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背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21:01: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消费性电子产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的直下式显示装置中,光源安装在背光板上,当光源被驱动后,经过光学模组使光被均匀化,均匀化后的光线进入显示面板,呈现出各种图像。
3.相关技术中,由于光源在发光时,具有一定的发光角,亮度由中心向外发散,亮度逐步降低,为使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更为均匀,光源排布呈一定间隙,相临光源间光线叠加,亮度提升,使得显示画面亮度均匀。但靠近显示装置边缘的光源发出的光线由于与其他光源的叠加变少,因此亮度偏低且不均匀,且部分光线被中框遮挡不能向外出射,使得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呈现局部亮斑现象,不利于用户观看。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以改善上述技术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板,包括用于安装光源组件的背板、中框支架和中框,中框包括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第二框体连接于第一框体的边缘,并相对第一框体弯折。中框支架包括连接板、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支撑部、限位板以及透明件,第一安装板用于承载光学模组,并连接于连接板。第二安装板用于承载显示面板并与第一安装板位于连接板的同侧,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形成供设置光学模组的间隙。支撑部连接于第一安装板的远离第二安装板的表面,并支撑于中框。限位板用于压抵光源组件,限位板连接于第二安装板的远离连接板的一端,并朝向背板方向弯折。透明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透明件和第二透明件,第一透明件设置于限位板的背离背板的表面,第二透明件设置于至少部分的第一安装板的朝向第二安装板的表面,且第二透明件与第二安装板的朝向第二安装板的表面平齐。
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上述的背光板和光学模组,光学模组部分嵌入间隙内,且支撑于第一安装板。
7.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的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安装于第二安装板,并位于光学模组的远离背板的一侧。
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板和背光模组,中框支架用于支撑光学模组和显示面板,通过在限位板和第一安装板设置透明件,使得靠近显示区边缘的光源发射的光线可以进入透明件内,并沿透明件进行扩散出射,使得显示区边缘的光线可以经由透明件完全出射,提高显示区边缘亮度,避免显示区边缘的局部亮斑现象。应用上述背光板的显示装置,可以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更加均匀。
9.本技术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在一种视角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中的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1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中框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中框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源的的局部安装结构示意图。
1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透明凸点的分布示意图。
17.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在另一种视角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9.现有的显示装置,为了降低显示区边缘亮度低以及出现的局部亮斑问题,通常在背光板的靠近显示区边缘的位置设置反射片,通过反射片将部分光线反射,以达到提高显示区边缘亮度以及均匀性的目的,但由于实际生产过程中,反射片容易出现拱起或塌陷现象,在反射片出现拱起或塌陷现象的位置,显示装置容易出现亮斑或暗斑。
20.基于此,本技术的发明人提出了本技术各实施例的背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以期改善上述缺陷。以下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本技术的各实施例。
