动体5朝向第二轨道2的方向摆动,并带动第一活动部32朝远离地面移动,从而使第一活动部32开放行车从第一轨道1朝第二轨道2移动;同时使第二活动部33朝第二轨道2移动并抵接第四活动部63,第二活动部33会推动第四活动部63朝第一轨道1移动,进而使第三活动部62朝向远离地面的方向移动,最终使第三活动部62开放行车从第二轨道2朝第一轨道1移动;两个轨道对接完成后,由于第一活动部32与第三活动部62分别开放了第一轨道1与第二轨道2的端部出口,因此行车可以在第一轨道1与第二轨
道2对接形成的整个轨道上自由移动。
38.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中,为了分别限制第一活动部32与第三活动部62的转动范围,通过以下手段实现。
39.具体来说,第一限位部7设置在第一轨道1侧壁,第一活动部32朝向地面方向移动并抵持第一限位部7,使第一活动部32限制行车从第一轨道1朝第二轨道2移动。
40.第二限位部8设置在第二轨道2侧壁,第三活动部62朝向地面方向移动并抵持第二限位部8,使第三活动部62限制行车从第二轨道2朝第一轨道1移动。
41.作为可选实施例的,为了使第二活动部33能够更准确的转动并推动第四活动部63转动,因此当第三活动部62抵持第二限位部8时,设置第四活动部63朝远离地面且朝向第二活动部33的方向延伸,从而使第四活动部63的朝向方向向第二活动部33倾斜。进一步的,第四活动部63朝向第二活动部33的端部边缘圆角设置,以避免阻碍第二活动部33抵持第四活动部63转动。
42.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活动体5通过杠杆作用带动第一配合体3转动,通过以下手段实现。
43.具体来说,活动体5包括第三固定部51、第五活动部52及第六活动部53。
44.其中,支架9设置在第一轨道1上,支架9上设置第三固定部51。
45.第三固定部51可相对于支架9轴向转动,第三固定部51转轴垂直于第一轨道1侧壁表面设置,第五活动部52及第六活动部53分别设置在第三固定部51延伸方向两端并围绕第三固定部51沿水平方向同步周向转动,第五活动部52设置在第三固定部51远离第一配合体3的一侧,第六活动部53与第一配合体3铰连接。
4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活动体5进入第一位置501时,第五活动部52朝远离第二轨道2的方向移动,使第六活动部53带动第一配合体3相对于第一轨道1转动并限制行车沿第一轨道1延伸方向朝向第二轨道2移动;而当活动体5进入第二位置502时,第五活动部52可选择性的抵接引导体4并朝第二轨道2移动,使第六活动部53带动第一配合体3相对于第一轨道1转动并开放行车沿第一轨道1延伸方向朝向第二轨道2移动。
47.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例为了实现引导体4引导活动体5转动,通过以下手段实现。
48.如图1所示,结合图4,活动体5还包括滑轮54,引导体4包括第一引导面401及第二引导面402。
49.当第一轨道1可相对于第二轨道2沿水平方向移动,第一轨道1移动方向与第二轨道2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
50.第一引导面401及第二引导面402均设置在第五活动部52远离第二轨道2的一侧,第一引导面401及第二引导面402均与水平面垂直设置,第一引导面40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轨道1延伸方向垂直设置,第二引导面40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轨道1延伸方向交叉设置,第二引导面402延伸方向的一端边缘与第一引导面401延伸方向的端部边缘齐平,第二引导面402延伸方向的另一端朝向远离第一轨道1及第二轨道2的方向延伸。因此第一引导面401与第二轨道2之间的水平距离小于第二引导面402远离第一引导面401的端部与第二轨道2之间的水平距离。
51.滑轮54设置在第五活动部52的端部。当活动体5进入第一位置501时,滑轮54未接
触第二引导面402,或者滑轮54刚刚抵接在第二引导面402上并位于第二引导面402远离第一引导面401的一端;而当滑轮54经过第二引导面402并抵接在第一引导面401上,从而使滑轮54及第五活动部52向第二轨道2的方向转动,使活动体5进入第二位置502。
52.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种实施例中,当活动体5进入第二位置502后,为了使活动体5能够复位再次进入第一位置501,通过以下手段实现。
53.具体来说,活动体5还包括挡板55、滑杆56、限位板57及弹性件58。
54.挡板55设置在第一轨道1上并位于支架9远离第二轨道2的一侧,滑杆56一端与第五活动部52铰连接,滑杆56另一端穿过挡板55朝远离第二轨道2的方向延伸,限位板57设置在滑杆56远离第二轨道2的一端,弹性件58设置在限位板57与挡板55之间。
55.因此当两个轨道对接时,活动体5进入第二位置502,使弹性件58弹性拉伸;而当两个轨道错位时,使弹性件58复位,带动活动体5回到第一位置501。
56.工作原理:
57.第一轨道1与第二轨道2错位平行时,活动体5位于第一位置501,此时第五活动部52朝向地面转动,并推动第一活动部32朝向地面转动并抵持在第一限位部7上,从而使第一活动部32限制行车从第一轨道1端部脱离。同时,此时第三活动部62抵持在第二限位部8上,从而使第一活动部32限制行车从第二轨道2端部脱离。
58.当第一轨道1横移并最终与第二轨道2的端部对接的过程中,活动体5的滑轮54会先接触到倾斜设置的第二引导面402,并经过第二引导面402的引导最终停在第一引导面401上,从而使第五活动部52朝向第二轨道2的方向转动至第二位置502,使第六活动部53拉动第一活动部32向远离地面的方向转动并开放第一轨道1的端部;同时,也使第二活动部33向第二轨道2的方向转动,第二活动部33抵持并推动第四活动部63朝向第一轨道1的方向转动,使第三活动部62朝远离地面的方向转动并开放第二轨道2的端部。通过上述过程,使行车能够在第一轨道1与第二轨道2对接形成的轨道上自由移动而不受阻碍。
59.而当第一轨道1横移使两个轨道再次错开时,之前收到压缩的弹性件58推动限位板57远离挡板55,从而是滑杆56带动第五活动部52朝远离第二轨道2的方向转动,使活动体5复位。
6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