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煤矿井下重型机尾自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25 20:42: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矿下机械辅助移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煤矿井下重型机尾自移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煤矿的机械化生产中,转载机作为一种中间转载输送设备,转载机把握煤矿运输的流向,转载机的布置和工作面垂直,让煤炭按照顺槽的方向外流;使煤炭的卸载点更适于生产,实现与顺槽式重型机尾的合理连接;支撑小车将装载机抬起形成一个钢桥,在生产过程中,工作平面向前推进,重型机尾随其向前移动。
3.现有的,重型机尾主要以工作面端头支架的驱动进行移动,及人工作业进行调平,存在作业风险大、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煤矿井下重型机尾自移装置,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重型机尾移动及调平过程中,作业风险大、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煤矿井下重型机尾自移装置,用于移动重型机尾,包括
7.第一线性驱动件及第二线性驱动件,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与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垂直;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的驱动方向与所述重型机尾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的缸体端与所述重型机尾相连,移动端与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连接;及
8.第三线性驱动件,设置在所述重型机尾的底部,位于靠近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的一端。
9.作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的驱动方向与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的驱动方向相反。
10.作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的缸体端之间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的驱动端设置有卡接件。
11.作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机构包括
12.底板;
13.底座,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的移动端及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的缸体端相连,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及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均设置有两个。
14.作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底板具有翘起部,所述翘起部为弧状结构。
15.作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
16.加强杆,为伸缩杆,一端连接所述底座,另一端连接所述重型机尾,所述加强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的长度方向平行。
1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18.1、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线性驱动件、第二线性驱动件及第三线性驱动件均为千斤
顶,都通过采煤工作面高压供液管路进行供液,第一线性驱动件、第二线性驱动件及第三线性驱动件均设置有至少两个,保证了重型机尾移动的稳定性和移动方向的准确性,其移动过程为:第一线性驱动件的移动端伸出,将本装置向前推移,直至第一线性驱动件的移动端完全伸出,然后第二线性驱动件进行伸出动作,使得第二线性驱动件的移动端伸向巷道顶板,进行连接固定;此时第二线性驱动件与巷道地面及巷道顶板之间相对固定,第一线性驱动件的进行缩短,此时第一线性驱动件的移动端与第二线性驱动件之间相对固定,所以第一线性驱动件的进行缩短时,其缸体端靠近第二线性驱动件,使得缸体端拉动重型机尾向第二线性驱动件的位置移动,实现重型机尾的前移;缩短到位后,如果重型机尾的面不是水平的,则伸长或缩短第三线性驱动件,调平重型机尾;重复上述操作,实现重型机尾的多次拉移,操作简单,且移动效率高。
附图说明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与重型机尾作用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0、重型机尾,20、第一线性驱动件,30、第二线性驱动件,40、第三线性驱动件,50、连接机构,51、底板,52、底座,53、翘起部,54、加强杆,60、卡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涉及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实施例1
25.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煤矿井下重型机尾自移装置,用于移动重型机尾10,包括
26.第一线性驱动件20及第二线性驱动件30,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30与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20垂直;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20的驱动方向与所述重型机尾10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20的缸体端与所述重型机尾10相连,移动端与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30连接;及
27.第三线性驱动件40,设置在所述重型机尾10的底部,位于靠近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20的一端。
28.本实施例中,为了解决重型机尾移动及调平过程中,存在作业风险大、工作效率低的问题,现设计一种煤矿井下重型机尾自移装置,第一线性驱动件20、第二线性驱动件30及第三线性驱动件40均为千斤顶,都通过采煤工作面高压供液管路进行供液,第一线性驱动件20、第二线性驱动件30及第三线性驱动件40均设置有至少两个,保证了重型机尾移动的稳定性和移动方向的准确性,其移动过程为:第一线性驱动件20的移动端伸出,将本装置向前推移,直至第一线性驱动件20的移动端完全伸出,然后第二线性驱动件30进行伸出动作,使得第二线性驱动件30的移动端伸向巷道顶板,进行连接固定;此时第二线性驱动件30与
巷道地面及巷道顶板之间相对固定,第一线性驱动件20的进行缩短,此时第一线性驱动件20的移动端与第二线性驱动件30之间相对固定,所以第一线性驱动件20的进行缩短时,其缸体端靠近第二线性驱动件,使得缸体端拉动重型机尾向第二线性驱动件30的位置移动,实现重型机尾的前移;缩短到位后,如果重型机尾的面不是水平的,则伸长或缩短第三线性驱动件40,调平重型机尾;重复上述操作,实现重型机尾的多次拉移,操作简单,且移动效率高。
29.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30的驱动方向与所述第三线性驱动件40的驱动方向相反。
30.本实施例中,第二线性驱动件30的驱动方向朝向巷道的顶板,其伸长后,将第二线性驱动件30与巷道顶板进行连接固定,便于进行后续的拉移操作,第三线性驱动件40的驱动方向朝向巷道的地面,当重型机尾不平时,其固定第三线性驱动件40的这一端进行伸长或缩短,通过调节,使得这一端与其他位置平行,且第三线性驱动件40有两个,分别位于重型机尾一端的两侧,两个第三线性驱动件40分别伸长或缩短,进行调节,使得重型机尾的平整度更高。
31.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20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30的缸体端之间设置有连接机构50;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30的驱动端设置有卡接件60。
32.本实施例中,连接机构50设置在第一线性驱动件20的驱动端与第二线性驱动件30的缸体端之间,保证了两者之间的连接效果,卡接件60用于与巷道顶板相互卡接,使得第二线性驱动件30与巷道顶板之间连接牢固,卡接件60上设置有若干个凸起,凸起使得第二线性驱动件30与巷道顶板之间的摩擦力增大,进一步保证了两者连接的稳固性。
33.如图1~图2所示,所述连接机构50包括
34.底板51;
35.底座52,设置在所述底板51上,所述底座52与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20的移动端及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30的缸体端相连,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20及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30均设置有两个。
36.本实施例中,底板51与巷道地面之间接触,增大了第二线性驱动件30与巷道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了巷道地面单位面积的受力情况,保证了巷道地面的平整性,同时底座52使得该装置整体的重量增加,保证了拉移时的稳定性。
37.如图1~图2所示,所述底板51具有翘起部53,所述翘起部53为弧状结构。
38.本实施例中,翘起部53为弧状结构,使得第一线性驱动件20的移动端在进行移动时,翘起部53前移,便于底板51前移,避免了底板51与巷道地面之间产生磕绊,从而影响本装置带动重型机尾移动。
39.如图1~图2所示,所述连接机构50还包括
40.加强杆54,为伸缩杆,一端连接所述底座52,另一端连接所述重型机尾10,所述加强杆54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20的长度方向平行。
41.本实施例中,在重型机尾与底座52之间连接有加强杆54,加强杆54保证了重型机尾轴线与底座52轴线之间平行度,保证了重型机尾前移的方向是准确的,无位置偏差。
4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
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