21.本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平面方向是指沿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平面方向,厚度方向是指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并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方向垂直,以下不再赘述。
2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显示装置10包括背光模组40和显示面板20,显示面板20装配于背光模组40上。其中,显示面板20可以是液晶面板,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面板,在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是,显示装置10可以被配置成电视机、显示器等结构。
23.在一个实施例中,背光模组40可以包括背光板100、光学模组150、以及光源170,其中,光学模组150、以及光源170均安装于背光板100上,并用于为显示面板20提供激发光。
24.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背光板100包括背板300、中框支架400以及中框200,背板300装配于中框200,并与中框200连接,背板300形成一容纳腔,中框支架400支撑于背板300。
25.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中框200包括第一框体210和第二框体230,第一框体210开设有安装孔250,第一框体210大致围成一环状结构,安装孔250位于第一框体210的中部。第二框体230连接于第一框体210的外侧边缘,并相对第一框体210朝向第一框体210的一侧弯折,形成大致的“l”形结构,第二框体230同样围成环状结构,作为显示装置10的侧边框。如
图2所示,第二框体230包括具有长边方向(图2中x方向)的第一侧边231和第二侧边232,以及短边方向(图2中y方向)的第三侧边233和第四侧边234,第一侧边231和第二侧边232相对设置,第三侧边233与第四侧边234相对设置,第三侧边233连接于第一侧边231和第二侧边232之间,第四侧边234连接于第一侧边231和第二侧边232之间,第一侧边231、第二侧边232、第三侧边233以及第四侧边234围成大致的矩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边231、第二侧边232、第三侧边233以及第四侧边234的连接处可以做圆角设计或者弧形过渡设计。同样的,第一框体210的结构与第二框体230的结构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6.仅作为一种示例,第一框体210的长宽比例如可以是16:9、4:3等比例,也即是长度方向上的第一侧边231和第二侧边232与宽度方向上的第三侧边233和第四侧边234的大致比例可以是16:9、4:3等。
27.请再次参阅图1,背板300包括底板310和侧板330,侧板330连接于底板310的边缘并相对于底板310弯折,底板310和侧板330围成容纳腔,底板310搭接于第一框体210并封闭安装孔250,此时侧板330与第二框体230大致相互平行设置,侧板330可以与第二框体230之间具有间隔。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侧板330也可以与第二框体230贴合抵接。
2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背板300和中框200可以通过粘胶固定,此时可以在第一框体210上设置粘胶层,将底板310通过粘接的方式与中框200固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框200的第一框体210也可以开设螺孔,通过螺钉与背板300固定连接形成固定,螺孔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螺孔可以分布在第一框体210的整个周向上,以保证中框200与背板3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29.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3,本实施例中,中框支架400包括第一中框401和第二中框405,其中,第一中框401包括连接板450和第二安装板430,第二安装板430用于承载显示面板20并连接于连接板450,第二安装板430位于连接板450的一侧,第一中框401形成大致为倒“l”型结构,连接板450与第二框体相互贴合形成固定。中框支架400也可以是一一体式结构,例如第一中框401和第二中框405可以一体形成,此时,第一安装板410可以直接连接于连接板450,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30.第二中框405包括第一安装板410、限位板490、透明件480以及支撑部470,其中,第一安装板410用于承载光学模组150,并连接于支撑部470。并与第一安装板410位于连接板450的同侧,第一安装板410和第二安装板430之间形成供设置光学模组150的间隙411。第一安装板410和第二安装板430大致相互平行设置,使得光学模组150、显示面板20在装配后是大致与光学模组150平行的,这样光源170设置于固定面时光线出射时,可以直射入显示面板20。支撑部470与连接板450相互贴合形成支撑。第一中框401和第二中框405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相互固定,也可以通过螺钉、卡扣等连接件进行连接固定。
