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AKD乳液多级降温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5-26 01:39: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akd乳液多级降温结构
技术领域
1.本技术属于akd乳液降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akd乳液多级降温结构。


背景技术:

2.akd乳液是用淀粉溶液乳化的烷基乙烯酮乳液,是一种理想的中性造纸施胶剂。即可用作浆内施胶,又可用作表面施胶,akd乳液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常规的换热结构对其进行散热。
3.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常规的换热结构仅能对目标进行单次换热,当使用者需要多次换热时,需要增加更多的换热器,用以保障散热,从而造成常规的换热器结构多级换热比较麻烦的问题。
4.为此,我们提出来一种akd乳液多级降温结构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常规的换热器结构多级换热比较麻烦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akd乳液多级降温结构。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akd乳液多级降温结构,包括换热主体、储存主体和中转主体,所述换热主体的一侧与储存主体管道连接,所述换热主体的另一侧与中转主体管道连接。
7.所述换热主体包括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侧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导管,所述第一导管的上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导管远离第一单向阀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第二导管,所述第一导管与第二导管的内部空间贯通相连,所述第二导管的上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导管靠近板式换热器的上部固定安装有水泵,所述板式换热器背向第一导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导管,所述第一导管、第二导管位于储存主体的内侧,所述第三导管位于中转主体的内侧。
8.优选的,所述储存主体包括第一料桶,所述第一料桶的内端固定连接有保温隔板,所述第一料桶的内侧设有第四导管、第五导管,所述第四导管与第五导管对称设置在保温隔板的外侧。
9.优选的,所述第一料桶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保护盖,所述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第四导管和第五导管贯穿第一保护盖,且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第四导管和第五导管与第一保护盖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第一保护盖的上端开设有第一通气孔。
11.优选的,所述中转主体包括第二料桶,所述第二料桶的内侧设置有第六导管。
12.优选的,所述第二料桶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保护盖,所述第六导管贯穿第二保护盖,所述第六导管、第二保护盖固定连接。
13.优选的,所述第二保护盖的上端镂空开设有第二通气孔。
14.优选的,所述储存主体、中转主体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过滤主体,所述过滤主体包括
导气管和过滤芯,所述过滤芯的上端固定安装在导气管的上部内端。
15.优选的,所述过滤芯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螺纹嘴,所述螺纹嘴螺纹固定安装在导气管的上部内壁。
16.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7.1、采用水泵正向工作后,使akd乳液穿过板式换热器进入中转主体内部,然后再通过水泵反向运转,使得水泵向akd乳液抽回,使得akd乳液二次经过板式换热器,起到多极换热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
18.2、需要高速度运转时,通过水泵直接正向运转,然后再利用外接设备通过第六导管抽取冷却后的akd乳液即可,方便了使用者根据需要选用单级或多极换热,方便了切换工作速度。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的换热主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的储存主体拆分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技术的中转主体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技术的过滤主体拆分结构示意图。
24.图中:2、换热主体;3、储存主体;4、中转主体;5、过滤主体;21、板式换热器;22、第一导管;23、第一单向阀;24、第二导管;25、第二单向阀;26、水泵;27、第三导管;31、第一料桶;32、保温隔板;33、第四导管;34、第五导管;35、第一保护盖;41、第二料桶;42、第六导管;43、第二保护盖;51、导气管;52、螺纹嘴;53、过滤芯。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6.请参阅图1,一种akd乳液多级降温结构,包括换热主体2、储存主体3和中转主体4,换热主体2的一侧与储存主体3管道连接,换热主体2的另一侧与中转主体4管道连接;储存主体3用于分开储存未散热akd乳液和散热后akd乳液,中转主体4用于储存一级散热后的akd乳液。
27.请参阅图1和5,储存主体3、中转主体4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过滤主体5,过滤主体5包括导气管51和过滤芯53,过滤芯53的上端固定安装在导气管51的上部内端。利用过滤芯53将过滤后的气体排入导气管51内部,再通过导气管51将气体导入储存主体3或中转主体4的内部,起到提高储存主体3、中转主体4内部卫生的作用。
28.请参阅图1和2,换热主体2包括板式换热器21,板式换热器21的侧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导管22,第一导管22的上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单向阀23,第一导管22远离第一单向阀23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第二导管24,第一导管22与第二导管24的内部空间贯通相连,第二导管24的上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单向阀25,第一导管22靠近板式换热器21的上部固定安装有水泵26,板式换热器21背向第一导管2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导管27,第一导管22、第二导管24位于储存主体3的内侧,第三导管27位于中转主体4的内侧。通过第一导管22抽取储存主体3
内部未散热的akd乳液,使得akd乳液穿过板式换热器21进入第三导管27内部,通过第三导管27排入中转主体4内部,然后再通过水泵26反向吸取板式换热器21内部的akd乳液,使得中转主体4内部akd乳液通过第三导管27穿过板式换热器21进入第二导管24内部,通过第二导管24穿过第二单向阀25排入储存主体3的另一半内部完成多极散热。
29.请参阅图3,储存主体3包括第一料桶31,第一料桶31的内端固定连接有保温隔板32,第一料桶31的内侧设有第四导管33、第五导管34,第四导管33与第五导管34对称设置在保温隔板32的外侧。第四导管33用于对接供料设备,第五导管34外接设备抽取冷却后的akd乳液。
30.请参阅图3,第一料桶3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保护盖35,第一导管22、第二导管24、第四导管33和第五导管34贯穿第一保护盖35,且第一导管22、第二导管24、第四导管33和第五导管34与第一保护盖35固定连接。第一保护盖35用于防止灰尘进入第一料桶31内部。
31.请参阅图3,第一保护盖35的上端开设有第一通气孔。利用通过孔吸入或排出气体,缓解第一料桶31内部气压。
32.请参阅图4,中转主体4包括第二料桶41,第二料桶41的内侧设置有第六导管42。第六导管42用于外接设备抽取第二料桶41内部的冷却液。
33.请参阅图4,第二料桶4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保护盖43,第六导管42贯穿第二保护盖43,第六导管42、第二保护盖43固定连接。利用第二保护盖43遮挡在第二料桶41上部,防止灰尘进入第二料桶41内部。
34.请参阅图4,第二保护盖43的上端镂空开设有第二通气孔。利用第二通气孔缓解第二料桶41内部气压,方便了第二料桶41集料也出料工作。
35.请参阅图5,过滤芯5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螺纹嘴52,螺纹嘴52和过滤芯53为一体结构,螺纹嘴52螺纹固定安装在导气管51的上部内壁。采用螺纹方式安装导气管51、过滤芯53,方便了过滤芯53的更换工作。
36.工作原理:通过第一导管22抽取储存主体3内部未散热的akd乳液,使得akd乳液穿过板式换热器21进入第三导管27内部,通过第三导管27排入中转主体4内部,然后再通过水泵26反向吸取板式换热器21内部的akd乳液,使得中转主体4内部akd乳液通过第三导管27穿过板式换热器21进入第二导管24内部,通过第二导管24穿过第二单向阀25排入储存主体3的另一半内部完成多极散热;
37.当使用者只需要一级换热时,通过水泵26直接正向运转,然后再利用外接设备通过第六导管42抽取冷却后的akd乳液即可,方便了使用者根据需要选用单级或多极换热。
3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