31.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为了更加稳定的固定光学模组150,第一安装板410的远离连接板450的一端可以突出于第二安装板430的远离连接板450的一端,这样光学模组150可以具有更大的承载面积。
32.参阅图1,连接板450的远离第二中框405的表面抵接于第二框体230,并且可以与第二框体230完全贴合。为了提高显示装置10的密封性,避免第二框体230与中框支架400之间的缝隙漏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框体230的朝向容纳腔的表面可以设置密封件,密封件设置于第二框体230的突出于侧板330的部分上,连接板450抵接于密封件。密封件例如
可以是泡棉或者橡胶圈等带有弹性的物体,密封件可以与连接板450彼此干涉,以增强密封性,干涉范围例如可以是0.15mm左右。通过设置密封件,容纳腔内的光源170的光线不会从连接板450与第二框体230之间的间隙411漏出,避免漏光现象,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水防尘的作用。
33.作为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支撑部470连接于第一安装板410的远离第二安装板430的表面,且支撑部470支撑于背板300。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支撑部470包括第一支撑板475和第二支撑板476,第一支撑板475连接于第一安装板410的远离第二安装板430的表面,第二支撑板476连接于第一安装板410的远离第二安装板430的表面,第二支撑板476与第一支撑板475间隔设置,并位于第一支撑板475的远离连接板450的一侧,也即是第一支撑板475相比于第二支撑板476更靠近连接板450。第一支撑板475支撑于第一框体210,第二支撑板476支撑于底板310,并与底板310接触,形成两点支撑结构,这种支撑方式,可以提高第二中框405支撑的稳定性。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仅设置第一支撑板475或第二支撑板476,或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部470可以设置三块或者三块以上的支撑板,当支撑板数量多于三块时,多个支撑板可以彼此平行间隔设置。
34.请继续参阅图1,侧板330围设于底板310的边缘,侧板330嵌入第一支撑板475与第二支撑板476之间,侧板330受到第一支撑板475和第二支撑板476的限位作用,使得背板300被完全固定。侧板330还可以设置与第一支撑板475和/或第二支撑板476配合的连接卡扣,实现与支撑部470的相对固定。侧板330的远离底板310的端面可以支撑于第一安装板410,进而对第一安装板410形成一定的支撑作用。
3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部470还可以设置连接部(图未示),连接部用于连接背板300,具体的,连接部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与背板300连接。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连接部可以连接于底板310,以使中框支架400与背板300彼此固定。此时,由于连接部连接于底板310,且第一安装板410与侧板330的远离底板310的表面抵接,此时中框支架400在厚度方向的自由度被侧板330和底板310双向固定,中框支架400在厚度方向上无法位移,进而保证中框支架400的安装稳定性。
36.限位板490连接于第一安装板410的远离连接板450的一端,并朝向底板310方向弯折,限位板490的远离第一安装板410的一端与底板310之间具有间隔,限位板490的远离第一安装板410的一端可以抵持于光源170,对光源170形成限位作用,保证光源170在厚度方向上不会发生位移。限位板490与第一安装板410之间的夹角例如可以是135
°‑
165
°
,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限位板490上还可以贴设反光膜,以将光线朝向光学模组150方向反射,提高光效。通过设置限位板490,可以使得光源170直接被压抵固定,因此光源170无需通过粘胶与底板310连接,这样可有有效防止采用粘胶固定时出现的光源170连接不稳定,避免光源170的边缘翘曲现象的发生。
37.限位板490、第一安装板410以及支撑部470等可以是非透明材质制成,且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结合。
38.透明件480由透明材质制成,例如可以是玻璃,透光塑料等材质制成。透明件48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透明件481和第二透明件482,第一透明件481设置于限位板490的背离背板300的底板310的表面,并邻近于底板310以及设置于底板310上的光源170,且第一透明件
481可以部分突出于限位板490的远离第一安装板410的一端。第二透明件482设置于至少部分的第一安装板410的朝向第二安装板430的表面,且第一安装板410的表面远离连接板450的部分设置有台阶412,第二透明件482嵌设于台阶412处,使得第二透明件482与第二安装板430的朝向第二安装板430的表面平齐。第一安装板410以及第二透明件482均可以用于承载光学模组150。
39.本实施例中,光学模组150设置于容纳腔内,并至少部分嵌入第一安装板410和第二安装板430之间的间隙411内,且支撑于第一安装板4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板410与第二安装板430之间的间距可以大致为1-3mm,以适应光学模组150的厚度。第二安装板430的宽度例如可以是5.5-6mm。
40.本实施例中,示例性的,光学模组150包括光学膜片153以及扩散板151,扩散板151支撑于第一安装板410以及第二透明件482,光学膜片153铺设于扩散板151的背离底板310的一侧表面。其中扩散板151可以透过光线,并主要起扩散匀光作用,光学膜片153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可以起到滤光作用,限制指定波长的光线通过,例如仅可以使红光、绿光或者蓝光通过。可以理解的是,光学膜片153也可以设置于扩散板151的靠近底板310的一侧,此时光学膜片153支撑于第一安装板410上。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光学模组150也可以仅包括光学膜片153,或者包括更多的元件,在此不做限定。
41.光学模组150可以通过粘接方式与第一安装板410以及第二透明件482固定,也可以设置单独的固定件,用于固定光学模组150,此时可以在光学模组150上开设通孔,固定件穿过通孔将光学模组150固定于第一安装板410上,其中固定件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在此不做限定。
42.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3,光源170可以是点阵式光源170,由集成于灯板上的多个灯珠171形成,多个灯珠171可以是激光灯珠、led灯珠等。光源170可以通过粘接、螺接等方式固定于底板310,后者多个光源170可以集成于一pcb板上,并整体装配于背板300的底板310上,并朝向光学模组150出射光线。本实施例中,光源170设置于底板310的第一底板311上,并朝向显示面板20设置,即采用直下式光源170,光源170出射的光线沿其光轴方向入射于光学模组150,经过光学模组150扩展均匀后,透过光学模组150形成激发光,并入射于显示面板20,以使显示面板20进行图像显示。光源170的光轴大致与光学模组150所在平面相互垂直。当光源170出射光线时,邻近于限位板490以及第一透明件481的光源170发出的光线可以进入第一透明件481以及第二透明件482内,并经由第一透明件481的表面和第二透明件482的表面出射,由于光线在第一透明件481和第二透明件482内传导时,是各向同性传播的,因此光线的均匀性更好,可以避免显示区21边缘出现亮斑、暗斑现象。
43.为了使得光线在进入透明件480后,能够使得较多的光线朝向光学模组150方向出射,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阅图4和图5,透明件480的的背离底板310的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透明凸点483,多个透明凸点483同样可以透过光线,并且,在光线出射的过程中,透明凸点483可以起到对光线出射角度的偏折作用,使得光线被朝向光学模组150方向偏折,进而使得大部分的光线都可以被射向光学模组150,并最终入射至显示面板20。此外,由于透明凸点483在对光线进行偏折的过程中,还可以使得光线在各向上匀化,使得显示区21边缘的显示亮度更为均匀。透明凸点483可以采用关于透明件480相同的材质制成,使得两者之间不会形成界面。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透明凸点483可以是半径为0.5-3mm的
凸点。需要说明的是,透明凸点483是同时设置于第一透明件481以及第二透明件482上的。
44.由于第二透明件482相比于第一透明件481更远离光源170,因此进入透明件480内的光线随着逐渐的被透明凸点483朝向光学模组150偏折,到达第二透明件482的光线会逐渐减少,因此此区域的显示亮度会更低。为了进一步的提升透明件480的远离光源170区域的显示亮度以及光线利用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设置于第二透明件482的透明凸点483的分布密度可以相比于设置于第一透明件481的透明凸点483的分布密度更大,使得光线在进入第二透明件482时,其中的绝大部分光线都能被设置于第二透明件482的透明凸点483朝向光学模组方向偏折。特别地,可以将透明凸点483的分布密度设置成随透明件480与底板310的间距增大而减小的形式。这样,可以使得整体透明件480在反射光线的过程中,在任意位置显示亮度都是均匀的。可以理解的是,透明凸点483的分布密度的变化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在此不做限定。
45.在灯珠171出射光线过程中,由于灯珠171与限位板的边缘始终会存在一定间隙,因此位于边缘的灯珠171出射的光线仍然可能会形成边缘亮线现象。为此,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透明件481的远离第二透明件482的一端设置有多个容置槽487,每个容置槽487的开口朝向远离连接板的方向,容置槽487的数量可以与靠近限位板的边缘的灯珠171的数量相同。靠近边缘的灯珠可以一一对应的设置于容置槽487内,这种设置方式的好处在于:位于容置槽487内的灯珠出射的光线中的绝大部分可以直接进入第一透明件481内,并经由第一透明件481和第二透明件482出射,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显示区域边缘的亮度,降低与其他显示区域的显示亮度差。容置槽487可以被配置成与灯珠的结构相互配合的形式,例如可以是条形槽、矩形槽等,在此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容置槽487为弧形槽,采用弧形槽的设置方式,可以使得灯珠在出射光线时,各向上的光线与第一透明件481之间的间距大致相当,因此灯珠出射的光线在各向上均能等比例的进入到第一透明件481中,保证显示区边缘区域的显示亮度更为均匀。
46.为了避免第一透明件481的靠近光源170的位置由于光线过于集中,导致此区域对应的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出现亮斑现象,第一透明件481的邻近于容置槽487的边缘可以设置斜角488,斜角488相对于背板的底板所在平面倾斜设置,斜角488由于具有斜面,因此同样可以对光线形成偏折作用。斜角488的倾角例如可以是15-75
°
,在此不做限定。通过设置斜角488,当光源出射的光线进入第一透明件481时,部分的光线直接经斜角488向外偏折,因此不会在第一透明件481的靠近光源的位置过度集中,也就避免了此区域对应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出现亮斑现象。
47.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透明凸点483,此时可以将透明件480的远离背板的表面设置粗糙面,利用粗糙面的散射效果,将光线向外散射,以提高该区域的光线均匀度,避免出现亮斑、暗斑现象。
48.显示面板20装配于第二安装板430的远离第一安装板410的表面,并大致与光学模组150相互平行设置,显示面板20位于光学模组150的远离背板300的一侧。显示面板20包括显示区21和与显示区21邻接的非显示区22,非显示区22位于显示区21的靠近中框的一侧,非显示区22对应于第二安装板设置,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区21至少部分于第二安装板对应设置,这样显示区21的显示图像可以遮挡第二安装板的边缘,减少边缘亮线现象的发生。其中,显示面板20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设置于第二安装板430,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
保护显示面板20,显示面板20与第二安装板430之间还可以设置泡棉23作为缓冲。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可以是led面板、lcd面板等,在此不做限定。
49.如图7所示,通常为了满足光学模组150的扩散板151的涨缩需求,扩散板151以及光学膜片152组成的光学模组150在伸入间隙411时,至少覆盖部分的显示面板30的非显示区22,即光学模组150的边缘相比于显示区21的边缘更靠近中框200,以防止显示区21和非显示区22之间出现亮线,但在一些特定视角下,用户仍然可能从显示面板20一侧看到显示区21边缘产生的亮线。为了避免这种情形,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板410的朝向第二安装板430的表面设置有吸光胶155,光学模组150粘接于吸光胶155,一方面起到固定光学模组150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吸光胶155具有一定的吸收光线的作用,当光线传播至第二透明件482,并到达光学模组150的边缘时,部分的光线会被吸光胶155吸收,因此光线不会朝向中框200方向逸散,因此可以避免出现亮线现象。其中,吸光胶155可以是黑色胶液,也可以是黑色双面胶等,在此不做限定。吸光胶155在设置时,可以与非显示区22对应设置,即吸光胶150不超过显示区21与非显示区22的分界线,光学模组150的靠近中框200的边缘与吸光胶155的远离中框200的边缘之间的间距a,小于光学模组150的靠近中框200的边缘与显示区21与非显示区22的分界线之间的间距d,这样吸光胶155不会影响显示区21的显示亮度,第二透明体482对应的显示区域c的显示亮度均匀,同时可以降低非显示区22与显示区21交界处在某些视角下出现亮线问题。
50.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装配:
51.将背板300与中框200装配连接固定,在底板310上安装光源170,然后将中框支架400沿侧板330下压,此时,侧板330嵌入第一支撑板475和第二支撑板476之间,中框支架400与中框200以及背板300相对固定。然后将光学模组150采用抽屉式组装方式装配于容纳腔内,并部分的伸入到间隙411中并粘接于吸光胶155,使得光学模组150在平面方向上被固定。最后将在第二安装板430上设置双面胶带,将显示面板20粘接装配于第二安装板430,显示面板20由第二安装板430进行支撑。
52.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由于设置了透明件480,可以将靠近光源170边缘的光线导向光学模组150,因此可以提高光源170的光线利用率,同时在靠近光源170的边缘也不易形成明暗不同的亮斑或暗斑现象,提高显示面板20的显示亮度以及显示均匀性。
5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